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地震带的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9
1
作者 张克亮 魏东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838-2850,共13页
讨论了全球39个俯冲带内的双地震带层间距、应力类型与俯冲参数的相互关系,这些俯冲参数包括动力学参数(板块年龄、热参数、板片拉力)、运动学参数(俯冲板块速度、上覆板块运动速度、海沟迁移速度、弧后形变特征)、几何形态参数(浅俯冲... 讨论了全球39个俯冲带内的双地震带层间距、应力类型与俯冲参数的相互关系,这些俯冲参数包括动力学参数(板块年龄、热参数、板片拉力)、运动学参数(俯冲板块速度、上覆板块运动速度、海沟迁移速度、弧后形变特征)、几何形态参数(浅俯冲角、深俯冲角、俯冲深度、长度)及上覆板块性质等.结果表明:(1)Ⅰ型双地震带易形成于年龄较古老(>60 Ma)的俯冲板块,其层间距主要与动力学参数有关;(2)Ⅱ型双地震带出现在较年轻(<60 Ma)的板块,其层间距及应力状态更容易受局部应力场的影响;(3)当热参数大于5000 km时仪能形成Ⅰ型双地震带,而当热参数小于5000 km时,两类双地震带都能形成;(4)上覆板块的性质似乎决定着双地震带层间距的上下限,其中大陆型上覆板块所对应的双地震带层间距小于20 km;而海洋型对应DSZ层间距则大于15 km.限于现有的观测条件,本文基于有限样本的统计结果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 双地震带 板块年龄 层间距 俯冲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