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ithesis的修辞效应探析
1
作者 苏叶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6-169,共4页
Antithesis(对照)对文章的写作与欣赏有很大的帮助,这种修辞格可以从音位、词法、句法、语义和语篇等层面进行对比语言学分析,在阅读理解时能分别体会出不同的含义以及antithesis在中西宗教、政治、社会和教育等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 ANTITHESIS 语言单位 修辞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文学语言中模糊语句的超常修辞效应
2
作者 刘宝霞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39-142,共4页
在人类社会众多的语言现象中,文学语言以它固有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特征横贯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准确是文学语言的前提,唯其准确,才有文学语言产生与存在的必然基因;唯其准确,才有鲜明生动可言。但准确的文学语言并非仅由表义精确... 在人类社会众多的语言现象中,文学语言以它固有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特征横贯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准确是文学语言的前提,唯其准确,才有文学语言产生与存在的必然基因;唯其准确,才有鲜明生动可言。但准确的文学语言并非仅由表义精确的语句来体现。固然,精确的语句是作家对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的折射,是精确思维的理性昭示,作家正是依赖精确的语句进行表情达义,才构建出熠熠生辉的文学语言。然而它不是构筑文学语言的唯一构件。山高无林,水清无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作家 修辞效应 文学写作 理性 文学大师 模糊语 景物描写 语言准确 修辞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记理论对名形“转品”现象的解释能力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茁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5-118,共4页
某些语言成分比其他成分更基本、更自然、更常见,在“标记理论”中被称为是无标记的;而其他成分被称为是有标记的。名词临时作为形容词使用就是有标记的语言现象。本文在英汉对比基础上分析了汉语中临时用做形容词使用的五类名词表达式... 某些语言成分比其他成分更基本、更自然、更常见,在“标记理论”中被称为是无标记的;而其他成分被称为是有标记的。名词临时作为形容词使用就是有标记的语言现象。本文在英汉对比基础上分析了汉语中临时用做形容词使用的五类名词表达式:抽象名词、指物名词、指人名词、专有名词以及成语和四字及四字以上词组,并认定它们的标记等级。文章最后分析了这类创造性活用现象的经济性以及陌生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理论 有标记 转品 修辞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说“堪”“可”连用
4
作者 李元枚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7-17,共1页
汉语一字一音,前声后韵,字音规整而富于节奏感;遣字造句之间就十分讲究音节的“均齐”(蔡元培语)、奇偶的配置。下面两例,有失这种讲究:(1)顾书记工作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可·堪·称模范。(2)这两棵野参,可·... 汉语一字一音,前声后韵,字音规整而富于节奏感;遣字造句之间就十分讲究音节的“均齐”(蔡元培语)、奇偶的配置。下面两例,有失这种讲究:(1)顾书记工作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可·堪·称模范。(2)这两棵野参,可·堪·称人参之王。“可”“堪”同义,此处连用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字 现代汉语 《助字辨略》 《颜氏家训》 词语规范 修辞效应 《永遇乐》 同义连用 均齐 蔡元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