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21篇文章
< 1 2 1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汉翻译中修辞翻译规律——评《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孙素茶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6-126,共1页
为了更好地剖析英汉翻译中的修辞翻译规律,王军撰写了《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研究》一书。作者一一列举了两种语言中的相同的修辞方式、相似的修辞方式和不同的修辞方式,对英汉修辞翻译中的可译性、难译性及不可译性进行了分类,归纳出了... 为了更好地剖析英汉翻译中的修辞翻译规律,王军撰写了《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研究》一书。作者一一列举了两种语言中的相同的修辞方式、相似的修辞方式和不同的修辞方式,对英汉修辞翻译中的可译性、难译性及不可译性进行了分类,归纳出了英汉两种语言修辞的三个特点:音律修辞、语义修辞和句法修辞。该书将英汉修辞划分为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进行比较,使修辞的对比效果更加明显,通俗易懂。在语言层面上,英语和汉语在对同一事物进行表达时用词差异十分明显,英语语言中一般都会避免重复的修辞,最大程度地体现出词语和修辞的多变性,而在汉语语言中,词语和修辞的重复使用频率远大于英语,这与民族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心理习惯有关,英美国家的作者追求的是语言的变化,而中国作者更加追求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对比 英汉翻译 翻译规律 修辞方式 语言修辞 语言层面 英语语言 不可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域下《论语》英译本的修辞对比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薛冰 向明友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93,共11页
《论语》作为儒学的经典之作,是中华文化典籍的杰出代表。《论语》英译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本文借助DocuScope软件和相关统计工具,对理雅各和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从修辞功能上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以期发现不同译本间修辞效果的差异... 《论语》作为儒学的经典之作,是中华文化典籍的杰出代表。《论语》英译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本文借助DocuScope软件和相关统计工具,对理雅各和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从修辞功能上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以期发现不同译本间修辞效果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理雅各译本以角色刻画为主,译文多采用直接还原的形式,极富言据性及详尽性;韦利译本注重对事件的描述,互动特征明显,语言铿锵有力,颇具劝说性。DocuScope等数字化人文研究工具不仅能够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丰富现有《论语》英译研究,也为当下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英译 修辞 数字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劝服”到“邀请”:邀请修辞的理论内涵及知识生产范式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涛 刘锦鹏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共14页
作为一种新兴的修辞观念与形式,邀请修辞的诞生,向传统修辞观念中的“劝服”模式发起挑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对话观念的“邀请”模式。无论是古典修辞学的劝服观,还是新修辞学的同一观,本质上都体现为一种以修辞者为中心的理论话语,强调... 作为一种新兴的修辞观念与形式,邀请修辞的诞生,向传统修辞观念中的“劝服”模式发起挑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对话观念的“邀请”模式。无论是古典修辞学的劝服观,还是新修辞学的同一观,本质上都体现为一种以修辞者为中心的理论话语,强调对接受者施加影响乃至控制。受到女性主义修辞学的影响和启发,邀请修辞旨在改写修辞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说服或霸权关系。所谓邀请修辞,意为一种基于平等、尊重、自由、对话、共同理解之交往观念的修辞形式与实践。邀请修辞的理论框架主要体现为修辞动机维度的共同理解目标之设定,修辞行为维度的平等互惠关系之建构,以及修辞文化维度的自由认知模式之形成。作为一种新兴的修辞范式,邀请修辞在价值论、认识论、本体论上都呈现出有别于传统修辞学的理论本质。当接受者被“邀请”到一个平等、自由的修辞世界时,邀请修辞不仅意味着一种重构社会交往模式和秩序的修辞实践,而且意味着一种动态的、协作的、参与性的知识生产范式,由此诞生了一种新兴的知识形态——邀请性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邀请修辞 女性主义修辞 修辞实践 认知自由 邀请性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互文、数据重组与拟像再现——Sora影像叙事的修辞学建构及其审美逻辑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伟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70,共9页
视觉修辞作为一种认识论的理论属性为考察Sora的先锋艺术实践提供了契机,也使得从宏观、整体性立场审视Sora成为可能。“图—文”关系作为视觉修辞符号层级的审美实践成为Sora文生视频的修辞参照,Sora对语言文本指令的修正与丰富架构了... 视觉修辞作为一种认识论的理论属性为考察Sora的先锋艺术实践提供了契机,也使得从宏观、整体性立场审视Sora成为可能。“图—文”关系作为视觉修辞符号层级的审美实践成为Sora文生视频的修辞参照,Sora对语言文本指令的修正与丰富架构了影像叙事的时空框架,使得由之形成的影像更具“故事性”。Sora对庞大视觉数据的学习与处理铺垫了其影像生成的深层路径,对视觉数据元素的提取与重组及其形成的互文关系成为其视觉叙事的另一修辞表征。“真实感”作为视觉修辞的内在意指为审视Sora的“形象”构建提供了理论合法性,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Sora社会影响力的成因。符号表征、文本构建与传播效应是视觉修辞切入Sora影像叙事的三个视点,它在深度揭示人工智能视觉生产审美本质的同时,也加持了人们审视人类视觉表征场域这一非人化行动者的理性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修辞 SORA “图—文”关系 互文 拟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的意象图式及其修辞语言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涛 庞宇瑶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3,共14页
话语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网络,话语建构依赖于文本层面的叙事活动及其修辞策略。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修辞形式,不仅携带着文本的阐释规则,也铺设了公众的认识模式,因而在话语构建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修辞功能。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的意象... 话语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网络,话语建构依赖于文本层面的叙事活动及其修辞策略。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修辞形式,不仅携带着文本的阐释规则,也铺设了公众的认识模式,因而在话语构建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修辞功能。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的意象生成实践,主要沿着时间、空间和情感三个维度展开,相应地形成了三种意象图式——时间意象、空间意象和情感意象。具体而言,时间意象以集体记忆为符号资源,通过物象溯源来建立共同体的感知模式,代表性的时间意象包括起源意象、事件意象和流变意象,其分别回应的是集体记忆的同源性、凝缩性和重塑性;空间意象以空间为认知图式,从边界、连接和互动的概念维度出发,想象共同体的形式与结构,具体包括整体性维度的疆域图式、连接性维度的纽带图式和共生性维度的交融图式;情感意象以情感认同为心理机制,通过情感叙事来编织情感共同体的象征形式,具体包括情感符号的建构、情感仪式的征用以及情感话语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时间意象 空间意象 情感意象 修辞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后人文主义修辞学的研究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佳宇 赵亚茹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5,共9页
后人文主义修辞学质疑将人类视作唯一的修辞主体,主张将技术、人造物品、动植物等生命物,以及非生命自然物的修辞能动性纳入研究视域。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及中国社会和语言生活实践,结合后人文修辞学探讨了中国后人文主义修辞学的四... 后人文主义修辞学质疑将人类视作唯一的修辞主体,主张将技术、人造物品、动植物等生命物,以及非生命自然物的修辞能动性纳入研究视域。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及中国社会和语言生活实践,结合后人文修辞学探讨了中国后人文主义修辞学的四种研究路径。中国后人文主义修辞学融合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当代政治理念及后人文主义核心概念,重构人类与非人类要素共构的修辞集合,旨在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后人文主义修辞理论体系,为应对技术革新、生态危机与全球话语权重构提供学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文主义 中国后人文主义 修辞 技术修辞 后人文主义修辞学研究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修辞学视阈下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民族文化呈现逻辑与策略——基于2022-2023年中国举办的三大国际体育赛事开幕式的观察
7
作者 李金宝 李冉冉 +1 位作者 宋具龙 叶雷雷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34,62,共9页
以图像为主,结合文字、声音共同参与完成的视觉修辞,是视觉研究的代表性学术范式。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作为典型的以形象“自塑”为要旨的国家叙事,不但可以通过空间维度来呈现民族文化的历史价值,还可以建构基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共同体... 以图像为主,结合文字、声音共同参与完成的视觉修辞,是视觉研究的代表性学术范式。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作为典型的以形象“自塑”为要旨的国家叙事,不但可以通过空间维度来呈现民族文化的历史价值,还可以建构基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共同体意识。通过对体育赛事开幕式中民族文化的视觉修辞研究,分析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三大体育赛事开幕式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符号选择及其呈现方式,论述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民族文化的叙事模式与逻辑,总结大型体育赛事开幕式中华民族文化叙事策略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修辞 民族文化 文化符号 图像转向 国家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铺陈绵延、变化与“中间人物”路线——班宇小说修辞术
8
作者 王学谦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24,共4页
在许多年轻的作家中,班宇是非常耐读的一位。你即使随意翻几页他的文字,都能闻到铁锈斑驳的味道,那里面有黏稠的东北性和苍茫的人生境界。或许这是一个东北人的偏好,但没有偏好就没有阅读。那么,班宇文字的味道从何而来呢?有人认为班宇... 在许多年轻的作家中,班宇是非常耐读的一位。你即使随意翻几页他的文字,都能闻到铁锈斑驳的味道,那里面有黏稠的东北性和苍茫的人生境界。或许这是一个东北人的偏好,但没有偏好就没有阅读。那么,班宇文字的味道从何而来呢?有人认为班宇、双雪涛们的文学热度,来自历史事件——“下岗”的推动,的确,事件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无疑会提升文学的段位,但是在当下的文学语境中,单靠“下岗”事件无法让一个仅仅创作短篇小说的作家引起读者、批评家的普遍重视和肯定,况且,事件本身也可能遭到有意无意的抑制。那么,离开事件,我们再进一步深入班宇的小说文字,那些人物和场景,甚至细节或只言片语,都能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记。其魔力究竟从哪儿来呢?本文并非从科学层面上用理论、知识进行复杂化研究,而是单从直觉、感受的角度醒悟“文学性”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岗事件 小说修辞 班宇 苍茫人生 东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播修辞学的嵌入:修辞作为风险本体的生成装置——以缅北诈骗的媒介报道为研究样本
9
作者 姜洪伟 袁梦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64,共15页
风险如何在传播中作为一种“过程性的存在”,传播修辞学如何从传统的“话语分析工具”转变为“风险生产过程的理论透镜”。基于本体主义视角重新界定“风险本体”即传播中动态生成的“风险状态”,可将传播修辞学“四大问题域”作为理论... 风险如何在传播中作为一种“过程性的存在”,传播修辞学如何从传统的“话语分析工具”转变为“风险生产过程的理论透镜”。基于本体主义视角重新界定“风险本体”即传播中动态生成的“风险状态”,可将传播修辞学“四大问题域”作为理论框架,以缅北诈骗报道为样本,分析修辞如何从编码工具演变为风险本体的生产装置。基于不同修辞动机生成“可见的普遍风险”,修辞情景和语法共构“风险切身感知”,修辞批评勾连深层社会危机,建构“风险认知”的闭环,推动风险状态经历“脱域化—情感化—社会化”的演变路径。具体而言,系统化的主题嵌套构建了自我强化的风险认知网络,语言功能的协同激活形成完整的意义闭环,隐喻系统的自反演化催生了次级风险。三者共同作用,使风险超越具体经验,成为可讨论、可感知、可共鸣的社会危机,修辞由此成为风险现实的认知基础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修辞 风险本体 风险社会 风险认知 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讽取譬:论中国古代寓言的语篇修辞特质
10
作者 杨庆云 崔灿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1,共10页
寓言是中国古代经典而源远流长的修辞话语之一,以托讽取譬的修辞方式广泛参与汉语语篇范式的建构。近代以来的寓言研究,由于沿用西方寓言体裁观,以及囿于传统的经学、史学视角与文章学理路,长期忽略了其独特的修辞特质。基于自建的语料... 寓言是中国古代经典而源远流长的修辞话语之一,以托讽取譬的修辞方式广泛参与汉语语篇范式的建构。近代以来的寓言研究,由于沿用西方寓言体裁观,以及囿于传统的经学、史学视角与文章学理路,长期忽略了其独特的修辞特质。基于自建的语料库,从194部子书、史传、笔记、文集和诗集中选取1046条寓言语料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模型分析与案例阐释,可以得出古典寓言环譬成训、假象托理以及连类指本的语篇建构模式,以及隐教述志的功能。中国古代寓言含蕴的丰富性正体现在它的语篇修辞特质中,是其至今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故而,从修辞特性之本质出发解释寓言,有助于对古典寓言进行自主定位和深度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寓言 托讽取譬 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框架悬置:传播场景中的邀请修辞及其叙事观念
11
作者 刘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8-150,共13页
邀请修辞的出场目的是克服传统修辞观念中的“劝服”模式,以创设一种平等的交流关系,使得接受者能够自由且自主地建构意义,尤其是实现与修辞者的共同理解。在文本实践中,传统修辞学之“劝服”功能得以实现的主要符号实践是框架装置的生... 邀请修辞的出场目的是克服传统修辞观念中的“劝服”模式,以创设一种平等的交流关系,使得接受者能够自由且自主地建构意义,尤其是实现与修辞者的共同理解。在文本实践中,传统修辞学之“劝服”功能得以实现的主要符号实践是框架装置的生产,即修辞者的叙事意图被悄无声息地植入文本内部,形成一定的框架装置,以此激活并引导接受者的认知框架。因此,为解决邀请修辞在传播场景中的“落地”问题,一种行之有效的修辞路径便是框架悬置,即将修辞框架从文本叙事中剥离出去,代之以事实框架的生产实践,以形成一个事实的而非话语的、自然的而非修饰的、即兴的而非预置的现实呈现模式。框架悬置的叙事策略主要有二:一是框架干预,即基于零度叙事理念,控制主体意图在文本中的暴力入侵;二是框架整合,即基于开放叙事理念,对作者意图和受众意图加以统合,创设一个开放的、对话的文本语义和实践空间。在具体的邀请修辞实践中,框架悬置需要同步考虑框架透明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邀请修辞 框架装置 框架悬置 零度叙事 框架整合 框架透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念的图像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觉修辞分析
12
作者 张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68,共8页
图像作为一种多模态文本是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图像符号在图像框架的类型化传递和重复表达中,依托表征、转喻、隐喻等图像语法的多维互动,不断形成、重塑和积淀着能够引发共鸣并产生中华民... 图像作为一种多模态文本是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图像符号在图像框架的类型化传递和重复表达中,依托表征、转喻、隐喻等图像语法的多维互动,不断形成、重塑和积淀着能够引发共鸣并产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视觉图像体系。通过图像表征、转喻和隐喻传情达意,化理性为感性,通过具体、直观、可感知、可识别的视觉图像来化抽象为具象,最终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图像符号 图像框架 图像语法 视觉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的视觉框架及其修辞策略——基于《民族画报》封面图片的分析(1955-2024)
13
作者 张媛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63,共10页
图像作为一种多模态文本,是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对《民族画报》1955年创刊到2024年12月共735幅封面图片进行分析,旨在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视觉框架及其修辞策略,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参考。... 图像作为一种多模态文本,是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对《民族画报》1955年创刊到2024年12月共735幅封面图片进行分析,旨在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视觉框架及其修辞策略,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民族画报》封面图片作为意识形态具象化的重要载体,结合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政治任务和宣传任务,先后采用了五种不同的视觉框架:国家认同框架、共同奋斗框架、政治动员框架、幸福生活框架和国家人格化框架。在党的政治理念指引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采用“以图动员”“以图表意”和“以图喻情”的视觉修辞,最终经由自我朝向的意义生产,引导少数民族在与图像的共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画报》 视觉框架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 视觉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绘女性体育:近代报刊中女性体育的视觉建构与修辞实践
14
作者 俞鹏飞 杨成波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8,共11页
近代以来中国女性对体育的态度及实践发生了巨变,报刊是这一转变的见证者和推动者。考察近代女性体育的观念变迁和具体变化,离不开报刊图像让其得以“可见”和“认同”。文章通过对《良友》和《勤奋体育月报》的图像分析发现:报刊图像... 近代以来中国女性对体育的态度及实践发生了巨变,报刊是这一转变的见证者和推动者。考察近代女性体育的观念变迁和具体变化,离不开报刊图像让其得以“可见”和“认同”。文章通过对《良友》和《勤奋体育月报》的图像分析发现:报刊图像塑造出女性的运动健康美、竞赛风采和时尚体育3种话语。同时,在消费主义和民族主义浪潮下,图像又建构了中西冲突、男女有别和摩登女性3种批判性视觉话语。最后,在图像框架、身体标出和文化意象等视觉修辞方式中,营造良好舆论基础,实现公众对女性体育的“认可”,进而完成女性体育现代性的图像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现代性 近代报刊 女性体育 视觉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达默尔修辞学的诠释学意义
15
作者 杨立 秦明利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4,共7页
伽达默尔修辞学是关于人的存在和生活意义的实践逻辑,体现了伽达默尔诠释学美学、诠释学伦理学和实践哲学的理论统一性。语言即修辞,语言的修辞化和修辞的本体化表明伽达默尔对人的基本存在形式和实践形式的新思考。伽达默尔修辞学在语... 伽达默尔修辞学是关于人的存在和生活意义的实践逻辑,体现了伽达默尔诠释学美学、诠释学伦理学和实践哲学的理论统一性。语言即修辞,语言的修辞化和修辞的本体化表明伽达默尔对人的基本存在形式和实践形式的新思考。伽达默尔修辞学在语言的现实性意义上确证理解的主体性和他者性问题,并将人的修辞学品格、动机和兴趣纳入诠释学真理范畴,表现了理解、解释和应用相统一的诠释学任务的新发展。本文系统地澄明伽达默尔修辞学的思想内涵及其与诠释学的内在联系,希望有助于拓展国内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研究的论域,并为中国诠释学知识体系建构提供可能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修辞 诠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修辞结构的篇章级神经机器翻译
16
作者 姜云卓 贡正仙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90,共11页
虽然篇章级神经机器翻译发展多年,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大部分工作都是从模型的角度出发,利用上下文字词信息来构建有效的网络结构,忽视了使用跨句子的篇章结构和修辞信息对模型进行指导。针对这一问题,在修辞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提... 虽然篇章级神经机器翻译发展多年,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大部分工作都是从模型的角度出发,利用上下文字词信息来构建有效的网络结构,忽视了使用跨句子的篇章结构和修辞信息对模型进行指导。针对这一问题,在修辞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对篇章单元和修辞结构树特征分别进行编码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加强了编码器对篇章结构和修辞上的表征能力,使用该方法对模型进行改进后,其翻译结果在多个数据集上都获得了明显提升,性能超过了多个优质的基线模型,并且在提出的定量评估方法和人工分析中译文质量上也表现出了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机器翻译 篇章分析 篇章翻译 修辞结构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领域信息分解式学习的大语言模型修辞认知增强方法
17
作者 王雯 于东 刘鹏远 《中文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41,共12页
中文修辞手法多样且概念差异性大,大语言模型对部分修辞手法的认知存在缺陷。针对该问题,该文提出了QAKAG框架,此框架首先引入信息分解式学习思想,通过问答形式检测大语言模型的修辞认知缺陷,然后以四种不同的知识组合方式探究最优信息... 中文修辞手法多样且概念差异性大,大语言模型对部分修辞手法的认知存在缺陷。针对该问题,该文提出了QAKAG框架,此框架首先引入信息分解式学习思想,通过问答形式检测大语言模型的修辞认知缺陷,然后以四种不同的知识组合方式探究最优信息补充机制,实现了大语言模型修辞认知能力的增强。该文构建了多类别中文修辞句数据集MCRSD和修辞知识库MCRKB,并在ChatGPT4等六个大语言模型上开展实验研究,验证了QAKAG框架对增强大语言模型修辞认知能力的有效性以及其各阶段的必要性。结果表明,在QAKAG框架的增强下,六个大语言模型在多类别修辞识别任务上的性能相较直接回答识别问题的平均F_(1)值提高22.1%,优于Zero-shot-CoT、RAG-BaiKe、Few-Shot5提示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修辞认知 分解式学习 动态信息补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绍虞重视汉语修辞的文学批评意识
18
作者 毛宣国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8,共9页
重视汉语修辞问题不仅是郭绍虞语言研究的重要特点,也是其文学批评意识的体现。它具体表现在其批评史著作对中国“文学”观念的把握和对“文体”“文气”“音律”一类问题的阐释,以及提出“语法修辞结合论”主张等方面。郭绍虞的文学批... 重视汉语修辞问题不仅是郭绍虞语言研究的重要特点,也是其文学批评意识的体现。它具体表现在其批评史著作对中国“文学”观念的把握和对“文体”“文气”“音律”一类问题的阐释,以及提出“语法修辞结合论”主张等方面。郭绍虞的文学批评对于汉语修辞的重视,不仅体现了将文学现象与语言现象结合起来阐释中国文学理论问题的方法特色,而且突出了修辞在语言活动和文学批评中的地位,突出了中国文学批评紧密联系汉语修辞实践的理论特色,启发人们从“汉语性”和修辞批评角度思考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绍虞 汉语修辞 中国文学批评 语法与修辞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政课讲道理的话语修辞策略
19
作者 黄语素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69,共5页
高校思政课面临话语表达主体缺位、话语接受主体多样及话语语境多元等现实挑战。修辞以说服为基本方法,参与人的精神建构,契合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的。思政课合理运用话语修辞以言表意、以言取效、以言导行,有利于提升讲道... 高校思政课面临话语表达主体缺位、话语接受主体多样及话语语境多元等现实挑战。修辞以说服为基本方法,参与人的精神建构,契合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的。思政课合理运用话语修辞以言表意、以言取效、以言导行,有利于提升讲道理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讲道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使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在老师“用心教”和学生“用心悟”的双向互动中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 话语 修辞 讲道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雅的背面:计成的“广告”与《园冶》的修辞学策略
20
作者 宋奕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6,共7页
晚明时期,计成兼具造园师与写作者身份,为了赢得文人认可、拓展造园业务,他运用文人话语和建构“能主之人”身份等修辞策略,利用园林的社会功能、书籍的流通及与文人的互动,使《园冶》成为个人“广告”,为自己赢得声望并参与文人园林审... 晚明时期,计成兼具造园师与写作者身份,为了赢得文人认可、拓展造园业务,他运用文人话语和建构“能主之人”身份等修辞策略,利用园林的社会功能、书籍的流通及与文人的互动,使《园冶》成为个人“广告”,为自己赢得声望并参与文人园林审美风尚的建构。此过程凸显《园冶》的物质性,以及文人与工匠通过合作实现阶层流动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成 身份建构 修辞策略 阶层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