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肾健脾化瘀法对围绝经期妇女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晓昊 邓伟民 +2 位作者 张金玉 邵玉 黄伟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95-1297,共3页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化瘀法对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血脂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氧自由基的影响,以及对绝经后妇女冠心病发生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码表按就诊先后随机单盲,分为中药组(188例)及西药组(189例)。中药组口服补肾壮骨冲剂治...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化瘀法对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血脂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氧自由基的影响,以及对绝经后妇女冠心病发生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码表按就诊先后随机单盲,分为中药组(188例)及西药组(189例)。中药组口服补肾壮骨冲剂治疗,西药组应用倍美力+安宫黄体酮治疗。主要观察患者的症状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性激素[雌二醇(E2)、卵泡刺激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血清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1)脱失情况比较:中药组治疗2年后脱失53例,西药组脱失96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性激素和血脂比较:与治疗前相比疗效显著(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两组在治疗后1年和2年血清NO、SOD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P<0.05或P<0.01)。但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4)治疗组冠心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补肾健脾化瘀法治疗围绝经期妇女,能纠正紊乱的血脂、性激素、NO、氧自由基等各项指标,疗效与雌激素替代疗法相当;在降低冠心病发生率上优于对照组,并具有安全无副作用、服用方便、经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 补肾健脾化瘀法 性激素 血脂 一氧 氧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化瘀法防止大肠癌术后化疗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邹玺 吴坚 +1 位作者 凌博凡 刘沈林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法辨证论治对大肠癌术后II期和III期化疗后的患者进行口服中药防止复发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共纳入50例患者,分为两组,中药治疗组和空白组,观察1年的时间,比较两组的1年无病生存率、复发转移率、临床症状积分、KPS评...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法辨证论治对大肠癌术后II期和III期化疗后的患者进行口服中药防止复发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共纳入50例患者,分为两组,中药治疗组和空白组,观察1年的时间,比较两组的1年无病生存率、复发转移率、临床症状积分、KPS评分、体重和肿瘤标志物。结果:两组1年无病生存率和复发转移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3个月即能明显改善症状积分,9个月与对照组积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6个月开始治疗组体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9个月开始治疗组KP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2个月体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PS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后第9个月体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KP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直至观察结束,各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脾化瘀法辨证论治能明显改善大肠癌术后II期和III期化疗后的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KPS评分和增加体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化瘀法 大肠癌 复发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化瘀法含药血清对肝癌细胞Smad3蛋白及EMT的影响
3
作者 钟崇 胡明利 +4 位作者 阮月璐 熊成名 陈秋源 刘振涛 王子豫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344-2347,共4页
目的:探讨健脾化瘀法含药血清对肝癌细胞Smad3蛋白磷酸化及上皮间质转移标志蛋白E-cadherin/Ncadherin表达水平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10%和20%)健脾化瘀法中药含药血清及10%小牛血清对照组培养肝癌细胞MHCC97-H,... 目的:探讨健脾化瘀法含药血清对肝癌细胞Smad3蛋白磷酸化及上皮间质转移标志蛋白E-cadherin/Ncadherin表达水平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10%和20%)健脾化瘀法中药含药血清及10%小牛血清对照组培养肝癌细胞MHCC97-H,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Smad3和Snail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Smad3、p-Smad3、Snail、E-cadherin和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划痕法和Transwell小室检测肝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结果: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高浓度组(20%含药血清组)、低浓度组(10%含药血清组)和对照组(10%小牛血清对照)Smad3的mRNA水平分别为0.87±0.24、0.97±0.28和1.18±0.34(P>0.05);高浓度组Snail的mRNA水平低于对照组(0.49±0.05 vs.1.10±0.21,P=0.034)。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含药血清组48h的p-Smad3、Snail和N-cadherin明显降低,E-cadherin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含药血清组48h的E-cadherin升高,N-cadherin降低(P<0.05);而Smad3、p-Smad3及snail的结果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划痕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20%含药血清组及10%含药血清组肝癌细胞的划痕愈合较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0%含药血清组及10%含药血清组MHCC97-H细胞的迁移受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瘀法中药能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可能与抑制Smad3蛋白磷酸化及上皮间质转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健脾化瘀法 SMAD3蛋白 磷酸 上皮间质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化瘀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壁屏障的作用
4
作者 王茵萍 范刚启 吴旭 《医学与哲学》 1999年第9期51-53,共3页
关键词 萎缩性胃炎 胃壁屏障 健脾化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补肾化瘀降浊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理论及疗效探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唐宏霞 王新婷 +3 位作者 董陆玲 张贵山 宗晓春 杨秀红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7期1711-1714,共4页
通过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进行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的研究认识比较,指出治疗DN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肾气阴虚是DN发病的关键,脾为后天之本,健脾益气才能生化有源,治标应从化瘀降浊入手;因此,健脾补肾化瘀降浊法在临床... 通过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进行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的研究认识比较,指出治疗DN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肾气阴虚是DN发病的关键,脾为后天之本,健脾益气才能生化有源,治标应从化瘀降浊入手;因此,健脾补肾化瘀降浊法在临床治疗DN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补肾降浊 理论探讨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脾虚邪滞”理论探讨胃解痉多肽表达化生中医病机与微观辨证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新龙 李思怡 +2 位作者 杨鹏辉 李秋月 潘华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4-1110,共7页
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具有发展为胃癌的风险,而胃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asmolytic polypeptide expressing metaplasia,SPEM)是GPL的初始步骤,具有恶性进展为胃癌前病变的风险。目前关于该化生阶段发病机制的探... 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具有发展为胃癌的风险,而胃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asmolytic polypeptide expressing metaplasia,SPEM)是GPL的初始步骤,具有恶性进展为胃癌前病变的风险。目前关于该化生阶段发病机制的探讨尚不完整,中医药依托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中药资源,在防治GPL上具有独特优势。因此,笔者基于“脾虚邪滞”理论,从疾病的病理生理状态、标志物、信号通路三方面进行微观辨证分析,提出以健脾化瘀解毒法为主要疗法,结合文献分析其可行性,以期为SPEM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解痉多肽表达 微观辨证 胃癌前病变 解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复杂网络分析
7
作者 邹嘉仪 林琬宜 +2 位作者 霭嘉琪 方坚松 刘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5年第8期2226-2243,共18页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与作用机制。方法 纳入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相关主题文献,构建分析网络图获得代表药物集;TCMSP数据库获得药物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与作用机制。方法 纳入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相关主题文献,构建分析网络图获得代表药物集;TCMSP数据库获得药物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Gene Cards、OMIM、TTD数据库筛选疾病靶点,交互映射得到“药物-疾病”靶点,并构建“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图和PPI网络,进行GO、KEGG富集分析,使用分子对接技术初步验证。结果 共筛选63首处方,白术-莪术-丹参-白花蛇舌草为代表药物集。药物活性成分85个,预测靶点590个,疾病相关靶点4726个,关键靶点412个,GO和KEGG富集分析分别得到3541个条目和196条通路。槲皮素、胡萝卜苷等通过肿瘤蛋白p53、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表皮生长因子等靶点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提示核心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能稳定结合。结论 本文通过挖掘有效处方,构建复杂网络,呈现了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与作用机制,并提供数据算法支持以及生物信息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解毒 数据挖掘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巨噬细胞M2极化探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机制及中药预测研究
8
作者 张伟健 李俊怡 +7 位作者 李诗婷 周荻书 洪欣欣 许艺飞 蔡甜甜 潘华峰 李海文 郭绍举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33-2345,共13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M2极化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影响及治疗靶点,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下载IM及巨噬细胞M2极化相关数据集;采用免疫浸润分析、基因相关性分析、功能富集分析、蛋白互作网络及免疫荧光等...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M2极化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影响及治疗靶点,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下载IM及巨噬细胞M2极化相关数据集;采用免疫浸润分析、基因相关性分析、功能富集分析、蛋白互作网络及免疫荧光等方法进一步阐述IM及巨噬细胞M2极化的相关性;最后将获得的枢纽基因与Coremine Medical平台相互映射,预测中医治疗IM的有效中药和治法。结果免疫浸润及免疫荧光分析显示巨噬细胞M2极化标记物CD68^(+)CD163^(+)(P=0.0394)、CD68^(+)CD206^(+)(P=0.002)在IM组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且M2型巨噬细胞在IM组的的浸润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IM相关标记基因(CDX1、MUC2、TFF3)与巨噬细胞M2极化标志物(CD209、ARG1、MSR1、STAT3、IL32、SELENOP)的表达水平显著正相关(P<0.05);功能富集分析提示IM与巨噬细胞M2极化共表达的差异基因主要与羧酸跨膜转运蛋白活性、有机酸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等分子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最后筛选出IM与巨噬细胞M2极化共表达的枢纽差异基因7个,分别为TRAF1、TNFRSF12A、BIRC3、TNFRSF11A、CTSV、SLC29A1和CDA;中药预测共映射出中医治疗IM的中药36味,按照功效分类可归为21类,其中清热解毒药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补气药和活血止痛药等。结论巨噬细胞M2极化可能通过外泌体途径参与IM病理的发生及发展过程,IM与巨噬细胞M2极化共表达的7个枢纽基因(TRAF1、TNFRSF12A、BIRC3、TNFRSF11A、CTSV、SLC29A1和CDA)和IM特异性分子CDX1、MUC2、TFF3可能存在相互关联作用,共同参与IM进展;“健脾化瘀解毒法”是中医治疗IM的核心治法,从巨噬细胞M2极化出发有望成为临床防治IM的新方向和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 巨噬细胞M2极 差异表达基因 生物信息学 中药预测 解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途径探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机制及中药预测研究
9
作者 张伟健 吴钰淇 +6 位作者 李海文 宋书雅 周荻书 洪欣欣 许艺飞 郭绍举 潘华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4-452,共9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作用机制及治疗靶点,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下载IM及NETs相关数据集,通过免疫浸润分析、差异分析及基因相关性分析获...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作用机制及治疗靶点,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下载IM及NETs相关数据集,通过免疫浸润分析、差异分析及基因相关性分析获得IM与NETs共表达的关键基因集;采用功能富集分析、蛋白互作网络、分子对接技术及实验验证等方法进一步阐述IM及NETs的相关性;最后将获得的关键基因与Coremine Medical平台相互映射,预测中医治疗IM的有效中药和治法。结果共筛选出6个IM与NETs形成相关的共表达的差异基因,分别为THBD、HDAC9、FGA、AQP9、DECR1和PIK3CD,这些基因与NETs的3个标记性蛋白(NE、PADI4、MPO)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功能主要富集在呼吸爆发与防御反应、纤维蛋白溶解等生物学过程上;中药预测共映射出中医治疗IM的中药112味,按照功效可归为34类,其中清热解毒类中药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活血化瘀药、温里药、补气药等。结论在IM的病理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存在NETs,靶标基因NE和THBD可能存在相互关联作用,共同通过NETs通路参与IM进展;健脾化瘀解毒法是中医治疗IM的核心治法,其可能通过抑制NETs的形成,从而减缓IM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差异表达基因 生物信息学 中药预测 解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胞衰老探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机制及中药预测研究
10
作者 张伟健 李诗婷 +7 位作者 李俊怡 陈楠 罗柳茹 洪欣欣 许艺飞 潘华峰 李海文 郭绍举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680-3687,共8页
目的:探讨细胞衰老(CS)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影响及调控机制,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中下载并构建CS与IM共表达核心基因集;采用免疫浸润分析、功能富集分析、基因相关性分析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方... 目的:探讨细胞衰老(CS)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的影响及调控机制,为中医药防治IM提供新思路。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中下载并构建CS与IM共表达核心基因集;采用免疫浸润分析、功能富集分析、基因相关性分析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方法分析CS与IM的相关性;通过Coremine Medical平台映射中医治疗IM的有效中药并对其功效及性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免疫浸润分析显示肠上皮化生组中浆细胞的浸润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25 4)。功能富集分析提示IM与CS共表达的80个核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NAD生物合成过程、细胞命运和癌症的转录失调等CS相关通路上。提取出IM与CS共表达的10个枢纽基因(CEBPA、LGALS3、ANPEP等),枢纽基因与IM相关标志基因表达均呈现一定程度的相关性(P<0.05)。中药预测分析共映射出用于治疗IM的潜在中药56味,涉及经脉11条,其中紫草出现的频次最高(2次);按照功效分类可归为33类,其中息风止痉药出现频次最高(6次),其次为补气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凉血药等(均为4次)。结论:CS介导的慢性持续性炎症促进IM发生发展,IM与CS共表达的枢纽基因可能通过激活炎症相关CS,从而与IM特异性标记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促进IM进展;“健脾化瘀解毒法”是中医治疗IM的有效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 胃癌前病变 细胞衰老 慢性炎症反应 炎-癌转 差异基因 中药预测 解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