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傅氏凤尾蕨配子体发育及其无配子生殖的研究
被引量:
13
1
作者
沈建
李新国
+3 位作者
戴锡玲
张寅莹
曹建国
王全喜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5-390,共6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 Hieron.)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研究。傅氏凤尾蕨孢子深褐色,呈四面体形,三裂缝,极面观为钝三角形,赤道面观近半圆形。孢子自播种3~7d左右开始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18d左右发育为丝状体,...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 Hieron.)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研究。傅氏凤尾蕨孢子深褐色,呈四面体形,三裂缝,极面观为钝三角形,赤道面观近半圆形。孢子自播种3~7d左右开始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18d左右发育为丝状体,大约为6~10个细胞长;25d左右,丝状体可通过顶端细胞或中间细胞分裂产生片状体。播种40~50d左右,在片状体的侧面产生分生组织,发育成原叶体,发育类型为水蕨型。雄配子体形状不规则,其上可产生精子器。大型原叶体形状较规则,顶端为心形,发育2~3个月左右,在生长点下方产生无性胚芽,进行无配子生殖。此后不久,在胚芽和生长点之间产生导管连接孢子体和配子体。经多次培养表明傅氏凤尾蕨不产生颈卵器,为专性无配子生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
类
傅氏凤尾蕨
配子体发育
无配子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傅氏凤尾蕨成熟精子超微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曹建国
代小菲
+1 位作者
戴锡玲
王全喜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0-425,共6页
主要采用透射电镜对无配子生殖蕨类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Hieron.)游动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傅氏凤尾蕨游动精子呈带状,螺旋形旋转约3.5圈。带状游动精子主要由片层带、微管带、顶脊、背冠、环状线粒体等运动细胞器和高度...
主要采用透射电镜对无配子生殖蕨类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Hieron.)游动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傅氏凤尾蕨游动精子呈带状,螺旋形旋转约3.5圈。带状游动精子主要由片层带、微管带、顶脊、背冠、环状线粒体等运动细胞器和高度浓缩的细胞核构成。其中微管带是游动精子的基本骨架,微管带上部与片层带和背冠相连,下部包被细胞核,并与核膜形成复合结构。微管带的背面具有鞭毛带,其上共着生约70~80个鞭毛。游动精子的线粒体显著,环状线粒体与片层带相连,附属线粒体衬于微管带内侧。本研究还比较了傅氏凤尾蕨游动精子与其它蕨类成熟精子超微结构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
类
傅氏凤尾蕨
游动精子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傅氏凤尾蕨复合群孢子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佳玫
杨东梅
+2 位作者
王爱华
吴友根
王发国
《热带生物学报》
2016年第3期387-394,共8页
傅氏凤尾蕨复合群(Pteris fauriei complex)包括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百越凤尾蕨P.fauriei var.chinensis、线裂凤尾蕨P.angustipinnula、硕大凤尾蕨P.majestica、隆林凤尾蕨P.splendida等,此复合群种间界限模糊,难以准确分类,为...
傅氏凤尾蕨复合群(Pteris fauriei complex)包括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百越凤尾蕨P.fauriei var.chinensis、线裂凤尾蕨P.angustipinnula、硕大凤尾蕨P.majestica、隆林凤尾蕨P.splendida等,此复合群种间界限模糊,难以准确分类,为此笔者利用扫描电镜对此复合群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观察,为理清成员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佐证。观察发现,脊类纹饰是此复合群孢子的重要特征,根据脊类纹饰的有无和分布情况,该复合群可划分为4个类群。此外,孢子形态可作为此凤尾蕨复合群区分种的特征,但傅氏凤尾蕨和百越凤尾蕨的孢子形态较相近,难以区别。本研究还首次发现隆林凤尾蕨具有"连体孢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氏凤尾蕨
复合群
孢子形态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傅氏凤尾蕨复合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小娇
王佳玫
+3 位作者
杨东梅
王发国
陈红锋
郎月婷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1-589,共9页
杂交和多倍化是蕨类植物物种形成的主要机制,往往导致多倍体复合群的出现。同一复合群的成员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与过渡性,复合群内部往往存在复杂的亲缘关系,给分类带来很大困难。傅氏凤尾蕨复合群是凤尾蕨属中分类学问题最为突...
杂交和多倍化是蕨类植物物种形成的主要机制,往往导致多倍体复合群的出现。同一复合群的成员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与过渡性,复合群内部往往存在复杂的亲缘关系,给分类带来很大困难。傅氏凤尾蕨复合群是凤尾蕨属中分类学问题最为突出的复合群之一,成员间仅以植株的高度、羽片的大小、裂片间隙的大小、裂片先端的形状或孢子囊群的长短等细小的特征相区别。为确定该复合群某些成员的分类学位置,并理清成员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选取了3个叶绿体DNA片段atp B、mat K和trn L-F构建傅氏凤尾蕨复合群的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孢粉学证据,探讨该复合群成员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百越凤尾蕨和傅氏凤尾蕨的关系最为密切,建议把百越凤尾蕨归并到傅氏凤尾蕨中;硕大凤尾蕨与傅氏凤尾蕨的关系较远,但其孢子形态与傅氏凤尾蕨有一定重叠,两者的亲缘关系待深入研究;线裂凤尾蕨是一独立的种,与该复合群其它成员明显不同;隆林凤尾蕨都较早分化出来,单独作为一支,但其孢子形态多变,暗示其可能是杂种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氏凤尾蕨
复合群
分子系统学
孢粉学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rps4-trnS区序列的证据分析傅氏凤尾蕨和狭眼凤尾蕨的关系
5
作者
徐道兰
姜楠
+2 位作者
曹建国
王全喜
戴锡玲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6-439,共4页
对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和狭眼凤尾蕨(Pteris biaurita)的叶绿体rps4-trnS区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再结合NCBI基因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凤尾蕨科及其邻近类群的rps4-trnS区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来分析两者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傅...
对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和狭眼凤尾蕨(Pteris biaurita)的叶绿体rps4-trnS区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再结合NCBI基因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凤尾蕨科及其邻近类群的rps4-trnS区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来分析两者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傅氏凤尾蕨和狭眼凤尾蕨的rps4-trnS区序列未表现出明显差异。结合两者孢子体和配子体形态发育特征以及rps4-trnS区序列的证据,认为傅氏凤尾蕨和狭眼凤尾蕨为同种或为变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氏凤尾蕨
狭眼
凤尾
蕨
凤尾
蕨
科
rps4-trnS区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傅氏凤尾蕨配子体发育及其无配子生殖的研究
被引量:
13
1
作者
沈建
李新国
戴锡玲
张寅莹
曹建国
王全喜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出处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5-390,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70128)
上海市教委项目(08YZ67)
文摘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 Hieron.)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研究。傅氏凤尾蕨孢子深褐色,呈四面体形,三裂缝,极面观为钝三角形,赤道面观近半圆形。孢子自播种3~7d左右开始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18d左右发育为丝状体,大约为6~10个细胞长;25d左右,丝状体可通过顶端细胞或中间细胞分裂产生片状体。播种40~50d左右,在片状体的侧面产生分生组织,发育成原叶体,发育类型为水蕨型。雄配子体形状不规则,其上可产生精子器。大型原叶体形状较规则,顶端为心形,发育2~3个月左右,在生长点下方产生无性胚芽,进行无配子生殖。此后不久,在胚芽和生长点之间产生导管连接孢子体和配子体。经多次培养表明傅氏凤尾蕨不产生颈卵器,为专性无配子生殖。
关键词
蕨
类
傅氏凤尾蕨
配子体发育
无配子繁殖
Keywords
fern
Pteris fauriei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apogamy
分类号
Q944.4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傅氏凤尾蕨成熟精子超微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曹建国
代小菲
戴锡玲
王全喜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出处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0-425,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670128)
上海市教委项目(No.08YZ67)~~
文摘
主要采用透射电镜对无配子生殖蕨类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Hieron.)游动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傅氏凤尾蕨游动精子呈带状,螺旋形旋转约3.5圈。带状游动精子主要由片层带、微管带、顶脊、背冠、环状线粒体等运动细胞器和高度浓缩的细胞核构成。其中微管带是游动精子的基本骨架,微管带上部与片层带和背冠相连,下部包被细胞核,并与核膜形成复合结构。微管带的背面具有鞭毛带,其上共着生约70~80个鞭毛。游动精子的线粒体显著,环状线粒体与片层带相连,附属线粒体衬于微管带内侧。本研究还比较了傅氏凤尾蕨游动精子与其它蕨类成熟精子超微结构的异同。
关键词
蕨
类
傅氏凤尾蕨
游动精子
超微结构
Keywords
fern
Pteris fauriei
spermatozoid
uhrastructure
分类号
Q944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傅氏凤尾蕨复合群孢子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佳玫
杨东梅
王爱华
吴友根
王发国
机构
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海南大学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热带生物学报》
2016年第3期387-394,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60042)
海南大学青年基金项目(qnjj1215)
海南大学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项目(071001)
文摘
傅氏凤尾蕨复合群(Pteris fauriei complex)包括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百越凤尾蕨P.fauriei var.chinensis、线裂凤尾蕨P.angustipinnula、硕大凤尾蕨P.majestica、隆林凤尾蕨P.splendida等,此复合群种间界限模糊,难以准确分类,为此笔者利用扫描电镜对此复合群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观察,为理清成员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佐证。观察发现,脊类纹饰是此复合群孢子的重要特征,根据脊类纹饰的有无和分布情况,该复合群可划分为4个类群。此外,孢子形态可作为此凤尾蕨复合群区分种的特征,但傅氏凤尾蕨和百越凤尾蕨的孢子形态较相近,难以区别。本研究还首次发现隆林凤尾蕨具有"连体孢子"。
关键词
傅氏凤尾蕨
复合群
孢子形态
亲缘关系
Keywords
Pteris fauriei complex
spore morphology
genetic relationship
分类号
Q247 [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傅氏凤尾蕨复合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小娇
王佳玫
杨东梅
王发国
陈红锋
郎月婷
机构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园艺学院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应用植物学重点实验室
出处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1-589,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60042)~~
文摘
杂交和多倍化是蕨类植物物种形成的主要机制,往往导致多倍体复合群的出现。同一复合群的成员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与过渡性,复合群内部往往存在复杂的亲缘关系,给分类带来很大困难。傅氏凤尾蕨复合群是凤尾蕨属中分类学问题最为突出的复合群之一,成员间仅以植株的高度、羽片的大小、裂片间隙的大小、裂片先端的形状或孢子囊群的长短等细小的特征相区别。为确定该复合群某些成员的分类学位置,并理清成员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选取了3个叶绿体DNA片段atp B、mat K和trn L-F构建傅氏凤尾蕨复合群的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孢粉学证据,探讨该复合群成员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百越凤尾蕨和傅氏凤尾蕨的关系最为密切,建议把百越凤尾蕨归并到傅氏凤尾蕨中;硕大凤尾蕨与傅氏凤尾蕨的关系较远,但其孢子形态与傅氏凤尾蕨有一定重叠,两者的亲缘关系待深入研究;线裂凤尾蕨是一独立的种,与该复合群其它成员明显不同;隆林凤尾蕨都较早分化出来,单独作为一支,但其孢子形态多变,暗示其可能是杂种起源。
关键词
傅氏凤尾蕨
复合群
分子系统学
孢粉学
亲缘关系
Keywords
Pteris fauriei complex
molecular phylogeny
palynology
genetic relationship
分类号
Q949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rps4-trnS区序列的证据分析傅氏凤尾蕨和狭眼凤尾蕨的关系
5
作者
徐道兰
姜楠
曹建国
王全喜
戴锡玲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出处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6-439,共4页
基金
上海师范大学校理科科研基金(SK201231)
文摘
对傅氏凤尾蕨(Pteris fauriei)和狭眼凤尾蕨(Pteris biaurita)的叶绿体rps4-trnS区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再结合NCBI基因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凤尾蕨科及其邻近类群的rps4-trnS区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来分析两者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傅氏凤尾蕨和狭眼凤尾蕨的rps4-trnS区序列未表现出明显差异。结合两者孢子体和配子体形态发育特征以及rps4-trnS区序列的证据,认为傅氏凤尾蕨和狭眼凤尾蕨为同种或为变种关系。
关键词
傅氏凤尾蕨
狭眼
凤尾
蕨
凤尾
蕨
科
rps4-trnS区序列
Keywords
Pteris fauriei
Pteris biaurita
Pteridaceae
rps4-trnS region sequence
分类号
Q949.1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傅氏凤尾蕨配子体发育及其无配子生殖的研究
沈建
李新国
戴锡玲
张寅莹
曹建国
王全喜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傅氏凤尾蕨成熟精子超微结构的研究
曹建国
代小菲
戴锡玲
王全喜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傅氏凤尾蕨复合群孢子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王佳玫
杨东梅
王爱华
吴友根
王发国
《热带生物学报》
201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傅氏凤尾蕨复合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王小娇
王佳玫
杨东梅
王发国
陈红锋
郎月婷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基于rps4-trnS区序列的证据分析傅氏凤尾蕨和狭眼凤尾蕨的关系
徐道兰
姜楠
曹建国
王全喜
戴锡玲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