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詹姆斯·费伦叙事修辞诗学十原则 被引量:3
1
作者 谭君强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共7页
叙事修辞研究是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面向,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詹姆斯·费伦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学者。在其2017年的《某人告诉某人:叙事修辞诗学》一书中,他围绕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可能的不可能性、叙事进程中的交叉现象,以及从或... 叙事修辞研究是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面向,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詹姆斯·费伦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学者。在其2017年的《某人告诉某人:叙事修辞诗学》一书中,他围绕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可能的不可能性、叙事进程中的交叉现象,以及从或然性到含混,从不可靠叙述到不充足叙述到可靠叙述,从人物—人物对话到叙述场合等问题,提出了叙事修辞诗学的十个关键原则。本文聚焦这十个原则,并回溯费伦此前多次提出的修辞范式六原则,在叙事理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转换的过程中,探讨修辞范式十原则的价值及其对构建叙事修辞诗学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费伦 叙事修辞诗学 原则 修辞范式 价值与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者、资源、读者:叙事的修辞诗学 被引量:5
2
作者 詹姆斯·费伦 聂宝玉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112,共9页
本文通过讨论叙事交流阐述了修辞诗学的基本原则。首先,笔者建议用ARA(作者、资源、读者)模式取代西摩·查特曼的叙事交流模式。ARA模型将作者和读者视为叙事交流的两个常量,将叙事中的文本元素视为变量。因此,作者可以安排一个叙... 本文通过讨论叙事交流阐述了修辞诗学的基本原则。首先,笔者建议用ARA(作者、资源、读者)模式取代西摩·查特曼的叙事交流模式。ARA模型将作者和读者视为叙事交流的两个常量,将叙事中的文本元素视为变量。因此,作者可以安排一个叙事者也可以不安排,可以把事件定位在一定的空间中也可以不在,这取决于作者对哪些资源是实现其交流目的所需的评估。该模型还表明,作者和读者在交流中都有代理,作者可以选择建立多种交流渠道,并在渠道之间构建协同作用。读者通过影响作者的选择来发挥他们的代理作用。在亚里士多德所谈论的“可能的不可能性”和笔者所谈论的“跨界叙事”中,作者和读者的双重代理作用明显。在此情况中,作者违悖了事件和叙事的普遍可能性,读者要么没有注意到,要么不介意,因为叙事所展开的进程使得这一违悖现象为叙事整体增添了价值。概括而言,作者所构建的叙事进程将文本动力和阅读动力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以至于阅读动力不仅成为文本动力的结果,而且往往成为文本动力的推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诗学 “作者-资源-读者”模式 叙事交流 文本动力 读者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辞诗学、非自然叙事学和模仿、主题、综合的叙事 被引量:4
3
作者 舒凌鸿(译)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11,共6页
为了解释为什么修辞理论并没模仿的偏见,本文将对修辞诗学进行更新,主要集中于修辞理论的读者模式以及模仿、主题和综合的原则(MTS)。通过运用MTS模型及读者研究的方法,本文将讨论在鬼怪类小说文本中,如何运用修辞诗学中四类读者:真实... 为了解释为什么修辞理论并没模仿的偏见,本文将对修辞诗学进行更新,主要集中于修辞理论的读者模式以及模仿、主题和综合的原则(MTS)。通过运用MTS模型及读者研究的方法,本文将讨论在鬼怪类小说文本中,如何运用修辞诗学中四类读者:真实的读者、作者的读者、叙事的读者和受述者的分类模型进行叙事学分析。非自然叙事学的见解是可以融入到修辞诗学总体方法之中的,并以此辩驳非自然叙事学家认为修辞诗学受到模仿偏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诗学 非自然叙事学 MT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者行为批评的修辞诗学路径探析——以张之洞《劝学篇》英译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彭白羽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6-124,共9页
翻译是话语的重构,可谓一种修辞性交际行为,即特定译者出于特定目的在特定语境下向特定读者传递特定信息。译者凭借其文本内外的多重读者身份在与文本和社会的互动中实现这种重构。本研究立足于翻译的间性本体,参考修辞诗学对“修辞性... 翻译是话语的重构,可谓一种修辞性交际行为,即特定译者出于特定目的在特定语境下向特定读者传递特定信息。译者凭借其文本内外的多重读者身份在与文本和社会的互动中实现这种重构。本研究立足于翻译的间性本体,参考修辞诗学对“修辞性读者”及“真实读者”的区分,以张之洞《劝学篇》英译为例,在“求真-务实”连续统基础上结合“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系统,尝试建立连通“模仿式体验”和“共导式重构”的译者行为批评修辞诗学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行为批评 修辞诗学 模仿式体验 共导式重构 张之洞《劝学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子瑜:被“修辞学史家”遮蔽的学术身份
5
作者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8-93,共6页
郑子瑜因其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讲授中国修辞学变迁的学术经历及其后的中国修辞学史研究,受到中国学术界的崇敬。但"修辞学史家"的学术身份遮蔽了郑氏卓有精见的另一面:修辞诗学研究。本文作者以郑子瑜寄赠的《诗论与诗纪》... 郑子瑜因其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讲授中国修辞学变迁的学术经历及其后的中国修辞学史研究,受到中国学术界的崇敬。但"修辞学史家"的学术身份遮蔽了郑氏卓有精见的另一面:修辞诗学研究。本文作者以郑子瑜寄赠的《诗论与诗纪》为例,兼及国内学术刊物发表的郑子瑜部分论文,指出郑氏的修辞诗学研究不应该被忽视,阐释修辞学和诗学互相纠缠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子瑜 学术身份 修辞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的语义特征及其在杜诗中的修辞功能
6
作者 胡珊珊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6-58,74,共4页
杜甫作诗,喜用"湿"字。"湿"字先后在其五十多首诗歌中出现过,贯穿于他的各个创作时期。纵观这五十来首诗歌,可以看出杜甫诗歌中的"湿"字具有超常的语义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杜甫诗歌定下了一种忧郁、... 杜甫作诗,喜用"湿"字。"湿"字先后在其五十多首诗歌中出现过,贯穿于他的各个创作时期。纵观这五十来首诗歌,可以看出杜甫诗歌中的"湿"字具有超常的语义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杜甫诗歌定下了一种忧郁、悲凉的感情基调,体现了杜甫的创作心态和创作手法。从本文关键词"湿"字的修辞义素分析入手,探讨"湿"字语义的隐喻功能和文化内蕴,进而归纳出"湿"字经常出现于杜甫诗歌中的原因以及"湿"字的表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湿 修辞诗学 语义特征 文化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