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上肢运动控制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瓮长水 高怀民 +1 位作者 徐军 于增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 :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上肢运动控制障碍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 3个月后对健侧上肢进行上肢功能检查 (manualfunctiontest ,MFT) ,用巴塞尔指数 (BarthelIndex ,BI)评测患者的ADL。结果 ... 目的 :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上肢运动控制障碍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 3个月后对健侧上肢进行上肢功能检查 (manualfunctiontest ,MFT) ,用巴塞尔指数 (BarthelIndex ,BI)评测患者的ADL。结果 :①治疗前MFT异常者 49例 (79% ) ;②MFT变化差值上早期康复组高于恢复期康复组 (P <0 .0 0 1 ) ;③MFT正常组 3个月治疗训练后BI值 1 0 0分 ,BI变化差值正常组高于异常组 (P <0 .0 0 1 )。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健侧上肢存在运动控制障碍 ,并影响功能恢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健侧上肢运动控制障碍 康复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后路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治疗个案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芳 王玉龙 +3 位作者 周静 张豆豆 薛凯文 龙建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1-743,共3页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还会影响患者的精神情绪,降低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1—3]。近来,有研究发现,卒中患者上肢在完成一些高难度复杂活动时,健侧大脑会代偿患侧脑功能,参与患侧上...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还会影响患者的精神情绪,降低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1—3]。近来,有研究发现,卒中患者上肢在完成一些高难度复杂活动时,健侧大脑会代偿患侧脑功能,参与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4],但由于健、患侧大脑的直接联系通路并不丰富,因此限制了健侧大脑的代偿作用[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代偿作用 早期康复治疗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上肢 功能恢复 脑卒中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风对健侧上肢感觉运动功能影响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6
3
作者 窦祖林 邱卫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1997年第4期164-167,共4页
本文旨在将老年中风患者健侧上肢与健康老年人同侧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进行比较。30例经筛选的中风后患者与30名年龄、性别严格配对的健康老人参与了本项研究。应用简易手功能评定箱和木钉板、普通血压计评价了7项感觉运动参数。结果表... 本文旨在将老年中风患者健侧上肢与健康老年人同侧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进行比较。30例经筛选的中风后患者与30名年龄、性别严格配对的健康老人参与了本项研究。应用简易手功能评定箱和木钉板、普通血压计评价了7项感觉运动参数。结果表明中风后健侧上肢粗大、精细徒手操作技能、健侧上肢日常生活动作、运动协调性与对照组同侧上肢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至P<0.0001),但在握力、两点识别党、运动党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作者认为健侧手的使用频度、感觉、运动相互作用、皮质脊髓投射纤维受损等均可影响中风后健侧上肢的功能活动。由此可见,康复治疗及出院后,在不影响患侧上肢再教育的同时,重视健侧上肢的功能活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感觉运动测评 上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黄吉莉 马跃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21-824,829,共5页
目的观察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对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4周(6 d/周),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Fugl-Meye... 目的观察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对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4周(6 d/周),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腕关节背伸的主动关节活动度评测(WEAROM)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其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间各测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的测评值FMA、WMFT、WEAROM和MBI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FMA、WMFT和WEAROM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FES能有效地改善急性及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控制 功能性电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甜甜 徐东平 +2 位作者 孙凤宝 赖俊媚 曾杜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7-532,共6页
目的探讨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联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1月至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脑卒中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atDCS组、CCFES组和联合组,各20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t... 目的探讨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联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1月至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脑卒中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atDCS组、CCFES组和联合组,各20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tDCS组接受损伤侧初级运动(M1)区atDCS,CCFES组接受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CCFES,联合组联合采用损伤侧M1区atDCS和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CCFES,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双侧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肌电均方根(RMS)比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FMA-UE评分、WMFT评分、肱三头肌RMS比和伸腕肌群RMS比均显著提高(|t|>5.007,P<0.001),联合组各项指标均最优(F>14.492,P<0.001)。结论atDCS联合CCFES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直流电刺激 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 上肢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康复评估及训练系统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的运动控制训练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周 周虹 +2 位作者 孙莹 郭靖 陈大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63-664,共2页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经过康复训练后,80%-90%的患者下肢可实现步行功能,但仍约有2/3的患者遗留有一侧上肢功能障碍,中度致残者约占10%以上,而上肢和手功能的恢复情况直接影响...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经过康复训练后,80%-90%的患者下肢可实现步行功能,但仍约有2/3的患者遗留有一侧上肢功能障碍,中度致残者约占10%以上,而上肢和手功能的恢复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程度,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偏瘫患者上肢和手的功能恢复及实用能力是目前康复治疗中急需解决和很难解决的问题,由丽等。-研究通过作业疗法配合运动疗法及物理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功能障碍 脑卒中患者 康复评估 运动疗法 训练系统 应用 肢体功能障碍 生活自理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7
作者 沈芳 王晶 曾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0-593,共4页
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导致成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1]。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近200万人,现存活患者有600万—700万,而存活者约75%致残[2]。针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这一难题,众多学者研究探索了多种康复措施,其中镜像疗法(Mirror... 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导致成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1]。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近200万人,现存活患者有600万—700万,而存活者约75%致残[2]。针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这一难题,众多学者研究探索了多种康复措施,其中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成为了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脑卒中康复治疗新方法。本文将对镜像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做简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运动功能 脑卒中偏瘫 存活患者 存活者 视觉反馈 康复措施 肢体 偏瘫肢体 上肢功能 BRUNNSTR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配合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何金华 张惠佳 +4 位作者 王益梅 颜华 郭春光 胡继红 周平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64-866,共3页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小儿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内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1]。偏瘫型CP患儿患侧上肢肌力、肌张力、感觉、协调及精细动作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小儿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内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1]。偏瘫型CP患儿患侧上肢肌力、肌张力、感觉、协调及精细动作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患儿使用患侧上肢减少、甚至不使用,形成“习得性废用”,从而影响患儿认知及运动能力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 脑瘫患儿 上肢功能 针刺配合 偏瘫 中枢性运动障碍 发育缺陷 上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下肢量化运动控制训练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9
作者 吕尤焱 王永春 张黎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03-605,共3页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但有1/2的生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功能障碍[1],尤其下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站立能力及正常步行功能,其中平衡及步行...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但有1/2的生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功能障碍[1],尤其下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站立能力及正常步行功能,其中平衡及步行能力障碍是最常见的症状。减重训练虽然效果确切[2],但费时、费力且因治疗师的能力而有所不同,无法定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运动控制 下肢功能障碍 步行能力 躯体功能障碍 治疗师 现代医疗技术 康复训练方法 临床观察 下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瘫后上肢的反复刺激与双侧训练 被引量:11
10
作者 许纲 郑沽皎(审校)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57-960,共4页
关键词 上肢功能 训练 偏瘫后 运动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活动 脑卒中患者 反复 精细动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生物反馈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蒋敏 罗伦 +3 位作者 苏文渊 覃辉 樊冰 龙泽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33-835,共3页
脑卒中患者临床出现运动功能障碍非常普遍,其中约有80%的患者会出现患侧上肢功能障碍[3],上肢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均造成一定影响,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独立性,手和上肢因为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功能恢复不甚理想[4],... 脑卒中患者临床出现运动功能障碍非常普遍,其中约有80%的患者会出现患侧上肢功能障碍[3],上肢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均造成一定影响,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独立性,手和上肢因为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功能恢复不甚理想[4],如何有效的改善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功能恢复 脑卒中患者 刺激治疗 生物反馈 神经肌肉 本体感觉 上肢功能障碍 运动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运动疗法在偏瘫型脑性瘫痪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2
作者 唐红梅 刘力茹 徐开寿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50-1253,共4页
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儿童肢体残疾最常见的原因,患病率为1.5%。—4%[1]。近年来随着产科技术的提高及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医学的发展,高危儿和极低体重儿生存率大幅度提高,脑瘫的发生率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现有... 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儿童肢体残疾最常见的原因,患病率为1.5%。—4%[1]。近年来随着产科技术的提高及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医学的发展,高危儿和极低体重儿生存率大幅度提高,脑瘫的发生率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现有脑瘫患者约530万,其中0—6岁患儿约占50%,且以每年约5万的速率递增。在所有类型脑瘫患儿当中,偏瘫型脑瘫(hemiplegic cerebral palsy,HCP)在临床中最为常见,约占44%[2],主要表现为偏侧肢体功能障碍,尤以手功能障碍最为显著。研究发现,HCP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水平绝大多数可达I级或Ⅱ级,其社会生活能力可接近正常人的82%[3],单侧肢体功能障碍最为突出;其中单侧上肢功能障碍比下肢功能障碍较为明显。此外患儿上肢肌力、感觉也会有不同程度减退,并伴手部精细活动功能及协调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型脑性瘫痪 强制性运动疗法 上肢功能障碍 CEREBRAL 肢体功能障碍 脑瘫患儿 粗大运动功能 社会生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疗法”作为一种康复治疗技术的新进展 被引量:68
13
作者 丁力 贾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9-512,共4页
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又称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irror visual feedback,MVF),是1995年由Ramachandran等学者首次提出,并应用在幻肢痛患者疼痛治疗中[1]。镜像疗法是指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将健侧活动的画面复制到患侧,让患者想... 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又称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irror visual feedback,MVF),是1995年由Ramachandran等学者首次提出,并应用在幻肢痛患者疼痛治疗中[1]。镜像疗法是指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将健侧活动的画面复制到患侧,让患者想象患侧运动,通过视错觉、视觉反馈以及虚拟现实,结合康复训练项目而成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治疗技术 视觉反馈 运动 上肢功能 幻肢痛 运动功能恢复 康复训练 MIRROR 肢体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