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坡位与利用方式对红壤磷素储存容量的影响差异——以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为例
1
作者 郑奕 王艳玲 刘卓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6-643,共8页
为明确坡位与利用方式对土壤磷素储存容量(SPSC)的影响差异,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坡耕地红壤磷的流失风险,本研究以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内不同坡位(坡顶、坡上、坡中、坡底)及不同利用方式(稻田、花生旱地、橘园)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 为明确坡位与利用方式对土壤磷素储存容量(SPSC)的影响差异,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坡耕地红壤磷的流失风险,本研究以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内不同坡位(坡顶、坡上、坡中、坡底)及不同利用方式(稻田、花生旱地、橘园)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SPSC的变化规律与差异,探讨了土壤全碳、全氮、全磷、有效磷、铁铝氧化物含量等因子对SPSC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坡位的稻田、花生旱地与橘园的SPSC变化范围分别为-410.9~-137.8、-283.8~-128.0 mg·kg^(-1)及-280.6~-36.3 mg·kg^(-1);且随坡位的降低,稻田(坡底除外)与橘园SPSC显著降低,而花生旱地SPSC则增加。与稻田土壤相比,同一坡位花生旱地与橘园SPSC相对增加;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坡位的稻田、花生旱地及橘园SPSC与土壤非晶质铁铝氧化物、游离态铁铝氧化物极显著正相关,且游离态氧化铝的影响相对最大,而与有效磷、总碳、总氮则显著负相关。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内红壤坡耕地SPSC均为负值,意味着此时的土壤均为磷源,土壤磷均具有流失风险;坡底的稻田及橘园、坡顶花生旱地土壤磷的流失风险相对较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以有效降低土壤磷素的流失潜能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耕地 土壤磷储存容量 利用方式 磷流失风险 孙家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碳排放-碳储存与碳供需比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
作者 周乐乐 万霞 +7 位作者 丁黎明 魏星宇 王建平 陈静 李鑫 樊敏 黎猛 喻萧斌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8-379,共12页
量化土地利用碳供需对揭示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制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能源系数法-InVEST模型对碳排放和碳储存分别进行定量评估,分析碳供需空间分布特征;其次采用Geoda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 量化土地利用碳供需对揭示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制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能源系数法-InVEST模型对碳排放和碳储存分别进行定量评估,分析碳供需空间分布特征;其次采用Geoda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分析碳排放、碳储量和碳供需比的空间集聚特征;最后基于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法、地理加权模型分析影响碳排放、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如下,1)四川省高碳排放中心主要集中分布于农、工业经济较发达的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丘陵区(双流区、龙泉驿区、安岳县);碳储量空间上呈“西高东低”,高值聚集分布于林草面积广阔的川西高原,空间溢出效应明显。2)碳供需比位于−0.951-0.818之间,全省超过75%的区(县)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空间上呈现“西部盈余东部赤字”的特点,西部高山高原区和盆周山区地广人稀,植被资源丰富,有较高的盈余。东部成都平原区农田、城市建成地面积占比高,工业、经济发达,有严重的赤字。3)从研究全域来看,农业相关指标对碳排放的解释力度最大;碳储存与植被覆盖相关指标相关性最强。从空间局部分析结果来看,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由西南到东北下降;此外,净初级生产力对川西、川东南部分区(县)的碳储量的正向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碳储存估算 碳供需比 土地利用类型 相关性分析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问题的研究:CO_2的捕获、储存与利用 被引量:18
3
作者 吴昊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8期5-11,共7页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CO2浓度升高导致的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针对各国CO2过量排放与温室效应逐渐加剧的现状,讨论传统CO2减排方法与CO2的捕获、储存与利用(CCSU)的优缺点和优势互补,论述针对大型CO2排放点的减排措施——CCSU的必要性。对C...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CO2浓度升高导致的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针对各国CO2过量排放与温室效应逐渐加剧的现状,讨论传统CO2减排方法与CO2的捕获、储存与利用(CCSU)的优缺点和优势互补,论述针对大型CO2排放点的减排措施——CCSU的必要性。对CCSU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认识,并对CCSU所包含的各种捕获技术、储存技术以及利用技术的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论述其适用范围、地域和经济因素。结合国外一些现有的应用CO2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CO2的捕获与利用的联用作出分析和展望。尤其是CO2的化工利用具有广阔的研发和发展前景,CO2EOR(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技术和经济上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为新型环保型能源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效应 减排 CO2浓度 CO2的利用 提高采收率(EOR) CO2的捕获 储存与利用(ccs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储存的机制和模式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聂建霞 谢虹霞 +1 位作者 袁俊华 谢春枝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8-75,共8页
在对湖北地区高校图书馆印刷型文献存储现状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中存在的矛盾与面临的困境,提出针对低利用率文献构建合作储存体系是解决空间问题的最好尝试;分析了湖北省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储存的运行机制,提出了区域集... 在对湖北地区高校图书馆印刷型文献存储现状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中存在的矛盾与面临的困境,提出针对低利用率文献构建合作储存体系是解决空间问题的最好尝试;分析了湖北省高校图书馆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储存的运行机制,提出了区域集中储存和学科分布储存两种合作模式,并提出解决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存储空间匮乏的对策,及高校合作储存库模型构建和运作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 高校图书馆 利用率文献 合作储存 运行机制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利用率文献储存库的经济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赵伯兴 郑春汛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44,共5页
针对图书馆文献存储空间匮乏、低利用率文献增长速度超越热门文献的现状,该文从模块化模式、租赁模式、旧建筑改造和分布式合作存储模式对文献存储效益的经济性影响,及从储存库服务的经济性和储存库保护文献的经济性角度,分析了采用不... 针对图书馆文献存储空间匮乏、低利用率文献增长速度超越热门文献的现状,该文从模块化模式、租赁模式、旧建筑改造和分布式合作存储模式对文献存储效益的经济性影响,及从储存库服务的经济性和储存库保护文献的经济性角度,分析了采用不同的存储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选择合作建立低利用率文献储存库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存图书馆 利用率文献 储存模式 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区生态储存估算及其对土地利用的综合响应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徐占军 冯俊芳 +1 位作者 程盼 张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58-266,共9页
为对煤矿区生态储存估算及其对土地利用的综合响应进行评价,以山西省位于长河流域的晋煤集团11个集中连片煤矿区为例,在生态服务功能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收集研究区10a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及矿区与非矿区的相关数据,分析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 为对煤矿区生态储存估算及其对土地利用的综合响应进行评价,以山西省位于长河流域的晋煤集团11个集中连片煤矿区为例,在生态服务功能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收集研究区10a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及矿区与非矿区的相关数据,分析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分布和变化方向,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估计不同时期的生态储存,进而得出煤矿区基于煤炭开采的生态储存的响应。研究结果:研究区整体的生态储存呈下降趋势,除了天安圣华,其他煤矿区的生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且矿区的退化速度远高于非矿区;12个区域中(11个煤矿区和1个非煤矿区)有一半以上区域的生态储存等级为第3级,研究区11个煤矿区的生态储存能力普遍较高,生态改善的可能性较大,可为煤矿区生态保护规划以及相应的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应用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土地利用 模型 生态储存和保护 平衡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再生能源利用设置能源储存系统的重要性
7
《陕西电力》 2011年第8期93-93,共1页
可再生能源利用设置能源储存系统往往具有重要性,除了可实现电网稳定和负载均衡外,能源储存系统潜在地可为数以千计的住宅和商业客户提供后备电源,特别是当太阳能或风能无法使用时。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利用 储存系统 设置 负载均衡 电网稳定 后备电源 太阳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6
8
作者 马冰 贾凌霄 +1 位作者 于洋 王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34-1747,共14页
地热能作为一种零碳、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对于碳中和具有重要价值。2015—2020年,全球新增地热发电约3649 GW,增长约27%;地热直接利用总装机容量增长52.0%。两者之和,所用热能比2015年增长72.3%。全球每年地热直接利用可防止7810万t碳... 地热能作为一种零碳、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对于碳中和具有重要价值。2015—2020年,全球新增地热发电约3649 GW,增长约27%;地热直接利用总装机容量增长52.0%。两者之和,所用热能比2015年增长72.3%。全球每年地热直接利用可防止7810万t碳和2.526亿t CO_(2)排放到大气中。世界地热能发展呈现五大趋势:(1)发展非常规地热系统;(2)向海上地热资源开发进军;(3)降低钻探成本与石油热能协同生产;(4)加大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5)加强含水层热能储存技术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地热发电 地热能直接利用 非常规地热系统 热能储存 碳达峰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生态储存估算 被引量:9
9
作者 张笑然 白中科 +3 位作者 曹银贵 赵中秋 卢元清 潘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5038-5048,共11页
露天煤矿区生态系统在人为干扰下具有特殊的演变过程。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描述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及生态水平变化,旨在为特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系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以山西省朔州市平朔大型露天煤矿区为研究对象,以1986年、2000年、201... 露天煤矿区生态系统在人为干扰下具有特殊的演变过程。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描述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及生态水平变化,旨在为特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系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以山西省朔州市平朔大型露天煤矿区为研究对象,以1986年、2000年、2013年的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分析研究区近30年土地利用特征的基础上,探讨矿区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同时利用生态储存模型定量分析矿区生态系统在研究时段内所处的水平。结果表明:(1)1986—2013年耕地和林地大幅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和采矿造成的损毁土地面积迅速增加;(2)矿区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用地之间的转化均较为活跃,城镇扩张、采矿活动加剧、损毁土地复垦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3)平朔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可划分为原地貌阶段、损毁阶段、重建阶段;(4)研究区生态储存状态呈恶化趋势,生态储存转化表现为逆向过程,生态储存能力增强。研究结果可为中国特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系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区 生态系统演变 生态储存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地下水及其可利用性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花台 郭占荣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4-128,共5页
深层地下水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现代补给来源很少、恢复更新速度极其缓慢的地下水。国内外专家对区域大型沉积盆地中的深层地下水的运移机制存在不同的认识,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存在水力连续性。尽管在学术上存在着... 深层地下水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现代补给来源很少、恢复更新速度极其缓慢的地下水。国内外专家对区域大型沉积盆地中的深层地下水的运移机制存在不同的认识,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存在水力连续性。尽管在学术上存在着主张和反对开采深层地下水的争论,但实际情况却是世界上许多干旱国家和地区正在开采或计划开采深层地下水,并且作为主要的供水水源。深层地下水的开采主要是开采其储存量,其可利用限度取决于是否允许消耗其储存量及允许消耗多少储存量。开采战略要么是选择长期开采要么是选择替代解决办法,如果选择前者,那么分阶段、分层位开采并给予其足够恢复、更新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地下水 运移机制 储存资源 利用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生态系统碳储存和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被引量:93
11
作者 刘子刚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34-639,共6页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有机碳储库,湿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丰富、碳密度高。湿地还是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的源和汇。近百年来,由于土地利用,特别是农业开发和泥炭开采,导致大面积湿地被排干,并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多项研究表明湿...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有机碳储库,湿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丰富、碳密度高。湿地还是CO2、CH4和N2O等温室气体的源和汇。近百年来,由于土地利用,特别是农业开发和泥炭开采,导致大面积湿地被排干,并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多项研究表明湿地保护和恢复能促进碳积累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分析,针对近年来科学界普遍关注的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平衡和土地利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湿地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温室气体 储存 碳平衡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LNG接收站冷能的综合利用 被引量:43
12
作者 华贲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15,共6页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LNG冷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此,运用低温制冷效率工程数据和火用经济学方法,计算了LNG冷能的价值与气化过程中压力和温度变化范围的关系,结果指出:300×104t/a规模的LNG项目在8.0MPa下气化时可利用的冷功率...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LNG冷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此,运用低温制冷效率工程数据和火用经济学方法,计算了LNG冷能的价值与气化过程中压力和温度变化范围的关系,结果指出:300×104t/a规模的LNG项目在8.0MPa下气化时可利用的冷功率为65MW,折合电能约为10×108kWh。还介绍了采用丙丁烷和乙二醇水溶液冷媒循环储存系统来解决LNG气化与冷能用户的运行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同步的问题,以实现冷能集成和梯级利用的方案。最后指出了在中国目前的能源形势下,LNG冷能集成和梯级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实现方式:首先应着眼于煤化工、油气勘探开发、轻烃分离等大规模冷能产业市场;通过在国内外成熟可靠单项技术基础上的集成优化,有可能实现70%以上的冷能回收率。实施的关键是冷能产业链与LNG接收站同步规划建设,并在循环经济园区范围内按照市场机制统筹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 接收站 冷能 利用 冷媒 循环储存 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序”开采: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利用中两难选择的途径 被引量:3
13
作者 邓娅敏 徐恒力 佟元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6年第1期127-131,共5页
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为探索一条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本文提出了“有序”开采的思路:在未来几十年内,政府部门应根据人口、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地下水资源需求量的控制计划,并给下属各地区下达... 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为探索一条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本文提出了“有序”开采的思路:在未来几十年内,政府部门应根据人口、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地下水资源需求量的控制计划,并给下属各地区下达取水配额,使储存资源的消耗处于有计划和监控范围内。有序开采应分阶段实现:第一阶段应以抑制超采量的过快增长为目标;第二阶段应以需水总量的下降为目标;第三阶段应实现总需水量低于地下水系统补给资源量,使数十年超采造成的储存资源亏空逐年得以偿还。“有序”开采应注意三点:①超采必须限制在有限时间内;②开采活动应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任何超过计划配额的取水行为都是不允许的;③开采量和总需水量的下降,必须以节水为前提。发达国家的需水量变化经历证明,通过“有序”开采实现北方地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开采 合理开发 储存资源 水资源持续利用 水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山前绿洲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贵玲 刘志明 马明珠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98-308,共11页
 紧密结合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特别计划的实施,在分析研究格尔木地区地下水资源赋存及运移规律的基础上,采用MODELFLOW软件和有限差分方法进行了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模型研究.在开发利用模型研究中,设计了两个水资源开发利用方...  紧密结合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特别计划的实施,在分析研究格尔木地区地下水资源赋存及运移规律的基础上,采用MODELFLOW软件和有限差分方法进行了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模型研究.在开发利用模型研究中,设计了两个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方案Ⅰ,保证规划重点工业发展的需要,地下水资源开采量达到7.94×107m3/a的规模;方案Ⅱ,在方案Ⅰ的基础上,考虑农业灌溉的需要,新增地表水引用量2.16×108m3/a,这将导致地下水入渗补给量减少40%.通过这两个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模型研究表明:这两个方案是可行的.但是,在方案Ⅰ中,泉集河排泄量减少11.99%,地下水侧向出流量减少10.63%,地下水储存量的变化量减少21.11%;在方案Ⅱ中,泉集河排量减少31.41%,地下水侧向出流量减少32.55%,地下水储存量的变化量减少35.68%,潜水蒸发量减少1.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山前绿洲 地下水资源 开发利用模式 数值模拟 格尔木地区 开采量 储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案资料储存方式的发展趋势
15
作者 柏金喜 梅蕴章 《中国医院》 2000年第4期230-231,共2页
为解决病人病案资料的不断积累日益增多和现有库房面积相对有限的矛盾,进一步提高病案的有效利用,我们对国内外病案资料的储存方式,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情况如下:
关键词 病案资料 病人 调查 国内外 研究 库房 有效利用 储存方式 发展趋势 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地雨水渗透利用(三)——雨水通过设施的渗透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红霞 《园林》 2012年第6期56-58,共3页
由于降水是随机的,往往难以与用水同步,因此,需要将来自不同面积上的降水径流通过一定的传输和储存设施滞贮备用。城市绿地中土壤的渗透系数因土质不同而有所变化,同时地形、地被的情况也千差万别,通过土壤渗透不能完全保证暴雨过程的... 由于降水是随机的,往往难以与用水同步,因此,需要将来自不同面积上的降水径流通过一定的传输和储存设施滞贮备用。城市绿地中土壤的渗透系数因土质不同而有所变化,同时地形、地被的情况也千差万别,通过土壤渗透不能完全保证暴雨过程的环境安全,因此还需要通过一些工程措施来促使雨水进一步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渗透 城市绿地 储存设施 利用 土壤渗透 渗透系数 环境安全 暴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廊坊市城区雨水资源综合利用前景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同僧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136-138,共3页
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对解决城市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及城市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是一个好的途径。本文通过对廊坊市雨水资源利用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雨水资源利用方法,对廊坊城区雨水资源利用前景及可利用量进行了分析,对廊... 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对解决城市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及城市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是一个好的途径。本文通过对廊坊市雨水资源利用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雨水资源利用方法,对廊坊城区雨水资源利用前景及可利用量进行了分析,对廊坊城区雨水资源的利用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资源 储存 截留 收集利用 廊坊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投资规模和工程造价控制浅论 被引量:8
18
作者 吴创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1-114,共4页
居民用气量是城市燃气项目建设方案设计和财务评价的基础参数及投资决策的根本依据 ,须准确测算。通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设计用气量比实际偏大 30 %以上并导致投资规模相应偏大 ,应予以修正 ;气化率也是决定用气量的主要因素 ,应在... 居民用气量是城市燃气项目建设方案设计和财务评价的基础参数及投资决策的根本依据 ,须准确测算。通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设计用气量比实际偏大 30 %以上并导致投资规模相应偏大 ,应予以修正 ;气化率也是决定用气量的主要因素 ,应在科学的市场调查和预测后确定 ;调峰储气方案影响投资规模并决定着项目实施的难易程度 ,应进行多方案比选 ,在需要分期建设且门站交气压力较低的情况下 ,管道与球罐共同储气调峰为首选方案 ;输配压力级制也决定着项目投资规模和工程造价 ,采用中压一级系统比中低压两级系统供气既节省管材和投资 2 0 %以上 ,又能保证用气压力 ;燃气管网选材主要考虑安全性和经济性 ,DN2 0 0以上的燃气管网首选ERW钢管 ,DN2 0 0以下首选燃气用PE管。 2 0 0 0m3 球罐钢板应选 16MnR ,30 0 0m3 及以上容积球罐钢板宜选进口CF— 6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 工程造价控制 投资规模 居民用气量 气化率 储存装置 输气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玉米秸秆加工储存向产业化发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永宏 《农机质量与监督》 2007年第5期39-40,44,共3页
国内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概况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平均每年种植面积约5972hm^2。玉米秸秆作为玉米生产的副产品其产量约22398万吨。由于玉米秸秆不易腐烂且产量大,给农民带来了收集、运输和存放的困难,玉米秸秆的利用率不高,... 国内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概况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平均每年种植面积约5972hm^2。玉米秸秆作为玉米生产的副产品其产量约22398万吨。由于玉米秸秆不易腐烂且产量大,给农民带来了收集、运输和存放的困难,玉米秸秆的利用率不高,有大多数堆置于田间或被焚烧,造成污染环境,甚至影响机场飞机起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生产 产业化发展 秸秆加工 储存 秸秆综合利用 玉米秸秆 粮食作物 种植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与建议 被引量:3
20
作者 谢金泉 阙春生 +1 位作者 杜正志 钟明 《南方农机》 2021年第18期29-31,共3页
农作物秸秆持续全量还田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凸显,传统秸秆离田打捆又存在作业环节多、运输成本高、经济效益差、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为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分析了江西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考察调研了秸秆处理新机具新... 农作物秸秆持续全量还田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凸显,传统秸秆离田打捆又存在作业环节多、运输成本高、经济效益差、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为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分析了江西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考察调研了秸秆处理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情况,提出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建议,为江西省探寻秸秆利用新途径、示范推广秸秆收割打捆一体化作业和秸秆生化处理制肥新机具新技术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秸秆收获打捆一体化 秸秆生化处理制肥 秸秆储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