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偏氯乙烯-co-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的合成和相态结构 被引量:4
1
作者 王非凡 包永忠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8-173,共6页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活性自由基乳液聚合法制备聚(偏氯乙烯-co-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丁酯共聚物(P(VDC-co-MA)-b-PBA),并研究了不同组成嵌段共聚物的相态结构和热失重特征。发现以端基为2-(十二烷基三硫代碳酸酯基)-2-异丁...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活性自由基乳液聚合法制备聚(偏氯乙烯-co-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丁酯共聚物(P(VDC-co-MA)-b-PBA),并研究了不同组成嵌段共聚物的相态结构和热失重特征。发现以端基为2-(十二烷基三硫代碳酸酯基)-2-异丁酸的聚丙烯酸-b-聚苯乙烯共聚物为大分子RAFT试剂和乳化剂,并加十六烷助乳化剂,可得到稳定的P(VDC-co-MA)共聚物和P(VDC-co-MA)-b-PBA共聚物乳液;随着大分子RAFT试剂浓度减小,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增加,聚合具有可控特性。P(VDC-co-MA)-b-PBA共聚物溶液成膜和胶乳热成型膜均具有微相分离特征,随P(VDC-co-MA)/PBA摩尔比由11/1增加到2.2/1再到1/1,共聚物呈现从PBA粒状分散、PBA线条状分散、双连续分布的变化,并在热失重过程中出现分别对应于P(VDC-co-MA)共聚物和PBA的热失重温度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丙烯酸丁酯 嵌段共聚物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 相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TiO_(3)表面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改进PVDF/BaTiO_(3)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被引量:2
2
作者 魏阳 王跃川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1-36,共6页
为改善聚偏氟乙烯(PVDF)/BaTiO_(3)体系的的介电性能,提高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击穿强度,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接枝实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对BaTiO_(3)的包裹,再将改性后的填料与PVDF共混制得高介电性的复合材料薄膜。改性... 为改善聚偏氟乙烯(PVDF)/BaTiO_(3)体系的的介电性能,提高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击穿强度,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接枝实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对BaTiO_(3)的包裹,再将改性后的填料与PVDF共混制得高介电性的复合材料薄膜。改性后的填料具有更好的分散效果,与树脂基体之间具有更好的界面相容性,与未改性的BaTiO_(3)/PVDF薄膜相比,改性后的复合薄膜具有更高的介电常数和击穿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 乙烯 钛酸钡 介电性能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物的热行为与结晶度
3
作者 周树学 翁志学 +1 位作者 黄志明 潘祖仁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3-127,共5页
用 DSC法研究了 VDC- AN悬浮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和热熔融行为 ,并用 Barton方程定量关联了Tg 与组成的关系。用 TGA法研究了共聚物的热分解行为 ,结果表明 ,AN单元对与其相邻连接的 VDC单元脱 HCl有诱导催化作用。由 DSC法和 X射线衍射... 用 DSC法研究了 VDC- AN悬浮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和热熔融行为 ,并用 Barton方程定量关联了Tg 与组成的关系。用 TGA法研究了共聚物的热分解行为 ,结果表明 ,AN单元对与其相邻连接的 VDC单元脱 HCl有诱导催化作用。由 DSC法和 X射线衍射法得到高 VDC含量的共聚物结晶度与 AN含量成线性关系 ,而在高 AN含量时则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玻璃化转变 热熔融 热分解 结晶度 悬浮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氯-1,1-二氟乙烷裂解制备偏氟乙烯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刚 郑海峰 +2 位作者 尹红 袁慎峰 陈志荣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12-1816,共5页
在镍质裂解管中利用1-氯-1,1-二氟乙烷(HCFC-142b)空管裂解制备偏氟乙烯(VDF),探究进料流量和裂解温度对原料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裂解温度为550~600℃,进料流量为0.15~0.60mL/min时原料转化率较高,产物选择性较好,... 在镍质裂解管中利用1-氯-1,1-二氟乙烷(HCFC-142b)空管裂解制备偏氟乙烯(VDF),探究进料流量和裂解温度对原料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裂解温度为550~600℃,进料流量为0.15~0.60mL/min时原料转化率较高,产物选择性较好,该工艺较适宜制备VDF.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得到HCFC-142b脱HCl和脱HF反应过程的过渡态结构,计算600℃下脱HCl和脱HF反应的热力学数据和动力学数据,得到反应活化能为225.49和271.15kJ/mol,计算结果与文献值较为接近,说明该计算方法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 1-二氟乙烷 裂解 乙烯 量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氯乙烯-氯乙烯悬浮共聚树脂的加工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健 黄志明 +4 位作者 袁助 朱云新 包永忠 单国荣 翁志学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58-61,共4页
研究了偏氯乙烯 (VDC) -氯乙烯 (VC)悬浮共聚树脂的加工流变性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 :增加共聚树脂中VC单元的含量 ,可改善树脂的流变性能 ,而对热稳定性几乎无影响 ;提高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导致树脂流变性能降低 ;环氧大豆油 (ESO)、... 研究了偏氯乙烯 (VDC) -氯乙烯 (VC)悬浮共聚树脂的加工流变性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 :增加共聚树脂中VC单元的含量 ,可改善树脂的流变性能 ,而对热稳定性几乎无影响 ;提高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导致树脂流变性能降低 ;环氧大豆油 (ESO)、乙酰基柠檬酸三丁酯 (ATBC)助剂能改善树脂的加工流变性 ,其中ESO兼有热稳定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乙烯悬浮共聚树脂 流变性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电压稳定剂改性聚偏氟乙烯基介电薄膜的储能性能研究
6
作者 李琳 郑楷川 +6 位作者 马海鑫 牛晟堃 于浩 张健 邢照亮 张天栋 迟庆国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3,共8页
聚偏氟乙烯的三元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氯氟乙烯)(P(VDF-TrFE-CFE),简称PVTC)因具有较高的相对介电常数而有望作为新型电容器薄膜材料。本文首先通过优化薄膜制备的热压工艺来调控PVTC的晶相结构,探讨不同热压温度对PVTC薄膜晶... 聚偏氟乙烯的三元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氯氟乙烯)(P(VDF-TrFE-CFE),简称PVTC)因具有较高的相对介电常数而有望作为新型电容器薄膜材料。本文首先通过优化薄膜制备的热压工艺来调控PVTC的晶相结构,探讨不同热压温度对PVTC薄膜晶相结构的影响;然后利用溶液流延法制备掺杂低含量电压稳定剂芳香酮类小分子4-丙烯氧基-2-羟基二苯甲酮(ALRB)的PVTC复合薄膜,系统研究ALRB掺杂含量对复合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当热压温度为180℃时,PVTC薄膜内部形成了α晶相、β晶相和γ晶相共存的多相结构,对其介电性能和储能性能提升效果显著。适量的电压稳定剂ALRB能够耗散高能电子能量,提高PVTC薄膜的绝缘性能。当ALRB质量分数为0.5%时,PVTC/ALRB复合薄膜的电气强度达到了485.7 kV/mm,储能密度和充放电效率分别为12.12 J/cm^(3)和6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三氟乙烯-乙烯) 复合薄膜 电压稳定剂 储能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氯-1,1-二氟乙烷裂解制备偏氟乙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郑海峰 尹红 +2 位作者 袁慎峰 陈志荣 刘乘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20,49,共6页
偏氟乙烯是氟化工行业重要的单体,主要由1-氯-1,1-二氟乙烷(HCFC-142b)裂解制备,本文介绍了HCFC-142b裂解制备偏氟乙烯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对HCFC-142b催化裂解工艺进行了评述和展望,综述了HCFC-142b裂解管结构改进的研究进展,对偏氟乙... 偏氟乙烯是氟化工行业重要的单体,主要由1-氯-1,1-二氟乙烷(HCFC-142b)裂解制备,本文介绍了HCFC-142b裂解制备偏氟乙烯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对HCFC-142b催化裂解工艺进行了评述和展望,综述了HCFC-142b裂解管结构改进的研究进展,对偏氟乙烯精馏分离工艺进行了评述。提出应深入研究HCFC-142b裂解机理,进一步研究裂解管材质和结构对HCFC-142b裂解过程的影响,并借鉴烃类裂解制乙烯的研究进展解决HCFC-142b裂解过程中面临的高能耗、催化剂流失、结焦等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 1-二氟乙烷 乙烯 反应机理 裂解技术 精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二氯乙烯-氯乙烯)多孔膜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欣 刘海亮 +1 位作者 黄庆林 肖长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1-177,共7页
以聚(偏二氯乙烯-氯乙烯)[P(VDC-co-VC)]为成膜聚合物,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采用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法制备了具有非对称膜结构的P(VDC-co-VC)平板膜,通过扫描电镜、纯水通量、截留率、接触角、力学性能等测试,研究了聚合物... 以聚(偏二氯乙烯-氯乙烯)[P(VDC-co-VC)]为成膜聚合物,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采用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法制备了具有非对称膜结构的P(VDC-co-VC)平板膜,通过扫描电镜、纯水通量、截留率、接触角、力学性能等测试,研究了聚合物浓度及凝固浴温度对P(VDC-co-VC)平板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P(VDC-co-VC)平板膜由表面皮层及大孔支撑层组成,上表面较下表面致密。提高聚合物浓度或升高凝固浴温度均能提高P(VDC-coVC)平板膜表面的致密程度,进而改善对牛血清蛋白的截留率及膜通量恢复率。低凝固浴温度下所得膜通透性能较好。力学性能随聚合物浓度提高而增加,随凝固浴温度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乙烯) 非溶剂致相分离法 聚合物浓度 凝固浴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致相分离法偏二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多孔膜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郑秋光 刘海亮 肖长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1-848,共8页
以偏二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P(VDC-co-VC)]为成膜聚合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为稀释剂,采用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P(VDC-co-VC)膜.通过聚合物-稀释剂二元体系相图、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 以偏二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P(VDC-co-VC)]为成膜聚合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为稀释剂,采用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P(VDC-co-VC)膜.通过聚合物-稀释剂二元体系相图、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XRD)、原子力显微镜(AFM)、纯水通量、接触角、孔径及其分布、截留率及力学性能等研究了聚合物含量对P(VDC-co-VC)多孔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DC-co-VC)-DMP二元体系成膜过程以液-液(L-L)分相为主,随着聚合物含量增加,膜的横截面由类花瓣状结构向胞腔状结构转变,膜的孔连通性降低,结构变得较为致密,同时膜上表面孔隙率降低,粗糙度增大. L-L分相时间和聚合物含量的变化,导致膜结晶度先降低后增大.聚合物含量的增加使膜上表面接触角、断裂强度及蛋白截留率增加,但膜的平均孔径、孔隙率及纯水通量先增加后减小.当聚合物质量分数为30%时,所得膜通透性较优,断裂强度可达7.5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致相分离法 乙烯-乙烯共聚物多孔膜 聚合物含量 -液分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泡剂存在下的偏氯乙烯悬浮共聚合成粒过程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贵明 王稚阳 包永忠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8-383,共6页
为了探究悬浮聚合体系中加入发泡剂对聚合成粒过程的影响,在不同沸点烷烃发泡剂存在下进行偏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VDC-MMA)悬浮共聚,采用在线激光粒度分析仪和光学显微镜跟踪聚合过程中液滴和聚合物颗粒粒径和形貌的演变,并根据液滴... 为了探究悬浮聚合体系中加入发泡剂对聚合成粒过程的影响,在不同沸点烷烃发泡剂存在下进行偏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VDC-MMA)悬浮共聚,采用在线激光粒度分析仪和光学显微镜跟踪聚合过程中液滴和聚合物颗粒粒径和形貌的演变,并根据液滴和聚合物颗粒形貌、聚合物/油相溶胀特性和聚合物玻璃化温度随聚合过程的变化,分析核-壳结构VDC-MMA共聚物/烷烃粒子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当不加发泡剂时,VDC-MMA(质量比为70/30)悬浮共聚得到的颗粒形貌规整、内部密实,粒径变化与珠状悬浮聚合成粒相符.当添加发泡剂后,成粒的准稳态和增长阶段持续时间缩短,恒定阶段粒子收缩不明显,得到的粒子为表面褶皱、核-壳结构较完善的微胶囊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 悬浮聚合 发泡剂 粒径 形貌 -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弛豫型铁电三元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氯代偏氟乙烯)热释电性能的能量采集研究(英文)
11
作者 朱红英 王相虎 +2 位作者 王致杰 王珺 郭群超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8-542,共5页
研究了利用弛豫型铁电三元聚合物薄膜P(VDF-TrF E-CFE)的热释电性质,以温度波动作为初始能量形式进行热电能量的采集。由于该聚合物薄膜在发生由温度变化诱导的纳米极性区极化机制转换时,介电常数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变化,所以可以结合Er... 研究了利用弛豫型铁电三元聚合物薄膜P(VDF-TrF E-CFE)的热释电性质,以温度波动作为初始能量形式进行热电能量的采集。由于该聚合物薄膜在发生由温度变化诱导的纳米极性区极化机制转换时,介电常数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变化,所以可以结合Ericsson循环实现热电能量采集。实验结果显示,最佳能量采集温度区间为20^-20℃,利用不同温度下的单极性电滞回线进行Ericsson循环模拟,两种模拟方式分别实现能量采集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从微观角度给出了两种模式的解释。同时研究了温度波动和外加电场对能量采集的影响。在外加电场100 kV·mm-1、温度波动为40℃的情况下,能量采集值达到3 483 mJ·cm-3。与单晶材料相比,能量采集值提高了10倍。当工作温度降低至室温时,材料具有柔性,在能量采集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采集 热释电效应 三元聚合物 聚(乙烯-三氟乙烯-乙烯) 温度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氯乙烯共聚物的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莉 冯献 +1 位作者 王稚阳 程金科 《塑料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4-27,47,共5页
以碘仿为引发剂,偏氯乙烯和丙烯酸甲酯为单体,连二亚硫酸钠/碳酸氢钠为催化剂体系,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甲基纤维素为分散剂,在水相体系中制备偏氯乙烯共聚物。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引发剂用量对单体转化率、产物摩尔质量及分布... 以碘仿为引发剂,偏氯乙烯和丙烯酸甲酯为单体,连二亚硫酸钠/碳酸氢钠为催化剂体系,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甲基纤维素为分散剂,在水相体系中制备偏氯乙烯共聚物。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引发剂用量对单体转化率、产物摩尔质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和反应温度的提高,转化率和摩尔质量增加,摩尔质量分布变窄,反应具有活性聚合的特征。使用红外光谱仪(IR)和核磁共振(~1H NMR)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探讨了聚合反应的机理,说明该聚合方法符合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 聚合机理 聚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氯乙烯共聚物颗粒发泡能力的影响因素
13
作者 周树学 翁志学 +1 位作者 黄志明 潘祖仁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06-209,共4页
以1-氟-1,1-二氯乙烷(HCFC-141b)作发泡剂,研究了偏氯乙烯(VDC)共聚物颗粒的发泡能力、中空颗粒的泡孔结构及发泡倍率。实验发现,VDC-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物的发泡能力较强,而VDC-丙烯腈(AN)共聚物颗粒很难发泡,当引入第三单元苯乙... 以1-氟-1,1-二氯乙烷(HCFC-141b)作发泡剂,研究了偏氯乙烯(VDC)共聚物颗粒的发泡能力、中空颗粒的泡孔结构及发泡倍率。实验发现,VDC-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物的发泡能力较强,而VDC-丙烯腈(AN)共聚物颗粒很难发泡,当引入第三单元苯乙烯(St)后可改善其发泡性能。VDC-AN-St共聚物颗粒的发泡倍率随着发泡剂浓度的增加或发泡温度的提高而先增加后减小,气泡将随着发泡温度的提高而最终全部破裂塌陷。由破泡和扩散造成的发泡剂损失对VDC共聚物颗粒发泡能力的影响已不能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共聚物 发泡能力 影响因素 中空颗粒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 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性共聚物P(MMA-co-AMPS)对聚偏氟乙烯超滤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京强 崔巍巍 +2 位作者 刘立柱 王诚 徐文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12,共6页
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亲水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疏水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共聚合法制得了两亲性共聚物P(AMPS-co-MMA);以两亲性共聚物P(AMPS-co-MMA)与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通过相转变法制... 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亲水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疏水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共聚合法制得了两亲性共聚物P(AMPS-co-MMA);以两亲性共聚物P(AMPS-co-MMA)与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通过相转变法制备PVDF/P(MMA-co-AMPS)超滤膜。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失重法表征无规共聚物的组成和热稳定性能。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吸水率测试、表面润湿性测试,探讨了不同单体摩尔比对PVDF/P(MMA-co-AMPS)超滤膜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AMPS与MMA间发生自由基聚合生成两亲性共聚物P(AMPS-co-MMA)。PVDF/P(MMA-co-AMPS)超滤膜表面多孔,内部有大孔,存在相对致密皮层和多孔的支撑层。当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摩尔比为2∶1时,PVDF/P(MMA-co-AMPS)超滤膜吸水率和表面润湿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 甲基丙烯酸甲酯 乙烯 超滤膜 吸水率 表面润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聚乙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杨丹 贾德民 《合成树脂及塑料》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0-83,共4页
综述了溶剂法、水相悬浮法和固相氯化法制备氯化聚乙烯(CPE)的特点。介绍了具有不同氯含量及结构的CPE性能及其在塑料、橡胶等领域的应用。重点阐述了在低密度聚乙烯/聚氯乙烯(PVC)、PVC/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乙烯/乙烯-乙酸... 综述了溶剂法、水相悬浮法和固相氯化法制备氯化聚乙烯(CPE)的特点。介绍了具有不同氯含量及结构的CPE性能及其在塑料、橡胶等领域的应用。重点阐述了在低密度聚乙烯/聚氯乙烯(PVC)、PVC/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乙烯/乙烯-乙酸乙烯/炭黑共混体系和氯丁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MMA)、SBS/MMA接枝体系引入CPE对体系的增容、稳定、协同作用:以及CPE作为第三组分存高密度聚乙烯/PVC/CPE、苯乙烯-丙烯腈/CPE共混体系中对共混物形态、机械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聚乙烯 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应用 乙烯(PVC) 低密度聚乙烯 高密度聚乙烯 共混体系 固相化法 水相悬浮法 CPE 乙酸乙烯 丁橡胶 第三组分 协同作用 流变性能 机械性能 溶剂法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共聚物薄膜铁电性能和电容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宋江闯 赵会玲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2-154,共3页
制备了以聚苯乙烯磺酸(PSSH)为上下界面层的聚(偏氟乙烯)(PVDF)二元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及聚(偏氟乙烯-氯氟乙烯)[P(VDF-CTFE)]的三明治结构电容器,研究了P(VDF-TrFE)和P(VDF-CTFE)2两种共聚物薄膜的铁电性能和电... 制备了以聚苯乙烯磺酸(PSSH)为上下界面层的聚(偏氟乙烯)(PVDF)二元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及聚(偏氟乙烯-氯氟乙烯)[P(VDF-CTFE)]的三明治结构电容器,研究了P(VDF-TrFE)和P(VDF-CTFE)2两种共聚物薄膜的铁电性能和电容特性。结果表明,厚度为60nm的Ti/PSSH/P(VDF-TrFE)/PSSH/Ti超薄薄膜表现出优异的铁电性能;而厚度为100nm的Ti/PSSH/P(VDF-CTFE)/PSSH/Ti薄膜表现出较好的电容特性,存储能量密度高达60J/cm3。研究结果为其在电子器件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电性 聚(乙烯-三氟乙烯) 聚(乙烯-乙烯) 电容性 超薄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沉淀析出-热压技术制备高储能性能复合材料薄膜
17
作者 王耀 邵丹丹 雷炳育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02,共6页
高储能性能的储能电容器因其超快充放电速度、超高功率密度而在船载逆变器、光伏发电、航母弹射系统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提升现有电容器储能密度(Ue)能够加快实现电力电子技术设备的集成化并促进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聚偏氟乙烯... 高储能性能的储能电容器因其超快充放电速度、超高功率密度而在船载逆变器、光伏发电、航母弹射系统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提升现有电容器储能密度(Ue)能够加快实现电力电子技术设备的集成化并促进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P(VDF-CTFE)]为基体,以线性均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填料,限制P(VDF-CTFE)的结晶及铁电相变,采用共沉淀析出-热压技术替代传统溶液流延法,以实现复合材料结构的均一性。结果显示PMMA能够在P(VDF-CTFE)中均匀分布且限制铁电弛豫损耗,结合相场模拟分析可知均匀分布的PMMA能够优化电场分布,20vol%填充量时在372 MV/m的电场下获得10.1 J/cm 3的Ue与74%的能量释放效率(η),为高储能复合电介质薄膜的实用化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三氟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能量损耗 储能密度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LD/PVDC/PE-LD复合薄膜回收料制备共混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沈永鑫 张华集 +2 位作者 张雯 陈晓 杨莉莉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3-97,共5页
以废旧低密度聚乙烯/聚偏氯乙烯/低密度聚乙烯(PE-LD/PVDC/PE-LD)复合薄膜为基体材料,液体钙-锌(Ca-Zn)为热稳定剂,氯化聚乙烯(CPE)为相容剂,制备了PE-LD/PVDC/CPE共混材料,并对其热稳定性能、力学性能、阻透性能和微观形态结构进行了... 以废旧低密度聚乙烯/聚偏氯乙烯/低密度聚乙烯(PE-LD/PVDC/PE-LD)复合薄膜为基体材料,液体钙-锌(Ca-Zn)为热稳定剂,氯化聚乙烯(CPE)为相容剂,制备了PE-LD/PVDC/CPE共混材料,并对其热稳定性能、力学性能、阻透性能和微观形态结构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加入1.2份液体Ca-Zn稳定剂,刚果红试纸起始变色温度和完全变色温度分别提高了8℃和11℃,刚果红试纸起始变色时间和完全变色时间分别延长了67s和354s,共混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大幅度提高;含4.5%CPE的共混材料中,PVDC嵌入PE-LD中,相容性好,与未添加CPE的材料相比,其断裂伸长率提高了76.70%,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30.01%,吸油率下降了33.61%,柔韧性和阻透性能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聚乙烯 乙烯 复合薄膜 回收料 -锌热稳定剂 化聚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活性炭的腈氯纶纤维纺丝工艺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梁晓飞 张华 +1 位作者 王学晨 牛建津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12-15,共4页
用无机活性炭与丙烯腈-偏氯乙烯共聚体共混,以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纺制了腈氯纶吸附与阻燃纤维.文中研究了活性炭作为无机共混添加物在腈氯纶纺丝原液中的分散性和活性炭含量及纺丝工艺参数等对纤维机械性能的影响,并以此确定了最... 用无机活性炭与丙烯腈-偏氯乙烯共聚体共混,以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纺制了腈氯纶吸附与阻燃纤维.文中研究了活性炭作为无机共混添加物在腈氯纶纺丝原液中的分散性和活性炭含量及纺丝工艺参数等对纤维机械性能的影响,并以此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适合纺丝的活性炭微粉平均粒径约为 0.8μm;且所添加的活性炭质量分数不应超过30%;纺丝最佳工艺参数为喷丝速度9.55 m/min,凝固浴温度6℃,凝固浴中DMF质量分数55%,拉伸浴温度70℃,牵伸速度3.33 m/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乙烯共聚体 活性炭 吸附 纺丝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水作相分离造孔剂制备P(VDF-HFP)/PMMA聚合物电解质膜 被引量:8
20
作者 赵毅 王涛 +1 位作者 徐帆 江志裕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22-925,共4页
介绍了一种以水代替常用的有机物质作为相分离造孔剂制备混合型聚合物电解质的新方法 .所研究的混合型聚合物为聚 (偏二氟乙烯 -六氟丙烯 )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混合物 .扫描电镜 SEM图表明这种混合型聚合物膜具有蜂窝状结构 ,有利于膜... 介绍了一种以水代替常用的有机物质作为相分离造孔剂制备混合型聚合物电解质的新方法 .所研究的混合型聚合物为聚 (偏二氟乙烯 -六氟丙烯 )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混合物 .扫描电镜 SEM图表明这种混合型聚合物膜具有蜂窝状结构 ,有利于膜电导率的增加 .利用 FTIR,XRD和 DSC等方法研究了混合型聚合物电解质中两种聚合物间的相互作用 .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方法测得在 3 0℃下 P( VDF-HFP) /PMMA摩尔比为 1 :1的混合型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为 0 .80 4× 1 0 - 3S/cm.对照其它方法 ,本方法具有制备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聚合物电解质 聚(二氟乙烯-六氟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锂离子电池 电解质基质薄膜 相分离造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