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培养整全的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价值追求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林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21-29,共9页
自20世纪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教育政策都提出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战略方向。校家社深度协同旨在培养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的整全的儿童,实质是由人、教育、社会辩证统一、共生互促、螺旋上升的内在规律决定的。... 自20世纪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教育政策都提出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战略方向。校家社深度协同旨在培养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的整全的儿童,实质是由人、教育、社会辩证统一、共生互促、螺旋上升的内在规律决定的。首先,社会发展的系统性要求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要求教育发展的协同性。其次,人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吁求受教育者融通间接知识和直接经验,教育的历史性与现时性呼唤教育者贯通间接知识和直接经验。最后,人的存在本质上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人对真、善、美的追求集中表达为“爱”。人对万事万物的挚爱驱动其创造自我、他人、社会、环境更真、更善、更美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的人 学校 家庭 社会 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与情绪学习的学校体系建构研究
2
作者 赵爽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37,共7页
构建学校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基于行政逻辑、文化逻辑、知识逻辑形成的学校体系,能够从资源和制度方面为学习提供外部保障,却不能充分满足学习活动发生所依赖的个体感知觉系统的内在自然需求,并因此有可能阻碍真实学习和有效学习的发... 构建学校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基于行政逻辑、文化逻辑、知识逻辑形成的学校体系,能够从资源和制度方面为学习提供外部保障,却不能充分满足学习活动发生所依赖的个体感知觉系统的内在自然需求,并因此有可能阻碍真实学习和有效学习的发生。“社会与情绪学习”作为新学习观的代表,充分体现了学习的参与、交往和建构的本质,并形成了以学习者作为整全儿童、让真实学习活动发生和基于发展性任务挑战的“儿童与学校共生发展”理论框架,为构建基于社会与情绪学习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双向驱动、协同共生型学校功能体系提供了依据。基于此,学校要构建以安全感和艺术美感体验为基础的空间环境、以尊重平等和多元包容为基础的交往系统、以松弛感和归属感为基础的学习氛围,以此为师生的社会与情绪学习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活动 社会与情绪学习 协同共生功能体系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课程统整实践中的三重误区及其超越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登珲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7-60,共4页
当前我国学校课程统整实践中存在着的三重典型误区:范畴上把"课程统整"等同于"多学科"或"科际统整",窄化课程统整为学科课程精细化运作的技术手段;在价值取向上重"知识"而轻"经验"、... 当前我国学校课程统整实践中存在着的三重典型误区:范畴上把"课程统整"等同于"多学科"或"科际统整",窄化课程统整为学科课程精细化运作的技术手段;在价值取向上重"知识"而轻"经验"、"社会",舍本逐末难以通达统整课程"统整育人"之本义;在方法上陷入"统"、"整"割裂的二元论,"统而不整"或"整而不统",阻碍学校课程结构优化。对学校课程统整的错误认识,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正本清源,回归课程统整本性,关键要跳出"纯粹技术"限制,从"课程观"的层面把握课程统整,超越"知识中心"建立"人"与"社会"整全发展的信念,打破"统"、"整"二分藩篱,实现课程统整的协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课程统 课程观 “人”与“社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变结构协整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焦佳 赵霞 于霄 《山东经济》 2008年第1期48-51,共4页
变结构协整分析是反映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变化,体现经济系统内部长期均衡关系的新型研究方法。本文考虑数据结构突变的可能性,设定虚拟变量,对1953-2005年数据进行变结构协整分析,成功检测到数据结构在1960和1978年发生突变,进一步得到... 变结构协整分析是反映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变化,体现经济系统内部长期均衡关系的新型研究方法。本文考虑数据结构突变的可能性,设定虚拟变量,对1953-2005年数据进行变结构协整分析,成功检测到数据结构在1960和1978年发生突变,进一步得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两段式变结构形式,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并与不考虑变结构的协整分析结论作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考虑变结构的协整分析结果优于不考虑变结构的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结构 经济增长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虚拟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价值主体与价值冲突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华夏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9,共8页
价值主体是理解价值概念和价值冲突的关键。价值主体由三要素组成,这就是主体的目的性、主体需要的层次性以及主体的态度。本文修正马斯洛的人类个人需要的五层次说,指出人的需要有三个维度(生理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和... 价值主体是理解价值概念和价值冲突的关键。价值主体由三要素组成,这就是主体的目的性、主体需要的层次性以及主体的态度。本文修正马斯洛的人类个人需要的五层次说,指出人的需要有三个维度(生理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和三个圈层(生存的需要、福利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发挥了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基本的善”的概念,建立了人类需要和人类价值的圈层结构的状态空间模型。运用价值主体的概念来考察价值的冲突。本文分析了四种价值冲突及其解决的原则,这四种价值冲突是:(1)个人内部的价值冲突;(2)社会内部个人之间的价值冲突;(3)社会系统之间的价值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主体 多维需要空间 价值冲突 健全的社会与整全的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