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修辞过程中的话语角色选择与调整
被引量:
4
1
作者
陈汝东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1-34,共4页
修辞过程中的话语角色选择与调整陈汝东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下面这样的问题。"和李书记谈话以什么名义?公民?工人?下级?他儿子的战友?──不,要以共产党员的名义!"(王不天《普通党员》,《当代》1984年第2期)这是一个工...
修辞过程中的话语角色选择与调整陈汝东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下面这样的问题。"和李书记谈话以什么名义?公民?工人?下级?他儿子的战友?──不,要以共产党员的名义!"(王不天《普通党员》,《当代》1984年第2期)这是一个工人──赵小民在发现厂里的一系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角色
修辞过程
修辞
效果
选择与调整
角色关系
修辞
行为
交际对象
中队长
交际双方
行政角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六结构”与修辞三论
被引量:
4
2
作者
郑颐寿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1期45-48,共4页
本文从“四元六维结构”的哲学高度指出:“修辞过程”不限于“由想而移为辞”,“想”之前要先对世界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移为辞”之后,还要考察对读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修辞效果”不限于表达效果,还包括接受效果和社会效果...
本文从“四元六维结构”的哲学高度指出:“修辞过程”不限于“由想而移为辞”,“想”之前要先对世界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移为辞”之后,还要考察对读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修辞效果”不限于表达效果,还包括接受效果和社会效果;“修辞学”有内外之分,内修辞学包括本体修辞学、表达修辞学、接受修辞学,外修辞学包括文化修辞学、文明修辞学和道德修辞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六结构
修辞过程
修辞
效果
修辞
新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法典修改的语用修辞学思考——以中国宪法为例
被引量:
2
3
作者
张春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29,共4页
法典修改是一种修辞现象,又是一种言语行为,更是一种语用修辞活动。哈贝马斯规范语用学理论(言语行为双重结构论)与陈望道"修辞学的功用观"均对法典修改有积极意义。中国宪法文本修改这一修辞现象和言语行为表明,法典修改可...
法典修改是一种修辞现象,又是一种言语行为,更是一种语用修辞活动。哈贝马斯规范语用学理论(言语行为双重结构论)与陈望道"修辞学的功用观"均对法典修改有积极意义。中国宪法文本修改这一修辞现象和言语行为表明,法典修改可作为语用学与修辞学"联姻"的一个中介。考察法典修改的语用修辞学理据,有助于推动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有助于语用学、修辞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典修改
修辞
现象
言语行为
语用
修辞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社会心理修辞学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
3
4
作者
陈汝东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3-27,共5页
本文在分析总括国内外修辞学研究的方法论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心理修辞学的方法论基础和具体的操作方法,阐发了唯物辨证法统观下的修辞系统,论述了社会心理修辞学研究的三种方法:调查法、社会心理分析法和实验法。
关键词
社会心理因素
现代
修辞
学
修辞
学研究
修辞过程
修辞
手段
语法
修辞
研究方法
言语交际
交际双方
修辞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心理活动对修辞现象的效能
5
作者
王泽龙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4期57-63,共7页
一、总论意大利美学家、语言学家克罗齐指出:“造句法只注重语言的正确无误,修辞学和诗学却研究表现美和贴切;造句法只有语法原则,修辞学和诗学还应研究语言之外的东西。”这里提出论题的直接依据是:人脑与动物脑的显著区别之一,在于人...
一、总论意大利美学家、语言学家克罗齐指出:“造句法只注重语言的正确无误,修辞学和诗学却研究表现美和贴切;造句法只有语法原则,修辞学和诗学还应研究语言之外的东西。”这里提出论题的直接依据是:人脑与动物脑的显著区别之一,在于人不仅有由现实直接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而在大脑中形成条件联系的第一信号系统,还有由语言文字的刺激通过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形成条件联系的第二信号系统。而且,这种语言文字对于人心理刺激的广度和深度,是任何具体条件刺激物所望尘莫及的。修辞的目的在于使传情达意更为“美和贴切”,使人的心理得到一定的艺术享受。而由于修辞的精微高妙,接受者也不仅要有直接的感受,还要有高级神经活动的配合,才能全面挖掘而避免修辞意义接收的误差。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修辞主体(说写者)的修辞过程中,都必然会有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
现象
心理活动
个性心理
修辞
方式
心理
过程
修辞
学
修辞过程
语言文字
条件联系
大脑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修辞过程中的话语角色选择与调整
被引量:
4
1
作者
陈汝东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1-34,共4页
文摘
修辞过程中的话语角色选择与调整陈汝东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下面这样的问题。"和李书记谈话以什么名义?公民?工人?下级?他儿子的战友?──不,要以共产党员的名义!"(王不天《普通党员》,《当代》1984年第2期)这是一个工人──赵小民在发现厂里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
话语角色
修辞过程
修辞
效果
选择与调整
角色关系
修辞
行为
交际对象
中队长
交际双方
行政角色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六结构”与修辞三论
被引量:
4
2
作者
郑颐寿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1期45-48,共4页
文摘
本文从“四元六维结构”的哲学高度指出:“修辞过程”不限于“由想而移为辞”,“想”之前要先对世界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移为辞”之后,还要考察对读者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修辞效果”不限于表达效果,还包括接受效果和社会效果;“修辞学”有内外之分,内修辞学包括本体修辞学、表达修辞学、接受修辞学,外修辞学包括文化修辞学、文明修辞学和道德修辞学等。
关键词
四六结构
修辞过程
修辞
效果
修辞
新学科建设
Keywords
Four Meta-elements and Six Dimensions
rhetorical process
rhetorical effect
building of the subject of rhetoric
分类号
H152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法典修改的语用修辞学思考——以中国宪法为例
被引量:
2
3
作者
张春泉
机构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29,共4页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3034523)
文摘
法典修改是一种修辞现象,又是一种言语行为,更是一种语用修辞活动。哈贝马斯规范语用学理论(言语行为双重结构论)与陈望道"修辞学的功用观"均对法典修改有积极意义。中国宪法文本修改这一修辞现象和言语行为表明,法典修改可作为语用学与修辞学"联姻"的一个中介。考察法典修改的语用修辞学理据,有助于推动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有助于语用学、修辞学的发展。
关键词
法典修改
修辞
现象
言语行为
语用
修辞过程
Keywords
legal text revision
rhetoric phenomenon
speech act
pragmastylistic process
分类号
D90055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社会心理修辞学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
3
4
作者
陈汝东
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3-27,共5页
文摘
本文在分析总括国内外修辞学研究的方法论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心理修辞学的方法论基础和具体的操作方法,阐发了唯物辨证法统观下的修辞系统,论述了社会心理修辞学研究的三种方法:调查法、社会心理分析法和实验法。
关键词
社会心理因素
现代
修辞
学
修辞
学研究
修辞过程
修辞
手段
语法
修辞
研究方法
言语交际
交际双方
修辞
系统
分类号
H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心理活动对修辞现象的效能
5
作者
王泽龙
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4期57-63,共7页
文摘
一、总论意大利美学家、语言学家克罗齐指出:“造句法只注重语言的正确无误,修辞学和诗学却研究表现美和贴切;造句法只有语法原则,修辞学和诗学还应研究语言之外的东西。”这里提出论题的直接依据是:人脑与动物脑的显著区别之一,在于人不仅有由现实直接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而在大脑中形成条件联系的第一信号系统,还有由语言文字的刺激通过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形成条件联系的第二信号系统。而且,这种语言文字对于人心理刺激的广度和深度,是任何具体条件刺激物所望尘莫及的。修辞的目的在于使传情达意更为“美和贴切”,使人的心理得到一定的艺术享受。而由于修辞的精微高妙,接受者也不仅要有直接的感受,还要有高级神经活动的配合,才能全面挖掘而避免修辞意义接收的误差。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修辞主体(说写者)的修辞过程中,都必然会有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
关键词
修辞
现象
心理活动
个性心理
修辞
方式
心理
过程
修辞
学
修辞过程
语言文字
条件联系
大脑皮层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修辞过程中的话语角色选择与调整
陈汝东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四六结构”与修辞三论
郑颐寿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法典修改的语用修辞学思考——以中国宪法为例
张春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社会心理修辞学的研究方法
陈汝东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5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略论心理活动对修辞现象的效能
王泽龙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