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俯冲碰撞的深反射地震剖面证据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兴洲 曾振 +4 位作者 高锐 侯贺晟 郭冶 蒲建彬 付秋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415-4424,共10页
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地块是东北地区两个十分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由于二者之间发育一套含有蓝片岩的俯冲增生杂岩-黑龙江杂岩(原称黑龙江群),其地质构造意义长期为人们所关注.巴彦—桦南深反射地震剖面揭示,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存... 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地块是东北地区两个十分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由于二者之间发育一套含有蓝片岩的俯冲增生杂岩-黑龙江杂岩(原称黑龙江群),其地质构造意义长期为人们所关注.巴彦—桦南深反射地震剖面揭示,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存在明显向西俯冲的深反射信息,以壳内和幔内向西倾伏的楔状反射区为特征.壳内楔状反射区东与浅表层出露的黑龙江杂岩相连,向西倾伏延深至莫霍面,是俯冲增生杂岩在地壳深部的反映;幔内楔状反射区东起小兴安岭之下的莫霍面,向西倾伏延深至松辽盆地东缘,尖灭深度约78km,与多种方法得出的该区现今的岩石圈厚度(75~80km)基本一致.这一证据充分说明佳木斯地块的岩石圈地幔向西俯冲到松嫩地块岩石圈地幔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反射地震剖面 佳木斯地块 松嫩地块 俯冲碰撞 黑龙江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在南羌塘的岩浆岩证据:西藏荣玛乡冈塘错花岗岩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静超 赵中宝 +4 位作者 郑艺龙 袁国礼 梁晓 王根厚 刘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78-2088,共11页
西藏荣玛乡冈塘错花岗岩岩体分布于南羌塘地块中,由中粗粒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含电气石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中粗粒花岗岩的锆石测年结果为214.4±4.0Ma,中细粒花岗岩锆石测年结果为222.2±6.6Ma,均为晚三叠世。... 西藏荣玛乡冈塘错花岗岩岩体分布于南羌塘地块中,由中粗粒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含电气石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中粗粒花岗岩的锆石测年结果为214.4±4.0Ma,中细粒花岗岩锆石测年结果为222.2±6.6Ma,均为晚三叠世。中粗粒花岗岩A/CNK为1.00~1.09,刚玉标准分子的百分含量均大于1%(1.84~3.04%),Al2O3的含量均大于14%,属于含白云母过铝质花岗岩。中细粒花岗岩的A/CNK〉1.1,刚玉标准分子的百分含量均大于1%(2.40~3.42%),Al2O3的含量均大于14%,属于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虽主量元素特征相近,但两类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差异较大。根据锆石饱和温度计得出中粗粒花岗岩为高温类型的花岗岩,中细粒花岗岩为低温类型的花岗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推断中细粒花岗岩形成可能与三叠纪俯冲碰撞作用有关,而中粗粒花岗岩为碰撞后拆沉岩浆底侵的结果。冈塘错岩体中两种成因类型不同的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对古特提斯洋的演化以及缝合带增生杂岩的形成具有时代约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特提斯洋 南羌塘 俯冲碰撞 冈塘错花岗岩 晚三叠世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斜向俯冲—碰撞与南秦岭金—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的响应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复新 于岚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97-300,共4页
南秦岭金-多金属矿床聚集区是秦岭成矿带乃至我国中央造山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床、热水沉积改造铅锌矿床和沉积改造汞锑矿床及聚集区的形成与成矿演化,成矿地质背景,容矿与含矿建造,矿床类型、规模及时空分布规... 南秦岭金-多金属矿床聚集区是秦岭成矿带乃至我国中央造山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床、热水沉积改造铅锌矿床和沉积改造汞锑矿床及聚集区的形成与成矿演化,成矿地质背景,容矿与含矿建造,矿床类型、规模及时空分布规律,均与现代板块构造活动机制有密切的耦合关系。具体分析了造山带俯冲碰撞活动过程中,成矿构造地质背景、成矿盆地环境、沉积建造、成矿作用与矿床分布规律对造山作用的积极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改造型金-铅锌-汞锑矿床 成矿作用响应 陆-陆俯冲碰撞造山活动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与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斑岩铜矿的找矿方向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红 钟康惠 +3 位作者 吴华 杨海锐 李光明 马东方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3期88-93,共6页
本文从构造-岩浆演化、典型矿床特征、构造-岩浆产物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冈底斯成矿带形成于195~80Ma的与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铜矿的找矿方向进行了探讨。认为研究区与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斑岩型铜矿大致可分为早-... 本文从构造-岩浆演化、典型矿床特征、构造-岩浆产物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冈底斯成矿带形成于195~80Ma的与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铜矿的找矿方向进行了探讨。认为研究区与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斑岩型铜矿大致可分为早-中侏罗世、晚侏罗-早白垩世、晚白垩世3个成矿时期,分别对应于雅鲁藏布江洋向北、班公湖怒江洋向南相向俯冲、班公湖怒江洋碰撞关闭、雅鲁藏布江洋向北持续俯冲、雅鲁藏布江洋向北晚期俯冲等构造-岩浆事件。与早期相向俯冲相关的雄村式矿床,在拉萨东部达孜-工布江达一带具有良好找矿前景;与中期俯冲-碰撞相关的多龙式矿床,在昂龙岗日、东恰错、桑日等火山岩浆弧区成矿条件较佳;与晚期俯冲相关的尕尔穷式矿床,在冈底斯东段和西段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成矿带 俯冲-碰撞作用 斑岩铜矿 找矿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对接消减带和叠接消减带与陆-陆碰撞造山和俯冲增生造山:来自侵入岩构造组合的记录 被引量:8
5
作者 邓晋福 刘翠 +6 位作者 狄永军 冯艳芳 苏尚国 肖庆辉 赵国春 戴蒙 段培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41,共8页
从地壳对接消减带与地壳叠接消减带的概念出发,讨论了板块构造岩浆旋回,俯冲增生造山和陆-陆碰撞造山分别对应于板块会聚构造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造山作用;讨论了俯冲增生造山的结构样式,主要由俯冲增生杂岩和岩浆弧构成;陆-陆碰撞造山指... 从地壳对接消减带与地壳叠接消减带的概念出发,讨论了板块构造岩浆旋回,俯冲增生造山和陆-陆碰撞造山分别对应于板块会聚构造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造山作用;讨论了俯冲增生造山的结构样式,主要由俯冲增生杂岩和岩浆弧构成;陆-陆碰撞造山指相意义的S型花岗岩类的鉴别标志,以及指示板块构造岩浆旋回结束的后造山过碱性A型花岗岩类的识别标志。最后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图(1∶250万)及其说明书的成果,简要地讨论了中国三个克拉通性质的陆块区以及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印度克拉通之间的大洋区的洋陆转换形成的俯冲增生造山和随后的陆-陆碰撞造山,认为:(1)塔里木克拉通西北缘与西伯利亚克拉通西南缘陆-陆碰撞可能发生在石炭纪,早二叠世可能完成;(2)中国三个克拉通的陆-陆碰撞可能分别发生在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完成拼合,形成中国主体大陆;(3)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完成中国主体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的最终拼合;(4)新生代中国大陆与印度大陆拼合,碰撞造山仍在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叠接消减带与对接消减带 板块构造岩浆旋回 俯冲增生造山与陆-陆碰撞造山 中国大陆的拼合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碰撞造山带的两类橄榄岩——以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为例 被引量:15
6
作者 宋述光 张立飞 +1 位作者 牛耀龄 张贵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论述了大陆俯冲碰撞带中地幔橄榄岩的基本特征和成岩类型,并重点讨论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中不同性质的橄榄岩及其成因。根据岩石学特征,我们确定柴北缘超高压带中发育有两种类型的橄榄岩:(1)石榴橄榄岩,岩石类型包括石榴二辉橄榄岩、石... 论述了大陆俯冲碰撞带中地幔橄榄岩的基本特征和成岩类型,并重点讨论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中不同性质的橄榄岩及其成因。根据岩石学特征,我们确定柴北缘超高压带中发育有两种类型的橄榄岩:(1)石榴橄榄岩,岩石类型包括石榴二辉橄榄岩、石榴方辉橄榄岩、纯橄岩和石榴辉石岩,是大陆型俯冲带的标志性岩石。金刚石包裹体、石榴石和橄榄石的出溶结构、温压计算等均反映其来源深度大于200km。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橄榄岩的原岩是岛弧环境下高镁岩浆在地幔环境下堆晶的产物。(2)大洋蛇绿岩型地幔橄榄岩,与变质的堆晶杂岩(包括石榴辉石岩、蓝晶石榴辉岩)和具有大洋玄武岩特征的榴辉岩构成典型的蛇绿岩剖面,代表大洋岩石圈残片。这两类橄榄岩的确定对了解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的性质和构造演化过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岩 大陆俯冲碰撞 超高压变质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从大洋到大陆的深俯冲过程 被引量:30
7
作者 张贵宾 张立飞 宋述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8-40,共13页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同我国大别-苏鲁造山带类似,同属典型的大陆型俯冲碰撞带。柯石英在榴辉岩和片麻岩中均有发现,且石榴橄榄岩锆石中含有金刚石。本文从岩石学、温压计算、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四个方面,对此带中的鱼卡、绿梁山、锡铁山和...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同我国大别-苏鲁造山带类似,同属典型的大陆型俯冲碰撞带。柯石英在榴辉岩和片麻岩中均有发现,且石榴橄榄岩锆石中含有金刚石。本文从岩石学、温压计算、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四个方面,对此带中的鱼卡、绿梁山、锡铁山和都兰4个榴辉岩和石榴橄榄岩出露地区近些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综述。与典型的大陆型俯冲碰撞带不同,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保存了早期陆壳俯冲前发生的洋壳深俯冲的证据。因此,结合现有数据,本文对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从大洋俯冲到大陆俯冲碰撞的构造演化模式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 洋壳俯冲 大陆俯冲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金沙江斜向碰撞-走滑造山带的确定 被引量:4
8
作者 葛孟春 江元生 +1 位作者 冯庆来 谢德凡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30-430,共1页
关键词 金沙江 造山过程 板块理论 俯冲-碰撞造山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碰撞作用时间 被引量:9
9
作者 万天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56,共9页
以中国及欧洲大陆一些碰撞带所测得的同位素年龄为基础,讨论板块从俯冲到碰撞的过程,认为依次发生了如下事件:俯冲板块的运移速度减慢,洋壳在地表消失,开始碰撞,形成强构造变形与动力变质作用,发生一系列的岩浆活动,最后才隆升成山。这... 以中国及欧洲大陆一些碰撞带所测得的同位素年龄为基础,讨论板块从俯冲到碰撞的过程,认为依次发生了如下事件:俯冲板块的运移速度减慢,洋壳在地表消失,开始碰撞,形成强构造变形与动力变质作用,发生一系列的岩浆活动,最后才隆升成山。这些事件都具有不同的同位素年龄。碰撞的初始作用时间,应该在所测年龄最新的洋壳消失以后,在强构造变形与动力变质作用发生之前。显然,如果只想使用任何一种地质事件的年龄来确定碰撞作用的初始作用时间都是很困难的。俯冲板块运移的初次减速很可能是由于从原来具有典型大洋岩石圈结构的板块俯冲,转变为洋陆过渡型板块俯冲所致。对于较小的、强度不大的板块来说,如中国大陆地块群,在板块碰撞与拼合之后,大陆板块仍可发生地壳转动或大幅度的位移。沿碰撞带主断层面贯入的"钉合岩体"可以是同构造期形成的,也可能是继续碰撞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俯冲-碰撞 板块位移 变形变质 岩浆活动 同位素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贡觉地区早—中三叠世马拉松多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金沙江古特提斯碰撞时间的约束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喆 冀建平 +4 位作者 王保弟 唐渊 秦雅东 巩小栋 贺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77-1891,共15页
金沙江结合带中保留有大量晚古生代—中生代的岩石与构造信息,是研究金沙江古大洋洋陆俯冲-陆陆碰撞演化过程的主要窗口。对贡觉地区早—中三叠世英安岩-流纹岩的锆石U-Pb年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报道,并探讨其岩石成因与岩浆源区。... 金沙江结合带中保留有大量晚古生代—中生代的岩石与构造信息,是研究金沙江古大洋洋陆俯冲-陆陆碰撞演化过程的主要窗口。对贡觉地区早—中三叠世英安岩-流纹岩的锆石U-Pb年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报道,并探讨其岩石成因与岩浆源区。获得4组长英质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46.2±1.7 Ma、245.5±0.7 Ma、244.7±0.6 Ma与246.2±0.5 Ma,一致指示贡觉地区马拉松多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245~246 Ma。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马拉松多组长英质火山岩具有高Si(SiO_(2)=67.16%~74.62%),高K(K_(2)O=3.44%~5.94%),贫Na(Na_(2)O=1.75%~2.53%),贫Mg(MgO=0.28%~1.04%)的特点。A/CNK值范围为1.07~1.41,总体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现出轻稀土元素明显右倾,重稀土元素相对平缓的“V”字形;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Sr、Ti相对亏损,指示岩浆来源于古老地壳。研究认为贡觉地区马拉松多组长英质火山岩为金沙江古洋壳西向俯冲造陆背景下,幔源基性岩浆底侵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贡觉地区此时正处于俯冲到碰撞的转换阶段。结合区域地质资料与前人研究,认为金沙江结合带贡觉地区大致经历了二叠纪的俯冲消减、早三叠世俯冲-碰撞转换、中三叠世的陆陆碰撞与晚三叠世的后碰撞造山阶段,直到晚三叠世后期造山运动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结合带 早三叠世 马拉松多组 俯冲-碰撞转换 古特提斯 西藏贡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过程岩石圈热结构模拟
11
作者 江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1-304,共4页
研究中采用了非线性非稳态的二维热传导———平流方程 ,首次考虑了俯冲角度及地球物质材料的性质对摩擦生热率的影响 ,对拉萨地块中部 10 0~ 4 0Ma期间印度与欧亚板块俯冲 碰撞过程岩石圈热结构演化过程数值模拟进行了尝试 ,在模拟板... 研究中采用了非线性非稳态的二维热传导———平流方程 ,首次考虑了俯冲角度及地球物质材料的性质对摩擦生热率的影响 ,对拉萨地块中部 10 0~ 4 0Ma期间印度与欧亚板块俯冲 碰撞过程岩石圈热结构演化过程数值模拟进行了尝试 ,在模拟板块俯冲 碰撞过程中高原中部热结构的同时探讨了岩石圈的拆层作用对高原 (尤其是对拉萨地块 )热结构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结构 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 俯冲-碰撞过程 印度板块 欧亚板块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东北缘榴辉岩的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及其对东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启示
12
作者 郑勇 林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861-3875,共15页
海南岛东北缘木兰头地区发现的榴辉岩为约束古特提斯洋在东南亚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将木兰头榴辉岩原岩的形成时代重新限定为389.6±9.1Ma的中泥盆世,与哀牢山-马江缝合带蛇绿混杂岩的初... 海南岛东北缘木兰头地区发现的榴辉岩为约束古特提斯洋在东南亚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将木兰头榴辉岩原岩的形成时代重新限定为389.6±9.1Ma的中泥盆世,与哀牢山-马江缝合带蛇绿混杂岩的初始形成时间一致。榴辉岩主体呈现轻稀土元素亏损,具有较为明显的Ce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略微亏损和Nb、Ta元素的轻微负异常;具有相对较为亏损的Sr-Nd同位素组成,I_(Sr)=0.705~0.707,ε_(Nd)(t)=+0.8~+6.0,表现出典型的洋中脊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在中泥盆世390~380Ma沿金沙江-哀牢山-马江和海南岛北缘分布有连续的东古特提斯洋大洋中脊。仅少量样品表现出轻稀土元素轻微富集,具有轻微的Eu负异常,中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且表现出明显的Nb、Ta元素正异常,代表了俯冲碰撞过程中俯冲沉积物和变质洋壳组分交代作用的结果。自石炭纪340~330Ma以来,大洋板片沿海南岛北缘向海南岛地块俯冲,由此形成了木兰头榴辉岩的进变质作用和邦溪-晨星沿线分布的弧后盆地。因此,哀牢山-马江缝合线应向东延伸至海南岛东北缘木兰头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榴辉岩 东古特提斯洋 俯冲碰撞 缝合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大洋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被引量:58
13
作者 朱小辉 陈丹玲 +2 位作者 王超 王红 刘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4-251,共18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是一条典型的早古生代造山带,是由陆壳深俯冲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产于其中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原岩形成时代普遍大于750Ma,原岩的性质为陆壳属性,但柴北缘东段都兰沙柳河地区出露的含柯石英榴辉岩原岩的形...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是一条典型的早古生代造山带,是由陆壳深俯冲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产于其中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原岩形成时代普遍大于750Ma,原岩的性质为陆壳属性,但柴北缘东段都兰沙柳河地区出露的含柯石英榴辉岩原岩的形成时代为516Ma,原岩的性质为洋壳属性,证实柴北缘局部地段还存在洋壳深俯冲,柴北缘地区可能记录了从大洋俯冲到大陆俯冲再到碰撞造山这一完整的演化历史。本文主要从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对柴北缘地区陆壳深俯冲前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大洋发展与演化的岩石记录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柴北缘地区在700~850Ma时受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影响发生了裂解;535~700Ma时在裂解事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大洋,沿柴北缘连续分布的岩石记录表明该洋盆可能在早古生代已具有一定的规模;460~535Ma时该洋壳发生了俯冲消减作用;450~460Ma期间洋盆闭合消失。这一认识对全面深入了解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 大洋 洋壳俯冲 大陆俯冲碰撞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化地区古元古代晚期花岗质岩浆作用与地壳演化 被引量:67
14
作者 路孝平 吴福元 +1 位作者 郭敬辉 殷长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21-736,共16页
广泛出露于华北板块东部辽吉地区的古元古代变质杂岩,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古老的陆内裂谷作用的产物,我们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发现,该变质杂岩中以往所划定的混合岩实际是不同变质程度和变形特征的岩浆成因花岗岩岩体,其岩石类型... 广泛出露于华北板块东部辽吉地区的古元古代变质杂岩,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古老的陆内裂谷作用的产物,我们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发现,该变质杂岩中以往所划定的混合岩实际是不同变质程度和变形特征的岩浆成因花岗岩岩体,其岩石类型除典型的片麻状角闪正长花岗岩(俗称“条痕状花岗岩”或“辽吉花岗岩”)外,另有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巨斑状-环斑状含石榴石花岗岩和角闪辉石正长岩等。应用SHRIMP技术,本文对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和巨斑状-环斑状含石榴石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显示它们的侵位时代为1872-1850Ma,与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角闪辉石正长杂岩侵位时代相近。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片麻状石英闪长岩是“I”型花岗岩,具有岛弧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而巨斑状-环斑状含石榴石花岗岩(局部具有球斑状结构)属“S”型花岗岩。结合区内与花岗岩形成同时发生的变质作用P-T特征,这种I-、S-和A-型花岗岩的同时产出,反映他们可能形成于造山后构造背景。结合朝鲜狼林-中国辽南和龙岗太古宙陆块的结晶基底差别,可以认定华北板块在太古宙末期并非仅由东、西部陆块组成,在东部陆块至少还存在朝鲜狼林-辽南-胶东联合陆块和龙岗-鲁西-五淮陆块两个微陆块,这两个微陆块大约在1.90Ga左右发生拼合,然后它们再于1.85 Ga左右与西部地块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陆块 华北板块 俯冲碰撞造山 古元古代晚期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印支期花岗闪长岩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9
15
作者 彭渊 马寅生 +3 位作者 刘成林 李宗星 孙娇鹏 邵鹏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6-221,共16页
为了研究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印支期构造演化特征,选取宗务隆构造带内具代表性的晒勒克郭来花岗闪长岩和察汗诺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学、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结果显示,晒勒克郭来花岗闪长岩与察汗诺花岗闪长岩... 为了研究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印支期构造演化特征,选取宗务隆构造带内具代表性的晒勒克郭来花岗闪长岩和察汗诺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学、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结果显示,晒勒克郭来花岗闪长岩与察汗诺花岗闪长岩分别形成于(249.2±2.6)Ma、(242.7±1.9)Ma和(243.5±2.4)Ma,为早三叠世,也更加证实柴北缘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的存在。两岩体均相对富SiO2、Na2O和Al2O3,A/CNK分别为1.02~1.06和1.01~1.05,里特曼指数分别为1.54~1.73和1.07~1.61,属于弱过铝质中钾-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K/Rb值平均分别为234和279,分异指数分别为72.95~76.06和64.49~76.42,两岩体原始岩浆结晶分异不充分;LREE/HREE分别为6.83~9.70和3.29~7.40,弱的Eu负异常或正异常;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两岩体明显富集Rb、U、La、P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察汗诺花岗闪长岩中发育中基性暗色包体,包体和寄主岩中见斜长石、角闪石等矿物结构和成分不平衡现象,说明其为岩浆混合成因。综上所述,两岩体应为印支期柴北缘活动大陆边缘俯冲碰撞作用导致幔源岩浆底侵与下地壳部分重融形成的壳-幔混合岩浆形成的产物。对比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与柴东鄂拉山构造带内岩浆岩地质特征认为,宗务隆构造带的形成可能与西秦岭沿共和坳拉谷强烈斜向碰撞柴达木地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务隆构造带 晒勒克郭来 察汗诺 花岗闪长岩 印支期 岩浆混合成因 俯冲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冈底斯带日松花岗岩体的锆石U-Pb测年和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17
16
作者 关俊雷 耿全如 +4 位作者 王国芝 彭智敏 张璋 丛峰 李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52,共17页
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日土县拉梅拉山口一带的日松花岗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测年和Hf同位素分析。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表明,日松花岗岩体属钙碱性岩类型,绝大多数样品含透辉石标准分子。富集Rb、Pb... 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日土县拉梅拉山口一带的日松花岗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测年和Hf同位素分析。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表明,日松花岗岩体属钙碱性岩类型,绝大多数样品含透辉石标准分子。富集Rb、Pb、Th等而亏损K、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Nb、Ta、Ti等明显亏损。稀土元素呈现出右倾缓倾斜型的特征,且存在较为明显的负Eu异常。与前人研究确定岩体的时代为晚白垩世始新世不同,本文认为岩体的侵位时代主要为白垩纪,可分为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两期。获得二长花岗岩样品(D10452)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08.4±2.1Ma(MSWD-2.4,n=18),结合锆石稀土元素特征、岩浆振荡环带特征(CI。图像)及锆石Th/U比值,上述年龄可以代表岩体的形成年龄(早白垩世)。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二长花岗岩样品(D10452)的εHf(t)为正值。介于1.49~3.86间(平均值为2.50);而石英闪长岩样品(D1045)的£Hf(f)多数为负值,介于-2.09至0.15之间(平均值为-0.69)。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分别在763.0~884.5Ma(D1045—2)、959.1~1073.5Ma(D1045)之间。两件样品的εHf(t)和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均具有较小的变化范围,暗示岩体的岩浆物质来源应该具有较为均一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日松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基本反映了北冈底斯早白垩世的岩浆活动时间和源区等特征,其成因可能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岩石圈向南俯冲过程中幔源物质参与岩浆形成演化有关。本文研究成果,为研究班公湖一怒江结合带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松花岗岩体 锆石U Pb测年 HF同位素 早白垩世 俯冲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地块东缘和佳木斯地块西缘电性结构 被引量:13
17
作者 梁宏达 金胜 +5 位作者 魏文博 高锐 侯贺晟 韩江涛 韩松 刘国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11-1520,共10页
横过松嫩地块东缘和佳木斯地块西缘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揭示了两块体结合带附近的深部电性结构.本文对剖面测点做了标准化数据处理,并对二维偏离度、构造走向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TM模式的数据进行... 横过松嫩地块东缘和佳木斯地块西缘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揭示了两块体结合带附近的深部电性结构.本文对剖面测点做了标准化数据处理,并对二维偏离度、构造走向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TM模式的数据进行了反演,获得了该剖面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模型,划分出三个典型构造单元:松嫩地块东缘、碰撞拼合带和佳木斯地块西缘.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地壳基本呈高阻特征,可能为岩浆岩,代表其经历了多期次岩浆作用,而松嫩地块东缘和佳木斯地块西缘的中下地壳的高导体可能与地幔物质的上涌有关;拼合带下方存在西倾的高导体和高阻体,可能是佳木斯地块向西俯冲到松嫩地块下方的构造遗迹;研究区可能发生了拆沉作用,与之伴随的地幔物质上涌可能是后期伸展作用的一个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地块 佳木斯地块 大地电磁测深 深部电性结构 俯冲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冈底斯带日土县-拉梅拉山口花岗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测年及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13
18
作者 关俊雷 耿全如 +5 位作者 王国芝 彭智敏 张璋 寇福德 丛峰 李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66-1684,共19页
对西藏西部日土县城以南一拉梅拉山口一带的花岗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所有样品铝饱和指数A/CNK集中在O.76~1.0之间,为准铝质类型。CIPW标准矿物组合为Q+Or+Ab+An4-Di(或c)... 对西藏西部日土县城以南一拉梅拉山口一带的花岗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所有样品铝饱和指数A/CNK集中在O.76~1.0之间,为准铝质类型。CIPW标准矿物组合为Q+Or+Ab+An4-Di(或c)+Hy。在稀土元素配分图中呈现出右倾缓倾斜型的特征,轻稀土元素富集并出现较强的分馏作用,重稀土元素无分馏-轻微分馏。8Eu在0.56一O.99范围之间,属于铕亏损型。大离子亲石元素出现分化,富集Rb、Pb、Th而亏损K、Ba,高场强元素Nb、Ta、Ti等明显亏损。获得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中岩浆结晶锆石的LA.ICP.MSU-Pb年龄分别为:79.4±0.4Ma、81.0±0.5Ma和81.3±0.5Ma,结合锆石稀土元素和岩浆振荡环带特征及Th/u比值,上述年龄结果可代表岩石的结晶年龄,表明该套岩体为晚白垩世侵位的大型岩基。两件样品的锆石均具有正的Hf同位素初始比值6Hf(t),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分别介于547.5—658.0Ma、523.4—710.2Ma之间。分析认为该套岩体的物质来源应该为富角闪石的下地壳,可能为幔源岩浆首先侵入到地壳基底岩石中形成新生地壳,然后在温度约为700~800~C之间、压力〈8kbar且富合流体的影响下,这种既有新生地壳又有古老基底地壳构成的混合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这一结论与野外宏观露头上岩体中大关俊雷等:北冈底斯带日土县.拉梅拉山口花岗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测年及Hf同位素组成量发育暗色微粒包体等直接岩石学证据相佐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岩体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该套花岗岩体应该形成于洋壳闭合时的碰撞造山过程,其形成与侵位与北侧班公湖一怒江结合带的构造演化有成因上的联系,是班公湖一怒江特提斯洋向南的俯冲碰撞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体 锆石U-PB测年 HF同位素 晚白垩世 俯冲碰撞 西藏日土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双湖鄂柔地区变质岩和玄武岩的^(40)Ar/^(39)Ar年龄及其意义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立全 潘桂棠 +3 位作者 朱弟成 朱同兴 林仕良 李宗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21-232,共12页
在藏北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东段双湖鄂柔地区,获得绿泥阳起石片岩中阳起石矿物的40Ar/39Ar坪年龄为(235·9±2·6)Ma和枕状玄武岩中蚀变辉石斑晶的40Ar/39Ar坪年龄为(232·5±2·4)Ma,两个年龄具有极好的一致性... 在藏北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东段双湖鄂柔地区,获得绿泥阳起石片岩中阳起石矿物的40Ar/39Ar坪年龄为(235·9±2·6)Ma和枕状玄武岩中蚀变辉石斑晶的40Ar/39Ar坪年龄为(232·5±2·4)Ma,两个年龄具有极好的一致性,记录了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沿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发生俯冲碰撞作用的构造-热事件。羌塘地区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的俯冲碰撞造山事件使得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及其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即北羌塘盆地)转变为前陆盆地,区域上三叠统底部不整合面和底砾岩的发育是碰撞造山作用地质记录的重要标志。绿泥阳起石片岩的原岩主要为富含玄武岩的火山-沉积岩系,绿泥阳起石片岩和蚀变枕状玄武岩具有Ti O2、P2O5、MgO含量较高和LREE富集型、无Eu异常,以及“大隆起”微量元素配分模式和富集Nb、Ta、Ti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较典型的洋岛型碱性玄武岩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木错一双湖缝合带 绿泥阳起石片岩 蚀变枕状玄武岩 ^40Ar/^39Ar年龄测定 俯冲碰撞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波拿巴盆地构造演化与层序地层学 被引量:4
20
作者 龚承林 王英民 +3 位作者 崔刚 郎淑敏 官宝聪 周兴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3-109,共7页
北波拿巴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战略远景区,其构造演化模式和层序地层学发育样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对北波拿巴盆地的地震资料、钻、测井资料和岩心资料的综合研究,分析北波拿巴盆地的构造演化模式和层序地层学发... 北波拿巴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战略远景区,其构造演化模式和层序地层学发育样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对北波拿巴盆地的地震资料、钻、测井资料和岩心资料的综合研究,分析北波拿巴盆地的构造演化模式和层序地层学发育样式,提出了陆裾转换不整合和俯冲碰撞不整合的划分依据和识别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层序地层学 陆裾转换不整合 俯冲碰撞不整合 北波拿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