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HS-SPME-GC-MS和OAV分析西藏不同地区牦牛乳拉拉关键呈香物质
1
作者 董闯 续辉 +1 位作者 祝亚辉 杨林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81-290,共10页
以西藏四个地区牦牛乳拉拉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通过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找出关键... 以西藏四个地区牦牛乳拉拉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通过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找出关键呈香物质,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探究不同地区拉拉的关键香气和差异成分,旨在解析西藏地区牦牛乳拉拉的关键呈香物质。结果表明:四个地区牦牛乳拉拉共检测出8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酸类、醇类、醛类、酯类和酮类以及芳香族化合物;利用阈值筛选出29种OAV≥1的挥发性成分;结合OAV≥1且投影变量影响分析(Impact Analysis of Projection Variables,VIP)>1进一步筛选出9种特征挥发性物质为四个地区牦牛乳拉拉风味的差异性标志物,分别为2R,3R-丁二醇、壬酮、丁二醇、异戊酸、N-甲基-2-吡咯甲醛、乙酸、异丁酸、麦芽酚和肉豆蔻酸。通过OAV、聚类热图、OPLS-DA表明:不同海拔高度的牦牛乳拉拉关键香气成分存在差异,根据VIP筛选出的9种特征挥发性物质较好地区分了四个地区拉拉的特征风味;9种风味物质中2R,3R-丁二醇、壬酮、丁二醇、N-甲基-2-吡咯甲醛、乙酸分别赋予DXLL香甜、青草、烤坚果和淡淡的酸甜味;异戊酸、乙酸、麦芽酚和肉豆蔻酸分别赋予DLLL特殊酸味、焦奶油和椰子香味;异戊酸、异丁酸赋予BGLL酸味。本研究揭示了牦牛乳拉拉关键呈香物质组成,为牦牛乳拉拉特征香气形成机理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为牦牛乳拉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拉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 香气活度(oav)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肚菌酶解工艺优化及酶解液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曾小峰 颜蜜 +5 位作者 盖智星 高伦江 尹旭敏 刁源 商桑 曾顺德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154,共8页
为优化羊肚菌酶解工艺,探究酶解液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酶解工艺,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为优化羊肚菌酶解工艺,探究酶解液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酶解工艺,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鉴定关键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加酶量5000 U/g、pH6.7、酶解温度44℃、酶解时间2 h为最佳酶解工艺,此条件下水解度达34.11%;GC-MS分析共鉴定出挥发性风味物质23种,其中空白组17种,酶解组21种,酶解后风味物质含量增加了203.71%,醛类是最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占整个风味物质的78.50%。进一步分析OAV≥1的化合物,空白组7种,酶解组9种,并确定异戊醛、苯乙醛、正己醛、苯甲醛、壬醛、芳樟醇、2-戊基呋喃、柠檬烯、萘为羊肚菌酶解液的关键风味化合物。该研究表明酶解可促进风味物质的释放,为羊肚菌的风味利用、调味料深加工开发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酶解工艺 响应面法 风味 香气活性(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的大红袍花椒对麻婆豆腐香气形成的影响
3
作者 何莲 Sook Wah Chan +6 位作者 张鑫 易宇文 朱楠 杜菊苹 乔明锋 韩富军 张晓花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8-208,共11页
为探究不同产地的大红袍花椒对麻婆豆腐香气的影响,试验以不同产地的大红袍花椒制备的麻婆豆腐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技术结合雷达图、... 为探究不同产地的大红袍花椒对麻婆豆腐香气的影响,试验以不同产地的大红袍花椒制备的麻婆豆腐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技术结合雷达图、主成分分析、OPLS-DA和OAV进行分析。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5个样品在整体气味轮廓上存在明显差异;GC-MS分析共检测到101种挥发性物质,5个样品(A、B、C、D、E)的含量分别为93.58%、97.53%、97.62%、94.80%、91.64%,烃类、醛类、醇类和酯类是样品共有的主要挥发性物质;β-月桂烯、芳樟醇、3-甲基丁醛、(E,E)-2,4-癸二烯醛分别是大红袍花椒和豆腐贡献给麻婆豆腐的主要共有挥发性物质;GC-MS结合OAV分析表明,β-月桂烯、D-柠檬烯、正辛醛、壬醛、(E,E)-2,4-癸二烯醛、芳樟醇、3-甲基丁醛对麻婆豆腐香气的形成有重要贡献;OAV结合OPLS-DA表明,通过VIP值筛选出的22种物质(以烃类、醛类和醇类物质为主)是样品气味差异的主要来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大红袍花椒对麻婆豆腐香气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红袍花椒 麻婆豆腐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气味活性(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不同产地红茶风味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肖春燕 李晶 +5 位作者 王治会 何碧云 黄维 林馥茗 陈林海 孙威江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5-266,共12页
为进一步探究福建不同地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本研究以福建省5个不同产地共30份红茶样本为研究材料,通过感官评估、生化成分和香气物质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比较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成分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红茶以薯香... 为进一步探究福建不同地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本研究以福建省5个不同产地共30份红茶样本为研究材料,通过感官评估、生化成分和香气物质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比较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成分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红茶以薯香、花香和甜香为主,滋味上以醇、甜为主,不同产地红茶风味品质成分有较大差异,武夷红茶茶多酚(17.65%)和茶褐素(7.57%)含量最高,福安红茶可溶性糖(16.45 mg/g)、总黄酮(12.81 mg/g)及茶黄素(0.43%)含量高于其他产地,政和红茶的总儿茶素(21.56 mg/g)及游离氨基酸含量(6.66%)高于其他地区,尤溪红茶茶黄素含量(0.19%)最低。样品中共鉴定出81种香气物质,醇类和酯类是主要的香气化合物,其中芳樟醇、苯乙醇、橙花醇、香叶醇、β-紫罗兰酮、棕榈酸甲酯、香叶基丙酮、水杨酸甲酯和(3E)-3,7-二甲基辛-1,3,6-三烯等9种成分是武夷红茶花果香的关键物质,茉莉酮酸甲酯和α-紫罗兰酮是福安红茶浓郁花香和甜香的赋香成分,正癸醛是福鼎红茶的特征性香气物质,苯甲醛是政和红茶特征性赋香物质。本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差异成分,进一步丰富了福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的研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红茶 风味品质 香气特征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 气味活性(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夏秋鲜叶混合加工工夫红茶品质差异性分析
5
作者 郭书凝 左浩明 +3 位作者 邵陈禹 石悦 王聪 沈程文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49-58,共10页
本研究选取湖南省内广泛推广的槠叶齐、湘妃翠、福鼎大白茶三个品种按照单一品种、两两混合(1:1)、三品种混合(1:1:1)的方式,以传统工夫红茶加工工艺加工成7个工夫红茶样来探究通过不同品种鲜叶混合的方式提升夏秋季红茶品质。通过感官... 本研究选取湖南省内广泛推广的槠叶齐、湘妃翠、福鼎大白茶三个品种按照单一品种、两两混合(1:1)、三品种混合(1:1:1)的方式,以传统工夫红茶加工工艺加工成7个工夫红茶样来探究通过不同品种鲜叶混合的方式提升夏秋季红茶品质。通过感官审评、理化成分检测、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β-GC)活性检测、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来综合分析茶叶品质成分变化。结果表明,鲜叶混合后的茶样香气、滋味有所改善,水浸出物、黄酮、多酚类物质含量增加,其中,三个品种混合后花蜜香持久,可溶性糖含量也增多,感官审评评分最高;鲜叶混合茶样β-GC活性的峰值延后出现,可能有利于一些具有愉悦花果香的香气物质的释放。7个红茶样本中鉴定出13个关键差异香气化合物,包括正己酸、苯乙醛、芳樟醇氧化物、壬醛等,主要呈花香、果香、花果香、木香、奶香属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通过鲜叶混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夏秋季红茶的香气和滋味,这为今后粗老鲜叶利用和红茶实际生产应用中的品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叶混合 夏秋茶 工夫红茶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Β-葡萄糖苷酶 香气活度 (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对不同加工处理杨梅汁风味品质研究
6
作者 高恒锦 金国强 +3 位作者 王旭婷 张腾辉 陈昊东 韩冷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75,共6页
为探究不同加工处理对杨梅果汁风味特性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以及香气活力值(OAV)分析,比较分析热杀菌、超高压杀菌(HPP)及鲜榨杨梅汁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组分及含量。结果表明,3个加工处理杨梅汁中共... 为探究不同加工处理对杨梅果汁风味特性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以及香气活力值(OAV)分析,比较分析热杀菌、超高压杀菌(HPP)及鲜榨杨梅汁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组分及含量。结果表明,3个加工处理杨梅汁中共鉴定出挥发性风味组分49种,不同处理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从高到低依次为超高压杀菌>鲜榨=热杀菌处理。β-石竹烯是杨梅汁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组分,β-石竹烯、E-β-罗勒烯、E-2-壬烯醛和芳樟醇是杨梅汁中较重要的特征风味组分(OAV>50)。不同加工方法杨梅汁表现不同风味特性,可为开发高品质杨梅汁产品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汁 挥发性组分 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GC-MS) 超高压杀菌 香气活力(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GC-O-MS结合香气活力值分析兰陵美酒香气活性组分特征 被引量:14
7
作者 樊杉杉 管桂坤 +7 位作者 苏雅芝 万自然 刘明坤 王涛 郭一民 徐岩 范文来 陈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43-249,共7页
采用感官为导向的风味化学分析方法对兰陵美酒的香气活性组分特征进行解析。首先采用描述性感官分析技术构建了兰陵美酒香气轮廓图,结果显示兰陵美酒具有花果香、醇香、焦糖和酱香等突出的香气特征。进一步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采用感官为导向的风味化学分析方法对兰陵美酒的香气活性组分特征进行解析。首先采用描述性感官分析技术构建了兰陵美酒香气轮廓图,结果显示兰陵美酒具有花果香、醇香、焦糖和酱香等突出的香气特征。进一步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前处理方法结合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在兰陵美酒中共解析出酯类、醇类、有机酸类、酚类、醛酮类等50种香气活性化合物。基于香气活性组分的精确定量和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发现乙酸乙酯、丁酸乙酯、戊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异戊醇、苯乙醇、苯甲醛、苯乙醛、香兰素、γ-壬内酯和4-乙烯基愈创木酚等香气化合物是构成兰陵美酒香气特征的关键香气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陵美酒 感官分析 GC-O-MS 香气组分 香气活力(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与OAV对5种臭鳜鱼产品特征风味的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柳 陈亚林 +2 位作者 徐宝才 孙汉巨 吴永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78-1283,共6页
为了确定臭鳜鱼产品的特征风味,文章对市场上的5种臭鳜鱼产品进行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臭鳜鱼样本中挥发性风... 为了确定臭鳜鱼产品的特征风味,文章对市场上的5种臭鳜鱼产品进行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臭鳜鱼样本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测定,探究臭鳜鱼中的特征风味,并通过电子鼻对臭鳜鱼中的气味进行扫描验证。结果表明:5种产品的质构并无明显差异,风味有差别,臭鳜鱼中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种类比较复杂,5种臭鳜鱼产品中共检测到86种物质,将其分成8类,分别为醇类、酸类、酯类、醛类、酮类、碳氢化合物、芳烃类以及其他类化合物(含硫、含氮类);5种产品中都包含的化合物有13种,分别为1-辛烯-3-醇、正丁醇、乙酸、肉豆蔻酸、丁酸、壬醛、苯乙烯、3,5,5-三甲基-2-己烯、十六烷、苯酚、吲哚、二甲基三硫化物和甲氧基苯肟。通过计算化合物的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在13种共有化合物中分析筛选出了7种OAV均大于等于1的化合物,分别为1-辛烯-3-醇、乙酸、丁酸、壬醛、苯乙烯、吲哚、二甲基三硫化物,被认为是臭鳜鱼中关键的特征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鳜鱼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 电子鼻 气味活度(oav) 特征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和OAV鉴定4种武夷岩茶关键呈香物质 被引量:27
9
作者 陈倩莲 刘仕章 +4 位作者 占仕权 潘冠均 刘宝顺 高峰 郝志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96-303,共8页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鉴定4个武夷岩茶品种的挥发性物质,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香气活度...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鉴定4个武夷岩茶品种的挥发性物质,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相结合筛选其关键呈香物质。结果表明,4个品种共检测出已知挥发性物质303种,包括酯类、吡咯类、醇类、碳氢化合物类、酮类、烷类、醛类等,其中酯类、醇类挥发性物含量相对较高;PCA分析筛选出55种VIP>1的挥发性物质,OAV分析筛选出29种挥发性物质,结合VIP>1且OAV>1共筛选出17种特征挥发性物质;将17种特征挥发性物质聚类分析,发现2-正戊基呋喃、吲哚、反式-紫罗兰酮、乙酸苯乙酯、顺式-3-己烯醇苯甲酸酯、6-甲基-5-庚烯-2-酮、香叶基丙酮、苯乙醛、己酸己酯、苯乙腈、异丁香酚是形成大红袍香气特征的重要成分;α-法呢烯、香叶醇是形成肉桂香气特征的重要成分;α-法呢烯、(反,反)3,5-辛二烯-2-酮是形成黄化肉桂香气特征的重要成分;芳樟醇、正戊酸是形成水仙茶香气特征的重要成分。本研究为解析不同品种武夷岩茶的特征香气及品质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挥发性物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 主成分分析(PCA) 香气活度(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香气活性值及感官属性对金银花尾酒酿造风味食醋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孙优兰 黄永光 +1 位作者 唐东亚 吴兴琴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33-242,共10页
以金银花尾酒为主要原料,经醋酸发酵酿造特色金银花风味食醋。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风味食醋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利用香气活性值探讨风味食醋的关键风味物质,通过化学检测结合感官定量,比较分析风味食醋与品牌... 以金银花尾酒为主要原料,经醋酸发酵酿造特色金银花风味食醋。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风味食醋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利用香气活性值探讨风味食醋的关键风味物质,通过化学检测结合感官定量,比较分析风味食醋与品牌醋的香气结构差异性。结果表明,从风味食醋中定性定量出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62种,其中萜烯类物质是风味食醋中特有的一类物质;分析确定了风味食醋中关键风味化合物15种;与3种品牌醋相比,风味食醋中的特征风味物质有28种,含量较高的为芳樟醇、对乙基愈创木酚和α-松油醇,经感官分析发现,花香、青香和木香是风味食醋的主要特征香气。该研究为金银花尾酒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食醋风味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尾酒 食醋 气味活度(oav) 感官 特征风味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味五香香肠的常规理化和微生物特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尤天棋 何济坤 +2 位作者 李丹 吴勇 陈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24-233,共10页
以成都地区香肠为代表分析川味五香香肠的常规理化和微生物特性及挥发性风味特征,揭示川味五香香肠的品质特性。结果表明,川味五香香肠的水分含量为11.73%±1.64%、pH为5.68±0.06、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 以成都地区香肠为代表分析川味五香香肠的常规理化和微生物特性及挥发性风味特征,揭示川味五香香肠的品质特性。结果表明,川味五香香肠的水分含量为11.73%±1.64%、pH为5.68±0.06、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为1.47±0.48 mg/kg、亚硝酸盐含量为1.31±0.12 mg/kg,亮度值(L*)、红度值(a*)、黄度值(b*)分别为48.12±1.46、16.08±0.91、18.31±0.73,菌落总数、疑似葡萄球菌数、疑似乳酸菌数和肠杆菌数分别为7.09±0.14、5.74±0.23、7.64±0.14、4.27±0.15 lg CFU/g。从川味五香香肠样品中共检测出9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气味活度值OAV大于1的共有挥发性物质有22种,是川味五香香肠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经主成分载荷图分析可知,(+)-柠檬烯、芳樟醇、草蒿脑对香肠的典型风味贡献最大,赋予了川味五香香肠柑橘、薄荷、花香、薰衣草、甘草、茴香的气味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川味五香香肠主要挥发性物质及典型风味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川味五香香肠的风味特征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味五香香肠 理化特性 微生物特性 挥发性风味物质 气味活度(oav) 主成分分 析(P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花青脆李复合香型果酒的酿造工艺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君蕊 苏良敏 +3 位作者 成欣 周睫姝 罗婧云 陈安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5,共10页
以新鲜青脆李汁和干桂花为原料,探究不同发酵条件(发酵温度、桂花添加量、加花时间)对桂花青脆李复合香型果酒品质的影响,以挥发性风味物质和感官为主要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得到最佳酿造工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以新鲜青脆李汁和干桂花为原料,探究不同发酵条件(发酵温度、桂花添加量、加花时间)对桂花青脆李复合香型果酒品质的影响,以挥发性风味物质和感官为主要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得到最佳酿造工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不同发酵方式的桂花青脆李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测定,结合香气阈值确定不同挥发性成分的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以OAV评判香气贡献大小;通过排序法对酒样进行感官评价,利用Kramer检验法对排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以样品的香气贡献度结合感官评价结果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18℃,添加量0.5 g/100 mL,发酵第0 d加花,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桂花青脆李酒气味活度值的总和最高(47470.04μg/L),感官排序的秩次和最小(39)即感官结果最优。本研究结果为提高青脆李酒产品品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脆李 桂花 香气物质 气味活度(oav) 感官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单株枸杞芽叶茶风味品质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潘冠均 封娇 +6 位作者 段淋渊 张炫鹂 戴国礼 帅平 秦垦 郝志龙 张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64-273,共10页
为探明枸杞单株芽叶的适制茶类,本研究将2种枸杞单株芽叶分别用绿茶和白茶加工工艺,制成4种枸杞芽叶茶,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TOF-MS)、生化成分分析和感官审评法,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 为探明枸杞单株芽叶的适制茶类,本研究将2种枸杞单株芽叶分别用绿茶和白茶加工工艺,制成4种枸杞芽叶茶,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TOF-MS)、生化成分分析和感官审评法,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及多元统计分析4种枸杞芽叶茶的风味特征。结果表明,M单株加工的绿茶感官品质得分最高,其次是M和A单株分别加工的白茶,而A单株加工的绿茶得分最低。M单株加工的绿茶类黄酮含量最高,A单株加工的绿茶水浸出物含量最高。4种茶中共检测出5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香叶基丙酮、正己醇、二氢猕猴桃内酯、苯乙醇、苯甲醇、萘、α-松油醇为AB、MB呈现花香、清香的特征香气成分;1-辛烯-3-醇为AL呈现果香的特征香气成分;2,5-二甲基吡嗪、3,5-辛二烯-2-酮、β-环柠檬醛、苯甲醛、乙酸叶醇酯、乙酸己酯为ML呈现花果香、清香的特征香气成分。可见M单株适制绿茶、白茶,A单株适制白茶,A、M单株加工白茶呈花香、清香的风味特征,A单株加工绿茶呈果香的风味特征,M单株加工绿茶呈花果香、清香的风味特征。本研究明确了枸杞A、M单株适制茶类及枸杞芽叶茶的风味特征,为枸杞芽叶茶的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芽叶茶 挥发性成分 生化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TOF-MS) 香气活度(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晒醋的挥发性香气特征及氨基酸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晓春 孙优兰 +2 位作者 蒋力力 尚煜豪 张德芹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6-170,182,共6页
食醋的香气和口味特征是其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感官定量描述性分析评价赤水晒醋的风味轮廓;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晒醋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气味活度值法确定重要香气组分;测定晒醋的氨基酸含量,依据“蛋白... 食醋的香气和口味特征是其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感官定量描述性分析评价赤水晒醋的风味轮廓;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晒醋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气味活度值法确定重要香气组分;测定晒醋的氨基酸含量,依据“蛋白质评价必需氨基酸标准模式”进行营养评价,通过滋味活度值法进行呈味评价。结果表明,晒醋酸香突出,花果香明显;口味以酸味和鲜味为主。检出挥发性香气成分56种,其中重要的香气成分14种,主要为二甲基三硫、2-甲基丁醛、2-甲基丙醛。检出氨基酸1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高,晒醋营养价值高;有呈味贡献的氨基酸有11种,谷氨酸和丙氨酸的滋味贡献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晒醋 挥发性成分 气味活度(oav) 氨基酸 滋味活度(T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鼎白茶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宗锷 《福建茶叶》 2024年第5期32-34,共3页
本研究旨在对福鼎白茶的特征香气成分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感官特征及香气组成的变化规律。通过采用感官评估、香气化合物分析和GC-O分析方法,我们对不同等级福鼎白茶以及不同陈化时间下的寿眉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本研究旨在对福鼎白茶的特征香气成分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感官特征及香气组成的变化规律。通过采用感官评估、香气化合物分析和GC-O分析方法,我们对不同等级福鼎白茶以及不同陈化时间下的寿眉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福鼎白茶的感官特征与香气成分存在明显差异,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其香气特点和化学组成发生了一定变化。通过计算香气活性值(OAV),我们发现在不同等级福鼎白茶中存在着特定的香气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对于福鼎白茶的风味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对于揭示福鼎白茶的风味特征及其内在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鼎白茶 感官评估 香气化合物分析 GC-O分析 香气活性(oav)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鲜大蒜与炸蒜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4
16
作者 陈海涛 李萌 +3 位作者 孙杰 张宁 孙宝国 田红玉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55-1362,共8页
采用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AFE)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新鲜大蒜和炸蒜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分别定性、定量出39种和62种挥发物质。新鲜大蒜与炸蒜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杂环类、醚类和醛类化合物... 采用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AFE)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新鲜大蒜和炸蒜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分别定性、定量出39种和62种挥发物质。新鲜大蒜与炸蒜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杂环类、醚类和醛类化合物。利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仪(GC-O-MS)和气味活性值(OAV)发现:由于炸蒜油中的3-乙烯基-4H-1,2-二噻烯(新鲜大蒜98.366 ng/g,炸蒜油8.665 ng/g),2-乙烯基-4H-1,3-二噻烯(新鲜大蒜293.530 ng/g,炸蒜油18.522 ng/g),1,2-二硫杂-3-环戊烯(新鲜大蒜6.177 ng/g,炸蒜油0.050 ng/g)和二烯丙基二硫醚(新鲜大蒜18.024 ng/g,炸蒜油5.633 ng/g)含量相较于新鲜大蒜中的含量下降,导致蒜辛辣味、生蒜味减弱,而反,反-2,4-癸二烯醛(0.112 ng/g)的存在为炸蒜油提供了油炸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炸蒜油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AFE)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仪(GC-O-MS) 气味活性(oav) 香料与香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感官科学的香紫苏精油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吴继忠 帖金鑫 +5 位作者 李石头 许高燕 刘崇盛 田雨农 廖付 杨靖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8-172,共5页
利用GC-MS对香紫苏精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确定了34种致香成分,基于GC-MS-O技术确定了17种香气活性成分,并通过内标标准曲线测定了其含量,分别计算了其香气活力值(OAV)及对精油香气的贡献度,并采用OAV对其香气特征进行了分... 利用GC-MS对香紫苏精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确定了34种致香成分,基于GC-MS-O技术确定了17种香气活性成分,并通过内标标准曲线测定了其含量,分别计算了其香气活力值(OAV)及对精油香气的贡献度,并采用OAV对其香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香紫苏精油的主要致香物质是乙酸芳樟酯和芳樟醇,二者含量占到总量的62.3%,17种成分的FD因子(香气稀释因子)≥2;17种主要成分可以分为5个香韵,柠檬醛是果香韵的特征成分,芳樟醇是花香韵的特征成分,乙酸芳樟酯是木香韵的特征成分,α-松油醇是青香韵的特征成分,异胡薄荷醇是药草香韵的特征成分;从香气风格特征雷达图来看,香紫苏精油的主要香韵为药草香、青香和木香,其次为花香和果香,与感官评价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紫苏精油 香气活力(oav) 特征香气成分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酵母多糖对霞多丽干白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李惠琳 王婧 +3 位作者 许引虎 盛文军 李敏 米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2-153,共12页
以霞多丽干白葡萄基酒为材料,分别添加酵母甘露聚糖、酵母细胞壁、非活性酵母与酵母葡聚糖等4种商业酵母多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所得酒样进行分析,以了解不同商业酵母多糖的添加对于白葡萄酒感官品质的影响... 以霞多丽干白葡萄基酒为材料,分别添加酵母甘露聚糖、酵母细胞壁、非活性酵母与酵母葡聚糖等4种商业酵母多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所得酒样进行分析,以了解不同商业酵母多糖的添加对于白葡萄酒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4种酵母多糖的添加均可提高葡萄酒总酸并降低挥发酸含量,其中酵母甘露聚糖挥发酸含量相比对照降低了51.40%;通过对挥发性香气物质贡献值(OAV)的分析表明,4种多糖处理酒样之间重要香气活性物质的种类和贡献程度差别较大,其中酵母葡聚糖处理获得的重要香气活性物质最多;感官分析也表明,4种多糖处理组酒样其香气浓郁度,感官平衡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酵母甘露聚糖处理组的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多糖 干白葡萄酒 理化指标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挥发性香气物质贡献(oav)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D光照萎凋对贡眉白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藩 张厅 +4 位作者 夏陈 王迎春 唐晓波 徐斌 罗凡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234-2242,共9页
【目的】明确不同LED光照萎凋对贡眉白茶香气成分的影响,为白茶加工全天候和标准化光照萎凋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无光萎凋作对照,采用感官审评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同时采用气味活度值... 【目的】明确不同LED光照萎凋对贡眉白茶香气成分的影响,为白茶加工全天候和标准化光照萎凋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无光萎凋作对照,采用感官审评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同时采用气味活度值(OAV),系统研究LED红光(630 nm)、黄光(570 nm)、蓝光(430 nm)和日光萎凋对贡眉白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4种光照萎凋的贡眉白茶感官审评中香气得分均高于无光萎凋,其中黄光组的香气得分(89.1分)最高,呈现花香,其他3种光质以清香为主。所测样品中共检测出16种醛类、17种醇类、10种酯类、11种酮类、10种碳氢化合物及其他香气成分等共计68种,其中各处理共有成分58种。4种光质均可提高贡眉白茶样品的香气成分总量,其中黄光萎凋下贡眉白茶的香气成分总量(279.736μg/L)最高,且醛类(46.787μg/L)、醇类(173.163μg/L)、酮类(16.889μg/L)、杂氧化合物(6.823μg/L)、碳氢化合物类(12.574μg/L)、醚类(0.388μg/L)及含硫化合物(3.608μg/L)的成分含量均高于其他光质和无光处理。顺-氧化芳樟醇、反-氧化芳樟醇、顺-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反-芳樟醇氧化物(吡喃型)、苯甲醛、苯乙醛、癸醛、β-环柠檬醛、顺-柠檬醛、丁醚和二甲硫等有益白茶香气品质形成的香气成分均为黄光组的含量最高。共得到5个OAV相对较高的香气成分,依次为β-紫罗酮、芳樟醇、壬醛、二甲硫和反-2-癸烯醛,对所测样品的香气形成贡献较大。【结论】LED黄光萎凋最有益于提高贡眉白茶的香气因子得分,可增加香气成分总含量,形成良好的香气品质特征,可优先考虑作为白茶全天候加工制作的补偿光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眉白茶 发光二极管(LED) 光照萎凋 香气成分 气味活度(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日晒与阴干干腌武昌鱼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及脂肪氧化的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方雪 邱文兴 +8 位作者 谌玲薇 李冬生 乔宇 吴文锦 熊光权 汪兰 丁安子 李新 石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36-45,共10页
为探究传统干腌鱼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本研究以新鲜武昌鱼为原料,采用日晒、阴干两种传统干制方式对腌制武昌鱼进行加工,并通过测定过氧化值、酸价、茴香胺值、共轭二稀与共轭三稀、羰基价、脂肪酸含量,结合挥发性化合物测定、电子鼻及感... 为探究传统干腌鱼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本研究以新鲜武昌鱼为原料,采用日晒、阴干两种传统干制方式对腌制武昌鱼进行加工,并通过测定过氧化值、酸价、茴香胺值、共轭二稀与共轭三稀、羰基价、脂肪酸含量,结合挥发性化合物测定、电子鼻及感官评价来探究传统干腌武昌鱼特征风味物质的形成和风味差异。结果显示:日晒干制的武昌鱼,其过氧化值、酸价、茴香胺值、多烯指数、羰基价均高于阴干和未干制组。日晒武昌鱼的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要低于阴干和未干制的武昌鱼,尤其是油酸(C18:1n9)、亚油酸(C18:2n9)、亚麻酸(C18:3n3)。日晒对武昌鱼整体气味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影响较大。日晒武昌鱼挥发性物质有28种,阴干武昌鱼有23种,未干制组为20种。日晒干制武昌鱼具有更强的哈喇味和肉香味,阴干武昌鱼有更显著的鱼腥味和哈喇味。相关性结果表明:武昌鱼的香气物质与脂肪氧化呈显著正相关,与典型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呈负相关。脂肪氧化是干腌鱼香气形成的重要途径,日晒促进了脂肪氧化、干腌武昌鱼风味的形成和香气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腌武昌鱼 日晒 挥发性风味物质 香气活性(oav) 脂肪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