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共同富裕水平测度、演进态势及空间关联
1
作者 魏巍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55-59,共5页
测度共同富裕水平并考察其时空特征,有助于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文章综合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法、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我国共同富裕水平进行了系统测度,并分析了其演进态势及空间关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 测度共同富裕水平并考察其时空特征,有助于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文章综合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法、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我国共同富裕水平进行了系统测度,并分析了其演进态势及空间关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共同富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面临“共同富裕鸿沟”问题。(2)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绝对差距扩大,出现两极分化现象。(3)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空间关联呈现较为稳定和典型的网络结构形态,各省份在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中心度数值差异较大,各大板块间的空间联动效应还需进一步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演进态势 空间关联 核密度估计法 修正的引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航空物流关联程度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曹允春 罗雨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4-182,190,共10页
基于23个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多指标数据,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承载城市间的航空物流空间关联程度、关联网络的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承载城市间呈现出"东密西疏,东强西弱"... 基于23个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多指标数据,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承载城市间的航空物流空间关联程度、关联网络的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承载城市间呈现出"东密西疏,东强西弱"的空间关联格局;航空物流关联网络的密度较高",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显著",多中心驱动"态势正逐渐形成,但空间结构不太稳定;网络的"轴辐式"层级结构不明显,"桥梁"城市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大致形成了4类不同职能的凝聚子群,各子群间的派系林立程度非常小,子群结构及梯度协作关系不尽合理;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和交通通达性等因素共同驱动着关联网络的优化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航空物流关联网络 修正的引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SNA) QAP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系与网络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华 王丽娜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3-98,共6页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结构是整体旅游经济的提升的重要因素。文章运用旅游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长江中游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系及网络特征。研究表明:旅游市场需求的个性化趋势下,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的长尾分布特征有望带来...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结构是整体旅游经济的提升的重要因素。文章运用旅游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长江中游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系及网络特征。研究表明:旅游市场需求的个性化趋势下,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的长尾分布特征有望带来长尾效应;区域旅游经济联系总量的空间差异明显,东南部城市的值较高,西北部的值较低,多数高值区处于区域中心地带;区域整体旅游经济的扩散水平较吸引水平更高,网络中占据控制地位的节点并不多,呈现出较为松散的状态。区域网络的凝聚子群差异明显,凝聚子群1旅游经济发展比较聚集,有着明显的旅游经济溢出和吸引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 修正的引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欧班列节点城市物流经济发展测度与空间联系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建斌 张雅薇 袁强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6-109,共4页
中欧班列作为国际物流陆路运输骨干,分析其物流空间联系有利于节点城市物流资源的整合和协调发展。本文以中欧班列20个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因子分析的TOPSIS综合评价法测算物流发展水平,并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研究城市间的物流空间联... 中欧班列作为国际物流陆路运输骨干,分析其物流空间联系有利于节点城市物流资源的整合和协调发展。本文以中欧班列20个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因子分析的TOPSIS综合评价法测算物流发展水平,并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研究城市间的物流空间联系,最后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欧班列 TOPSIS-因子分析 修正的引力模型 物流空间联系 国际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关联研究 被引量:161
5
作者 金灿阳 徐蔼婷 邱可阳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1,共11页
基于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视角,结合模糊集合思想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创新、数字治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五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确定相应指标权重并编制2012—2019年中国省域数... 基于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视角,结合模糊集合思想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创新、数字治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五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确定相应指标权重并编制2012—2019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省域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强度,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了数字经济关联网络的整体形态、内部结构与演化趋势。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呈蓬勃发展之势,但区域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马太效应”和“数字鸿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级递减;数字经济关联网络初步成型,各地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逐步增强,省域数字资源要素的流动性大幅提升;广东、江苏、北京等地作为结构洞占据者,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拥有信息和资源控制优势,河南、陕西和四川有效规模和限制度提升较快,被视为结构洞的潜在占据者;数字经济发展的小团体聚集特征明显,省级层面形成了4个凝聚子群,子群内部联动作用明显强于外部影响;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限制,西北子群成员交流疏淡,其子群内部密度低于网络整体密度,数字经济联系纽带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结论对于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发展指数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 修正的引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