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2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田翠翠 宋昊 +2 位作者 姜祎群 孙建方 陈浩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4,共5页
报告2例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PMH)。例1.患者女,38岁,左手背红色丘疹6年。皮肤科检查:左手背蚕豆大红色结节,质硬,轻度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境界不清的肿瘤团块,中央可见灶状坏死区,肿瘤细胞呈上皮样,细胞质丰富,核仁明显,外形... 报告2例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PMH)。例1.患者女,38岁,左手背红色丘疹6年。皮肤科检查:左手背蚕豆大红色结节,质硬,轻度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境界不清的肿瘤团块,中央可见灶状坏死区,肿瘤细胞呈上皮样,细胞质丰富,核仁明显,外形不规则,可见核分裂象,肿瘤团块周围部分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CK)、ETS相关基因蛋白(ERG)及CD31均(+);增殖核抗原(Ki-67)(10%+);CD34、P63、上皮膜抗原(EMA)及S-100蛋白均(-)。诊断:PMH。例2.患者男,69岁,左足底紫红色丘疹伴疼痛5个月。皮肤科检查:左足底散在紫红色丘疹,表面结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中下部可见境界不清的肿瘤细胞团块,呈束状、漩涡状排列,肿瘤细胞呈梭形,部分呈上皮样,细胞质丰富、红染,细胞核轻度异形,偶见核分裂象。肿瘤间质散在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波形蛋白及ERG均(+);CD31及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部分+);CD34、D2-40、S-100蛋白、EMA及结蛋白均(-);Ki-67(3%+)。诊断:PM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 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 软组织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原发假肌源性(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衣利磊 刘壮盛 +3 位作者 谢乐 周守国 张家雄 王娟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7-422,共6页
目的:探讨骨假肌源性(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PHE/ES-HE)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骨原发PHE/ES-HE患者的临床、X线、CT、MRI及病理资料。结果:6例中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31.8岁;... 目的:探讨骨假肌源性(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PHE/ES-HE)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骨原发PHE/ES-HE患者的临床、X线、CT、MRI及病理资料。结果:6例中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31.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患病部位不同程度疼痛,病程3个月~5年。3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共31个骨骼病灶。1例病变位于右髂骨,5例位于右侧下肢。所有病灶均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增强有明显强化。3个单发病灶的密度、信号不均,边缘有骨质硬化,相邻骨皮质中断,周围形成明显软组织肿块,病灶内部均见残存骨嵴及囊变,1例可见钙化;28个多发病灶中19个密度、信号均匀,15个可见硬化边,内部均无骨嵴、囊变或钙化。6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误诊,其中2例误诊为多发性骨髓瘤,2例误诊为骨巨细胞瘤,1例误诊为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误诊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病理标本镜下可见增生的卵圆形或圆形的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未见血管腔隙形成,仅1例可见少量胞质内空泡形成,间质内多见散在炎症细胞,免疫组化检查:FLi-1(+),CD31部分(+),FⅧα部分(+),AE1/AE3部分(+),CD34(-)。结论:骨PHE/ESHE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虽具有一定特征,但术前影像学检查易误诊,需与多发性骨髓瘤、骨巨细胞瘤等疾病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瘤 假肌源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低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3
作者 黄俊栋 施为 +2 位作者 李吉 谢红付 胡永斌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0-395,共6页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pseudomyogenic hemangioendothelioma,PHE)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组织学上肿瘤性血管和内皮分化的形态特征皆不明显,易与上皮样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或肌源性肿瘤相混淆。PHE好发于青年男性,多见于四...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pseudomyogenic hemangioendothelioma,PHE)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组织学上肿瘤性血管和内皮分化的形态特征皆不明显,易与上皮样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或肌源性肿瘤相混淆。PHE好发于青年男性,多见于四肢,典型表现为单个肢体多个中心侵犯,可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各层,常伴有显著的疼痛。PHE组织病理特点为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主要由疏松的呈束状或片状分布的梭形细胞组成,形态上可出现横纹肌母细胞样或上皮样细胞,可伴有炎症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多见,核异型及核分裂像少见。肿瘤细胞常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ETS相关基因(ETS-related gene,ERG)、Friend白血病病毒整合基因(Friend leukemia virus integration 1,FLI1)和整合酶相互作用分子1(integrase interactor 1,INI1),部分患者阳性表达CD31。1例青年女性因发现皮下肿块伴剧烈疼痛就诊,先后被误诊为带状疱疹、低度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分析PHE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最新的治疗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 上皮样肉瘤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低度恶纤维组织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4
作者 袁菊 刘蕾蕾 +5 位作者 史传兵 王璇 时珊珊 王小桐 陆珍凤 饶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7-339,共3页
目的探讨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pseudomyogenic hemangioendothelioma,PHE)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PHE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年龄38~70岁,中位年... 目的探讨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pseudomyogenic hemangioendothelioma,PHE)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PHE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年龄38~70岁,中位年龄56岁,肿块平均直径4 cm,边界不清,浸润性生长。镜下见肿瘤细胞结节状生长,瘤细胞上皮样,卵圆形或梭形,大而肥胖,胞质嗜酸性,核仁小,核分裂罕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CD31、Fli-1、CK(AE1/AE3),不表达S-100、desmin、SMA。结论 PHE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需与上皮样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上皮样血管肉瘤等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 诊断 鉴别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1例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晓琳 杨瑞雪 +1 位作者 王一超 武世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79-1380,共2页
患者女性,26岁,1年前无意间于会阴部触及一肿块,约拇指大小,于当地医院就诊,彩超检查示:会阴部低回声包块,未予重视。1年来肿块逐渐增大,于我院就诊,彩超提示会阴部皮下类实质性低回声包块,性质待查。体检:会阴部触及一肿块,大小6.0 cm&... 患者女性,26岁,1年前无意间于会阴部触及一肿块,约拇指大小,于当地医院就诊,彩超检查示:会阴部低回声包块,未予重视。1年来肿块逐渐增大,于我院就诊,彩超提示会阴部皮下类实质性低回声包块,性质待查。体检:会阴部触及一肿块,大小6.0 cm×5.0 cm×3.0 cm,质地软,边界清楚,活动欠佳,2018年3月5日于我院行会阴部肿块扩大切除术后送病理检查,并于4月16日经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会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阴部肿瘤 血管内皮瘤 假肌源性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