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晶填充碲酸盐光子晶体光纤偏振旋转器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兆伦 安静 +1 位作者 韩颖 毕卫红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5-30,共6页
提出一种液晶填充碲酸盐玻璃的柚子型光子晶体光纤偏振旋转器,利用全矢量有限元法,对液晶填充碲酸盐玻璃的柚子型光子晶体光纤的偏振旋转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光纤结构参数、环境温度、工作波长等对光纤偏振旋转特性的影响.研究结... 提出一种液晶填充碲酸盐玻璃的柚子型光子晶体光纤偏振旋转器,利用全矢量有限元法,对液晶填充碲酸盐玻璃的柚子型光子晶体光纤的偏振旋转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光纤结构参数、环境温度、工作波长等对光纤偏振旋转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此种偏振旋转器具有较高的旋转效率、较低的工作串扰和较短的旋转长度,在工作波长为1.55μm、偏振角度为45°时,其值分别达到99.947%、-32.84dB和197μm;另外,随着光纤薄壁厚度的增加,旋转长度随之升高,随着工作波长的变大,旋转长度随之降低,随着温度的增加,旋转长度随之升高.这种新型的光子晶体光纤为偏振旋转器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学 光子晶体光纤 偏振旋转器 液晶 碲酸盐玻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晶光波导的电控偏振旋转器 被引量:1
2
作者 查正桃 张谦述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52-561,共10页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基于液晶光波导的电控偏振旋转器的偏振转换长度和偏振转换效率,研究了向列相液晶场致重新取向的渐变特性。首先,根据液晶磁场耦合方程组得出的本征值方程构建偏振转换长度与外加电压的对应关系。然后通过对电场传输方...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基于液晶光波导的电控偏振旋转器的偏振转换长度和偏振转换效率,研究了向列相液晶场致重新取向的渐变特性。首先,根据液晶磁场耦合方程组得出的本征值方程构建偏振转换长度与外加电压的对应关系。然后通过对电场传输方程进行横向有限差分离散得到了交替方向隐式束传播法迭代方程组的显式表达,用于求解液晶光波导中的传播场,进而计算偏振转换效率。最后,通过仿真实验求解了本征模式以及传播场,进而分析液晶指向矢的渐变特性对偏振转换长度和偏振转换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液晶指向矢的渐变对偏振转换长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但其得出的最大偏振转换效率相较于液晶重新取向均匀的求解结果低大约20%。这一结果将为基于液晶光波导的电控偏振旋转器的实际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 光波导 偏振旋转器 电调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厚硅层的偏振分束-旋转-合波集成器件
3
作者 宋泽琳 陈鹤鸣 《光通信研究》 2022年第6期50-57,共8页
为解决绝缘体上硅平台的偏振相关损耗和偏振相关损耗和偏振模色散问题,提高偏振分集系统的工作效率,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厚硅基波导非对称定向耦合器(ADC)和亚波长光栅(SWG)的偏振分束-旋转-合波集成器件,可以实现将任意输入光波转换为... 为解决绝缘体上硅平台的偏振相关损耗和偏振相关损耗和偏振模色散问题,提高偏振分集系统的工作效率,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厚硅基波导非对称定向耦合器(ADC)和亚波长光栅(SWG)的偏振分束-旋转-合波集成器件,可以实现将任意输入光波转换为基本横电(TE)模式的光输出。该集成器件由偏振分束器、偏振旋转器和合波器3个部分构成。运用三维有限时域差分法(3D-FDTD)进行仿真分析,对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仿真结果表明,该器件尺寸为4.5μm×56.0μm,在1.55μm的中心波长处,具有45 dB的高偏振消光比,插入损耗为0.53 dB,偏振消光比大于30 dB且插入损耗小于1 dB时,带宽为75 nm,覆盖了整个C波段。最后,分析了工艺误差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该集成器件结构紧凑,偏振消光比更高,可以满足现代光通信和光集成系统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光学 光波导 分束 偏振旋转器 合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算法的硅基C波段低损耗紧凑型偏振分束旋转器 被引量:1
4
作者 惠战强 李斌 +2 位作者 李田甜 韩冬冬 巩稼民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41,共10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式演变原理的紧凑型偏振分束旋转器(Polarization Splitter Rotator,PSR)。该器件由锥型TM0-TE1模式转换器与非对称定向耦合(Asymmetric Directional Coupler,ADC)结构的模式分束器组成,经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 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式演变原理的紧凑型偏振分束旋转器(Polarization Splitter Rotator,PSR)。该器件由锥型TM0-TE1模式转换器与非对称定向耦合(Asymmetric Directional Coupler,ADC)结构的模式分束器组成,经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和样条插值原理优化后的器件总长度仅为45μm。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method,FDTD)对器件进行仿真,数值结果表明:输入TE0模式时,在100 nm(1500~1600 nm)带宽内具有低插入损耗(<0.007 dB)、低串扰(<-28.7 dB)、高偏振消光比(>49.1 dB);输入TM0模式时,在整个C波段内具有低插入损耗(<0.34 dB),低串扰(<-47.1 dB),高偏振消光比(>15.5 dB),且在中心波长1550 nm处插入损耗值仅为0.06 dB。此外,对器件的公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器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所设计的PSR具备低损耗、小尺寸以及低串扰特性,在未来大规模光子集成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束旋转 粒子群算法 时域有限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