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收入冲击、偏好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DSGE方法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武晓利 晁江锋 袁靖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2014年第3期85-87,90,共4页
文章基于包含消费习惯与借贷约束的RBC模型,尝试将收入冲击与偏好冲击纳入到该模型中,并采用随机动态一般均衡(DSGE)方法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研究发现:(1)模型能够解释实际产出、消费、投资与资本波动的92.6%、77.8%、84.5%、87.6%。(2)... 文章基于包含消费习惯与借贷约束的RBC模型,尝试将收入冲击与偏好冲击纳入到该模型中,并采用随机动态一般均衡(DSGE)方法解释中国经济波动。研究发现:(1)模型能够解释实际产出、消费、投资与资本波动的92.6%、77.8%、84.5%、87.6%。(2)收入冲击与偏好冲击对我国实际产出、投资、就业和资本的影响均有明显的持续性,而对消费的影响均表现为短期性。(3)收入冲击对消费的影响较小,而对就业有较大影响;消费偏好冲击对两者的影响与收入冲击恰恰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冲击 偏好冲击 中国经济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好冲击、资本积累与中国产出波动 被引量:2
2
作者 吕风勇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9-76,共8页
需求结构变动是导致产出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笔者对货币效用模型(MIU)进行了修正,使之包含家庭、厂商和对外贸易三部门,并将单一生产部门扩展到包含耐用品和非耐用品两个生产部门,以研究消费者对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偏好的改变所导致的需... 需求结构变动是导致产出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笔者对货币效用模型(MIU)进行了修正,使之包含家庭、厂商和对外贸易三部门,并将单一生产部门扩展到包含耐用品和非耐用品两个生产部门,以研究消费者对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偏好的改变所导致的需求结构变化。随后,笔者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的框架下,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消费偏好冲击对资本积累和劳动力供给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产出波动情况。为了验证耐用品部门投资的增加是否会通过促进资本积累提高产出水平,笔者在文中还利用中国1979—2014年的数据进行了更深入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消费者偏好的改变,特别是对耐用品偏好的增强,是导致中国资本积累加速和资本形成占GDP比重上升,并最终促使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偏好冲击的易变性也会带来产出过度波动的隐患,特别是耐用品偏好的逆向变化,容易带来部分行业产能的严重过剩,诱致经济增速不断趋降。这一研究结论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应该注重但不能过度依赖耐用品需求拉动经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GE 偏好冲击 需求结构 产出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消费行为变迁、经济波动与居民消费率——基于Bayes估计的DSGE模型 被引量:11
3
作者 武晓利 龚敏 晁江锋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0-35,共6页
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理论框架下,结合转型期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引入不确定性、信贷约束以及习惯形成等居民消费特征,采用贝叶斯(Bayes)估计方法分析1978—2012年间信贷约束与消费习惯形成特征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和... 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理论框架下,结合转型期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引入不确定性、信贷约束以及习惯形成等居民消费特征,采用贝叶斯(Bayes)估计方法分析1978—2012年间信贷约束与消费习惯形成特征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和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分别解释实际产出、消费、投资和就业波动的94.1%、84.5%、50.7%和74.5%;同时探讨家庭消费行为变迁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收入冲击与偏好冲击对居民消费率均有刺激作用,但长期内两者对消费率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即收入冲击的正向作用有明显的持续性,而偏好冲击使居民消费率更加萎缩;同时,习惯形成特征有效平滑了居民消费,有效减弱了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率和储蓄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冲击 偏好冲击 信贷约束 习惯形成 居民消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发展对通胀动态的影响及政策挑战——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利锋 钟玉婷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共11页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但广泛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经济效应尚待深入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将人工智能投资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比较静态分析和短期动态分析考察人工智能发展对通胀动态的影响。稳态...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但广泛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经济效应尚待深入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将人工智能投资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比较静态分析和短期动态分析考察人工智能发展对通胀动态的影响。稳态分析表明:人工智能投资效率提高和使用范围扩大均会提升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产出水平,但对长期或趋势通胀没有影响;在人工智能发展初级阶段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引起实际工资下降,而在相对高级阶段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引起实际工资上升。短期动态分析显示: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提高,无论是投资效率的提高还是使用范围的扩大,都会导致通胀及实际边际成本对偏好冲击和技术冲击等外生冲击的反应变弱。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使通胀动态与实际经济活动变化间的联系减弱,其原因是人工智能对劳动的替代作用使工资调整不再是应对外生冲击的必然选择,进而改变了外生冲击通过影响工资来影响通胀的传导机制。因此,发展人工智能在促进生产率提升和产出增长的同时,还会改变宏观经济变量间的传导机制,进而对通胀等政策调控目标变量的准确预测以及政策调整和实施的有效性带来新的挑战,也为金融理论研究提出新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通货膨胀 实际工资 边际成本 偏好冲击 技术冲击 货币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