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偃武修文”与东汉边防 被引量:5
1
作者 臧知非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2-137,共6页
两汉边防政策的基本区别在于西汉是积极的扩张,东汉则消极退让,西汉是不断地向外扩张、移民实边,东汉则是不断地内徙边民,东汉以后北方民族问题实肇因于此。究其原因固然多样,但根本原因则在于刘秀确定的偃武修文的治国方针。刘秀以&qu... 两汉边防政策的基本区别在于西汉是积极的扩张,东汉则消极退让,西汉是不断地向外扩张、移民实边,东汉则是不断地内徙边民,东汉以后北方民族问题实肇因于此。究其原因固然多样,但根本原因则在于刘秀确定的偃武修文的治国方针。刘秀以"柔道治天下"、"退功臣而进文吏",国家政治一改西汉的文武并重为尚文轻武,地方长吏在理论上虽然有戒备边防、教民以战的责任,但在实际上不懂军事、更轻视军事,法定的军事训练任务名存实亡、吏民军事素质低下,军功更丧失其激励效用,既无西汉向北"扩张"的意识,也无"扩张"能力,而只能内徙边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武修文 东汉边防 民族内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魏征的“偃武修文”
2
作者 卢华语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46-52,共7页
一提起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人们自然会想到魏征.魏征,字玄成,河北钜鹿人,后徙河南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生于公元579年(北周宣帝大成元年),死于643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享年六十四岁.魏征对唐代的政治多所献替,功勋卓卓.他提出的... 一提起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人们自然会想到魏征.魏征,字玄成,河北钜鹿人,后徙河南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生于公元579年(北周宣帝大成元年),死于643年(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享年六十四岁.魏征对唐代的政治多所献替,功勋卓卓.他提出的“偃武修文”政治主张,对贞观时期的政治生活和唐代社会的发展、繁荣起了重大作用.魏征不愧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伟大政治家,他的历史功绩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征 唐太宗 贞观之治 政治主张 贞观十七年 偃武修文 诚信 贞观时期 政治家 唐代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孟的“偃武修文”谎言和苏修“缓和”“裁军”骗局
3
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八九○部队五连战士理论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军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5年第1期46-49,共4页
两千多年来,孔孟之徒为了达到他们“克己复礼”的反革命目的,采取了极其卑鄙的手段,制造了种种谎言,竭力宣扬“偃武修文”,把自己打扮成不问军事,不讲暴力的“君子”、“圣人,借以欺骗和麻痹革命人民。
关键词 偃武修文 孔孟 裁军 骗局 克己复札 慌言 孔丘 冉求 都城 孟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4
作者 徐晓望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96年第4期10-12,共3页
中国是世界五大文明起源地之一,并且是唯一的、从古代延续至今的古文明国家,中华文化雄立于世界五千年,历经无数的自然的和人为的灾难,可以说,没有一个民族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坎坷的历史,但是,这些灾难未能阻挡中华民族的发展,我们的民族... 中国是世界五大文明起源地之一,并且是唯一的、从古代延续至今的古文明国家,中华文化雄立于世界五千年,历经无数的自然的和人为的灾难,可以说,没有一个民族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坎坷的历史,但是,这些灾难未能阻挡中华民族的发展,我们的民族愈挫愈奋,一直屹立在世界舞台上,至今仍放射着耀眼的光芒。那么,我们的民族为何能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的一点是,它与中华民族的个性有关——中国人将民族看成一个大家庭,主张中华民族像一家人一样团结在一起,所以,统一成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趋势。在统一时期,中华各族人民相互交流科技、文化,共同对付各种困难,因而任何外来的侵略都无法真正打败我们。在短暂的分裂时期,统一的理想鼓舞着人民去奋斗,促进统一时期的早日到来。统一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要素,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一、“汉唐盛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民族 康雍乾盛世 分裂时期 中华文化 偃武修文 中国文化 大发展 统治者 战争时期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位与分叙:文武分途与唐前期散官体系的演进 被引量:7
5
作者 朱旭亮 李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30,共11页
武德至贞观年间是唐代散官体系发展的重要时段,贞观十一年是唐代散官文武分途的重要时间节点。唐太宗为了建构具有“贞观”色彩的政治生态,不仅将“散号将军”更易为“武散官”,而且使文、武散官品阶完整而平衡。唐太宗在贞观年间所兴... 武德至贞观年间是唐代散官体系发展的重要时段,贞观十一年是唐代散官文武分途的重要时间节点。唐太宗为了建构具有“贞观”色彩的政治生态,不仅将“散号将军”更易为“武散官”,而且使文、武散官品阶完整而平衡。唐太宗在贞观年间所兴起的“封禅”意图成为唐代散官文武分途之契机,贞观十一年所拟定的封禅仪典推动了贞观朝政治礼仪秩序的构建。在唐王朝“偃武修文”政治理念影响下,武散官的品阶、叙迁等制度比照文散官设计,体现“文”之于“武”在制度层面的先导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武分途 文散官 武散官 偃武修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