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皇帝的修省与罪己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5-61,共7页
明朝皇帝的修省活动较以往历代更为频繁,成化以后表现尤其明显,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规化的政策反思手段。皇帝修省包括因自然灾害或天象异常而进行的消极的应对式修省,以及日常化的、为主动求过进行的积极式修省,修省范围只限于干天合之... 明朝皇帝的修省活动较以往历代更为频繁,成化以后表现尤其明显,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规化的政策反思手段。皇帝修省包括因自然灾害或天象异常而进行的消极的应对式修省,以及日常化的、为主动求过进行的积极式修省,修省范围只限于干天合之事,并不为人事而举。当修省不足以显示反思之诚意时,即颁布罪己诏书,这是皇帝反思活动的极致表现。明朝皇帝的修省和罪己行为反映了儒家圣王之责任担当的意义,具有弥祸、祈庥的宗教意味,也是安抚臣民、调整政策的承诺。明朝皇帝和士大夫对待修省行为的态度体现出帝制体系内君主与士大夫政治角色、理念之间的契合之处。修省与罪己作为一种内在的反省机制,对君德、君责的履行提出了要求和保障,使君主之行为具有极限,但这种对君权的限制仍相当朦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省 罪己 明代 皇帝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官方日月食救护考论 被引量:11
2
作者 余焜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7-34,共8页
在“天人感应”观念的作用下,明代继承前人救护思想,制定了严格规范且富于时代特色的官方日月食救护仪注。每逢日月食,君臣协同救护。这种救护活动,与明代政治生态及其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作为一种禳灾活动,皇帝在借此强化自身权... 在“天人感应”观念的作用下,明代继承前人救护思想,制定了严格规范且富于时代特色的官方日月食救护仪注。每逢日月食,君臣协同救护。这种救护活动,与明代政治生态及其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作为一种禳灾活动,皇帝在借此强化自身权力的同时又含有修身反省的意味,且成为统治者确立等级秩序和规范的有力媒介;而经由日、月食救护透露的明代政治生态演变,亦可从中窥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官方 日月食 救护 修省禳灾 政治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料备征的史志巨擘——重印《畿辅通志》前言 被引量:6
3
作者 来新夏 《河北学刊》 1985年第1期104-106,共3页
1 通志是指一省范围的地方志。它大致可推源于宋代王靖《广东会要》及张田《广西会要》之作(《宋史·艺文志》);但那是合数郡之要为一书,且篇卷甚少,尚无通志的名实。元代即有行省之设,又为纂修《大元大一统志》而命各行省撰送图志... 1 通志是指一省范围的地方志。它大致可推源于宋代王靖《广东会要》及张田《广西会要》之作(《宋史·艺文志》);但那是合数郡之要为一书,且篇卷甚少,尚无通志的名实。元代即有行省之设,又为纂修《大元大一统志》而命各行省撰送图志,遂为专修省志准备了条件。及至明代,各省多撰省志,其间有名“通志”者如浙江、山东、山西、河南、江西等省;有名“总志”者如湖广、四川;有名“新志”者如贵州;有名“书”者如福建(《闽书》),纂修省志工作可称一时之盛,对请以来的普修通志工作颇著影响。但是,地处冲要的畿辅地区却未闻有志,稽其原因,则因“明代以畿内之地直隶六部,与诸省州县各统于布政司者,体例不侔,故诸者皆有通志,而直隶独缺”(《四库提要》卷六八)。 入清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编志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康熙十一年(1672年),大学士卫周祚奉命陈事六条,其一即“请令天下郡邑各修志书,宣付史馆,汇成通志”,其意在为纂修一统志准备材料,所以要求凡山川形势、户口丁徭、地亩钱粮、风俗人物、疆域险要均当涉及。康熙接受了这一建议,使命各地组织人力,纂修通志,并颁发了顺治十八年(1661年)纂辑的《河南通志》作为参考模式。二十二年(1683年),复由礼部命各省于三月内成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畿辅通志》 史志 旧志 修志 方志学 一统志 修省 县志 地方志 《四库提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