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异谱二维NIR-IR相关判别掺杂牛奶 被引量:1
1
作者 于舸 杨仁杰 +1 位作者 吕爱君 谭恩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099-2102,共4页
为更快、更准确的判别掺杂牛奶和纯牛奶,将二维异谱NIR-IR相关谱与多维偏最小二乘判别(NPLS-DA)相结合,建立了掺杂牛奶与纯牛奶NPLS-DA模型。首先,准备并配置纯牛奶和浓度范围为0.01~1g·L^-1掺杂淀粉牛奶样品各36个,并在室温的... 为更快、更准确的判别掺杂牛奶和纯牛奶,将二维异谱NIR-IR相关谱与多维偏最小二乘判别(NPLS-DA)相结合,建立了掺杂牛奶与纯牛奶NPLS-DA模型。首先,准备并配置纯牛奶和浓度范围为0.01~1g·L^-1掺杂淀粉牛奶样品各36个,并在室温的条件下采集所有样品的一维近红外透射光谱和中红外衰减全反射光谱。接着,计算了所有样品在4 200~4 800和900~1 700cm^-1范围的同步二维NIR-IR相关谱,研究了其二维相关谱特性,并指出虽然该技术可提供更多的信息,但由于掺杂物微量,仍旧无法根据相关图谱直接对比判定牛奶是否掺杂,需要借助模式识别的方法进行判别。最后,将同步二维NIR-IR相关谱与NPLS-DA结合建立掺杂牛奶与纯牛奶的判别模型,该模型对校正集内部样品和预测集外部样品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5.8%和100%。此外,为了比较,分别建立了基于二维NIR和IR相关光谱的NPLS-DA模型,两模型对未知样品的判别正确率均为95.8%。研究结果表明:采用NIR-IR相关谱的NPLS-DA模型能提供更好判别结果。该方法可有效提取食品中掺杂物的特征信息,为检测掺杂食品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近红外-红外相关谱 多维偏最小二乘判别 掺杂牛奶 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近红外-中红外相关谱在掺假芝麻油判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宝贺 杨仁杰 +3 位作者 杨延荣 孙雪杉 刘海学 张伟玉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4-138,共5页
提出了基于二维近红外-中红外相关谱判别掺假芝麻油的方法。分别配制了40个纯芝麻油样品和40个掺假芝麻油(掺入的玉米油的体积分数在3%~60%之间)样品,并采集了所有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和中红外光谱。在4 540~6 000cm^(-1)对650~1 800cm^(-1... 提出了基于二维近红外-中红外相关谱判别掺假芝麻油的方法。分别配制了40个纯芝麻油样品和40个掺假芝麻油(掺入的玉米油的体积分数在3%~60%之间)样品,并采集了所有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和中红外光谱。在4 540~6 000cm^(-1)对650~1 800cm^(-1)内进行同步二维近红外-中红外相关谱计算,建立了掺假芝麻油的多维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并将其预测性能与二维近红外相关谱和二维中红外相关谱判别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上述3个模型对预测集未知样品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6.3%,92.6%,9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近红外-中红外相关谱 多维偏最小二乘判别 掺假芝麻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维红外相关谱判别掺假蜂蜜 被引量:1
3
作者 焦东升 孙雪杉 +3 位作者 朱文碧 杨仁杰 靳浩 张伟玉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67-71,共5页
将二维中红外相关谱与多维偏最小二乘判别法相结合,建立了掺假蜂蜜与纯蜂蜜的判别模型。分别配置纯蜂蜜和掺蔗糖蜂蜜样品各30个,室温下,在650~4 000 cm^(-1)范围内采集了所有样品的衰减全反射光谱。在研究纯蜂蜜和掺假蜂蜜光谱特征的基... 将二维中红外相关谱与多维偏最小二乘判别法相结合,建立了掺假蜂蜜与纯蜂蜜的判别模型。分别配置纯蜂蜜和掺蔗糖蜂蜜样品各30个,室温下,在650~4 000 cm^(-1)范围内采集了所有样品的衰减全反射光谱。在研究纯蜂蜜和掺假蜂蜜光谱特征的基础上,基于二维中红外相关谱矩阵建立了掺假蜂蜜的多维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并与常规一维中红外谱的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两个模型对未知样品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5%和90%。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二维中红外相关谱的多维偏最小二判别模型能更有效地提取掺假蜂蜜的特征信息,能提供高的判别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中红外相关谱 多维偏最小二乘判别 掺假蜂蜜 蔗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色谱的不同品种芜菁挥发性成分分析
4
作者 岳丽 祖力皮牙·买买提 +3 位作者 王佳敏 于明 毛红艳 热依拉木·海力力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9-318,共10页
为探究不同品种芜菁中风味物质的差异,选择不同品种(紫色、黄色、白色)芜菁进行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和分析。采用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色谱法检测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并建立芜菁挥发性化合物指纹图谱。在芜菁样品中,共检测到109种挥发性化合... 为探究不同品种芜菁中风味物质的差异,选择不同品种(紫色、黄色、白色)芜菁进行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和分析。采用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色谱法检测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并建立芜菁挥发性化合物指纹图谱。在芜菁样品中,共检测到109种挥发性化合物,鉴定出80种,包括24种醛类(12%~20%)、15种酯类(23%~27%)、13种醇类(10%~16%)、9种酮类(5%~10%)、3种酸类(3%~7%)、5种烯烃类(约1%)、4种硫醚类(2%~7%)、7种其他类(7%~15%),未被定性化合物(17%~18%)。在芜菁挥发性化合物中酯类含量最高,其次是醛类和醇类。不同品种芜菁的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紫色芜菁中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最少,白色芜菁中最多。主成分分析和欧氏距离结果表明,3种芜菁的特征挥发性化合物存在明显差异,紫色芜菁的特征挥发性化合物为辛醛、乙酸、壬醛和(E,E)-2,4-庚二烯醛,白色芜菁为莰烯、2-甲基丁酸乙酯-D、乙偶姻-M和(E)-2-己烯-1-醇,黄色芜菁为5-甲基-2-噻吩甲醛、异戊酸丁酯-M、二丙酮醇-M、丁酮和2,3戊二酮-D。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立模型并筛选出32种变量投影重要度大于1的差异挥发性化合物,作为区分不同品种芜菁的差异挥发性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芜菁 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色谱 挥发性化合物 指纹图谱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异步二维中红外相关谱检测掺假芝麻油 被引量:3
5
作者 于舸 杨仁杰 +1 位作者 吕爱君 谭恩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05-1109,共5页
将同步-异步二维中红外相关谱和多维偏最小二乘判别法相结合定性分析掺假芝麻油。分别配置40个纯芝麻油和含有玉米油不同体积分数(3%~60%)的掺假芝麻油样品40个。室温下,分别采集所有样品的常规一维中红外光谱(650~4 000cm-1)。在研究... 将同步-异步二维中红外相关谱和多维偏最小二乘判别法相结合定性分析掺假芝麻油。分别配置40个纯芝麻油和含有玉米油不同体积分数(3%~60%)的掺假芝麻油样品40个。室温下,分别采集所有样品的常规一维中红外光谱(650~4 000cm-1)。在研究纯芝麻油和掺假芝麻油的一维中红外光谱的基础上,以芝麻油中掺假的玉米油浓度为外扰,进行相关计算,得到同步和异步二维中红外相关谱矩阵,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分别提取标准化的同步和异步二维中红外相关谱主对角线上部分和下部分元素进行融合,得到同步-异步二维中红外相关谱矩阵。在此基础上,分别基于同步-异步二维中红外相关谱矩阵、同步二维中红外相关谱矩阵和异步二维中红外相关谱矩阵建立了三个定性分析掺假芝麻油的多维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对预测集未知样品进行预测,其识别正确率分别为100%,96.2%和96.2%。结果表明:相对于同步和异步二维中红外相关谱,同步-异步二维中红外相关谱不仅包含了完整的掺假油特征信息,而且剔除了冗余信息,因此能取得更好的判别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异步维中红外相关谱 多维偏最小二乘判别 掺假芝麻油 玉米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小米辣发酵过程中关键风味物质差异分析
6
作者 胡荣念 王修俊 +2 位作者 何春霞 张露 陈艳琳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8-258,共11页
为探究青小米辣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规律,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 为探究青小米辣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规律,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等方法对5个不同发酵阶段(0、6、12、18和23 d)的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发酵阶段分别检测出88、84、82、90和9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PLS-DA和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共筛选出35种潜在差异化合物(VIP>1),发酵后期(18 d和23 d)差异特征风味物质明显增加。ROAV值和UpSet图结果表明,青小米辣5个发酵阶段分别检测出8、8、10、7和9种关键风味物质(ROAV>1),己醛、壬醛、辛醛和癸醛为发酵0 d独有的关键风味物质;2-庚醇、棕榈酸乙酯和对乙烯基愈创木酚为发酵中后期(12、18和23 d)的关键风味物质;4-乙基愈创木酚为23 d特有的关键风味物质,为发酵青小米辣提供独特发酵辛香气。该研究揭示了青小米辣不同发酵阶段挥发性风味成分及关键特征香气成分差异,为后续基于挥发性风味物质开发青小米辣制品以及对发酵过程中风味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青小米辣 挥发性风味物质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偏最小二乘判别 相对 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图谱融合技术的黄桃损伤程度判别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斌 张烽 +2 位作者 殷海 邹吉平 欧阳爱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5-441,共7页
黄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在加工运输的过程中极易受到碰伤,给果农和销售商带来极大地经济损失。以往利用高光谱技术检测水果碰伤,通常是仅仅利用光谱信息或者图像特征建立水果碰伤检测模型,很少将图谱融合用于水果... 黄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在加工运输的过程中极易受到碰伤,给果农和销售商带来极大地经济损失。以往利用高光谱技术检测水果碰伤,通常是仅仅利用光谱信息或者图像特征建立水果碰伤检测模型,很少将图谱融合用于水果碰伤的检测。光谱反射率容易受到外界杂散光的影响,会丢失一部分真实信息,图像包含的信息量较少,仅仅只靠几个特定波段的图像很难精准识别。因此,为了实现对黄桃碰伤程度的精准分类,从而可根据不同碰伤程度的黄桃制定不同的处理方式,减小经济损伤。提出一种利用高光谱的光谱信息结合图像特征建立模型来检测不同碰伤程度的黄桃。以180个黄桃作为实验样品,首先分别采集轻度、中度和重度碰伤黄桃的高光谱图像,在每个黄桃的碰伤位置选取100×100像素的区域作为感兴趣区域,利用ENVI4.5软件提取碰伤区域的光谱信息。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算法对采集的高光谱图像进行降维处理,在前5个PC图像中最终选择PC1图像作为黄桃碰伤的主成分图像,根据PC1图像的权重系数曲线挑选出6个特征波长对应的图像作为特征图像,将平均灰度值作为黄桃碰伤的图像特征。最后,分别利用光谱信息、图像特征、光谱信息结合图像特征建立黄桃碰伤的PLS-DA模型,利用分类正确率来评价各个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基于光谱信息结合图像特征建立的PLS-DA模型的判别效果最好,对轻度碰伤、中度碰伤和重度碰伤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85%,90%和100%,总体正确率达到91.7%。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PLS-DA模型的精确度和运行效率,利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CARS)算法对融合数据中的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波段的筛选。利用特征波段结合图像特征建立的模型分类预测效果最好,对轻度碰伤、中度碰伤和重度碰伤黄桃的预测正确率分别为95%,90%和95%,总体正确率达到了93.3%。研究表明基于高光谱的光谱数据结合图像特征建立PLS-DA模型检测黄桃碰伤程度是可行的,为黄桃的采后处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桃 高光谱成像 光谱信息 图像特征 碰伤程度 偏最小二乘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红茶中胭脂红色素的判别 被引量:2
8
作者 廖彩淇 孙长虹 +4 位作者 杨潇 靳皓 杨延荣 杨仁杰 张伟玉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72-75,共4页
将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偏最小二乘判别法相结合,建立了掺胭脂红色素茶水的判别模型。试验分别对38个未添加色素的茶水和38个掺不同浓度胭脂红(所掺胭脂红浓度区间为0.1~10.0μg/mL)茶水在4 000~15 000 cm^(-1)区间进行近红外光谱采集,并对... 将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偏最小二乘判别法相结合,建立了掺胭脂红色素茶水的判别模型。试验分别对38个未添加色素的茶水和38个掺不同浓度胭脂红(所掺胭脂红浓度区间为0.1~10.0μg/mL)茶水在4 000~15 000 cm^(-1)区间进行近红外光谱采集,并对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在此基础上,分别在7个不同的波数区间建立了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并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不同波数区间建模对掺胭脂红色素茶水的预判模型有着较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 000~11 000 cm^(-1)区间建模,能取得较好的判别结果。所建的模型对校正集样品的判别正确率为100%,对预测集未知样品的判别正确率为96.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红茶 胭脂红 建模波数区间选择 偏最小二乘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粉壳蛋蛋黄颜色的定性判别研究
9
作者 张强 于亚萍 +2 位作者 韩雅文 董桂梅 李留安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10期22-24,共3页
研究提出了一种采用近红外光谱对粉壳蛋蛋黄颜色的定性判别方法。试验时共采集了90个粉壳鸡蛋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其中校正集63个鸡蛋,预测集27个鸡蛋,通过罗氏比色扇测得90个鸡蛋蛋黄颜色的数字量,将蛋黄颜色数字量≥8设定为1,蛋黄颜色... 研究提出了一种采用近红外光谱对粉壳蛋蛋黄颜色的定性判别方法。试验时共采集了90个粉壳鸡蛋的近红外光谱数据,其中校正集63个鸡蛋,预测集27个鸡蛋,通过罗氏比色扇测得90个鸡蛋蛋黄颜色的数字量,将蛋黄颜色数字量≥8设定为1,蛋黄颜色数字量<8设定为0,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的方法进行分析,通过交互均方根误差先大致确定主成分数目,然后根据主成分数再进一步进行判别分析,最终结果表明:对初始光谱数据进行一阶求导后,当主成分数为3时,无损判别预测的正确率可达78.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黄颜色 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 MATLA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快速鉴别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颜溶 贾豪 +4 位作者 田瀚举 李莹莹 雷敬卫 谢彩侠 龚海燕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9,I0015,I0016,共10页
目的建立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快速鉴别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建立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并测定α-香附酮、香附烯酮、5-羟甲基糠醛(5-HMF)、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的含... 目的建立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快速鉴别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建立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并测定α-香附酮、香附烯酮、5-羟甲基糠醛(5-HMF)、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的含量。方法建立25批香附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利用OMNIC 9.2软件分析其平均红外光谱间的差异,采用Spectrum for Window 3.02软件标定共有峰,计算相对峰高;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个数;采用SIMCA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判断红外光谱图结果与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结果是否相互验证;测定α-香附酮、香附烯酮、5-HMF、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的含量。结果25批香附样品的红外光谱图的相关系数为0.9347~0.9829,共标定16个共有峰,1500~1300 cm^(-1)波段处差异明显。正态分布分析结果显示,2928、1649、995 cm^(-1)波段处可分别将醋煮品、醋炙品、醋蒸品与饮片区分;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结果显示25批样品共有21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指认出3号峰为5-HMF,7号峰为对香豆酸,8号峰为阿魏酸,14号峰为木犀草素,19号峰为香附烯酮,21号峰为α-香附酮;红外光谱图与高效液相指纹图谱聚类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一致,均可聚为五类,即能够相互验证;5-HMF的含量经炮制后均有增加。对香豆酸、阿魏酸、木犀草素在饮片中含量最低,经炮制后均有增加。香附烯酮经醋炙、醋煮、醋蒸、醋煮蒸后均有减少,在香附饮片中含量最高。α-香附酮经醋炙后含量略有增加,经醋煮、醋蒸、醋煮蒸后均减少。结论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的红外光谱图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能够快速鉴别香附饮片与4种醋制香附饮片;所建立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与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附 炮制 指纹图谱 含量 红外图谱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面特征的烤烟中部叶采收成熟度量化初探 被引量:6
11
作者 裴晓东 赵晨 +7 位作者 武劲草 张文军 李帆 王建文 刘优雄 李姣姣 李生栋 路晓崇 《中国烟草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4,共9页
【目的】推进烤烟采收成熟度数字化判断的实现。【方法】以云烟87中部烟叶为试验材料,将采集的746个烟叶样品按照欠熟、尚熟、适熟和过熟4个档次进行分类,利用模糊DEMATEL分析法对烤烟的农艺特征、颜色特征以及纹理特征3方面的叶面特征... 【目的】推进烤烟采收成熟度数字化判断的实现。【方法】以云烟87中部烟叶为试验材料,将采集的746个烟叶样品按照欠熟、尚熟、适熟和过熟4个档次进行分类,利用模糊DEMATEL分析法对烤烟的农艺特征、颜色特征以及纹理特征3方面的叶面特征指标进行权重赋予,初步得到不同成熟度烤烟的得分区域,之后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法简化烤烟采收成熟度量化模型,并对该模型的鲁棒性进行验证。【结果】(1)欠熟档次的最终得分确定区域为[0.0,81.0)分,尚熟档次确定区域为[81.0,85.0)分,成熟档次确定区域为[85.0,91.0]分,过熟档次确定区域为(91.0,100]分;(2)所构建的成熟度识别模型的正确率达到89.04%。【结论】通过采集鲜烟叶的叶面特征可以对烤烟的进行成熟度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成熟度量化 模糊DEMATEL分析 偏最小二乘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方法的檀香木材产地溯源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传阳 焦立超 +1 位作者 陈家宝 殷亚方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2,共9页
为明确树木心边材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对木材产地溯源准确性的影响,以檀香(Santalum album)在我国主要栽培地区海南东方、广东湛江及广东肇庆的檀香木材样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EA-IR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 为明确树木心边材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对木材产地溯源准确性的影响,以檀香(Santalum album)在我国主要栽培地区海南东方、广东湛江及广东肇庆的檀香木材样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EA-IR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分别测定心材和边材位置的5种稳定同位素(δ^(13)C、δ^(2)H、δ^(18)O、δ^(15)N、δ^(34)S)比值和38种矿质元素含量,并通过化学计量学法进行产地判别。结果表明:檀香边材和心材组织间的3种稳定同位素比值和25种矿质元素含量均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性;采用同一径向位置的檀香样品集进行产地判别准确率优于木材(不区分心边材)样品集,说明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考虑取样部位以获得最优的产地判别效率。正交校正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显示,采用矿质元素方法进行檀香木产地判别准确率为86.54%~100.00%,显著优于稳定同位素方法(51.32%~60.00%);而基于稳定同位素比值和矿质元素含量结合的方法则没有明显提高产地判别准确率(88.46%~100.00%)。2种稳定同位素(δ^(2)H和δ^(15)N)及14种矿质元素(Sb、Mo、Cr、Pd、V、Cs、Rb、Sn、As、Ni、Co、Pb、Cd、Fe)是对我国3个主产区檀香木材产地判别的关键指标。本研究采用基于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方法进行木材产地判定分析,为溯源木材产地、应对木材非法采伐、保护森林树种多样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檀香 偏最小二乘判别 稳定同位素 矿质元素 产地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的不同产地青钱柳茶挥发性成分表征及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罗洁 邹雅倩 田星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1-167,233,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青钱柳茶挥发性气味物质差异。方法:以湖南常德、湖南张家界、湖南邵阳、江西修水、贵州黔东南、湖北恩施的青钱柳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C-IMS)技术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探讨不同...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青钱柳茶挥发性气味物质差异。方法:以湖南常德、湖南张家界、湖南邵阳、江西修水、贵州黔东南、湖北恩施的青钱柳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C-IMS)技术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探讨不同产地青钱柳茶中特征差异挥发性物质及其相似度。结果:不同产地青钱柳茶共检测出120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部分物质的单体及其多聚体,分别为醛类34种、烯烃类21种、醇类19种、酮类16种、酯类10种、羧酸类8种、呋喃类5种、吡嗪类4种、醚类2种及苯系物1种。其中γ-松油烯、苯乙烯、4-甲基-1-戊醇、正辛醛为主要特征差异挥发性物质。结论:不同产地间青钱柳茶挥发性有机物质均存在一定差异(P<0.05),GC-IMS技术可有效实现青钱柳茶的产地鉴别和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茶 挥发性物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 主成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S-DA和LS-SVM的可见/短波近红外光谱鉴定港种四九、十月红和九月鲜菜心种子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章海亮 聂训 +5 位作者 廖少敏 詹白勺 罗微 刘书玲 刘雪梅 谢潮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8-1723,共6页
目前市面上菜心的品种复杂,不同菜心种子的品质与发芽率不同,但菜心种子单从外观上差别不大,因此区分菜心种子的类别成为了一大难题。为了实现菜心种子类别的快速区分,探究了基于可见/短波近红外光谱分析菜心种子类别的可行性。从南昌... 目前市面上菜心的品种复杂,不同菜心种子的品质与发芽率不同,但菜心种子单从外观上差别不大,因此区分菜心种子的类别成为了一大难题。为了实现菜心种子类别的快速区分,探究了基于可见/短波近红外光谱分析菜心种子类别的可行性。从南昌市种子交易场所购买了港种四九、十月红和九月鲜三个品种的菜心种子,从中挑选出品相较好且大小适中的子粒,将每种菜心种子均匀分为30份,按照2∶1划分为建模集和预测集,所有样本共计90份。通过近红外光谱仪获取采样间隔为1 nm的菜心种子的光谱反射率,波长覆盖范围325~1075 nm,将原始光谱数据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SC)、卷积平滑(S-G)和标准正态变换(SNV)三种预处理方法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的光谱变量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确定了SNV是最佳预处理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菜心种子进行了聚类分析,从前三个主成分因子(PCs)得分图可知三种菜心种子存在光谱特征差异。将原始光谱变量、前三个PCs(累计贡献97.15%)和基于随机蛙跳(RF)算法挑选的13个特征波长作为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模型的输入变量,从模型结果可知:三种输入变量中,采用RF筛选特征波长作为模型输入变量时,模型预测效果最好,PCs建立的模型最差,相比于PCA分析,采用RF筛选出的特征波长更能够反映原始光谱信息。比较不同模型预测效果,LS-SVM模型比PLS-DA模型得到的预测精度更好,其中RF-LS-SVM模型是所有模型中最佳的预测模型,建模集和预测集均为100%。采用可见/短波近红外光谱研究菜心种子的类别可行,并且能够获得很好地预测效果,为菜心种子的快速区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心种子 主成分分析 随机青蛙 偏最小二乘判别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的橘小实蝇侵染柑橘检测系统设计
15
作者 龙江 文韬 +2 位作者 代兴勇 韩龙波 龚中良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9-214,共6页
为实现可见/近红外光谱对橘小实蝇侵染柑橘的准确检测。针对侵染位置的未知问题,设计一套橘小实蝇侵染柑橘多光路无损检测分级系统。采集四个检测光路的半透射光谱信息,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建立并比较单一检测光路和混合四个检测光路... 为实现可见/近红外光谱对橘小实蝇侵染柑橘的准确检测。针对侵染位置的未知问题,设计一套橘小实蝇侵染柑橘多光路无损检测分级系统。采集四个检测光路的半透射光谱信息,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建立并比较单一检测光路和混合四个检测光路的分类模型。结果显示,混合所有检测光路的模型取得较优的分类结果。利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法筛选的47个特征波长变量建模,四个检测光路中分类效果最佳地预测集的准确率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3.5%和95.2%。利用四个检测光路的柑橘样本建立的PLS-DA混合分类模型,结合CARS算法进行有效特征波长变量筛选,可提高橘小实蝇侵染柑橘分类模型的精度,实现橘小实蝇侵染柑橘的准确分类。研究结果可为在线检测橘小实蝇侵染柑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无损检测 橘小实蝇 可见/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脱腥的洞庭青鲫鱼汤挥发性成分解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伯华 李清钦 +2 位作者 郭禹麟 雷颂 罗玉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6-103,共8页
为解析生物脱腥对洞庭青鲫鱼汤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影响,明确其生物脱腥机制,结合臭氧预处理,分别用酵母菌和混菌(酵母菌+植物乳杆菌JYLP-002)对其进行生物脱腥。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仪解析挥发性成分,通过气味活度值和正交偏... 为解析生物脱腥对洞庭青鲫鱼汤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影响,明确其生物脱腥机制,结合臭氧预处理,分别用酵母菌和混菌(酵母菌+植物乳杆菌JYLP-002)对其进行生物脱腥。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仪解析挥发性成分,通过气味活度值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明确生物脱腥鱼汤的主体风味成分。结果表明,臭氧处理显著降低了已醛、(E)-2-辛烯醛、10-十一烯醛、(E,E)-2,4-癸二烯醛、(E,E)-2,4-庚二烯醛等物质含量,减轻了腥味和油脂味。生物脱腥后,已醛、壬醛、(E,E)-2,4-癸二烯醛、(E,E)-2,4-壬二烯醛等物质经生物转化进一步显著减少,显示出脱腥效果。其中,混菌脱腥处理后产生了已酸乙烯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等具有花香、果香的优良风味物质,脱腥增香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青鲫 生物脱腥 挥发性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黄龙病高光谱早期鉴别及病情分级 被引量:50
17
作者 梅慧兰 邓小玲 +2 位作者 洪添胜 罗霞 邓晓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0-147,共8页
为实现柑橘黄龙病的早期、快速确诊,有效阻止病害蔓延,达到早期防治、保障柑橘生产的目的,该文研究基于高光谱成像的柑橘黄龙病早期无损检测及病情分级,并对多种预处理方法的建模结果进行探讨。试验获取370~1 000 nm健康、不同染病程... 为实现柑橘黄龙病的早期、快速确诊,有效阻止病害蔓延,达到早期防治、保障柑橘生产的目的,该文研究基于高光谱成像的柑橘黄龙病早期无损检测及病情分级,并对多种预处理方法的建模结果进行探讨。试验获取370~1 000 nm健康、不同染病程度及缺锌共5类柑橘叶片的高光谱图像,用遥感图像处理平台(environment for visualizing images,ENVI)得到各类样本感兴趣区域的光谱反射率平均值。运用一阶微分、移动窗口拟和多项式平滑(savitzky-golay,SG)进行数据处理,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e analysis,PLS-DA)构建黄龙病的早期鉴别及病情分级模型。结果表明:建立的3个判别模型,验证集相关系数均不低于0.9548。其中,经SG平滑及一阶微分预处理所建立的模型分类效果最佳,总体预测准确率达96.4%,预测均方根误差0.1344。该研究为柑橘病害早期诊断和预警提供了新方法,也为黄龙病病害程度遥感监测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检测 分级 模型 高光谱成像 偏最小二乘判别 黄龙病 早期鉴别 HUANGLONGBING (HL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脐橙产地溯源研究 被引量:38
18
作者 苏学素 张晓焱 +1 位作者 焦必宁 曹维荃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240-245,共6页
为研究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鉴别脐橙产地的可行性,该文采用江西、重庆和湖南3个产地脐橙样品1140~1170nm波段的近红外光谱经一阶导数(9点平滑)预处理,分别建立了簇类独立软模式法脐橙产地鉴别模型。在5%显著水平下,模型对3个产地训练集... 为研究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鉴别脐橙产地的可行性,该文采用江西、重庆和湖南3个产地脐橙样品1140~1170nm波段的近红外光谱经一阶导数(9点平滑)预处理,分别建立了簇类独立软模式法脐橙产地鉴别模型。在5%显著水平下,模型对3个产地训练集样品的识别率均为100%,拒绝率分别为85.7%、83.3%、100%;对验证集样品的识别率均为100%,拒绝率分别为100%、89.5%、100%,表明簇类独立软模式法模型基本能够判别脐橙产地。将江西、重庆和湖南3个产地的脐橙样品分别赋值0、1、?1,在全波段范围内建立原始光谱脐橙产地的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其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决定系数为0.973,校正标准差为0.110,预测标准差为0.159,模型对训练集和验证集样品的识别率达到100%。因此,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准确、快速地追溯脐橙产地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模型 优化 脐橙 簇类独立软模式法(SIMCA) 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LS-DA) 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成像的寒地水稻叶瘟病与缺氮识别 被引量:23
19
作者 袁建清 苏中滨 +2 位作者 贾银江 张雨 章宗鑫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55-160,共6页
为进行水稻叶瘟病与养分缺失的区分、实现叶瘟病及时、准确的诊断,以大田试验为基础,利用高光谱成像仪获取2个品种的健康、缺氮、轻度感病和重度感病共4类水稻叶片的反射率光谱,对其光谱特性进行分析,并采用多种预处理方法、分别结合偏... 为进行水稻叶瘟病与养分缺失的区分、实现叶瘟病及时、准确的诊断,以大田试验为基础,利用高光谱成像仪获取2个品种的健康、缺氮、轻度感病和重度感病共4类水稻叶片的反射率光谱,对其光谱特性进行分析,并采用多种预处理方法、分别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e analysis,PLS-DA)和主成分加支持向量机(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support vector machine,PCA-SVM)方法构建水稻叶瘟病识别模型。试验结果显示6个判别模型都获得了较高的识别准确率,经标准正态变量(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变换预处理的PLS-DA模型获得了最佳的识别结果,预测准确率达100%,经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预处理的PCA-SVM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也达到97.5%。本研究为水稻叶瘟病的判别和分级提供了新方法,也为稻瘟病大范围遥感监测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分析 水稻叶瘟病 主成分分析 算法 高光谱成像 支持向量机 偏最小二乘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氢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快速检测掺假茶油 被引量:23
20
作者 石婷 陈倩 +3 位作者 闫小丽 朱梦婷 陈奕 谢明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241-248,共8页
以纯茶油和掺假茶油(掺入大豆油、玉米油)作为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对象,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处理核磁数据,建立一种能快速预测茶油掺假的方法。结果表明:纯茶油和掺假茶油在主成分分析得分图上有较好地区分,且掺假样品随掺假比例在图中... 以纯茶油和掺假茶油(掺入大豆油、玉米油)作为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对象,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处理核磁数据,建立一种能快速预测茶油掺假的方法。结果表明:纯茶油和掺假茶油在主成分分析得分图上有较好地区分,且掺假样品随掺假比例在图中呈规律性分布,但少部分低体积分数的掺假油与纯茶油重叠。而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法可以得到更好的分离效果,在该模型中,纯茶油的判别准确率为100%。进一步采用PLS可实现对茶油掺假水平的准确定量测定。该方法可简单、快速地用于茶油的掺假鉴别,在茶油品质控制及评价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油掺假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主成分分析(PCA) 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法 最小二乘(PL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