期刊文献+
共找到442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某低渗透油藏CO_(2)驱沥青质沉淀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1
作者 文士豪 李忠诚 +4 位作者 李明义 陈栗 李金龙 陈伟 黄文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290-6296,共7页
CO_(2)驱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但注入的CO_(2)会引发原油中沥青质沉淀,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并改变储层的非均质性。为明确不同压力条件下沥青质差异化沉淀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以吉林油田某低渗透油藏为... CO_(2)驱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但注入的CO_(2)会引发原油中沥青质沉淀,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并改变储层的非均质性。为明确不同压力条件下沥青质差异化沉淀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以吉林油田某低渗透油藏为研究对象,通过CO_(2)长岩心驱替实验,明确了不同压力下的CO_(2)驱替特征,同时结合原油及岩心性质测试结果,分析不同压力条件下驱替前后原油沥青质含量及储层性质变化,进一步明确了沥青质沉淀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非混相条件下,原油采出程度较低,仅为55.11%,沥青质沉淀随驱替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CO_(2)主要驱替大孔喉原油,沥青质沉淀也主要发生在高渗区域内,从而抑制了储层非均质性;混相条件下,原油采出程度较高,达81.84%,沥青质沉淀随驱替距离的增加而增加,CO_(2)能够驱替小孔喉原油,沥青质沉淀发生在高渗及低渗区域,但低渗区域受到的影响大,储层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沥青沉淀 采出程度 原油组分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石炭系本溪组煤储层纵向非均质性特征及成因——以M172井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牛小兵 张辉 +4 位作者 王怀厂 虎建玲 吴陈君 赵伟波 潘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77-1589,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组8^(#)煤储层厚度大、分布范围广、发育稳定,是该区深层煤岩气有利勘探层段。通过对盆地中、东部重点井煤岩样品开展宏观煤岩特征、煤岩性质、储层特征以及煤岩含气性等方面的测试分析,研究了本溪组8^(#)煤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组8^(#)煤储层厚度大、分布范围广、发育稳定,是该区深层煤岩气有利勘探层段。通过对盆地中、东部重点井煤岩样品开展宏观煤岩特征、煤岩性质、储层特征以及煤岩含气性等方面的测试分析,研究了本溪组8^(#)煤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成因。研究表明:①煤岩性质纵向发育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特征,下段主要发育半亮煤,灰分产率高,惰质组相对较发育,表明该段煤储层形成于偏氧化的成煤环境。中、上段发育光亮煤和半亮煤,灰分产率低,镜质组含量较高,反映了陆源输入较少的还原性成煤环境;②本溪组8^(#)煤储层煤岩沉积环境变化控制了煤岩性质和储层发育特征。储层非均质性受到陆源矿物输入充填原生孔隙以及高含量镜质组生烃阶段产生大量气孔的双重影响。③上段由于沉积环境稳定,成煤条件好,灰分产率较低,煤储层孔隙和裂隙受碎屑矿物充填影响较小,煤岩储集物性更好,有利于气体的吸附和保存。中、上段镜质组含量高、生气能力强,具有更好的煤岩气物质条件,使得煤岩含气量更高,是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8^(#)煤储层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组分 成煤环境 储层 煤岩气 本溪组 石炭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分混合”沉积的储层非均质性及形成机理——以渤海海域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二段为例
3
作者 叶茂松 解习农 +2 位作者 杜学斌 赵珂 吴峰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5-652,共18页
【目的】混合沉积储层是具有重要勘探潜力的油气储层类型,但存在极强的非均质性。前人对“层系混合”型储层的非均质性问题开展了诸多探索,然而对“组分型混合”沉积储层却缺少系统认识。近年来,渤海海域中—深层古近纪地层发现典型的... 【目的】混合沉积储层是具有重要勘探潜力的油气储层类型,但存在极强的非均质性。前人对“层系混合”型储层的非均质性问题开展了诸多探索,然而对“组分型混合”沉积储层却缺少系统认识。近年来,渤海海域中—深层古近纪地层发现典型的“组分混合”沉积并在其中获得了重大油气突破,这为探讨此类储层非均质性的成因机理提供了理想的研究材料。【方法】利用渤海海域丰富的钻井资料,系统开展了“组分混合”沉积非均质性特征与成因机制的研究。【结果】研究区“组分混合”沉积的储层类型包括原生生物混积滩和混积型碎屑流块体。不同储层类型组分特征和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这受控于不同因素影响:受古气候与物源影响,原生生物混积滩易分布于碎屑沉积侧翼或构造高部位;湖平面变化控制不同成因相的叠置差异。混积型碎屑流块体受古地貌与水深的约束,主要分布于凸起斜坡近端;水动力差异导致成因相垂向样式的频繁变化。其次,两类储层均呈现复杂的储层物性与孔隙结构非均质性,主要受陆源碎屑组分、选择性溶蚀量、白云岩化、胶结物产状与数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结论】构建的“组分混合”沉积的储层非均质性形成模式对混合沉积的分布预测与有利储层评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混合储层 沉积分布 储集 沙河街组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成因——以靖安油田大路沟地区长6油层为例
4
作者 何俊昊 斯尚华 +3 位作者 喻意 张天杰 敬小军 杨哲恒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9-668,I0001-I0005,共15页
为明确靖安油田大路沟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成因,综合利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物性测试和压汞实验等方法及钻测井解释资料,以分形理论为指导,分析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并对该储层非均质... 为明确靖安油田大路沟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成因,综合利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物性测试和压汞实验等方法及钻测井解释资料,以分形理论为指导,分析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并对该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展开讨论.结果表明,长6储层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基于压汞实验参数将孔隙结构类型划分为中孔-中细喉型(Ⅰ型)、中小孔-细喉型(Ⅱ型)和小孔-微细喉型(Ⅲ型).从层内、层间和平面研究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系数评价显示长6各亚段均为强非均质性,自长61至长63非均质性逐渐增强.基于分形理论的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结果表明,长6储层样品具有3段分形的特征,宏孔、中孔和微孔的分形维数平均值依次为2.9892、2.6931和2.1772,宏孔和中孔是长6储层渗透率和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的主要来源,宏孔和微孔的非均质性对最大进汞饱和度影响更加明显.分析长6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发现,沉积微相控制了砂体和物性等宏观非均质性因素,压实作用使储层原生粒间孔大幅减少,对宏孔和微孔的非均质性影响较大,绿泥石胶结作用和浊沸石溶蚀作用对孔隙结构改造作用强,对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影响大.研究结果对大路沟地区长6油藏的效益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致密砂岩 孔隙结构 储层 分形维数 大路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平面升降对海相临滨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控制机理——以塔里木盆地哈得逊东河砂岩储层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赵俊威 徐怀民 +5 位作者 何翠 江同文 徐朝晖 阳建平 王超 余义常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0-598,共9页
本文研究海平面变化对海相单一亚相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影响。以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应用岩心测试、测井数据,对哈得油田东河砂岩段临滨亚相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海平面升降对临滨亚相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控制机理,确定... 本文研究海平面变化对海相单一亚相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影响。以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应用岩心测试、测井数据,对哈得油田东河砂岩段临滨亚相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海平面升降对临滨亚相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控制机理,确定了海平面相对变化控制的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分布模式。结果表明,准层序、准层序组及体系域内不同级次的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物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及沉积后所处表生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各项储层宏观非均质参数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使准层序内单一临滨亚相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表现为向上减弱的变化趋势;准层序组内由于准层序堆砌特征差异,使退积式准层序组内临滨亚相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呈向上变强的特征,而进积式准层序组内表现为由强到弱的趋势;高位体系域内单一临滨亚相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总体表现为向上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得逊油田 海相储层 东河砂岩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成因 海平面变化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岭断陷龙凤山气田营城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6
作者 李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97-298,共2页
龙凤山气田是目前中石化在东北地区勘探开发的首个深盆致密砂岩近饱和高含油凝析气储集系统,主力含气层位营城组储层在空间上表现出了较强的非均质性特征,气层在纵向上、平面上分布规律复杂将制约后续的地质研究工作(于翠玲,2007)。通... 龙凤山气田是目前中石化在东北地区勘探开发的首个深盆致密砂岩近饱和高含油凝析气储集系统,主力含气层位营城组储层在空间上表现出了较强的非均质性特征,气层在纵向上、平面上分布规律复杂将制约后续的地质研究工作(于翠玲,2007)。通过对岩心描述和测井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地质储量和实际测试生产情况,从层内、层间和平面3个方面分析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城组 龙凤山气田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界面约束下构型对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作用——以川西沙溪庙组曲流河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小菊 邓虎成 +3 位作者 伏美燕 凌灿 徐争启 吴冬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4-1400,共17页
【目的】川西坳陷侏罗系沙溪庙组油气资源潜力大,单砂体内部结构制约了优质储层预测,进而影响了该区天然气富集规律评价。研究区内河道砂体构型界面级次、构型单元及其组合尚不明确,不同级次构型界面约束下的构型单元及其组合如何控制... 【目的】川西坳陷侏罗系沙溪庙组油气资源潜力大,单砂体内部结构制约了优质储层预测,进而影响了该区天然气富集规律评价。研究区内河道砂体构型界面级次、构型单元及其组合尚不明确,不同级次构型界面约束下的构型单元及其组合如何控制储层非均质性尚缺乏相关认识。【方法】基于野外露头、岩心、测井以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在沉积相研究基础上,详细开展了川西沙溪庙组曲流河砂体构型类型及特征研究,探讨了多级界面约束下构型对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作用。【结果与结论】研究区构型单元划分为边滩构型单元(H_(PB))、河道充填沉积构型单元(H_(CH))、决口扇构型单元(M_(CS))、天然堤构型单元(M_(CL))、废弃河道构型单元(M_(CA))和洪泛平原构型单元(M_(FM))6类,基于构型单元垂向叠置样式,结合垂向序列沉积特征,将构型单元组合划分为均一型组合(Type Ⅰ)、均一+复合型组合(Type Ⅱ)、复合型组合(Type Ⅲ)3大类。研究区中江—回龙地区整体Type I型组合相对最发育,且沙三段整体上Type Ⅰ型组合和Type Ⅱ型组合相对最发育,其储层非均质性相对较弱。基于上述砂体构型类型及特征研究、不同级次构型界面控制下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分析以及不同级次构型界面下构型对储层非均质性控制因素探讨,总结了3~5级界面约束下构型对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模式。其中5级构型界面控制下的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受控于基准面上升和构造沉降;4级构型界面控制下的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受控于地形坡度和侵蚀作用;3级构型界面控制下的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受控于水动力条件、河道弯度、河道迁移程度、沉积载荷、流量及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沙溪庙组 构型界面 构型单元组合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低渗透岩性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春伟 韩淑乔 +5 位作者 杜焕福 杨勇 孙鑫 董佑桓 刘继水 边旭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3,共8页
中国低渗油藏潜力巨大,受控于地下储层特性及开发技术水平,目前采出程度偏低。以东营凹陷H67块沙二段的低渗透岩性油藏为例,运用地震、测井、岩芯、分析化验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描述了其对注水开发... 中国低渗油藏潜力巨大,受控于地下储层特性及开发技术水平,目前采出程度偏低。以东营凹陷H67块沙二段的低渗透岩性油藏为例,运用地震、测井、岩芯、分析化验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描述了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阐明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低渗透油藏储层孔喉半径小,平面与层内非均质性强,主要体现在稳定展布的夹层及韵律砂层渗透性相差大,平面上砂体及物性展布有明显的方向性;受控于储层非均质性,低渗透岩性油藏注水开发中存在地层能量不足、单井日液量低及平面水驱不均衡等特点,水驱后剩余油储量丰度依然较大,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层内及平面储层厚度大、物性差的区域。以上成果及认识对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油藏 储层 注水开发 剩余油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沉积单元分析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被引量:26
9
作者 吴朝东 刘建民 +2 位作者 王军 李忠 谢小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0-73,共14页
沉积单元分析方法是详细解剖陆相盆地沉积过程和研究储集体空间变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胜利油田沾化凹陷的孤东和孤岛油田馆陶组上段为例分析了河流砂体储层非均质性的变化规律。该段河流沉积分别由 1 1种沉积单元组成了 3种类型的河流... 沉积单元分析方法是详细解剖陆相盆地沉积过程和研究储集体空间变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胜利油田沾化凹陷的孤东和孤岛油田馆陶组上段为例分析了河流砂体储层非均质性的变化规律。该段河流沉积分别由 1 1种沉积单元组成了 3种类型的河流沉积 ,其中河道的加积沉积单元和河道边缘砂体是主要的储层类型 ,河床滞留沉积和决口扇砂体以较低的渗透率为特征 ,储层性能较差。馆陶组上段自下而上 ,由于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比值的增大 ,致使槽状交错层组和层系厚度向上增大 ,孔隙度、渗透率、保存下来的河道宽度、连续性和连通程度降低 ,而底形多样性、相的分异性、相的保存程度和非均质性增加。由于可容纳空间 /沉积物补给 (A/S)比值变小 ,致使馆陶组上段中部的河流砂体储层最为发育。综合研究表明 ,馆陶组上段河流沉积的储层宏观、微观非均质性较强 ,主要受控于沉积单元的分布和可容纳空间的变化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沉积单元 储层 馆陶组 沾化凹陷 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余家坪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爱荣 张金功 +2 位作者 武富礼 王永东 王彦龙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6-255,共10页
通过探究储层发育的韵律性特征,砂体的平面和纵向展布特征,渗透率参数的变化特征,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余家坪储层的层内、层间、平面等宏观非均质性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具有各向强非均质性,其物理性质的变化受沉积微... 通过探究储层发育的韵律性特征,砂体的平面和纵向展布特征,渗透率参数的变化特征,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余家坪储层的层内、层间、平面等宏观非均质性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具有各向强非均质性,其物理性质的变化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的控制。同时,埋深、微裂隙以及粒度和矿物成分也对非均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储层 宏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基准面旋回充填样式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关系——以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7浊积扇为例 被引量:12
11
作者 倪新锋 陈洪德 +2 位作者 田景春 赵俊兴 韦东晓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7-60,63,共5页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以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运用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标志将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浊积扇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和对称型3种基本...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以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运用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标志将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浊积扇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和对称型3种基本结构类型。重点讨论了短期基准面旋回充填样式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关系,指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变化明显受控于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在低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浊积砂体非均质性相对较弱,储层物性最好,而在高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砂体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扇 短期基准面旋回 充填样式 储层 陇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性油气藏储层非均质性成因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榆林—米脂地区盒8段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安清 陈洪德 +4 位作者 林良彪 侯中健 向芳 徐胜林 王峻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23,112,共5页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榆林—米脂地区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叠加样式与砂体成因、储层物性特征和成岩相组合特征,识别出3种类型的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不同位置和不同沉积体系中...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榆林—米脂地区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叠加样式与砂体成因、储层物性特征和成岩相组合特征,识别出3种类型的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不同位置和不同沉积体系中发育不同的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主要分为压实、压实—胶结和胶结—溶蚀3种成岩相组合;建立了物性向上变化不大、物性向上变差、物性向上变好、物性向上变差后复变好、物性向上变好后复变差和物性变化复杂6种储层非均质性成因模式。基准面旋回变化和成岩作用是岩性油气藏非均质性的主要控制因素。在中期基准面旋回早期,充填在层序界面之上的进积—加积型的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以发育物性向上变化不大、物性向上变差和物性向上变差后复变好3种成因的非均质性储层为主,非均质性相对较弱,为最有利的储层发育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成因模式 基准面旋回 成岩相 盒8段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蒙古林砾岩油藏阿三段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继红 曲志浩 +2 位作者 岳乐平 肖伟 杨亚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53-157,共5页
该文应用二连盆地蒙古林砾岩油藏的动、静态资料,对砾岩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作了精细描述。蒙古林砾岩储层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不仅控制了储层的宏观展布、层内韵律、隔夹层分布和孔、渗的变化,而且使得砾岩储层具... 该文应用二连盆地蒙古林砾岩油藏的动、静态资料,对砾岩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作了精细描述。蒙古林砾岩储层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不仅控制了储层的宏观展布、层内韵律、隔夹层分布和孔、渗的变化,而且使得砾岩储层具有明显的分区性,西北区表现为块状结构,向东南区逐渐变为层状结构。同时结合砾岩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注采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指出剩余油分布受沉积微相、构造条件、注采方式和增产措施等因素的控制。特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主要集中于局部构造相对高部位,块状结构区的锥间带,以及层状结构区两口注水井间油层的上部;水下河道微相的储层以中到低渗为主,水驱效率不高,仍为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余油分布 储层 砾岩油藏 二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以松辽盆地朝阳沟油田朝1—朝气3区块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世广 卢双舫 +3 位作者 张雁 柳成志 赵荣 仲维维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8-469,共12页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在朝阳沟油田朝1—朝气3区块扶余油层识别出41个短期、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及2个长期基准面半旋回。通过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成因的沉积动力学分析和表征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各项岩心化验、统计学数据定...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在朝阳沟油田朝1—朝气3区块扶余油层识别出41个短期、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及2个长期基准面半旋回。通过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成因的沉积动力学分析和表征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各项岩心化验、统计学数据定量分析,指出随着长期基准面的上升,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内非均质性变强、各中期基准面旋回层间非均质性变弱、各短期基准面旋回平面非均质变强;随着长期基准面的下降,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指出基准面旋回及其伴随的可容纳空间变化所引起的沉积环境的变化是储层宏观非均质特征差异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旋回 松辽盆地 扶余油层 宏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以沈84-安12块储层为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小艳 卢宗盛 +1 位作者 胡勇 侯建湘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5-9,共5页
通过对本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内各微相砂体的平面及空间展布、砂体的几何形态、孔渗特征等研究 ,揭示了辽河油田沈 84-安 1 2块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储层的宏观非均质特征 .对沉积体系内河口坝及水下重力流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辫... 通过对本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内各微相砂体的平面及空间展布、砂体的几何形态、孔渗特征等研究 ,揭示了辽河油田沈 84-安 1 2块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储层的宏观非均质特征 .对沉积体系内河口坝及水下重力流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决口扇及决口河道砂体的几何形态特征及内部物性分布规律进行了重点分析 ,总结了本区储层特征 :单砂体多数呈正韵律 ,层内孔渗特征差异明显 ,单层层数多 ,砂体沉积微相变化快 ,储层在平面上及垂向上、层间及层内的非均质性较强 .并得出如下结论 :本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平原的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均达到中孔、中高渗储层标准 ,是本区主要含油砂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储层 沉积微相 砂体 采收率 原油 E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苏14井区盒8段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吴恒 侯明才 +1 位作者 魏旭 李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4期128-134,共7页
苏里格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研究层段盒8段属于典型的岩性圈闭气藏,具有低孔、低渗、低丰度的特点。以苏里格气田中区苏14井区为研究目标,在明确地层系统划分和区域地质特征的前提下,运用测井、试气等实际生产资料,同时结合研究区... 苏里格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研究层段盒8段属于典型的岩性圈闭气藏,具有低孔、低渗、低丰度的特点。以苏里格气田中区苏14井区为研究目标,在明确地层系统划分和区域地质特征的前提下,运用测井、试气等实际生产资料,同时结合研究区沉积相研究成果,分别对苏里格气田苏14井区盒8段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苏14井区盒8段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都表现出极强程度,平面非均质性要相对较弱。其中盒8上段砂体沿主河道方向砂体连续性较好,而垂直主河道方向上砂体叠置频繁、连续性差,导致层间非均质性极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 储层 盒8段 苏14井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准面旋回对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控制——以胡状集油田沙三中6—8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15
17
作者 靳松 朱筱敏 钟大康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48-52,共5页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与沉积微相和砂体发育规律关系密切,明显受控于基准面升降造成的可容空间变化和沉积物通量大小.通过对胡状集油田沙三中6—8油层组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划分与对比,建立了该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采用砂岩分层系数、分...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与沉积微相和砂体发育规律关系密切,明显受控于基准面升降造成的可容空间变化和沉积物通量大小.通过对胡状集油田沙三中6—8油层组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划分与对比,建立了该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采用砂岩分层系数、分布密度和隔层密度、频率等参数描述了各中期旋回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变化,认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受控于基准面的旋回变化,长期基准面上升的早期和下降的晚期形成的中期旋回,储层非均质性弱,长期基准面旋回由上升到下降的转换时期储层非均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状集油田 基准面旋回 储层 高分辨率 层序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含油非均质性储层的野外实例三维数字模型和精细解剖——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安沟油砂露头为例
18
作者 张小银 詹容若 +2 位作者 段亮 罗晓容 魏荣浩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9-621,共13页
由于缺少典型油砂露头,客观认识砂体内部受控于构型界面的储层含油非均质性受到制约,有效素材的缺乏一直阻碍着表征砂体内部含油非均质性及其与构型界面具体关系的认识。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安沟露头中致密砂岩含油非均质性表现明... 由于缺少典型油砂露头,客观认识砂体内部受控于构型界面的储层含油非均质性受到制约,有效素材的缺乏一直阻碍着表征砂体内部含油非均质性及其与构型界面具体关系的认识。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安沟露头中致密砂岩含油非均质性表现明显,是储层含油非均质性和表征其与不同构型界面具体关系的有效素材。利用无人机多点位航拍对安沟油砂露头进行了三维数字露头建模,并对其三维数字模型进行了沉积-层序-成岩解剖,结果发现露头中原油充注仅分布于单层砂体内部,而砂体顶、底部并不含油。对实测剖面进行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结果表明含油致密砂岩的沉积环境为曲流河水道,底面对应延长组7(长7)油层组和延长组6(长6)油层组界限的三级层序界面。砂体内含油非均质性与水道叠置、砂坝垂向加积和底形(交错层)构型界面关系密切。手持切割机对长7和长6油层组露头进行连续取样和岩石薄片镜下观察,研究发现单砂层顶、底和内部截然不同的结构、物性和成岩特征是造成安沟露头差异化含油的根本原因。安沟油砂露头的发现为客观认识砂体内部受控于构型界面的储层含油非均质性提供了难得的野外实例。该露头的详细解剖为致密砂岩储层含油非均质性明显受控于沉积作用和差异化的成岩作用提供了直接的地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 含油 延长组6油层组 三维数字露头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及成因 被引量:8
19
作者 柴毓 王贵文 柴新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40,共12页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及成因,以分析其微观驱替效率和剩余油分布、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高开发效率,开展了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压汞测试、核磁共振和常规测井分析等。结果表明:①四川盆...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及成因,以分析其微观驱替效率和剩余油分布、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高开发效率,开展了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压汞测试、核磁共振和常规测井分析等。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在多期构造运动和后期成岩改造作用下,孔隙类型多样、喉道普遍较细,孔喉结构和物性在各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非均质性强。②须二段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较少,表明沉积物进入埋藏成岩环境后,主要受后期成岩作用、成岩环境和成岩演化阶段的影响,形成了现今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并根据成岩作用类型、强度和对储层物性的建设或破坏作用将须二段储层划分为4种成岩相类型。③须二段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受构造、沉积、成岩作用共同影响,特定构造和沉积背景为储层非均质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溶蚀、破裂作用等建设性成岩作用及其强度是决定储层非均质性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成果可为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成岩作用 成岩相 须二段 三叠系 金秋区块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南凹陷东部构造带南屯组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君龙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1-358,共8页
塔南凹陷东部构造带南屯组地层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局部发育三角洲沉积。复杂的沉积充填样式塑造了本区复杂的岩性油藏。在细分地层单元内对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优选多种储层非均质性分类方案,结合砂体成因、... 塔南凹陷东部构造带南屯组地层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局部发育三角洲沉积。复杂的沉积充填样式塑造了本区复杂的岩性油藏。在细分地层单元内对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优选多种储层非均质性分类方案,结合砂体成因、叠置样式、平面展布特征以及渗透率韵律性等方面的分析,按照层间、平面、层内3个层次对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进行了解剖分析。结果表明:层序旋回对储层垂向岩性、物性的变化具有控制作用;凝灰质的发育对南屯组储层具有破坏作用,影响油气的运聚;水下分流沟道及河道砂是油气聚集的主要砂体类型;水下扇中扇是油气主要聚集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南凹陷 油藏 层序地层学 储层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