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出土西汉彩绘陶器腐蚀病害及其机理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党小娟 容波 +2 位作者 段萍 李华 周麟麟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0-55,共6页
为保护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出土大量精美的西汉彩绘陶器,针对出土器物的腐蚀病害现状,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偏光显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出土彩绘陶器表面的白色盐分产物和陶片本体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表面盐分产物成分为碳酸钙和硫酸... 为保护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出土大量精美的西汉彩绘陶器,针对出土器物的腐蚀病害现状,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偏光显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出土彩绘陶器表面的白色盐分产物和陶片本体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表面盐分产物成分为碳酸钙和硫酸钙;该批陶器烧制材料主要由砂屑及粘土构成,所用粘土为岩土矿长期风化的积聚产物;制作工艺以模为主,模、塑结合;并结合以上的几种分析结果对其腐蚀病害及产生机理进行了论述,发现陶器表面风化是云母类矿物内部化学键断裂以及保存环境中的可溶盐的破坏应力所致。本研究结果为彩绘陶器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绘陶器 盐分 X-射线衍射分析 偏光显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和田达玛沟佛寺遗址出土壁画颜料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高愚民 杨真真 +4 位作者 王丽琴 黄建华 樊再轩 邝玲华 于志勇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93,共8页
达玛沟佛寺是新疆和田地区重要的佛教遗址,具有极高的佛教及艺术价值,对我国乃至东亚的佛教艺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研究新疆达玛沟佛寺遗址出土壁画颜料成分及工艺,以壁画文物残块为研究对象,利用体视显微镜、X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 达玛沟佛寺是新疆和田地区重要的佛教遗址,具有极高的佛教及艺术价值,对我国乃至东亚的佛教艺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研究新疆达玛沟佛寺遗址出土壁画颜料成分及工艺,以壁画文物残块为研究对象,利用体视显微镜、X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偏光显微镜等多种仪器对其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达玛沟佛寺所使用的颜料全部为矿物颜料,其中蓝色颜料为青金石,绿色颜料为氯铜矿,白色颜料为石膏,红色颜料为朱砂,褐色颜料为铁红,赭黄色颜料为铁黄。该研究为探索中国西域佛教史、美术工艺史及后期修复保护材料、工艺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玛沟 出土壁画 颜料成分 拉曼光谱 偏光显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危山西汉墓出土陶器彩绘颜料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夏寅 吴双成 +4 位作者 崔圣宽 兰玉富 张治国 王伟锋 付倩丽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8年第2期13-19,共7页
为研究山东危山西汉墓出土彩绘陶器颜料成分,采用偏光显微镜、显微拉曼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危山汉墓陶器彩绘颜料有朱砂、铅丹、中国紫(汉紫BaCuSi2O6)、铁红、铁黑、白土等。中国紫颜料首次在山东... 为研究山东危山西汉墓出土彩绘陶器颜料成分,采用偏光显微镜、显微拉曼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危山汉墓陶器彩绘颜料有朱砂、铅丹、中国紫(汉紫BaCuSi2O6)、铁红、铁黑、白土等。中国紫颜料首次在山东省的发现,扩大了该颜料的使用区域,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意义。另外,还在紫色颜料中分析出了BaCu2Si2O7蓝色晶体,这是继中国蓝中国紫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危山 西汉 彩绘陶器 偏光显微分析 拉曼光谱 扫描电子 颜料 中国紫(汉紫 BaCuSi2O6) BaCu2Si2O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genic characteristics of Mesozoic cherts in southern Tibet and its significance
4
作者 何俊国 周永章 李红中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4期1477-1490,共14页
The Xialu chert, which contains abundant biological informat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major element analysis, micro-Raman, SEM and EPMA.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O2 content of chert is 84.12%-93.08%, averaging 89.84%. ... The Xialu chert, which contains abundant biological informat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major element analysis, micro-Raman, SEM and EPMA.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O2 content of chert is 84.12%-93.08%, averaging 89.84%. The close packed structures of low degree crystallinity of quartz indicate the hydrothermal origin. SiO2 of modern hot springs exhibit loose silica pellets and nodular, beaded structures. Under polarization microscope, the presence of biological skeleton structures indicate that biological activities are involved in the hydrothermal deposition,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SiO2)/ w(K2O+Na2O), w(SiO2)/w(Al2O3) and w(SiO2)/w(MgO), with average values of 295.29, 68.88 and 284.45, respectively. SiO2 is enriched in the organism(radiolarian) centers, the degree order of SiO2 within the biologic structures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outside. The impurity minerals albites are formed earlier than the original deposition. Kaolinites, feldspars and mixture of organic materials display lower degree of crystallinities and accumulate as vermicular aggreg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alu profile chert biological texture hot spring southern Tib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