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4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无规共聚物的结晶 被引量:6
1
作者 付海涛 陈玮 +3 位作者 于瀛 范仲勇 聂福德 王建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958-1961,共4页
用示差扫描量热法 ( DSC)、广角 X射线衍射 ( WAX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 ( FTIR)研究了偏氟乙烯 /三氟氯乙烯单体摩尔比为 1∶ 4的无规共聚物的结晶与晶体结构 .结果表明 ,该无规共聚物属于半结晶型聚合物 .在 3 3 3~ 3 5 3 K温度范围内退... 用示差扫描量热法 ( DSC)、广角 X射线衍射 ( WAX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 ( FTIR)研究了偏氟乙烯 /三氟氯乙烯单体摩尔比为 1∶ 4的无规共聚物的结晶与晶体结构 .结果表明 ,该无规共聚物属于半结晶型聚合物 .在 3 3 3~ 3 5 3 K温度范围内退火 ,片晶逐渐完善、增厚 ,熔点和结晶度均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而升高 .于3 5 3 K退火时 ,由 DSC结果计算得到片晶厚度约 4.68nm.在 3 3 3 K退火时得到共聚物的最大结晶度约为1 4% .WAXD测试结果表明 ,沿晶粒 ( 1 0 1 )晶面的面间距为 0 .5 5 nm,垂直于 ( 1 0 1 )衍射晶面方向上的晶粒平均尺寸为 5 .86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乙烯 无规共聚物 结晶行为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的共混相容性及结晶性 被引量:4
2
作者 李衡峰 谢玲 +1 位作者 边宏 李俊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55-459,共5页
将聚偏氟乙烯(PVDF)颗粒与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P(VDF-CTFE))物理共混后采用溶液浇注的方法制备成共混薄膜。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X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PVDF/P(VDF-CTFE)共混薄膜的相容性、结晶行为及表... 将聚偏氟乙烯(PVDF)颗粒与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P(VDF-CTFE))物理共混后采用溶液浇注的方法制备成共混薄膜。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X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PVDF/P(VDF-CTFE)共混薄膜的相容性、结晶行为及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VDF/P(VDF-CTFE)体系中P(VDF-CTFE)作为一种无规共聚物在与PVDF共混时有一定的相容性,影响着PVDF的结晶熔融热力学特征;PVDF/P(VDF-CTFE)共混结晶时,P(VDF-CTFE)的存在有利于形成β型晶体;PVDF均匀地分散在P(VDF-CTFE)相中,而且随着PVDF含量的减少,分散点的PVDF球晶数量越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乙烯乙烯共聚物 共混 相容性 结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Xene/氮化硼/聚偏氟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介电性能
3
作者 李宜陶 王静荣 +3 位作者 孙珩斯 陈虎跃 徐海萍 杨丹丹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1,共9页
随着高性能储能电容器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具有高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的电介质材料的需求日益迫切。MXene因其优良的导电性在聚合物介电复合材料制备中引起广泛关注,但利用MXene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介电损耗。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 随着高性能储能电容器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具有高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的电介质材料的需求日益迫切。MXene因其优良的导电性在聚合物介电复合材料制备中引起广泛关注,但利用MXene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介电损耗。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基体、二维纳米片(Ti_(3)C_(2)T_(x)MXene)为填料,通过溶液混合法制备MXene/PVDF复合材料。为抑制其介电损耗,引入具有绝缘性能的氮化硼(BN)纳米片。结果表明,MXene和BN均匀地分散在PVDF中,相较于MXene/PVDF复合材料,MXene/BN/PVDF复合材料在保持较高介电常数的同时,表现出更低的介电损耗和电导率。MXene质量分数为12%时,制备的MXene/PVDF复合材料在10^(2)Hz时具有220的介电常数、1.31×10^(-8)S/cm的电导率和1.52的介电损耗;MXene质量分数为12%、BN质量分数为2%时制备的MXene/BN/PVDF复合材料,其在102 Hz时具有237的高介电常数、1.12×10^(-8)S/cm的电导率和0.39的介电损耗,实现了提高介电常数,降低介电损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硼 MXene 乙烯 元复合材料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聚偏氟乙烯互穿网络凝胶的合成及其压电性能
4
作者 杜丽君 孟庆华 金鑫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为构筑具有较高压电性能、高柔性的含聚偏氟乙烯(PVDF)水凝胶,采用原位交联聚合和溶剂置换相结合的合成方法,以丙烯酰胺(AM)为单体、N,N'-亚甲基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设计了聚丙烯酰胺(PAM)交联网络与P... 为构筑具有较高压电性能、高柔性的含聚偏氟乙烯(PVDF)水凝胶,采用原位交联聚合和溶剂置换相结合的合成方法,以丙烯酰胺(AM)为单体、N,N'-亚甲基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设计了聚丙烯酰胺(PAM)交联网络与PVDF分子链互穿的水凝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等表征手段对互穿网络水凝胶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VDF分子链均匀分布在水凝胶结构中,并与PAM交联网络互穿;PVDF的β晶型明显增加;含PVDF的水凝胶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压电性能,在12.5 kPa压缩应力下最高电压差可达15.17 mV,展现了作为高性能压电传感器材料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聚丙烯酰胺 互穿网络凝胶 聚丙烯腈 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晶体结构 被引量:1
5
作者 付海涛 于瀛 +3 位作者 聂福德 王建华 李越生 范仲勇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4年第A02期588-591,共4页
用X-衍射和FTIR研究了单体摩尔比为1:4聚合的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无规共聚物(F2314)的晶体结构。XRD测试结果表明F2314的晶区是由分子链中的CTFE序列链段结晶形成,属于准六方晶系。分子链构象为H16.81,晶胞参数为a=6.44A°,... 用X-衍射和FTIR研究了单体摩尔比为1:4聚合的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无规共聚物(F2314)的晶体结构。XRD测试结果表明F2314的晶区是由分子链中的CTFE序列链段结晶形成,属于准六方晶系。分子链构象为H16.81,晶胞参数为a=6.44A°,b=6.44A°,c=41.5A°。沿(101)晶面方向的晶面间距分别约为0.55nm。在等温处理时,由于F2413,样品中CTFE链段结晶,FTIR在580cm^-1,506cm^-1及438cm^-1出现PCTFE晶区的IR特征吸收峰,实验结果与WAXD测试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乙烯 分子链 无规共聚物 结晶 摩尔比 WAXD 晶体结构 FTIR 晶面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微观结构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衡峰 岳春波 边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2-366,共5页
利用1,1,2-三氟三氯乙烷(F113)作溶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得到不同配比偏氟乙烯与三氟氯乙烯的共聚物,利用NMR,FTIR,GPC和元素分析对共聚物进行表征和讨论。对共聚物的19FNMR结构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CH2CF2CF2CFClCH2CF2—结构... 利用1,1,2-三氟三氯乙烷(F113)作溶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得到不同配比偏氟乙烯与三氟氯乙烯的共聚物,利用NMR,FTIR,GPC和元素分析对共聚物进行表征和讨论。对共聚物的19FNMR结构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CH2CF2CF2CFClCH2CF2—结构和—CF2CFClCF2CFClCF2—结构为随反应物三氟氯乙烯(CTFE)的增加主要的结构增长成分,增速是其他结构增长速度的2倍;F113的使用提高了共聚物中的CTFE的含量;该种反应中少量的CTFE-CTFE结构中存在明显的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乙烯 微观结构 共聚物 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哌嗪/聚乙烯亚胺对共沉积后界面聚合制备的聚偏二氟乙烯复合疏松纳滤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陈淑怡 张晨 +2 位作者 张琪 蒋淑红 王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0,共8页
复合纳滤膜染料废水处理中染料和盐分的分离是一项重大挑战,迫切需要开发对染料具有较高截留率而对盐具有高渗透性的新型复合疏松纳滤膜。文中使用哌嗪(PIP)、聚乙烯亚胺(PEI)与多巴胺(DA)代替PEI/DA共沉积体系进行共沉积后与均苯酰氯(T... 复合纳滤膜染料废水处理中染料和盐分的分离是一项重大挑战,迫切需要开发对染料具有较高截留率而对盐具有高渗透性的新型复合疏松纳滤膜。文中使用哌嗪(PIP)、聚乙烯亚胺(PEI)与多巴胺(DA)代替PEI/DA共沉积体系进行共沉积后与均苯酰氯(TMC)进行界面聚合,制备了复合聚偏二氟乙烯(PVDF)疏松纳滤膜,探讨了PIP/PEI对PVDF复合疏松纳滤膜结构与性能及其对模拟RB5染料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IP/PEI质量比的增加,PVDF复合疏松纳滤膜表面结节和粗糙度均增加,选择层厚度和PEG800截留率先减小后增大,纯水和染料废水的通量先增大后减小。当PIP/PEI质量比为50/50时复合纳滤膜性能最佳,此时纯水通量和染料废水通量分别为26.6 L/(m^(2)·h)和17.1 L/(m^(2)·h),较单一胺共沉积体系分别增加了70.5%和119.2%,RB5和NaCl的截留率分别为96.3%和1.7%。上述结果表明,用PIP/PEI/DA代替PIP/DA做共沉积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PVDF复合疏松纳滤膜的通量和NaCl的透过率,同时保证较高的染料截留率,使染料和盐得到较好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复合疏松纳滤膜 哌嗪/聚乙烯亚胺 共沉积与界面聚合法 RB5模拟染料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氟乙烯-三氟乙烯二元共聚物薄膜介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清海 刘爱云 +3 位作者 张建芹 李新开 张军英 章玉斋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9-91,共3页
采用溶液流延工艺制备了偏氟乙烯-三氟乙烯二元共聚物薄膜材料,并测试薄膜的介电强度和介电系数。对制备的二元共聚物薄膜进行高能电子辐照处理,对处理前后的薄膜材料进行介电性能测试,并计算了偏氟乙烯均聚物和偏氟乙烯-三氟乙烯二元... 采用溶液流延工艺制备了偏氟乙烯-三氟乙烯二元共聚物薄膜材料,并测试薄膜的介电强度和介电系数。对制备的二元共聚物薄膜进行高能电子辐照处理,对处理前后的薄膜材料进行介电性能测试,并计算了偏氟乙烯均聚物和偏氟乙烯-三氟乙烯二元共聚物薄膜材料的理论储能密度。结果表明,辐照后二元共聚物薄膜介电系数大大提高,介电强度降低;无论辐照与否,二元共聚物薄膜理论储能密度均低于偏氟乙烯均聚物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介电性能 储能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电压稳定剂改性聚偏氟乙烯基介电薄膜的储能性能研究
9
作者 李琳 郑楷川 +6 位作者 马海鑫 牛晟堃 于浩 张健 邢照亮 张天栋 迟庆国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3,共8页
聚偏氟乙烯的三元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氯氟乙烯)(P(VDF-TrFE-CFE),简称PVTC)因具有较高的相对介电常数而有望作为新型电容器薄膜材料。本文首先通过优化薄膜制备的热压工艺来调控PVTC的晶相结构,探讨不同热压温度对PVTC薄膜晶... 聚偏氟乙烯的三元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氯氟乙烯)(P(VDF-TrFE-CFE),简称PVTC)因具有较高的相对介电常数而有望作为新型电容器薄膜材料。本文首先通过优化薄膜制备的热压工艺来调控PVTC的晶相结构,探讨不同热压温度对PVTC薄膜晶相结构的影响;然后利用溶液流延法制备掺杂低含量电压稳定剂芳香酮类小分子4-丙烯氧基-2-羟基二苯甲酮(ALRB)的PVTC复合薄膜,系统研究ALRB掺杂含量对复合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当热压温度为180℃时,PVTC薄膜内部形成了α晶相、β晶相和γ晶相共存的多相结构,对其介电性能和储能性能提升效果显著。适量的电压稳定剂ALRB能够耗散高能电子能量,提高PVTC薄膜的绝缘性能。当ALRB质量分数为0.5%时,PVTC/ALRB复合薄膜的电气强度达到了485.7 kV/mm,储能密度和充放电效率分别为12.12 J/cm^(3)和6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乙烯-氯乙烯) 复合薄膜 电压稳定剂 储能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l_(3)-石墨层间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对聚偏二氟乙烯膜电导率的影响
10
作者 李欢 周继承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219,共6页
以FeCl_(3)和鳞片石墨为原料,通过改进熔融盐法制得高导电的FeCl_(3)插层的石墨层间化合物(FeCl_(3)-GICs);将其作为导电填料,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为基体,制备了具有各向异性导电的FeCl_(3)-GICs/PVDF复合导电膜。利用多种表征方法对... 以FeCl_(3)和鳞片石墨为原料,通过改进熔融盐法制得高导电的FeCl_(3)插层的石墨层间化合物(FeCl_(3)-GICs);将其作为导电填料,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为基体,制备了具有各向异性导电的FeCl_(3)-GICs/PVDF复合导电膜。利用多种表征方法对所制备的FeCl_(3)-GICs填料及复合导电膜进行结构分析和性能评测。结果表明,FeCl_(3)-GICs产品层间距从石墨原料的0.335 nm增加至0.94 nm;其粉末电导率从石墨原料的2.86×10^(4) S/m提高到9.09×10^(4) S/m,导电性能提高3倍以上。以FeCl_(3)-GIC为导电填料制备的复合导电膜不仅可以将PVDF膜的水平方向电导率提高10个数量级,且具有电导率分布的各向异性;此外,复合导电薄膜表现出极好的柔性与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l_(3)-石墨层间化合物 石墨高分子复合导电膜 电导率 各向异性 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菌性Ag@mSiO_(2)改性聚偏氟乙烯双层超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1
作者 余洋 谭依锦 +3 位作者 胡永丽 廖婵娟 陈怡雯 阳广华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6-60,76,共6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核壳结构银-介孔氧化硅球(Ag@mSiO_(2)),以共铸方式流延刮膜,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了抑菌性Ag@mSiO_(2)/PVDF双层超滤膜。利用SEM、EDS、渗透通量、机械强度、循环过滤和抑菌等试验研究了Ag@mSiO_(2)/PVDF双层杂化膜的结构和... 采用水热法合成核壳结构银-介孔氧化硅球(Ag@mSiO_(2)),以共铸方式流延刮膜,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了抑菌性Ag@mSiO_(2)/PVDF双层超滤膜。利用SEM、EDS、渗透通量、机械强度、循环过滤和抑菌等试验研究了Ag@mSiO_(2)/PVDF双层杂化膜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随着Ag@mSiO_(2)的添加,Ag@mSiO_(2)/PVDF双层膜的水通量趋于增加,牛血清白蛋白的截留率保持在91%以上。当Ag@mSiO_(2)添加量为0.3wt%时,双层膜的水通量从373 L/(m^(2)·h)上升到536 L/(m^(2)·h),通量恢复率(FRR)从57.9%增加到82.5%,抗污染性能明显提高。同时,随着Ag@mSiO_(2)添加量的增加,膜对大肠杆菌抗菌效果逐渐增强并展现出优良的抗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硅 银纳米颗粒 乙烯 双层膜 抗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结晶形态研究
12
作者 于瀛 付海涛 +3 位作者 聂福德 王建华 李越生 范仲勇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4年第A02期592-595,共4页
在不同条件下,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单体摩尔比1:4聚合的偏氟乙烯(VDF)和三氟氯乙烯(CTFE)共聚物(F2314)的结晶形态。实验结果表明:F2314结晶过程和环境对晶体的形态有很大影响。在DMF溶剂诱导下,溶液浇铸膜样品生成针状晶。在室温处... 在不同条件下,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单体摩尔比1:4聚合的偏氟乙烯(VDF)和三氟氯乙烯(CTFE)共聚物(F2314)的结晶形态。实验结果表明:F2314结晶过程和环境对晶体的形态有很大影响。在DMF溶剂诱导下,溶液浇铸膜样品生成针状晶。在室温处理1440h,溶液浇注膜样品按均相成核结晶机理,形成负球晶形态。采用熔融压膜技术制备的F2314样品,偏光显微镜观察形成正球晶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乙烯 共聚物 结晶形态 均相成核 摩尔比 熔融 球晶 晶体 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共混催化膜的制备及其染料吸附催化性能
13
作者 黄莉洁 陈豪杰 +5 位作者 吴剑宇 张婉菊 宁鑫 马冯 徐诚 黄莉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130,共10页
受扩散控制的影响,异相Fenton过程催化效率往往较低。近年来,将Fenton技术和膜技术结合以强化催化过程成为处理废水的研究热点。文中首先以4A沸石为载体,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铜催化剂(4A@Cu),随后和化学稳定性好、力学性能优良的聚偏... 受扩散控制的影响,异相Fenton过程催化效率往往较低。近年来,将Fenton技术和膜技术结合以强化催化过程成为处理废水的研究热点。文中首先以4A沸石为载体,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铜催化剂(4A@Cu),随后和化学稳定性好、力学性能优良的聚偏氟乙烯(PVDF)通过共混的方式制备了4A@Cu/PVDF催化膜,并将其用于刚果红(CR)、罗丹明B(RhB)的催化降解。结果显示,和RhB相比,4A@Cu对阴离子染料CR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且吸附作用大大促进了催化膜对CR的降解。此外,膜孔提供的对流能够强化传质,降低催化过程中染料扩散的传质阻力,促进膜内4A@Cu Fenton催化剂对CR染料的降解,拓宽Fenton反应pH。在错流循环模式下,当膜内4A@Cu/CR质量比为1/1、CR初始浓度为200 mg/L时,催化膜对CR的最大吸附量为2462.8 mg/g_(4A-Fe@Cu)。当膜内4A@Cu/CR质量比为5/1,H_(2)O_(2)浓度为2 mmol/L,pH=6的条件下,催化膜在5 h后对CR的去除率为99.8%,远优于静态催化过程。Fenton催化剂和膜技术相结合实现了CR的高效降解,为染料污染物的有效去除提供了一种潜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膜 乙烯 Fenton催化 吸附 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氯乙烯超滤膜对臭氧的耐受性研究:与聚偏氟乙烯膜的对比
14
作者 黄镇 李凯 +3 位作者 万琪琪 潘名宾 胡灵琦 文刚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0-1289,共10页
为探明高分子超滤膜对于臭氧的耐受机制,以聚氯乙烯(PVC)膜与聚偏氟乙烯(PVDF)膜为代表,通过模拟0.5年的0.1mg/L臭氧暴露的浸泡实验,系统评估臭氧对膜透水能力、污染物截留能力及机械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化学性质变化.结果显示,PVC膜在36... 为探明高分子超滤膜对于臭氧的耐受机制,以聚氯乙烯(PVC)膜与聚偏氟乙烯(PVDF)膜为代表,通过模拟0.5年的0.1mg/L臭氧暴露的浸泡实验,系统评估臭氧对膜透水能力、污染物截留能力及机械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化学性质变化.结果显示,PVC膜在36h臭氧作用下,透水率显著提升,最高达新膜的4倍以上,对腐殖酸(HA)的截留能力下降约27.6%,且透水与截留性能随暴露时间延长持续下降.PVDF膜初始阶段透水率提升更显著,老化36h后HA截留性能降低了40.2%左右,且性能在老化1h后就趋于稳定.臭氧老化导致两种膜的亲水性减弱,但PVC膜亲水性下降幅度较小,显示出其在保持亲水特性方面的相对优势.膜结构机理分析表明,臭氧主要通过氧化并导致亲水添加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流失而损伤膜性能,膜基质本身保持完整,SEM观察亦证实了这一点.老化后两膜的机械性能均有所下降,但PVDF膜展现出相对较高的机械强度.综合比较PVC、PVDF膜的抗臭氧能力,从截留、抗污染、亲水及机械性能综合考量,PVC在抗臭氧老化方面具有相对优势,PVDF次之,这些发现为高分子超滤膜在含臭氧水处理环境中的应用与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与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膜 聚氯乙烯(PVC) 乙烯(PVDF) 臭氧耐受性 膜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剪切变形过程大分子结构演变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15
作者 孙悦颖 汤小龙 +2 位作者 邹忠毅 王梦桥 刘继涛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3-71,共9页
为揭示聚偏氟乙烯剪切过程的大分子结构演变微观机理,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聚偏氟乙烯的剪切变形过程,探究了链长、混合聚合度和剪切应变速率对聚偏氟乙烯剪切变形过程的影响,分析了聚偏氟乙烯剪切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 为揭示聚偏氟乙烯剪切过程的大分子结构演变微观机理,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聚偏氟乙烯的剪切变形过程,探究了链长、混合聚合度和剪切应变速率对聚偏氟乙烯剪切变形过程的影响,分析了聚偏氟乙烯剪切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末端距、均方位移及径向分布函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聚偏氟乙烯剪切变形过程的应力随应变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最后趋于平稳,依次出现弹性变形、应力屈服和应力软化3个阶段;链长越长,分子链的解缠越难,需要的剪切应力越大,分子链的末端距变化量越大;混合聚合度的聚偏氟乙烯剪切变形过程受长链分子的影响为主,剪切模量增加,末端距的变化受链长和分子链相对位置影响;剪切应变速率越大,剪切变形需要的应力越大,末端距变化越大,分子链的解缠越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剪切变形 微观结构演变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膜工艺对聚偏氟乙烯生物分离膜结构调控以及分离性能影响机制研究
16
作者 黄博武 谢绍业 +2 位作者 郭秋兰 王建明 陈顺权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9-163,共5页
为了获得具有纯海绵结构且具有良好拦截性能的聚偏氟乙烯生物分离膜,系统考察铸膜液温度、凝固浴温度、空气湿度、空气停留时间对分离膜纯水通量和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溶液的透过率、通量、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铸膜液温度为6... 为了获得具有纯海绵结构且具有良好拦截性能的聚偏氟乙烯生物分离膜,系统考察铸膜液温度、凝固浴温度、空气湿度、空气停留时间对分离膜纯水通量和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溶液的透过率、通量、载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铸膜液温度为65℃,空气湿度为85%,空气停留时间为10s,凝固浴温度为45℃,凝固浴停留时间为3min的条件下制备出的聚偏氟乙烯膜具有表面开孔均匀、断面呈现全海绵结构的特点,该膜的纯水通量较大,耐压性能较好,IVIG透过率较高,IVIG通量和载量较大,并且对20nm纳米金的截留率较高,综合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 纳米金 分离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Al底电极对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共聚物铁电薄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旭 赵庆勋 +1 位作者 李晓红 刘保亭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2,共4页
利用磁控溅射法,在Si(100)衬底上制备了不同厚度的非晶导电薄膜Ni-Al底电极,并采用直滴法、退火工艺和掩膜技术,首先制备了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共聚物铁电薄膜,并构架了Al/P(VDF-TrFE)/Ni-Al/Si铁电电容器异质结.采用X线衍射仪... 利用磁控溅射法,在Si(100)衬底上制备了不同厚度的非晶导电薄膜Ni-Al底电极,并采用直滴法、退火工艺和掩膜技术,首先制备了偏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共聚物铁电薄膜,并构架了Al/P(VDF-TrFE)/Ni-Al/Si铁电电容器异质结.采用X线衍射仪(XRD)、铁电测试仪(Precision LC unit)等测试手段对薄膜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i-Al薄膜厚度对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共聚物薄膜的漏电流产生较大影响,当厚度为36 nm时,其漏电流密度达到2.09×10-5A/cm2;所构架的Al/P(VDF-TrFE)/Ni-Al/Si电容器呈现2种漏电机理,在较低的电场范围内,电容器的导电机理为欧姆导电机理,在高电场下为界面肖特基导电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乙烯 漏电流 Ni—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弛豫型铁电三元共聚物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氯代偏氟乙烯)热释电性能的能量采集研究(英文)
18
作者 朱红英 王相虎 +2 位作者 王致杰 王珺 郭群超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8-542,共5页
研究了利用弛豫型铁电三元聚合物薄膜P(VDF-TrF E-CFE)的热释电性质,以温度波动作为初始能量形式进行热电能量的采集。由于该聚合物薄膜在发生由温度变化诱导的纳米极性区极化机制转换时,介电常数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变化,所以可以结合Er... 研究了利用弛豫型铁电三元聚合物薄膜P(VDF-TrF E-CFE)的热释电性质,以温度波动作为初始能量形式进行热电能量的采集。由于该聚合物薄膜在发生由温度变化诱导的纳米极性区极化机制转换时,介电常数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变化,所以可以结合Ericsson循环实现热电能量采集。实验结果显示,最佳能量采集温度区间为20^-20℃,利用不同温度下的单极性电滞回线进行Ericsson循环模拟,两种模拟方式分别实现能量采集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从微观角度给出了两种模式的解释。同时研究了温度波动和外加电场对能量采集的影响。在外加电场100 kV·mm-1、温度波动为40℃的情况下,能量采集值达到3 483 mJ·cm-3。与单晶材料相比,能量采集值提高了10倍。当工作温度降低至室温时,材料具有柔性,在能量采集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采集 热释电效应 元聚合物 聚(乙烯-乙烯-氯代乙烯) 温度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A-co-AA两亲性共聚物对聚偏氟乙烯膜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陶国良 王海琴 +1 位作者 廖小军 夏艳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8-61,共4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AA)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共聚合成了两亲性无规共聚物MMA-co-AA,并将其与聚偏二氟乙烯(PVDF)共混,通过浸没沉淀相转换法制备了PVDF共混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法(...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AA)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共聚合成了两亲性无规共聚物MMA-co-AA,并将其与聚偏二氟乙烯(PVDF)共混,通过浸没沉淀相转换法制备了PVDF共混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水接触角等对共混膜的性能与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剂以及两亲性共聚物MMA-co-AA有利于提高PVDF的结晶度,能促进β-PVDF晶型的形成。同时,MMA-co-AA能引发PVDF共混膜表面出现微孔,随着两亲性共聚物含量的不断增加,共混膜的接触角逐渐减小,表面亲水性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性共聚物 乙烯 共混膜 晶型 亲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相转化法制备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对称微孔膜 被引量:6
20
作者 汪国杰 潘慧铭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8,共4页
用干 /湿相转化成膜法制备了偏氟乙烯 -六氟丙烯共聚物 (PVDF -HFP)为基材的对称微孔膜 ,该膜可用于塑料锂离子电池的聚合物电解质 .通过扫描电镜、孔隙率和湿膜电导率 ,主要考察了成膜工艺中干态处理的环境因素 ,温度和湿度对所制微孔... 用干 /湿相转化成膜法制备了偏氟乙烯 -六氟丙烯共聚物 (PVDF -HFP)为基材的对称微孔膜 ,该膜可用于塑料锂离子电池的聚合物电解质 .通过扫描电镜、孔隙率和湿膜电导率 ,主要考察了成膜工艺中干态处理的环境因素 ,温度和湿度对所制微孔膜的形态和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在较低的温湿度下干态处理铸膜液 ,易形成小颗粒为主的对称性微孔膜 ;而在较高的温湿度下随处理时间的延长 ,形成的微孔膜从有致密皮层的不对称结构转变为对称有缺陷海绵体结构 .采用FT -IR研究了成膜机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转化法 乙烯 丙烯 共聚物 对称膜 形态 聚合物电解质 膜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