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万里归途》中融合修辞叙事的创新运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晴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5-148,共4页
《万里归途》改编自真实的非洲撤侨事件,影片通过多视角交错展开宏大叙事,以简单有效的叙事方式完成了关于保护国民安全、肩负大国责任等宏大主题的主体构建。导演饶晓志在视觉书写中运用象征和文化语境的再现功能,还原了北非小国的风... 《万里归途》改编自真实的非洲撤侨事件,影片通过多视角交错展开宏大叙事,以简单有效的叙事方式完成了关于保护国民安全、肩负大国责任等宏大主题的主体构建。导演饶晓志在视觉书写中运用象征和文化语境的再现功能,还原了北非小国的风貌。影片中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和叙事线索分化与收束过程,以及角色对比与交互塑造,都展现出导演对融合修辞叙事方法的创新运用。影片凭借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立体的人物塑造,成为新主流电影的代表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修辞叙事 视觉语境 心理状态 角色交互 《万里归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叙事和语言交流——试论西方的修辞叙事学理论和思想范式 被引量:11
2
作者 肖锦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78,共12页
西方著名的后结构主义批评家乔纳森.卡勒指出:西方的叙事学除了法国传统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传统即英美传统。这一传统的性质状态如何?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理论贡献?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这,即是文章的核心话题。
关键词 修辞叙事 布斯 费伦 科恩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经典叙事学:读者的复活——以修辞叙事学为视点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振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27-230,共4页
从结构主义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由单纯的文本研究到对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多元研究,读者之维越来越受到重视。布斯的保守读者观在20世纪80年代显示了有限度变化,费伦的叙事交流模式重视读者参与,他因对个体化读者的强调复活了被杀死的... 从结构主义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由单纯的文本研究到对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多元研究,读者之维越来越受到重视。布斯的保守读者观在20世纪80年代显示了有限度变化,费伦的叙事交流模式重视读者参与,他因对个体化读者的强调复活了被杀死的读者。读者复活是学术范式转变给叙事学带来的深刻影响,其理论意义在于重启文学研究中的人本意识,张扬文学活动中的个体属性和多元差异,重建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经典叙事 修辞叙事 读者之维 学术范式 理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詹姆斯·费伦的修辞叙事理论评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晶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Z期84-85,共2页
20世纪末,西方叙事理论受到来自多方的冲击,逐渐形成了结构主义叙事学与多种研究方法和谐共生的局面。著名的美国叙事理论家詹姆斯·费伦是修辞性叙事理论的"鼻祖",他的修辞性叙事理论作为"新叙事理情状论"的... 20世纪末,西方叙事理论受到来自多方的冲击,逐渐形成了结构主义叙事学与多种研究方法和谐共生的局面。著名的美国叙事理论家詹姆斯·费伦是修辞性叙事理论的"鼻祖",他的修辞性叙事理论作为"新叙事理情状论"的一个派别,具有其他理论没有的特色方法论和视野。修辞性叙事理论打破自成一派的理论形式,将原有严密的叙述形式及语境结合起来,包括阅读伦理、意识形态等方面,并结合文本内的形式文学观点与文本外的社会环境背景,强调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修辞性叙事理论至今对文学界仍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费伦 修辞叙事理论 文学评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文学中的修辞叙事理论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利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Z期3-4,共2页
现代美国修辞叙事理论的主要流派是芝加哥学派,其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没有单一地运用"新批评"纯粹文本评判的方式,转向探究文学,特别是叙事对读者产生的作用,这个学派在漫长的发展中成为了美国修辞理论中的重要分支。本文追根... 现代美国修辞叙事理论的主要流派是芝加哥学派,其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没有单一地运用"新批评"纯粹文本评判的方式,转向探究文学,特别是叙事对读者产生的作用,这个学派在漫长的发展中成为了美国修辞理论中的重要分支。本文追根溯源地讨论此学派的发展演变,探寻其发展与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 修辞叙事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修辞叙事伦理解读
6
作者 马雁 叶蕾蕾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1-72,共2页
修辞叙事理论强调作者主体、文本现象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循环往复的关系,而其对于叙事作品伦理维度的探讨,从情感与伦理价值交流的角度引导着对于作品伦理原则的解读和构建。在对海明威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进行... 修辞叙事理论强调作者主体、文本现象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循环往复的关系,而其对于叙事作品伦理维度的探讨,从情感与伦理价值交流的角度引导着对于作品伦理原则的解读和构建。在对海明威小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进行伦理维度的解读时,修辞叙事理论提供了新的阐释方法,探究了叙事技巧如何引导读者对文本的阐释与伦理判断以及读者如何参与解读与构建文本伦理原则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叙事理论 伦理 叙事进程 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转向”与修辞叙事伦理 被引量:33
7
作者 James Phelan 唐伟胜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6,共6页
西方20世纪80年代人文研究领域内有两个引人注目的"转向",即"叙事转向"和"伦理转向",作为二者的结合,"叙事伦理"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本文揭示"伦理转向"的深层历史及文化原... 西方20世纪80年代人文研究领域内有两个引人注目的"转向",即"叙事转向"和"伦理转向",作为二者的结合,"叙事伦理"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本文揭示"伦理转向"的深层历史及文化原因,以及当前西方(尤其是美国)叙事伦理研究的主要特征,同时以伊迪丝.沃顿的《罗马风寒》为蓝本,提出从修辞叙事理论的角度研究叙事伦理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转向 叙事伦理 修辞叙事理论 《罗马风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辞叙事下电影对城市记忆的功能性重构 被引量:2
8
作者 栗心怡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5-48,共4页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同样也是制造记忆的艺术,电影的银幕内外,分别对应了叙事手法与记忆塑造。“城市”向内延伸是叙事母题,向外延伸是记忆建构。在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的支撑下,电影文本、观众与银幕本体构造了多方互动的叙事格局,记忆...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同样也是制造记忆的艺术,电影的银幕内外,分别对应了叙事手法与记忆塑造。“城市”向内延伸是叙事母题,向外延伸是记忆建构。在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的支撑下,电影文本、观众与银幕本体构造了多方互动的叙事格局,记忆与叙事、电影与城市分别在这个格局中,形成了对城市符号的隐喻到城市记忆的重构。且随着观众的介入,记忆模型将原本停留在记忆“术”层面的空间隐喻延伸向了记忆“力”范畴内回忆空间的生成,城市记忆在这个过程中被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叙事 城市记忆 重构 电影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修辞学视阈下电影复杂叙事的接受
9
作者 吕诚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1,共6页
复杂叙事发生在叙述层,是对叙述技法的拓展,也是创作者对接受者的智力考验。在试图理解复杂叙事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观众基于自身生活、审美经验,借助文本内的诸多提示,对文本内容抽丝剥茧、还原底本,经过四重叙事判断,不断走向作者的读... 复杂叙事发生在叙述层,是对叙述技法的拓展,也是创作者对接受者的智力考验。在试图理解复杂叙事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观众基于自身生活、审美经验,借助文本内的诸多提示,对文本内容抽丝剥茧、还原底本,经过四重叙事判断,不断走向作者的读者, 一方面,观众作为真实读者,对曾经识别过的复杂叙事按照特征、惯例等分类记录在脑海中,搭建起对复杂叙事的认知数据库。在应对下次复杂叙事考验时,便根据其事件、意象等在数据库中匹配对位,对复杂叙事进行脱离文本、基于范式的读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叙事 电影交流机制 电影叙事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身说法”与“催泪叙事”——《平凡的世界》的叙事修辞批判
10
作者 颜慧贤 刘川鄂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101,共8页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采用“现身说法”的话语形态和“催泪叙事”的叙事模式,以人生导师姿态通过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进行布道,具有鲜明的叙事修辞目的,对小说的文学性造成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一、小说人物平面化,主要人物形象缺失...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采用“现身说法”的话语形态和“催泪叙事”的叙事模式,以人生导师姿态通过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进行布道,具有鲜明的叙事修辞目的,对小说的文学性造成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一、小说人物平面化,主要人物形象缺失根本性的差异,大多是性格不够丰富复杂的扁平人物;二、小说话语专制化,路遥的“现身说法”,多为说教意味浓厚的修辞性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审美力量;三、小说技艺浅平化,路遥的“催泪叙事”多为常识,文本缺少思想上的深度,也不具备多重阐释的可能。这种“现身说法”话语和“催泪叙事”模式,与1980年代文学创作的先锋探索潮流格格不入,也与20世纪世界小说的现代主流相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凡的世界》 “现身说法” “催泪叙事 叙事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物、归家与寄情:新主流电影的叙事修辞
11
作者 熊芳 李姝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51-57,共7页
21世纪以来中国新主流电影获得长足发展,成为代表中国电影产业前进步伐的重要类型电影之一。其在叙事中多重考量历史、文化及艺术维度,在承接“主旋律电影”叙事修辞的基础上寻找叙事新策。新主流电影尝试利用作为(非)实在物的“信物”... 21世纪以来中国新主流电影获得长足发展,成为代表中国电影产业前进步伐的重要类型电影之一。其在叙事中多重考量历史、文化及艺术维度,在承接“主旋律电影”叙事修辞的基础上寻找叙事新策。新主流电影尝试利用作为(非)实在物的“信物”形构电影脉络,强调信物不仅是情感象征,也是推动叙事发展的关键。新主流电影以地域归家、精神归家和“拟家庭”书写模式呈现“归家”主题,凸显“归家意识”的文化连接作用。同时情感作为新主流电影叙事中的内驱力,通过情动叙事的联结,实现从共情到共识的情感转喻。由此新主流电影完成了具有独特文化标识和艺术意涵的叙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主流电影 叙事修辞 信物 归家意识 情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修辞:观念、策略与技巧 被引量:9
12
作者 曹茹 张萌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6-42,共7页
叙事修辞的观念、策略与技巧在关系、时空和效果三个维度为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指引。文章旨在借鉴小说修辞、新修辞学的理念,聚焦讲好中国故事,尝试廓清叙事修辞理论概念、基本观念、策略技巧。研究认为,叙事修辞的基本观念为道... 叙事修辞的观念、策略与技巧在关系、时空和效果三个维度为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指引。文章旨在借鉴小说修辞、新修辞学的理念,聚焦讲好中国故事,尝试廓清叙事修辞理论概念、基本观念、策略技巧。研究认为,叙事修辞的基本观念为道德性、交流性和感性。这就确立了叙事的社会性属性,超越了经典叙事学将叙事视为文本操作的局限。叙事修辞的主要修辞策略是视点的选择、距离的控制,展示与讲述是叙事修辞的核心技巧,这既关系到如何叙事,也涉及对受叙者、叙述者与受叙者关系的考量。叙事修辞理论着意于受众的主动性与能动反馈,这也是叙事修辞理论发展的题中之义。叙事修辞弥补了叙事说服理论提供叙事文本操作知识的不足,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修辞 讲好中国故事 修辞策略 修辞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修辞性叙事学的辩论:挑战、修正、捍卫及互补 被引量:9
13
作者 申丹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1-139,共9页
修辞性叙事学是最为重要的后经典叙事学流派之一。美国《文体》期刊2018年春夏季合刊专门就这一流派展开了辩论,由该流派的权威詹姆斯·费伦撰写目标论文,多位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流派的学者对其进行回应,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和挑战费... 修辞性叙事学是最为重要的后经典叙事学流派之一。美国《文体》期刊2018年春夏季合刊专门就这一流派展开了辩论,由该流派的权威詹姆斯·费伦撰写目标论文,多位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流派的学者对其进行回应,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和挑战费伦的观点,费伦则在该合刊的最后加以回应,捍卫修辞立场、说明相关问题。这场辩论涉及修辞性叙事学的基本模式和基本立场。通过评论这次学术观点的集中交锋,指出和纠正有关偏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修辞性叙事学的本质特征,以及不同模式、不同流派之间的互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叙事 辩论 挑战 捍卫 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的想象:战争与爱情的叙事修辞 被引量:6
14
作者 余岱宗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3-58,共6页
本文以“十七年”文艺作品中关于战争与爱情的叙事修辞作为个案,探讨在叙事的建构过程中,当时的文艺作品中是如何以“神魔斗法”叙事模式来修辞战争,又是如何在反复修辞革命者爱情生活“克制”的同时最终“控制”爱情发展的走向,从而展... 本文以“十七年”文艺作品中关于战争与爱情的叙事修辞作为个案,探讨在叙事的建构过程中,当时的文艺作品中是如何以“神魔斗法”叙事模式来修辞战争,又是如何在反复修辞革命者爱情生活“克制”的同时最终“控制”爱情发展的走向,从而展示文艺的叙事修辞方式与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修辞 十七年文学 战争 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文版《京华烟云》的修辞性叙事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茹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9-155,共7页
林语堂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在西方社会一经问世就得到了高度评价。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学者们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依托的却是作品的中文译本,因此难免存在着由语言差异带来的文本误读。借助修辞叙事学理论,通过对《京华烟云》英文版... 林语堂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在西方社会一经问世就得到了高度评价。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学者们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依托的却是作品的中文译本,因此难免存在着由语言差异带来的文本误读。借助修辞叙事学理论,通过对《京华烟云》英文版的解读,从作者本体、文本本体和读者本体等因素来考察作品的创作、构建、接受和传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林语堂以中国人的文化身份,用独特的修辞性叙事的方式,传播了中国的智慧和文化,并重塑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京华烟云》 修辞叙事 中国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国演义》:小说叙事修辞与意识形态 被引量:4
16
作者 余岱宗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76,共7页
小说叙事作品中存在着种种叙事修辞技巧,这些技巧并非中立,而是与作者的意识形态立场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镜像修辞、叙事因果关系等叙事修辞手段的具体分析,表明叙事修辞总是千方百计地维护着作品的意识形态取向。不过,某一叙事修辞再... 小说叙事作品中存在着种种叙事修辞技巧,这些技巧并非中立,而是与作者的意识形态立场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镜像修辞、叙事因果关系等叙事修辞手段的具体分析,表明叙事修辞总是千方百计地维护着作品的意识形态取向。不过,某一叙事修辞再完美,也可能与文本中另一部分的叙事相龃龉,从而影响修辞可靠性,进而导致意识形态幻象的崩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修辞 镜像修辞 叙事因果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詹姆斯·费伦叙事修辞诗学十原则 被引量:3
17
作者 谭君强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共7页
叙事修辞研究是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面向,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詹姆斯·费伦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学者。在其2017年的《某人告诉某人:叙事修辞诗学》一书中,他围绕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可能的不可能性、叙事进程中的交叉现象,以及从或... 叙事修辞研究是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面向,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詹姆斯·费伦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学者。在其2017年的《某人告诉某人:叙事修辞诗学》一书中,他围绕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可能的不可能性、叙事进程中的交叉现象,以及从或然性到含混,从不可靠叙述到不充足叙述到可靠叙述,从人物—人物对话到叙述场合等问题,提出了叙事修辞诗学的十个关键原则。本文聚焦这十个原则,并回溯费伦此前多次提出的修辞范式六原则,在叙事理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在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转换的过程中,探讨修辞范式十原则的价值及其对构建叙事修辞诗学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费伦 叙事修辞诗学 原则 修辞范式 价值与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场技巧的盛宴——论《盲刺客》的修辞性叙事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向辉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运用其叙述智慧成功地为读者建构起《盲刺客》的叙事迷宫,而现代修辞性叙事手段的运用是阿特伍德完成该叙事的首要工具。《盲刺客》中的修辞行为具体表现在社会空间的意象的营造、三维度人物模式、女性主义叙事...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运用其叙述智慧成功地为读者建构起《盲刺客》的叙事迷宫,而现代修辞性叙事手段的运用是阿特伍德完成该叙事的首要工具。《盲刺客》中的修辞行为具体表现在社会空间的意象的营造、三维度人物模式、女性主义叙事声音三个方面。作者通过营造诸多社会空间意象关照现实世界的文化意识形态,通过建构具有"模仿性、主题性和虚构性"的人物模式增强女性命运的悲剧色彩,通过多种女性叙事声音的并存透视女性内心的种种冲突,显示出作者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对读者的关注和"说服"读者的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盲刺客 修辞叙事 社会空间意象 三维度人物模式 女性的叙述声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音”的力量——鲁迅《离婚》的修辞性叙事艺术解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海燕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6-89,共4页
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我们特组织了一组笔谈,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中,王本朝的《生存体验与知识趣味:鲁迅对朱光潜"静穆"说的批评》认为,1930年代鲁迅就批评过朱光潜的静穆美学观念,它不同于新文... 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我们特组织了一组笔谈,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中,王本朝的《生存体验与知识趣味:鲁迅对朱光潜"静穆"说的批评》认为,1930年代鲁迅就批评过朱光潜的静穆美学观念,它不同于新文学内部的其他论争,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丰富的美学意义,涉及到以美学理论解释文学对象的效度和限度,文学欣赏的局部与整体,当下想象与历史态度,文学观念的言说身份和价值立场,以及中国现代美学不同的建构方式等问题。杨剑龙的《娱乐化时代对于鲁迅的戏说与恶搞》认为,在娱乐化时代背景中,鲁迅成为被人戏说被人恶搞的对象之一。这是对"工具化鲁迅"的逆反,是学术界刻意创新的表达,是消遣休闲娱乐化的追求。我们对鲁迅作品的改编必须努力遵循原作原意,鲁迅研究必须注重史实和历史语境,对于鲁迅的戏说、恶搞应该有度。刘保昌的《鲁迅传统与干校文学》从鲁迅传统与干校文学的关系入手,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在较大程度上还原了干校作家的真实创作心态,认为干校文学创作需要从鲁迅传统中汲取创造的力量,尤其需要真正回归到鲁迅传统的本源之处。王海燕的《"声音"的力量——鲁迅〈离婚〉的修辞性叙事艺术解读》认为,在小说《离婚》的主人公爱姑和七大人各自的声音中,隐藏着颇值得读者重视的父权制意识形态的内容,其叙述者的声音也引导着读者去领会隐含作者对于人物的态度及相应的价值判断,表达了作者对新的历史时期父权制之下妇女命运的深远忧虑和对"文化人"身份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 叙事艺术 《离婚》 修辞 《作为修辞叙事 解读 鲁迅 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叙事修辞中的“审美辩护” 被引量:1
20
作者 余岱宗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8-45,共8页
小说叙事修辞中的"审美辩护",与法律文件或新闻报道中关于"罪"的叙述不同。小说更偏爱追究主人公隐蔽的情感动因和间接的外因,通过复杂化的叙事揭示导致主人公"罪"的多种原因,从而为主人公争取更多的同情。
关键词 审美辩护 叙事修辞 归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