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领域信息分解式学习的大语言模型修辞认知增强方法
1
作者 王雯 于东 刘鹏远 《中文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41,共12页
中文修辞手法多样且概念差异性大,大语言模型对部分修辞手法的认知存在缺陷。针对该问题,该文提出了QAKAG框架,此框架首先引入信息分解式学习思想,通过问答形式检测大语言模型的修辞认知缺陷,然后以四种不同的知识组合方式探究最优信息... 中文修辞手法多样且概念差异性大,大语言模型对部分修辞手法的认知存在缺陷。针对该问题,该文提出了QAKAG框架,此框架首先引入信息分解式学习思想,通过问答形式检测大语言模型的修辞认知缺陷,然后以四种不同的知识组合方式探究最优信息补充机制,实现了大语言模型修辞认知能力的增强。该文构建了多类别中文修辞句数据集MCRSD和修辞知识库MCRKB,并在ChatGPT4等六个大语言模型上开展实验研究,验证了QAKAG框架对增强大语言模型修辞认知能力的有效性以及其各阶段的必要性。结果表明,在QAKAG框架的增强下,六个大语言模型在多类别修辞识别任务上的性能相较直接回答识别问题的平均F_(1)值提高22.1%,优于Zero-shot-CoT、RAG-BaiKe、Few-Shot5提示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修辞认知 分解式学习 动态信息补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表色语义修辞认知阐释 被引量:16
2
作者 谭学纯 肖莉 《语言科学》 2006年第3期55-60,共6页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中文数据库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为语料来源,解释近年高出现率和高生长性的“绿色~~”。依次讨论“绿色”的表色语义转移、失落、泛化,以及“绿色”的语义修辞化建构的前提与空间,“绿色~~”相关对...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中文数据库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为语料来源,解释近年高出现率和高生长性的“绿色~~”。依次讨论“绿色”的表色语义转移、失落、泛化,以及“绿色”的语义修辞化建构的前提与空间,“绿色~~”相关对应概念和认知方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 语义建构 修辞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讽谏的语用策略和修辞认知 被引量:7
3
作者 朱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5-90,共6页
讽谏是中国古代政体下发生的特殊言语行为,讽谏运用多种语用策略,实现言语活动中“知识”和“规则”的调整,话语权力的重新分布以及话语角色的变化,并作用于接受者的认知,改变他们对重大事件的单一处理方法。
关键词 讽谏 言语行为 语用策略 修辞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教”的跨文化认知与传播:语义变异与幻象建构——《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关键词之广义修辞学阐释 被引量:5
4
作者 钟晓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46,共7页
《教务杂志》"儒教认知"主题文本,通过概念的修辞重构与儒学的修辞建构,承载并传播儒家西方认知。概念重构发生于语义变异与系统变构,儒学建构基于认知幻象的形式与内容建构。据此,认知主体在文本不同层面建构并传播"儒... 《教务杂志》"儒教认知"主题文本,通过概念的修辞重构与儒学的修辞建构,承载并传播儒家西方认知。概念重构发生于语义变异与系统变构,儒学建构基于认知幻象的形式与内容建构。据此,认知主体在文本不同层面建构并传播"儒教"修辞幻象:一个基于"中国《旧约》"及其含混思想的落后宗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 修辞认知 语义变异 修辞幻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修辞学浅谈 被引量:6
5
作者 吴雪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60-63,68,共5页
本文主要介绍认知修辞学这一新兴的修辞理论。随着人们对知识的产生以及认知语言学的关注 ,修辞的认知性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在综合修辞学家们对认知修辞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对这一新兴的边缘学科的起源、定义、本质、特点及发展... 本文主要介绍认知修辞学这一新兴的修辞理论。随着人们对知识的产生以及认知语言学的关注 ,修辞的认知性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在综合修辞学家们对认知修辞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对这一新兴的边缘学科的起源、定义、本质、特点及发展潜能作了较详尽的论述。作者认为 ,认知修辞学不仅为研究修辞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使我们对修辞学的研究扩大到了认知领域 ,不再囿于传统意义上的“说服”功能 ,也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修辞 起源 定义 本质 特点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修辞学视角下的英语新闻标题功能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吴雪颖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20,共4页
本文旨在从认知修辞学角度出发,分析英语新闻标题的交际功能。通过运用认知修辞学理论对读者认知构建的分析,本文揭示了标题在新闻报道与读者之间所起的修辞作用:新闻标题不仅仅是报道的内容摘要,还具有认知修辞功能——引导读者建... 本文旨在从认知修辞学角度出发,分析英语新闻标题的交际功能。通过运用认知修辞学理论对读者认知构建的分析,本文揭示了标题在新闻报道与读者之间所起的修辞作用:新闻标题不仅仅是报道的内容摘要,还具有认知修辞功能——引导读者建立对新闻全文理解的语篇修辞背景,缩短读者的认知过程,使读者快速获取信息。因此,一个标题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是否实现了认知修辞功能,而要实现这一功能则必须建立在对读者的修辞分析上,包括对读者的知识结构、信仰、期望和心理等的认知修辞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标题 认知修辞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近代西方跨文化传播——以《教务杂志》(1867—1941)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钟晓文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21-226,共6页
在广义修辞学视域下,修辞参与跨文化大众传播的话语建构、认知建构与主体性建构。大众传播话语的修辞建构主要以认知关键词的语义建构或重构为基本特征,包括文化概念与社会现象关键词;异域认知的修辞建构主要以跨文化语境融通建构为基... 在广义修辞学视域下,修辞参与跨文化大众传播的话语建构、认知建构与主体性建构。大众传播话语的修辞建构主要以认知关键词的语义建构或重构为基本特征,包括文化概念与社会现象关键词;异域认知的修辞建构主要以跨文化语境融通建构为基本特征,使个体认知之偶然修辞表述为智性认知之必然;话语主体性的修辞建构主要以异域文化的主体表述建构为特征,使异域文化修辞表述为主体文化的认知表述。广义修辞学理论,在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与修辞哲学三个层面,不仅批判性解读跨文化大众传播的话语建构,而且在深层追踪认知主体的意识形态轨迹中,质疑并揭示西方主体性哲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他者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修辞话语 修辞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学新视界中的隐喻研究
8
作者 孙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9-150,共12页
东方学是以东方多学科研究为核心形成的知识体系与理论框架。随着中国各方面的跨越式发展,现已跃升为东方学术研究的中心。西方隐喻研究成果卓著,但新时代需基于东方学开拓新路径。本文梳理中国学者隐喻研究后建议:一方面,构建东方隐喻... 东方学是以东方多学科研究为核心形成的知识体系与理论框架。随着中国各方面的跨越式发展,现已跃升为东方学术研究的中心。西方隐喻研究成果卓著,但新时代需基于东方学开拓新路径。本文梳理中国学者隐喻研究后建议:一方面,构建东方隐喻理论体系。立足本土思想资源,系统梳理隐喻的具身文化理据与传统学术脉络,通过认知本质揭示辞格的拓扑属性,构建东方思维主导的修辞范式。另一方面,实施跨文明互鉴双轨工程。建立多语言隐喻数据库,以双向互译解码文明对话。对内通过“术语中国化”重构西方理论,对外以“文化注释+意象移植”传播中国隐喻智慧。两大举措旨在推动隐喻研究创新发展,彰显中国学术贡献,在学术版图中留下东方学派的深刻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学 隐喻 流派 对比 修辞认知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莫言小说中的情境反讽
9
作者 郭洪雷 郭熙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8-143,共6页
反讽的概念很难界定,小如一个讥讽、一句反话,大至一种对人类、对宇宙的总体性认知,都可能被视为反讽。因此,人们常常采用分类描述的方式来把握反讽。在诸多反讽类型中,小说采用较多的是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相较于言语反讽,情境反讽需... 反讽的概念很难界定,小如一个讥讽、一句反话,大至一种对人类、对宇宙的总体性认知,都可能被视为反讽。因此,人们常常采用分类描述的方式来把握反讽。在诸多反讽类型中,小说采用较多的是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相较于言语反讽,情境反讽需要读者足够敏锐,有一定的修辞认知能力,能与看似不在场的反讽者达成心智上的“默契”,否则就会错过对反讽意图的领会,难以获得那种“心照不宣”的精神愉悦。莫言被称为“反讽艺术家”(1),他的小说语言鲜明、夸张,读者对他小说中的“言语反讽”一般都能准确、及时地把握。而理解“情境反讽”有“门槛”要求,读者往往因此错失对莫言小说反讽意趣的领略,非但感受不到其中所隐含的修辞智慧,有时甚至会产生误读,引发对作者创作动机、情感态度和价值立场的怀疑。因此,我们对莫言小说中的“情境反讽”需要加以系统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契 莫言 言语反讽 反讽艺术家 修辞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学发展传统中的类修辞形态:基于修辞学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姜利标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74,F0002,共10页
虽然社会学传统没有留意修辞理念对学科地位的合法获得及知识生产的影响,但该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已不自觉地与修辞理念进行纠缠。本文将“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又无法忽视修辞影响”的发展阶段,称之为社会学发展进程中的类修辞形态区间。基... 虽然社会学传统没有留意修辞理念对学科地位的合法获得及知识生产的影响,但该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已不自觉地与修辞理念进行纠缠。本文将“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又无法忽视修辞影响”的发展阶段,称之为社会学发展进程中的类修辞形态区间。基于修辞学视角的考察发现,社会学传统实际上潜藏着类布道性修辞、类认知性修辞以及类论辩性修辞三种基本形态。它们在为学科赢取合法性地位以及知识生产的过程中,不同层面地促进了社会学学科成熟化体系的形成。可见,修辞不仅能为宏观理解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史提供创意视角,也能为学科知识的后续生产提供经验性参照。它将成为社会学学科的“守护型幽灵”,始终陪伴这门学科的发展而得以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传统 类布道性修辞形态 认知修辞形态 类论辩性修辞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陌生化理论视野下的双关广告语探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郑爽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8-190,共3页
双关广告语是陌生化的语言,它使商业诉求摆脱惯常化的直白表述,借用日常生活中的熟知事物,通过语义、语音、语法、情景手段产生新的语义内涵,用以描述尚不被众人了解的产品信息。双关广告语在充满智慧的距离维持中营造积极的审美体验,... 双关广告语是陌生化的语言,它使商业诉求摆脱惯常化的直白表述,借用日常生活中的熟知事物,通过语义、语音、语法、情景手段产生新的语义内涵,用以描述尚不被众人了解的产品信息。双关广告语在充满智慧的距离维持中营造积极的审美体验,使产品信息潜移默化地走进诉求对象的长期记忆,进而达到劝导消费的最终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关广告语 陌生化 修辞认知 审美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