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梅尼埃病与偏头痛性眩晕的听-前庭功能比较 被引量:7
1
作者 张道宫 樊兆民 +1 位作者 于刚 王海波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2期160-164,共5页
目的探讨梅尼埃病与偏头痛性眩晕的听功能及前庭功能状态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08年9月山东省立医院眩晕门诊52例梅尼埃病患者与36例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 目的探讨梅尼埃病与偏头痛性眩晕的听功能及前庭功能状态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08年9月山东省立医院眩晕门诊52例梅尼埃病患者与36例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在急性期或亚急性期行纯音测听、视频眼震电图、冷热试验、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检查,部分梅尼埃病及全部偏头痛性眩晕患者行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对二者的听力与前庭功能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梅尼埃病患者共52例,男24例,女28例,年龄14~70岁,平均45.8岁。纯音测听异常52例,均为单侧感音神经性聋。视频眼震电图检查示中枢性异常眼动10例。冷热试验异常37例,均为单侧半规管反应低下。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检查异常31例。行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共32例,5例异常。偏头痛性眩晕患者共36例,男8例,女28例,年龄16~62岁,平均43.6岁。纯音测听异常9例,均为单侧轻至中度感音神经性聋。视频眼震电图检查示中枢性异常眼动17例。冷热试验异常8例,均为单侧半规管反应低下。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检查异常18例,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异常22例。经统计学分析,二者纯音测听、中枢性眼动检查、冷热试验及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的检查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与梅尼埃病相比,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纯音测听及冷热试验异常较少见,中枢性眼动检查及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异常率较高。在结合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的基础上,以上检查可为二者的鉴别提供辅助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尼埃病 偏头痛性眩晕 听功能 前庭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性眩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谢溯江 贾宏博 +1 位作者 武留信 张素珍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326-329,共4页
通过过去几十年的一系列病例研究,提出了一类在病因上与偏头痛有关的眩晕综合征,这类综合征的同义词包括良性复发性眩晕(benign recurrent vertigo)、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migraine—related vestibulopathy)、偏头痛伴随的头昏(m... 通过过去几十年的一系列病例研究,提出了一类在病因上与偏头痛有关的眩晕综合征,这类综合征的同义词包括良性复发性眩晕(benign recurrent vertigo)、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migraine—related vestibulopathy)、偏头痛伴随的头昏(migraine—associated dizziness)、前庭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以及偏头痛相关性眩晕(migraine—related vertigo)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性眩晕 眩晕综合征 复发 病例研究 同义词 前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性眩晕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洪宇 卢伟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4-397,共4页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原发性头痛,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胃肠道以及自主神经的多种症状为特征,是一种复杂的神经性疾病。偏头痛的患病率为13%~16%12],27%~33%的患者有发作性眩晕。大量文献报道了与偏头痛相关的耳神经科症...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原发性头痛,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胃肠道以及自主神经的多种症状为特征,是一种复杂的神经性疾病。偏头痛的患病率为13%~16%12],27%~33%的患者有发作性眩晕。大量文献报道了与偏头痛相关的耳神经科症状,都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青少年良性阵发性眩晕和成人复发性眩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性眩晕 临床表现 原发头痛 神经疾病 发作眩晕 阵发眩晕 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的听-前庭功能比较 被引量:15
4
作者 于新军 王武庆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9-623,共5页
目的比较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与前庭性偏头痛(VM)性眩晕患者的听-前庭功能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眩晕中心门诊收治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0例及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患... 目的比较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与前庭性偏头痛(VM)性眩晕患者的听-前庭功能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眩晕中心门诊收治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0例及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患者3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听-前庭功能检查,检查项目包括纯音测试、眼震检查、冷热试验及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MP)等。结果 30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纯音测听异常率为23.3%(7/30),7例纯音异常患者均属单侧轻度或中度感音神经性聋;中枢性眼动异常率为26.7%(8/30),均为扫视试验异常;冷热试验异常率为83.3%(25/30),均为单侧前庭反应减弱;VEMP异常率为13.3%(4/30),其中7例显示患侧低振幅,2例显示患侧P13波潜伏期延长;接受ABR检查的患者共12例,异常率为58.3%(7/12),均显示为单侧异常。33例MV患者纯音测听异常率为24.2%(8/33),均属单侧感音神经性聋;眼震检查中枢性眼动异常率为48.5%(16/33),冷热试验异常率为21.2%(7/33),VEMP异常率为51.5%(17/33),接受ABR检查的患者共15例,异常率为26.7%(4/15)。经统计分析,二者的冷热试验异常率(t=13.62,P=0.000)、中枢性眼动异常率(t=9.65,P=0.000)、VEMP异常率(t=5.76,P=0.000)均显著高于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结论与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相比,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显示出更高的冷热试验异常率和较低的中枢性眼动异常率,可以为二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半规管良阵发位置眩晕 前庭偏头痛性眩晕 听-前庭功能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申园 朱翠婷 +1 位作者 李一青 鞠奕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8期756-759,共4页
目的比较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和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和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7年9月诊断为BPPV和VM患者各5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眩晕残... 目的比较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和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和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7年9月诊断为BPPV和VM患者各5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评定,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和DHI 、HADS评分的差异。结果治疗前BPPV组存在明显眩晕残障者32例(64%),存在焦虑抑郁者15例(30%),治疗后分别为3例(6%)和2例(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P =0.001);治疗前VM组存在明显眩晕残障者38例(76%),存在焦虑抑郁者为28例(56%),治疗后分别为12例(24%)和8例(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治疗前VM组DHI[55.00(44.00~70.00)vs 31.00(20.00~45.00),P<0.001]和HADS评分[13.50(6.00~20.00)vs 6.00(3.75~10.00),P =0.001]高于BPPV组,其中DHI评分中情感、躯体和功能3个分项的评分也均高于BPP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VM组DHI[22.00(12.00~34.00)vs 0(0~4.00),P<0.001]和HADS评分[7.50(2.00~10.50)vs 0(0~3.00),P<0.001]仍高于BPPV组,其中DHI评分中情感、躯体和功能3个分项的评分也均高于BPP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M患者焦虑抑郁严重程度高于BPPV患者,两组经治疗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均有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残障量表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前庭头痛 阵发位置眩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2018) 被引量:144
6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疼痛和感觉障碍学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 +10 位作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 于生元(执笔) 万琪(执笔) 王武庆(执笔) 刘博(执笔) 李明欣(执笔) 吴子明(执笔) 周冀英(执笔) 董钊(执笔) 蒋子栋(执笔) 韩军良(执笔)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81-488,共8页
一、前言偏头痛和眩晕是临床常见的两种疾患。早在公元前131年,Cappadocia的学者Aretaeus第一次将偏头痛及眩晕联系起来[1],Liveing在1873年注意到了头痛与头晕的关联性[2],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开始系统性地研究两者关系[3]。1984... 一、前言偏头痛和眩晕是临床常见的两种疾患。早在公元前131年,Cappadocia的学者Aretaeus第一次将偏头痛及眩晕联系起来[1],Liveing在1873年注意到了头痛与头晕的关联性[2],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开始系统性地研究两者关系[3]。1984年Kayan等最先对偏头痛和眩晕的联系做了系统性的描述[4]。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反复眩晕伴偏头痛的病人曾被诊断为偏头痛相关性眩晕/头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功能障碍、偏头痛性眩晕等[5-8]。1999年,Dieterich和Brandt首次倡导使用“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这一术语作为此类病人的诊断[9],从而取代了所有之前对于此类疾病的诊断。尽管对VM究竟是否为一个疾病实体还存在争议[10],但全球的多数专家依然认可VM的存在[11]。2012年国际头痛学会和国际Bárány学会共同制定并发表了统一的概念“前庭性偏头痛“及其诊断标准[12],被纳入2018年第3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诊断标准(ICHD-3)的附录中[13],成为国内外头痛和眩晕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VM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涌现,有必要制定我国VM的诊疗专家共识。通过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疼痛与感觉障碍学组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诊断标准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和中国国情,制定出台了《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2018)》,以期规范和促进国内VM的诊疗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性眩晕 前庭功能障碍 专家 诊治 分类诊断标准 中国医师协会 头痛疾病 诊疗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