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89篇文章
< 1 2 1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雷达探测水云退偏振比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孙贤明 万隆 王海华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7-101,共5页
利用激光雷达探测水云微物理特性时,雷达回波信号中会出现退偏振信息,这是由激光与云层的多次散射造成的,利用这些退偏振信息可以反演云层特性。利用半解析蒙特卡罗方法研究了波长为0.532μm激光雷达后向散射退偏振比对云底高度、云滴... 利用激光雷达探测水云微物理特性时,雷达回波信号中会出现退偏振信息,这是由激光与云层的多次散射造成的,利用这些退偏振信息可以反演云层特性。利用半解析蒙特卡罗方法研究了波长为0.532μm激光雷达后向散射退偏振比对云底高度、云滴大小以及消光系数的敏感性。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的接收视场角,激光雷达与云层的距离越远,退偏振比越高;消光系数越大,退偏振比越大;雷达接收视场角越大,被接收器捕获的多次散射信息越多,因此退偏振比越大。当穿透深度较小时,云滴尺寸较小的云层退偏比更高,随着穿透深度的增加,云滴尺寸更大的云层退偏振比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退偏振比 多次散射 蒙特卡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LD端泵绿光激光器偏振比的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汤晓晖 陈险峰 +1 位作者 胡企铨 张哨峰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31-933,共3页
针对LD端泵的直腔Nd∶YVO4/KTP绿光激光器偏振比差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谐振腔内包括两腔面在内的所有光学件通光面均对532 nm增透,并且将LD一侧的绿光以一小角度高反的方案,简单而有效地解决了使用直腔Nd∶YVO4/KTP绿光激光器输出偏振比... 针对LD端泵的直腔Nd∶YVO4/KTP绿光激光器偏振比差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谐振腔内包括两腔面在内的所有光学件通光面均对532 nm增透,并且将LD一侧的绿光以一小角度高反的方案,简单而有效地解决了使用直腔Nd∶YVO4/KTP绿光激光器输出偏振比不高的问题。这种方法也可以推广使用于其他直腔腔内倍频激光器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D泵浦 偏振比 小角度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上空卷云和沙尘气溶胶退偏振比的激光雷达探测 被引量:65
3
作者 刘东 戚福弟 +2 位作者 金传佳 岳古明 周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93-1100,共8页
研制了一台L30 0偏振激光雷达 ,用于卷云和沙尘气溶胶后向散射光退偏振比的探测研究。介绍了偏振激光雷达的探测原理 ,叙述了L30 0偏振激光雷达的结构、技术参数、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初步的探测结果表明 ,合肥西郊上空高度在 1 0k... 研制了一台L30 0偏振激光雷达 ,用于卷云和沙尘气溶胶后向散射光退偏振比的探测研究。介绍了偏振激光雷达的探测原理 ,叙述了L30 0偏振激光雷达的结构、技术参数、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初步的探测结果表明 ,合肥西郊上空高度在 1 0km左右的卷云的退偏振比在 0 4~ 0 5之间 ,沙尘气溶胶的退偏振比在 0 2~ 0 3范围内 ,但是剧烈沙尘暴的气溶胶的退偏振比可达到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卷云 沙尘气溶胶 合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角前向散射偏振比法颗粒粒度分布反演 被引量:4
4
作者 单良 徐良 +4 位作者 洪波 曹丽霞 王道档 郭天太 孔明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5-272,共8页
在光散射法的颗粒粒径测量方法中,传统测量模型的测量结果易受光路中颗粒杂质的影响。在Mie散射理论的基础上,将小角前向散射法与偏振比法相结合,推导了新的散射光能与粒径分布关系式,构造了传统小角前向散射法和小角前向散射偏振比法... 在光散射法的颗粒粒径测量方法中,传统测量模型的测量结果易受光路中颗粒杂质的影响。在Mie散射理论的基础上,将小角前向散射法与偏振比法相结合,推导了新的散射光能与粒径分布关系式,构造了传统小角前向散射法和小角前向散射偏振比法两种目标函数,并引入一种非独立模式算法——人工鱼群算法对两种方法的目标函数进行反演。仿真采用服从Johnson-SB单峰分布均匀球形颗粒,分别对两种目标函数散射光能加入5%,10%,15%的随机噪声。仿真结果显示,利用人工鱼群算法对小角前向散射偏振比法目标函数反演得到的反演精度、抗噪声能力和鲁棒性都明显优于传统小角前向散射法目标函数的反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角前向散射 偏振比 人工鱼群算法 反演 颗粒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过冷水探测的1064 nm小型偏振激光雷达系统
5
作者 祁志强 邓迁 +2 位作者 吴德成 马愈昭 况志强 《应用光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442,共8页
云中过冷水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重要的对象,依托无人机平台的过冷水探测技术和装备对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一台1064 nm波长小型偏振激光雷达,通过测量云中散射回波信号的退偏振比识别水云,并结合零摄氏度等温线的高... 云中过冷水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重要的对象,依托无人机平台的过冷水探测技术和装备对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一台1064 nm波长小型偏振激光雷达,通过测量云中散射回波信号的退偏振比识别水云,并结合零摄氏度等温线的高度实现过冷水云的探测。介绍了激光雷达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和结构组成,其小型化、轻量化、高可靠性的设计,可以挂载到无人机上探测过冷水的空间分布;利用改进的二分之一波片法对激光雷达的退偏振比进行精确标定,实现退偏振比精确测量,这是有效探测过冷水的关键。在地面开展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观测试验,模拟验证激光雷达在无人机平台上的探测能力,结果表明:该激光雷达具有在无人机平台上探测云中过冷水的能力,能够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重要的过冷水分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退偏振比 过冷水 标定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矢量衍射的光学系统设计与偏振像差补偿
6
作者 李英超 于文超 +4 位作者 王超 王凯凯 刘嘉楠 王祺 刘壮 《中国光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849,共11页
含有数字微镜阵列(DMD)的长波红外偏振光学系统中产生的衍射现象会导致系统中偏振像差发生变化,从而造成长波红外偏振光学系统偏振测量精度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含DMD的长波红外二次成像光学系统偏振像差分析及补偿方法。首先,... 含有数字微镜阵列(DMD)的长波红外偏振光学系统中产生的衍射现象会导致系统中偏振像差发生变化,从而造成长波红外偏振光学系统偏振测量精度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含DMD的长波红外二次成像光学系统偏振像差分析及补偿方法。首先,基于长波红外偏振光学系统中波长与DMD像元尺寸的比值构建衍射与偏振像差特性传输模型,提出基于矢量衍射—偏振光琼斯矢量理论的偏振像差分析方法。其次,推导DMD的偏振像差和偏振度情况,确定DMD的最佳衍射级次、入射角与衍射效率,进而设计含DMD的二次成像长波红外偏振光学系统,得到DMD衍射特性对偏振像差的影响情况。最后,通过倾斜投影物镜、镜片镀膜及减小表面入射角来补偿光学系统的偏振像差,以解决衍射现象对长波红外偏振光学系统偏振像差产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全视场调制传递函数在截止频率处均接近衍射极限,最大畸变小于0.2%,成像质量良好,整体系统的二向衰减经补偿后减小到原来的1/12。该分析模型能够揭示衍射与偏振像差之间的关系,该补偿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偏振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波红外 像差 光学系统设计 矢量衍射 数字微镜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振信息的污泥沉降比快速测量研究
7
作者 王新强 覃杉 +4 位作者 孙晓兵 熊伟 叶松 王方原 童宣科 《应用光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8,共8页
污水处理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保持水源清洁的重要环节,污泥沉降比是衡量污水处理效果的关键指标。现有的污泥沉降比测量需要等杂质沉淀完成,耗费时间长,检测效率低下。为了实现实时、非接触、低耗测量污泥沉降比,研究了均匀污泥水样光偏... 污水处理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保持水源清洁的重要环节,污泥沉降比是衡量污水处理效果的关键指标。现有的污泥沉降比测量需要等杂质沉淀完成,耗费时间长,检测效率低下。为了实现实时、非接触、低耗测量污泥沉降比,研究了均匀污泥水样光偏振信息与沉降比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污泥沉淀前混合溶液的偏振图像,提取偏振特征参量,利用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对偏振参量与沉降比进行训练建模,建立了输入层为I、Q、U、P、θ,隐含层节点数为13,输出层为污泥沉降比,网络拓扑结构为“5-13-1”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模型训练采用L-M(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网络传递函数采用tansig-purelin。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361%,平均绝对误差为0.00821,均方误差为0.00014,均方根误差为0.01213,四者均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能够用于污泥沉降比的快速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 污泥沉降比 定量检测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差分反射率因子系统偏差分析及订正
8
作者 文浩 王辉 +2 位作者 张扬 吴蕾 李瑞义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3-406,共14页
差分反射率因子(ZDR)是反映大气中云和降水粒子形状的重要偏振参量,但其极易受硬件设备和环境影响导致质量变差,分析ZDR系统偏差并开展订正,是双偏振雷达数据有效应用的关键。本文采用2023年7月北京8部X波段速调管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 差分反射率因子(ZDR)是反映大气中云和降水粒子形状的重要偏振参量,但其极易受硬件设备和环境影响导致质量变差,分析ZDR系统偏差并开展订正,是双偏振雷达数据有效应用的关键。本文采用2023年7月北京8部X波段速调管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利用小雨法筛选出ZDR数据获得其逐仰角逐径向平均值,分析了ZDR的受影响因素和受影响程度;并利用相应时段的大量雨滴谱数据,通过T矩阵法计算的ZDR中值作为基准,开展全体扫ZDR的系统偏差订正。结果表明:(1)避雷针对于北京X波段雷达ZDR有较大的影响,影响范围在10°~25°,平均影响幅度在0.16~1.21 dB;(2)门头沟和怀柔雷达的ZDR数据,除受避雷针影响外,还分别受近距离铁塔、信号塔的影响,受影响方位角度小于避雷针;(3)差分反射率因子受部分波束遮挡会导致较大的系统偏差,房山X波段雷达ZDR数据显示部分波束遮挡可使其值增大1.19 dB;(4)本文提出的系统偏差订正方法能够明显改善所有仰角所有径向由避雷针、部分波束遮挡等因素导致的ZDR值不合理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波段 天气雷达 差分反射率因子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偏振成像探测技术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煜 刘海峥 +1 位作者 史泽林 佟秋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81,共15页
红外偏振成像探测技术在传统强度信息的基础上引入偏振信息,在特定条件下可有效提升目标探测识别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杂比、抗伪装和抗干扰等优势,在目标侦察、探测与打击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首先介绍了物体表... 红外偏振成像探测技术在传统强度信息的基础上引入偏振信息,在特定条件下可有效提升目标探测识别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杂比、抗伪装和抗干扰等优势,在目标侦察、探测与打击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首先介绍了物体表面偏振理论及相关现象,特别是目标高温偏振现象的发现,为偏振探测应用拓展了新领域;并基于目标偏振理论,分析了不同环境及应用背景下目标偏振特性的研究成果。其次,综述了近年来红外偏振探测器的发展以及目标红外偏振成像探测的最新进展,归纳了当前复杂战场环境下目标探测任务对红外偏振探测技术提出的新要求:突破实时高精度成像技术瓶颈、强化穿云透雾能力与抗遮蔽干扰性能等。最后,在总结目标偏振机理、目标偏振特性及偏振探测器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未来应深化目标表面偏振理论研究、推动高精度红外偏振探测器制备技术发展、探索多维度信息融合处理,并进一步展望红外偏振探测技术在复杂目标识别、反隐身作战及战场监测等军事领域的未来发展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理 目标特性 红外探测器 探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场景伪装小目标机载偏振遥感检测方法
10
作者 沈英 张硕 +3 位作者 王舒 苏云 薛芳 黄峰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7-348,共12页
无人机遥感探测在军事侦察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偏振探测利用偏振光与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偏振变化来提高目标对比度。然而在复杂场景下,伪装小目标与背景特征差异较小且空间信息不足,存在检测困难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偏振伪装小目标检... 无人机遥感探测在军事侦察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偏振探测利用偏振光与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偏振变化来提高目标对比度。然而在复杂场景下,伪装小目标与背景特征差异较小且空间信息不足,存在检测困难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偏振伪装小目标检测算法(Polarization Camouflaged Small Object Detection-YOLO,PCSOD-YOLO),设计了高效层注意力模块-坐标注意力特征提取模块和空间金字塔池化跨阶段局部通道-3D权重注意力感受野模块,捕获目标的偏振特征和语义信息,增强上下文信息理解能力;设计了动态小目标检测头,通过动态卷积增强对小目标特征提取能力的同时,利用不同尺度的特征信息,联合多通道特征信息输出小目标检测结果。构建伪装小目标偏振图像数据集(Polarization Image of Camouflaged Small Objects,PICSO)。在PICSO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检测伪装小目标,mAP_(0.5)达到92.4%,mAP_(0.5:0.95)达到47.8%,检测速率达到60.6帧/s,满足实时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小目标检测 深度学习 成像 动态卷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透射率限制修正的水下偏振图像恢复
11
作者 段锦 董克晗 +3 位作者 王佳林 倪新宇 方瑞森 赵海丽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722-1738,共17页
为了在主动照明条件下进行有效的水下偏振图像恢复,需要获取后向散射偏振度及无穷远的光强值参量。如果对上述两种参量进行粗略估计,会导致透射率估计错误,使恢复后的图像出现大量噪声以及造成部分像元饱和等问题。针对透射率估计错误... 为了在主动照明条件下进行有效的水下偏振图像恢复,需要获取后向散射偏振度及无穷远的光强值参量。如果对上述两种参量进行粗略估计,会导致透射率估计错误,使恢复后的图像出现大量噪声以及造成部分像元饱和等问题。针对透射率估计错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透射率限制修正的水下偏振图像恢复方法,该方法从抑制噪声的角度出发,对透射率参数进行了粗修正,从而减少噪声干扰目标成像的问题,并从提高对比度的角度对透射率参数进行精修正,用以正确地估计透射率,再将透射率代入水下传输模型中获得输出图像。自主搭建了水下主动照明成像实验装置,分别对不同的目标在不同浓度的浑浊水体中进行了图像恢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所恢复后的图像相对于原图像在信息熵和对比度指标上分别平均提升了33.89%和69.01%,并在平均梯度、信噪比、信息熵等指标中普遍高于对比算法,在不同浓度的浑浊水体中目标细节特征得到了明显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 主动照明 水下目标图像恢复 透射率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线偏振雷达在农业增雨防雹减灾作业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茂仑 汪晓梅 +1 位作者 谷笑楠 尹东昊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3期97-103,共7页
本文以影响吉林省农业生产干旱、冰雹2种重要气象灾害为例,以吉林省最新布设的CINRAD/CC-D型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抗旱人工增雨和防雹减灾作业过程中的天气监测预警、作业条件识别为切入点,对2024年6月8日、6月11日长春地区雷达观... 本文以影响吉林省农业生产干旱、冰雹2种重要气象灾害为例,以吉林省最新布设的CINRAD/CC-D型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抗旱人工增雨和防雹减灾作业过程中的天气监测预警、作业条件识别为切入点,对2024年6月8日、6月11日长春地区雷达观测资料和增雨防雹作业资料进行针对性拓展研究,结论:传统在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虽然较以前天气雷达进步明显,但仍不能分辨降水粒子相态(冰相、液相或冰水混合),难以判别降水粒子大小和形状(球形、圆锥形、椭球形),定量估测降水精度不高(降雨、降雪),难以区分气象回波和非气象回波(如地物杂波),回波数据质量不高(衰减影响),识别冰雹能力有限,识别龙卷能力不足;新型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采用最新技术,具备估测降水精度较高,0℃层亮带特征显著,抗地物杂波干扰能力强,回波数据质量高,更容易判别降雨/降雪,识别冰雹能力大幅提高,提高了识别龙卷能力;采用回波偏振参量强度Z H、差分反射率因子Z DR、差分相移率K DP、相关系数ρHV、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联合探空温度T、湿度RH、温度露点差T-Td等参量,对影响长春地区的天气系统进行连续观测,有效识别了增雨作业条件、防雹作业条件,通过雷达偏振参量和地面增雨、降雹情况记录,验证了新型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抗旱增雨、防雹减灾等为农服务中的监测预警、作业条件识别等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 人工增雨 人工防雹 差分反射率 条件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振激光烟雾传输特性仿真模拟方法研究
13
作者 钟国舜 李萌 +1 位作者 孙剑峰 刘秋佐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44-1049,共6页
研究偏振激光的烟雾传输特性对于提高抗烟雾干扰成像能力至关重要。传统蒙特卡洛方法(简称MC法)在仿真光束传输特性时缺乏对光子偏振、相位信息的跟踪记录。本文基于Mie散射理论和电场蒙特卡罗方法(简称EMC法),选取不同偏振激光进行激... 研究偏振激光的烟雾传输特性对于提高抗烟雾干扰成像能力至关重要。传统蒙特卡洛方法(简称MC法)在仿真光束传输特性时缺乏对光子偏振、相位信息的跟踪记录。本文基于Mie散射理论和电场蒙特卡罗方法(简称EMC法),选取不同偏振激光进行激光烟雾信道传输特性的仿真建模并分析其强度与退偏振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高斯光束入射时,散射光子在平面上仍呈现近高斯分布;同时,随衰减距离增加,光束强度衰减、扩散增宽,且退偏程度加剧,逐渐趋于非偏振光。对比其他类型完全偏振光发现,圆偏振光经过传输后的退偏程度最低,具有更好的保偏性能。本研究对激光雷达抗烟雾干扰成像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蒙特卡罗法 MIE理论 激光 激光透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域多尺度分解的红外偏振图像融合方法
14
作者 陈广秋 魏洲 +1 位作者 段锦 黄丹丹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9-491,共13页
针对目前红外偏振融合图像质量差、偏振信息缺失、目标纹理细节不够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复合域多尺度分解的红外偏振图像融合方法.首先,在空间域内利用引导滤波器对源图像进行二尺度分解,得到细节层和基础层,在频域内利用非下采样剪切... 针对目前红外偏振融合图像质量差、偏振信息缺失、目标纹理细节不够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复合域多尺度分解的红外偏振图像融合方法.首先,在空间域内利用引导滤波器对源图像进行二尺度分解,得到细节层和基础层,在频域内利用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对基础层图像进行多尺度多方向分解,得到低频子带图像和高频子带图像;其次,对高频子带采用主成分分析-自适应脉冲耦合神经网络融合规则,对低频子带采用改进的卷积稀疏表示进行系数合并,细节层融合采用基于像素相似度的局部能量加权和选择性融合规则;最后,在复合域内利用逆变换重构出融合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主观视觉性能和8个客观评价指标上均优于其他对比融合方法,说明该方法在红外偏振图像融合中具有较多优势,能有效提高融合图像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图像融合 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 自适应脉冲耦合神经网络 卷积稀疏表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海面反光抑制的最优偏振探测角度估计
15
作者 刘鹏 倪新宇 +2 位作者 段锦 王佳林 董克晗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036-2055,共20页
在海洋目标探测中,不同观测几何条件下接收到的偏振信号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提高目标的图像质量与识别能力,提出一种基于Cox-Munk粗糙海面模型的最优偏振探测角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不同风速、风向、太阳入射天顶角、观测天顶角和方位角... 在海洋目标探测中,不同观测几何条件下接收到的偏振信号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提高目标的图像质量与识别能力,提出一种基于Cox-Munk粗糙海面模型的最优偏振探测角度估计方法,分析了不同风速、风向、太阳入射天顶角、观测天顶角和方位角对偏振反射率与偏振度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太阳—海面—探测器”三者之间的不同观测角度组合与接收到的偏振信号强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以获取最大化偏振信号和偏振度为切入点,针对不同受限情况下的观测几何条件,得出相应的最优偏振观测角度组合方案。海面偏振反射率的有效分布主要集中在方位角150°至210°内,并且在相对方位角为180°时达到相对峰值。在该方位角范围内,海面偏振度的峰值出现在太阳入射天顶角与观测天顶角之和约为106°±6°。当太阳入射天顶角为55°,且相对方位角为180°,165°和150°时,观测天顶角接近仿真预测的最优观测天顶角(分别约为51°,53°,57°),通过在探测器前放置偏振方向为90°的偏振片可实现最佳的反光抑制效果,从而显著提升了目标的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反射光 最优探测角度 Cox-Munk模型 反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_(2)Te_(3)/ReS_(2)异质结的宽光谱偏振光电探测器(特邀)
16
作者 庄炜 张度 +1 位作者 鹿利单 祝连庆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9-267,共9页
针对光电探测器在小型化、宽光谱响应及偏振敏感特性协同优化方面的技术需求,基于二维材料的范德华异质结构的无晶格匹配限制特性,采用干法转移工艺实现异质界面集成,构建了Sb_(2)Te_(3)/ReS_(2)异质结,结合电子束曝光和Cr/Au(5 nm/60 ... 针对光电探测器在小型化、宽光谱响应及偏振敏感特性协同优化方面的技术需求,基于二维材料的范德华异质结构的无晶格匹配限制特性,采用干法转移工艺实现异质界面集成,构建了Sb_(2)Te_(3)/ReS_(2)异质结,结合电子束曝光和Cr/Au(5 nm/60 nm)的电子束蒸发制备电极,研制出室温工作的宽光谱偏振敏感探测器。测试结果表明,器件在400~1 550 nm波段呈现连续光电响应,暗电流较√低;在532 nm激光照射下响应度达0.27 A/W;探测率(D*)为5.1×10^(9) Jones(1 Jones=1cm·√Hz/W);外量子效率(EQE)达61.6%。在响应性测试中,对650 nm光源的上升/下降时间为8/10 ms。在稳定性测试中,用10 Hz 532 nm激光开关循环照射220 s,器件响应稳定未衰退。在偏振测试中,650 nm处二向色比为1.3,为基于拓扑绝缘体与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多功能光电器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结 Sb_(2)Te_(3)/ReS_(2) 光电探测器 宽光谱 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水下偏振图像加权融合增强方法
17
作者 刘卿卿 刘明江 +2 位作者 吴南 盛玉欣 武恒飞 《电光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1-85,共5页
针对主动照明的不均匀性和物体偏振特性的多样性可能会降低水下成像质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非均匀照明的偏振成像方法。首先,利用Retinex算法进行图像增强;然后,通过频域滤波均匀化水下光强图,解决照明非均匀性问题;最后,通过图... 针对主动照明的不均匀性和物体偏振特性的多样性可能会降低水下成像质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非均匀照明的偏振成像方法。首先,利用Retinex算法进行图像增强;然后,通过频域滤波均匀化水下光强图,解决照明非均匀性问题;最后,通过图像的加权融合得到增强后的图像,实现高浑浊度偏振图像的复原。实验结果表明,与原始图像相比,在边缘平均能量(EME)、峰值信噪比(PSNR)、信息熵(IE)上钢尺融合图像分别提升了448.5%、48.2%和6.3%,魔方融合图像分别提升了356.1%、74.7%和9.2%。所提方法显著提高了水下图像的视觉效果,增强了图像细节,并提高了清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融合 图像增强 水下图像 水下散射 RETINEX 同态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觉传达的光照变化条件偏振图像修复研究
18
作者 晏志英 吴婕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118,共5页
针对光照变化可能导致图像信息丢失、细节模糊,进而影响图像的视觉传达效果问题,提出基于视觉传达的光照变化条件偏振图像修复方法。利用了多元化先验信息构建入射光能量补偿目标方程,采取交替迭代法求解,实现偏振图像颜色校正;基于亮... 针对光照变化可能导致图像信息丢失、细节模糊,进而影响图像的视觉传达效果问题,提出基于视觉传达的光照变化条件偏振图像修复方法。利用了多元化先验信息构建入射光能量补偿目标方程,采取交替迭代法求解,实现偏振图像颜色校正;基于亮度可控增强算法的偏振图像对比度增强;基于无监督学习设计由判别器模块与生成器模块,构建偏振图像复原模型,实现偏振图像的修复。实验结果表明,设计方法在水平方向上与垂直方向上平均梯度G较高,分别可达6.8与5.6,两种方向上的平均梯度G整体均比较均衡,说明修复后图像清晰度高,纹理层次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色校正 对比度优化 光照变化条件 图像 图像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振不敏感窄带切趾光栅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
19
作者 李涛 蒲元茂 +5 位作者 郑少南 邱阳 赵兴岩 钟其泽 董渊 胡挺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0,共5页
【目的】针对集成光子滤波器在密集波分复用系统中的应用,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绝缘衬底硅(SOI)上的偏振不敏感窄带切趾布拉格光栅滤波器。【方法】采用外脊布拉格光栅结构实现横电场基模(TE0)和横磁场基模(TM0)的相互耦合与转换,使光栅... 【目的】针对集成光子滤波器在密集波分复用系统中的应用,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绝缘衬底硅(SOI)上的偏振不敏感窄带切趾布拉格光栅滤波器。【方法】采用外脊布拉格光栅结构实现横电场基模(TE0)和横磁场基模(TM0)的相互耦合与转换,使光栅滤波器在分别输入TE0和TM0模式时,输出的滤波谱线能达到一致。同时,引入高斯分布的互补光栅错位调制结构来抑制滤波谱线中的旁瓣。此外,设计了两种不同宽度的光栅波纹,并实现了窄带滤波。【结果】仿真结果表明,滤波器实现了偏振不敏感,旁瓣抑制比大于22.12 dB,3-dB带宽为1.16 nm,具有良好的偏振一致性。【结论】文章所提工作为硅基光子回路与系统提供了一种偏振不敏感窄带滤波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敏感 布拉格光栅 切趾 光波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嵌套管的双管结构单偏振单模反谐振光纤
20
作者 刘旭安 郭婧 +2 位作者 陈超琦 陈达如 姜小刚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1-465,共5页
本文设计并研究了一种新型单偏振单模空芯反谐振光纤,并对其在近红外波段的单偏振单模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与传统的多边形包层管反谐振结构不同,所提出的光纤由两个相同的薄壁管组成,它们对称地位于外包层内部,且各自内部再套嵌一个半... 本文设计并研究了一种新型单偏振单模空芯反谐振光纤,并对其在近红外波段的单偏振单模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与传统的多边形包层管反谐振结构不同,所提出的光纤由两个相同的薄壁管组成,它们对称地位于外包层内部,且各自内部再套嵌一个半径稍小的套管。套管的加入可以增加高阶模的限制损耗,使光纤实现单偏振单模特性。仿真结果表明,该光纤在1450 nm到1700 nm波长范围内,具有单偏振特性,在1639 nm到1672 nm波长范围内,单偏振单模特性,带宽为33 nm。该光纤可用于开发高性能单偏振单模光纤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光纤 反谐光纤 高双折射 单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