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借用规模研究综述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飞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0-124,共5页
借用规模由阿隆索于1973年提出,主要指小城市可以通过借用邻近大城市的规模效应获得发展机会。这一概念20多年后才引起学界关注,并于最近几年取得较大进展。从适用对象、作用机制、借用维度三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适用对象由邻近... 借用规模由阿隆索于1973年提出,主要指小城市可以通过借用邻近大城市的规模效应获得发展机会。这一概念20多年后才引起学界关注,并于最近几年取得较大进展。从适用对象、作用机制、借用维度三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适用对象由邻近大城市的小城市扩展至所有尺度的城市,无论它们是否相邻;作用机制的主要变化在于从地理邻近到网络通达,借用规模成为一种网络现象;绩效与功能被视为借用规模的两个基本维度。最后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借用规模 小城市 城市网络 集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型借用规模视角下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胡艳 张安伟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13,共11页
创新是经济结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基于2007—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异质型借用规模视角下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 创新是经济结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基于2007—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异质型借用规模视角下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高铁开通显著提高了城市创新水平,从时间维度看,高铁开通前期创新提升效应较低而后期红利爆发;从空间维度看,高铁开通提高了大城市创新水平,对小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不显著。第二,高铁开通后,其与绩效规模借用的交互作用抑制了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与功能规模借用的交互作用促进了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第三,对于大城市而言,高铁开通与绩效规模借用、功能规模借用的交互作用均提高了城市创新水平;对于小城市而言,高铁开通与绩效规模借用的交互作用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不显著,高铁开通与功能规模借用的交互作用提高了城市创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开通 创新水平 绩效规模借用 功能规模借用 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借用规模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3
作者 张雨朦 仲崇阳 曹建华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3年第5期130-137,共8页
基于中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测算借用规模水平,运用空间可视化工具、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核密度估计方法分别考察中国城市借用规模的时空分布、地区差异和动态演进。中国城市借用规模水平在全国和三大地区层面均逐渐提升,呈自东... 基于中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测算借用规模水平,运用空间可视化工具、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核密度估计方法分别考察中国城市借用规模的时空分布、地区差异和动态演进。中国城市借用规模水平在全国和三大地区层面均逐渐提升,呈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格局;与区域中心城市相邻的城市借用规模水平普遍较高,这在京津冀、长三角、成渝、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均有所体现。中部地区城市借用规模的地区内差异最大,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借用规模的地区间差异最大,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总体和三大地区城市借用规模的非均衡程度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所增强,西部地区呈单峰分布特征,总体、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均呈两极分化格局。应通过优化城市增长路径、提高中小城市增长潜力、培育城市优势产业等方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经济 借用规模 空间差异 分布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规模”偏小不利于经济增长吗?——两种借用规模视角下的再审视 被引量:22
4
作者 姚常成 宋冬林 范欣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2-71,共10页
城市规模偏小是否就一定不利于其经济增长,推进大城市建设是否就一定能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关于此问题的争论从未间断,而相关的经验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基于2003—2016年我国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双固定效应模型、空... 城市规模偏小是否就一定不利于其经济增长,推进大城市建设是否就一定能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关于此问题的争论从未间断,而相关的经验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基于2003—2016年我国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双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系统GMM模型以及面板门限模型等方法,在开放型城市系统模型的假设下,本文拟从绩效规模借用和功能规模借用的视角来再审视城市经济活动密度、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此来破解中小城市高速增长难题。本文研究发现:①绩效规模借用能帮助中小城市实现超越其自身经济活动密度所能达到的集聚经济水平;而功能规模借用则能通过帮助中小城市实现更高等级职能专业化水平的方式,促进其经济快速增长。②此外,通达性水平的提升能同时强化这两种借用规模的作用效果。③最后,就借用规模的异质性表现来看,在城市群内部,中小城市以借用规模行为占主导,而大城市则以发挥集聚阴影作用为主。基于以上结论,本文主要政策建议如下:①政府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交通网络规划时应该以城市群经济建设为目标,努力消除大中小城市的行政壁垒,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共赢式发展。②城市群经济的建设可以以大城市为中心展开,同时以能充分发挥中小城市借用规模的思路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 绩效规模借用 功能规模借用 集聚阴影 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规模功能借用与企业出口增加值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继军 刘依凡 +1 位作者 陈旭 赵跃叶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8-83,共16页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系统考察了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企业出口增加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企业出口增加值的影响存在U形特征,即在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初期,较高的城市间交易成本...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系统考察了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企业出口增加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企业出口增加值的影响存在U形特征,即在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初期,较高的城市间交易成本倾向于抑制企业出口增加值;进入成熟阶段以后,企业通过嵌入城市群网络,在规模借用效应和功能借用效应下,偏向于提高出口增加值。本文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大约有四分之一城市群已经进入拐点的右侧。进一步研究发现,规模借用效应和功能借用效应仅仅是在小城市企业与大城市的互动中显著,且功能借用效应大于规模借用效应。由此,本文提出突破城市间的行政区划界线,将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治理的基本空间单元,加强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发挥中心城市对小城市企业的辐射作用,提高企业出口增加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 规模借用效应 功能借用效应 企业出口增加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蔓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及效应——基于DMSP/OLS与NPP/VIIRS夜间灯光整合数据 被引量:17
6
作者 程开明 高东东 庄燕杰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0-100,共11页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蔓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机制及现实效应,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在解析理论机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全球DMSP/OLS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城市土地面积和人口特征,测算275...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蔓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机制及现实效应,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在解析理论机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全球DMSP/OLS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城市土地面积和人口特征,测算275个地级以上城市2001—2018年的城市蔓延指数,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开展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城市蔓延通过“借用规模”和“聚集阴影”两条路径对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产生积极与消极影响;总体上中国城市蔓延不利于自身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相邻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促进作用,影响效应在4大地区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论: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应适当调控城市蔓延现象并注重地区差异与空间关联性,坚持紧凑性土地开发利用,增强城市生态资源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蔓延 全要素生产率 借用规模 聚集阴影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集聚外部性、城市网络外部性与城市生产效率——基于中国285个城市和十大城市群的多地域尺度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曹文超 韩磊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33,共18页
经济主体和经济活动在不同地理空间的集聚产生众多城市,城市之间的分工和经济联系形成城市网络。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可能带来集聚经济或集聚不经济,且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影响城市生产效率的机制不同,因而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对城... 经济主体和经济活动在不同地理空间的集聚产生众多城市,城市之间的分工和经济联系形成城市网络。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可能带来集聚经济或集聚不经济,且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影响城市生产效率的机制不同,因而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可能有不同的影响并表现出区域异质性;城市可以“借用”网络内其他城市经济集聚的外部性,但其生产资源也可能被“集聚”到其他城市,因而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的影响具有“借用规模效应”和“集聚阴影效应”两种反向机制;城市间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借用规模效应”和“集聚阴影效应”的发挥,而产业功能互补性的增强会强化“借用规模效应”和弱化“集聚阴影效应”。以2003—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为样本的分析发现:在全国层面,MAR外部性与城市生产效率呈现倒U型关系,而Jacobs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城市网络外部性与城市生产效率显著负相关(“集聚阴影效应”强于“借用规模效应”),交通条件的改善会强化而城市功能互补性的提高会弱化这种负面效应。在城市群城市与非城市群城市层面,Jacobs外部性对城市群城市生产效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趋势,但对非城市群城市生产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群城市和非城市群城市生产效率均具有正向影响,且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功能互补性的提高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十大城市群层面,产业集聚外部性和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的影响表现出多样化的异质性。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城市间的产业分工,提高城市功能互补性;城市群发展要注重改善内部交通条件和产业分工,并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非城市群城市应找准自身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定位,与其他城市形成合理分工和功能互补,并改善交通通达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外部性 MAR外部性 Jacobs外部性 城市生产效率 借用规模效应 集聚阴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人口聚散规律和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洁 王亚 苏杨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119,共17页
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城市群发展方式更易实现的目标。影响城市群人口聚散的驱动因素有些方面与城市类似:可分为由资源环境决定的内在驱动因素和政策导向、公共服务水平等主导的外在驱动因素。在市场与政府的共同作用下,内在与外在要素... 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城市群发展方式更易实现的目标。影响城市群人口聚散的驱动因素有些方面与城市类似:可分为由资源环境决定的内在驱动因素和政策导向、公共服务水平等主导的外在驱动因素。在市场与政府的共同作用下,内在与外在要素分别通过内链与外链形成两条相互影响的驱动路径共同影响人口聚散;有些则不同:城市群内各城市间可通过“规模借用”与“功能借用”实现要素的交换与替代,更易于克服内在和外在驱动因素壁垒,整体实现资本、人力资源等要素的更高配置效率。在对城市群人口聚散规律及驱动因素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利用生产函数构建数理模型,引入资源要素与政策要素,并以首都都市圈中“一核两翼”结构为例进行了仿真分析,探究各驱动要素对人口聚散的作用强度与实现路径。实现人口疏解与承接的关键是提高城市间要素的可替代性与驱动弹性,城市群间可通过合作机制(借用规模)实现要素的交换与替代。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城市群人口数量和分布合理化的思路:正确认识城市群人口承载力与城市功能定位的内涵;以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契机,强化市场作用,以产业合理布局带动城市间人口合理分布;改革管理体制,降低省际边界障碍和户籍障碍,推进城市群内部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水平均等化,促进形成与城市群和群中各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人口聚散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高质量发展 人口聚散 驱动要素 规模借用 功能借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