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南典型资源枯竭矿区生态系统碳增汇修复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郭玉良 刘世奇 +7 位作者 桑树勋 陈伟伟 张芮 王庆刚 曹银南 滕鸿博 贠宇春 丁映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9,共10页
采矿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土地资源固碳能力减弱或丧失.构建形成矿区损毁土地的生态修复与碳增汇协同技术模式,对于指导“双碳”目标下的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以李一矿采煤沉陷区为淮南典型资源枯竭研究矿区,采用样地清... 采矿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土地资源固碳能力减弱或丧失.构建形成矿区损毁土地的生态修复与碳增汇协同技术模式,对于指导“双碳”目标下的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以李一矿采煤沉陷区为淮南典型资源枯竭研究矿区,采用样地清查,碳储、碳汇、碳收支模型构建的方法,旨在查明淮南李一矿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碳收支状况及碳增汇潜力,进而提出适合淮南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碳增汇的生态修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淮南李一矿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植被分布较单一、碳排放量较大、碳储量较低、碳汇能力较弱.现状下李一矿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碳储量为2.4456万t,年碳排放量为30.32 t;若将用于重新利用的荒废耕地和建筑拆除场地(目前状态为草地)改造为林地,李一矿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稳定后的碳储量将为3.9177万t,年碳排放量将为-5.14 t,产生碳吸收效应;若将其改造为耕地,则李一矿典型采煤沉陷区生态系统稳定后的碳储量为3.9177万t,年碳排放量将增加到62.83 t.对比分析发现林地在矿区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提升中尤为重要,不仅可降低矿区碳排放量,还能增加生态系统碳储量.“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整体规划协同生态系统要素碳汇功能提升”的“点—面协同增汇模式”对于分布范围广、土地碳库损毁严重的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与碳增汇的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 采煤沉陷区 碳收支 碳储量 碳增汇 修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选取方法研究:以三门峡市陕州区及周边为例
2
作者 黄聿铭 高宁泽 +2 位作者 李小慧 张梦瑶 李天阁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4-141,共8页
秦岭东段洛河流域矿区治理是重点生态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指导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易行的选取方法,首先,探究废弃矿山不同生态退化程度对应的生态要素特... 秦岭东段洛河流域矿区治理是重点生态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指导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易行的选取方法,首先,探究废弃矿山不同生态退化程度对应的生态要素特征及其范围;其次,在明确限制性因子阈值的基础上,基于杯球模型理论构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选取的概念性模型;再次,结合生态保护、安全防护、人民福祉三个维度的发展需求构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选取的概念性模型;最后,以三门峡市陕州区及周边四个典型废弃矿山为例,利用阈值效应和发展需求确定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并根据成效评估实证选取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①限制性因子阈值视角下,矿区轻度退化时以自然恢复为主,中度退化选用辅助再生,严重退化考虑生态重建;②阈值效应与发展需求共同视角下,若模式选取重合则优先选用该模式,若没有则优先选用人工干预程度较低的方案;③对三门峡市陕州区及周边矿区实施跟踪检测及成效评估发现,水土流失治理情况明显改善,说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选取方法是适用的。这对推进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健康生态,重要生态区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以及流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东段洛河流域 矿山生态修复模式 生态退化 概念性模型 发展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矿区排土场边坡生态修复模式对植被——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3
作者 吴禹希 潘嘉琛 +1 位作者 张伟 郭小平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8-285,306,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对干旱矿区排土场边坡植被和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分析经过生态修复后的排土场边坡土壤有机碳变化状况,为推广生态修复技术、提升矿区碳汇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内蒙古乌海市示范工程蒙泰、新星... [目的]探究不同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对干旱矿区排土场边坡植被和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分析经过生态修复后的排土场边坡土壤有机碳变化状况,为推广生态修复技术、提升矿区碳汇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内蒙古乌海市示范工程蒙泰、新星、棋丰3个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排土场边坡植被和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试验结合,分析植被碳密度、土壤理化因子和土壤碳密度以及植被指标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①随着修复年限的增加,植被有机碳密度呈递增趋势,在2~5 a间,增长率处于31.91%~45.62%,5年到8年处于11.80%~36.67%之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也呈增长的趋势,在2~5 a间,土壤有机碳密度增长率在15.55%~91.28%之间,5~8 a增长率在0.4%~11.70%之间;②生态棒修复技术模式在干旱矿区排土场对于改善土壤及植被有机碳积累状况效果最好,修复8 a土壤有机碳密度达到最大,为66.70 t/hm^(2),植被有机碳密度达到1.85 t/hm^(2),植物篱修复技术模式的修复效果相比最差,修复8 a土壤有机碳密度仅为37.36 t/hm^(2),植物有机碳密度为1.48 t/hm^(2),生态修复5 a时,砾石压盖和铁丝石笼的植被—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45.84和44.98 t/hm^(2)。[结论]在生态修复不超过8 a的情况下,这7种生态修复技术模式修复后的植被—土壤有机碳密度随修复年限增加而增加,在修复8 a时达到最大值,固碳效果明显。相比较之下,植物篱+生态袋截排水技术+播种+喷灌修复技术模式修复效果最差,生态棒+生态袋截排水技术+播种+喷灌、砾石压面+生态袋截排水技术+播种+喷灌、石笼水平拦挡+生态袋截排水技术+播种+喷灌这3种修复技术模式为低碳环保修复技术模式,固碳效果良好,适合推广应用,同时在修复前期,应注意土壤改良及施肥养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密度 固碳研究 排土场 生态修复技术模式 干旱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特征及修复模式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彭捷 李成 +6 位作者 孙菲 杜江丽 李姝玮 张坤 孙魁 李辉 艾庆祥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6-143,共8页
为提出合理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策,通过实地调研和研究分析,系统地梳理了陕西省矿山的分布及开发现状,总结了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特征,分析了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岩土体特征、降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矿山生态... 为提出合理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策,通过实地调研和研究分析,系统地梳理了陕西省矿山的分布及开发现状,总结了陕西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特征,分析了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岩土体特征、降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模式,针对陕西省各类典型矿产集中开采区,总结了地质灾害防治、地貌景观恢复、土地损毁修复、含水层保护与修复4类治理技术,同时梳理全省已实施的矿山治理工程经验,结合全省各类地貌单元特征,因地制宜提出了资源再利用、能源再利用、科普文娱开发利用、生态服务开发利用4类治理模式建议,为陕西省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治理技术 修复模式 治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草地分区-分类-分级研究及生态修复模式探讨
5
作者 陈理军 丁福红 +4 位作者 安科 者国雄 彭正武 王洪琳 陈思宇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4期21-26,50,共7页
云南省处于低纬度高原地带,草地类型众多,退化方式多样,亟须探索系统全面的草地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模式,提升生态修复效果。参照世界生物地理分类的区划方案,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历年来相关草原生态修复实践和研究,并根据云南省草原特点... 云南省处于低纬度高原地带,草地类型众多,退化方式多样,亟须探索系统全面的草地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模式,提升生态修复效果。参照世界生物地理分类的区划方案,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历年来相关草原生态修复实践和研究,并根据云南省草原特点及现状,确立了云南省草地“分区-分类-分级”系统,将云南省草地区分为2个大区、5个亚区,4种草原类组、9种草原类型,3级草地退化标准,并分别对其地理特征、气候特点及退化指标作了评述;同时探索和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修复模式,以期为新时期云南省草原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区划方案 生态修复模式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露天矿区的林草植被修复模式探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国东 张静 孙翠焕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4年第1期43-44,共2页
针对建平县鸣鑫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膨润土矿露天采场、坑口、矿石堆放场地、工业场地、运输道路等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提出营造景观林、护路林、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等措施,有利于加快修复矿区林草植被状况,并为设计实践露天... 针对建平县鸣鑫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膨润土矿露天采场、坑口、矿石堆放场地、工业场地、运输道路等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提出营造景观林、护路林、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等措施,有利于加快修复矿区林草植被状况,并为设计实践露天矿区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矿 林草植被 生态环境 修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毛竹林修复模式与机制研究
7
作者 葛国梁 《农家科技》 2024年第39期154-156,共3页
毛竹林作为一种重要的碳汇资源,对缓解气候变化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自然条件的恶化和人为的破坏,导致大面积的毛竹林退化。为修复退化毛竹林,本研究尝试通过分析退化毛竹林的成因和具体的解决方式,提出了包括抚育管理、采伐规划、施肥... 毛竹林作为一种重要的碳汇资源,对缓解气候变化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自然条件的恶化和人为的破坏,导致大面积的毛竹林退化。为修复退化毛竹林,本研究尝试通过分析退化毛竹林的成因和具体的解决方式,提出了包括抚育管理、采伐规划、施肥策略、病虫害防治和生态修复技术在内的系统性模式。通过抚育采伐、劈山除杂、补植与混交实践,显著改善了竹林生长环境,提高了毛竹林生产力和抗逆性,促进了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本研究为退化毛竹林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退化林地修复提供了经验。未来,修复工作将更加高效、科学,为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退化 修复模式 机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南FAST周边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生态修复模式研究——以平塘县克度镇刘家湾周边为例 被引量:16
8
作者 苏维词 潘真真 +5 位作者 郭晓娜 杨吉 易武英 李艳丽 杨振华 谢砫军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3-512,共10页
为探讨黔南平塘县及周边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生态治理与农户生计模式,在分析区内水土资源及其空间匹配结构特征,以及石漠化与生态景观垂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1)峰丛洼地生物多样性藤冠配置技术模式,包含轻度石漠化藤本+乔木模... 为探讨黔南平塘县及周边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生态治理与农户生计模式,在分析区内水土资源及其空间匹配结构特征,以及石漠化与生态景观垂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1)峰丛洼地生物多样性藤冠配置技术模式,包含轻度石漠化藤本+乔木模式、中度石漠化藤本+灌木模式、重度石漠化藤本+草本模式;(2)峰丛坡地"下修复、上保育"的分段治理(垂直分异)模式及其技术体系,包含峰顶生态公益林自然恢复(保育)模式、峰丛中上坡生态经济型林草生态修复与混农林业模式、峰丛下坡高效复合农林经营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3)筛选出酥李、西番莲、土人参、旱脆王枣、欧李等耐瘠耐旱适生品种,并对这些品种及其组合模式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西番莲+冰脆酥李、西番莲+土人参、西番莲+酥李+土人参等生物多样性配置模式的经济效益最佳,其是就地解决洼地农户生计的有效途径,这在类似地区有重要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丛洼地 石漠化 生态修复模式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色关联分析在不同生态修复模式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磊 苏芳莉 +2 位作者 郭成久 洪运亮 宋玉亮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3-707,共5页
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了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系统测试,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选择了容重、孔隙度、砂砾含量、田间持水率、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等项目作为评价指标。不同修复模式土壤质量... 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了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系统测试,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选择了容重、孔隙度、砂砾含量、田间持水率、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等项目作为评价指标。不同修复模式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未干扰群落(CK2)>油松+荆条群落(C1)>刺槐群落(C3)>果树群落(C4)>杨树群落(C2)>未修复群落(CK1)。研究结果表明:乔灌木混交林生态修复效果最为接近为干扰群落,建议兴隆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应采用乔木和灌木混交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生态修复模式 灰色关联度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河南段)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分类修复模式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瑶瑶 于鲁冀 +3 位作者 吕晓燕 王莉 徐艳红 范鹏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85-192,共8页
在国内外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生态修复研究的基础上,以淮河流域(河南段)河流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频度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从水文特征、水质状况、地貌特征和生物状况4个方面,筛选得到17项指标作为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创新性地... 在国内外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生态修复研究的基础上,以淮河流域(河南段)河流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频度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从水文特征、水质状况、地貌特征和生物状况4个方面,筛选得到17项指标作为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创新性地采用T-S模糊神经网路法评判淮河流域(河南段)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共有亚健康、脆弱、病态和恶劣4种健康等级,占比分别为8.43%、74.70%、13.25%和3.61%,脆弱的断面近于75%。然后在此健康评价的基础上,将生态系统健康等级为"亚健康/脆弱/病态"的河流生态系统作为待修复的对象,根据各个准则层的健康状况,将流域内96%待修复断面分为水质-生物修复模式、水质-地貌-生物修复模式、水量-水质-生物修复模式、水量-水质-地貌-生物修复模式和以绿代水型修复模式5种修复模式,占比分别为3.75%、22.5%、2.5%、67.5%和3.75%,仅2种复合水量修复类型占比接近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河南段) 河流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修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其修复模式探讨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雯 黄民生 +5 位作者 张廷辉 崔贺 胡伟 马明海 陈奇 韩莉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54,共7页
根据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的特点,选用综合健康指数方法对其进行评价,设置可反映湖滨带生态系统水质、底泥、植被、其他生物状况、岸带物理状况等因素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于2015年春、夏、秋三季环绕太湖对其6种湖滨带类型共18个点位... 根据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的特点,选用综合健康指数方法对其进行评价,设置可反映湖滨带生态系统水质、底泥、植被、其他生物状况、岸带物理状况等因素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于2015年春、夏、秋三季环绕太湖对其6种湖滨带类型共18个点位进行综合采样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指数(EHCI)总趋势为先降后增,即春、秋两季时湖滨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优于夏季,春季56%的点位生态系统处于"健康"以上水平,夏季各点位生态系统健康普遍恶化,仅28%点位处于"健康"以上水平,秋季"健康"点位比例略有上升,达到45%。各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平均指数(EHCI)排序为:贡湖(69.51)>东太湖(65.55)>竺山湾(59.42)>南部沿岸(48.06)>五里湖(47.63)>西部沿岸(37.04)>梅梁湾(32.53)。梅梁湾、西部沿岸均属于"疾病"状态,主要不利影响因素是叶绿素含量高、植物覆盖率低及岸内滩地面积小。太湖各类型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指数排序为:间歇露滩-大堤型(65.39)>长期露滩-大堤型(64.80)>无滩地-大堤型(48.66)>河口型(47.66)>有滩地-山坡型(33.40)>无滩地-山坡型(19.86)。根据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及实地探勘工程经验,对不同类型的湖滨带生态修复模式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湖滨带 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修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生态修复模式及其效应——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为例 被引量:53
12
作者 崔鹏 王道杰 韦方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5年第3期60-64,共5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强烈,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区,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生物学特性,提出了荒坡地乔灌草恢复性生态修复模式和坡耕地农、林、牧开发性生态修复模式,并...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强烈,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区,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生物学特性,提出了荒坡地乔灌草恢复性生态修复模式和坡耕地农、林、牧开发性生态修复模式,并对生态修复效应进行了监测和调查.结果表明:通过生态修复,林草地地表径流量降为裸地的14.9%,泥沙流失量降为裸地的6.4%;修复灌草地稳渗率为0.58mm/min,裸地稳渗率为修复灌草地的62%,退化灌草丛地为修复灌草地的84%;植物品种由10余种发展到30多种,土壤种子库密度由300余粒/m2增加到1217~1450粒/m2,动物种类增加10多种;坡耕地产量从750~1500kg/hm2增加到4500~6000kg/hm2,人均年经济收入从200元增加到800~1000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 干热河谷 生态修复模式 生态环境 立地条件 植物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两个重要高程段边坡的生态修复模式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明涛 杨平 +1 位作者 许文年 胡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2-125,共4页
以三峡库区185m观景平台上游消落带生态治理试点为例,阐述了库区消落带两个重要高程段(夏季防洪水位145~152m和冬季蓄水位170~177m)内岸坡遭涌浪侵蚀破坏的现状,并对涌浪的成因及其对消落带岸坡的侵蚀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涌浪... 以三峡库区185m观景平台上游消落带生态治理试点为例,阐述了库区消落带两个重要高程段(夏季防洪水位145~152m和冬季蓄水位170~177m)内岸坡遭涌浪侵蚀破坏的现状,并对涌浪的成因及其对消落带岸坡的侵蚀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涌浪是造成库区消落带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传统硬性加固措施应与生态河岸带构建技术有机结合。根据消落带坡度差异,分别提出了几种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初步构建了一套针对库区消落带两个重要高程段内边坡的生态修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两个重要高程边坡 涌浪侵蚀 生态修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污染土地修复模式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姚喜军 张衍毓 +1 位作者 王志勇 隋莹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1期10951-10955,共5页
对国内外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且就内蒙古土壤修复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为内蒙古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通过查阅文献、数据汇总、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发现近年来内蒙古在土壤修复方面做出一定的成效,但是技... 对国内外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且就内蒙古土壤修复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为内蒙古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通过查阅文献、数据汇总、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发现近年来内蒙古在土壤修复方面做出一定的成效,但是技术层面和政策层面还很不完善,未达到国内平均水平。所以,应制定完善土壤修复的地方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大土壤修复领域的科研投入,引进新技术,鼓励自主创新;将土壤修复与相关行业的项目结合,配套实施,避免重复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土壤污染防控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污染 修复模式 对策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漳河下游河道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戚蓝 彭晶 +1 位作者 林超 刘德文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0-22,共3页
针对漳河下游河道因水资源短缺而长期断流致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现状,根据该地区气候特性,提出了适合漳河下游干涸河道的以绿代水、湿润河道的生态修复模式,并采用HEC-RAS(河流分析系统)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修复模式合理可行,... 针对漳河下游河道因水资源短缺而长期断流致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现状,根据该地区气候特性,提出了适合漳河下游干涸河道的以绿代水、湿润河道的生态修复模式,并采用HEC-RAS(河流分析系统)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修复模式合理可行,对漳河下游干涸河道能起到生态修复的效果,同时也为研究其他同类型河道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涸河道 生态修复模式 绿化 湿化 HEC—RAS(河流分析系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低山丘陵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养分评价 被引量:5
16
作者 程立平 赵玉明 刘沛松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23-426,共4页
以荒草地为对照,测定了豫西低山丘陵区不同林草复合的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对其土壤养分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荒草地土壤养分除速效钾外,其他各养分含量均偏低,说明该区荒... 以荒草地为对照,测定了豫西低山丘陵区不同林草复合的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对其土壤养分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荒草地土壤养分除速效钾外,其他各养分含量均偏低,说明该区荒草地土壤肥力处于低水平。植被修复措施对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含量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但对土壤速效氮、全钾、速效钾含量无显著提升作用。不同植被生态修复模式下土壤养分指数大小依次为侧柏+苜蓿>栓皮栎+苜蓿>刺槐+苜蓿>速生杨+苜蓿>苜蓿草地,说明该区侧柏+苜蓿和栓皮栎+苜蓿模式在改善土壤养分方面表现较好。豫西低山丘陵区土壤贫瘠,养分有效性差,植被修复方式能够使土壤养分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但必然是一个漫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山丘陵区 生态修复 土壤养分 豫西 植被修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板修复模式在护理人员管理中的运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叶彩云 何敏 +2 位作者 熊合民 叶玉兰 钟杏梅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13期42-43,共2页
目的探讨短板修复模式在护理人员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保证护理安全,最大限度地防止护理纠纷、差错及事故的发生,使患者得到优质的护理。方法对我院部分科室护理人员运用短板修复模式进行管理。采用自行设计的护士工作能力"短板&qu... 目的探讨短板修复模式在护理人员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保证护理安全,最大限度地防止护理纠纷、差错及事故的发生,使患者得到优质的护理。方法对我院部分科室护理人员运用短板修复模式进行管理。采用自行设计的护士工作能力"短板"评估表和面对面访谈获得护士工作中的"短板",分析"短板"的产生原因,采用健康关怀、心理支持、职业分析、服务诱导、技术帮扶、启发学习、沟通互补、应急互动的人性化方法修复短板。结果该模式实施前3年(2007~2009年),护理一般差错发生率占收治患者数的0.16%~0.20%;实施后(2010~2012年)为0.011%~0.015%。严重差错发生率为零。结论护理管理者应客观调查和分析护士工作中的短板,通过持续的、预防性的管理和改进,才能实现护理安全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板修复模式 护理人员 护理管理 护理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济平干渠工程生态修复模式和效益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宋炜 郑良勇 侯新民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8-20,共3页
在全面总结南水北调东线济平干渠工程生态修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对济平干渠工程生态修复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济平干渠生态修复可以分为防护林模式、植物护坡模式、管理区及防护林苗木基地模式3种配置模式。... 在全面总结南水北调东线济平干渠工程生态修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水土保持监测成果,对济平干渠工程生态修复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济平干渠生态修复可以分为防护林模式、植物护坡模式、管理区及防护林苗木基地模式3种配置模式。工程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9.7%,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9.6%,工程拦渣率达到100%,土壤流失控制比为2.10,林草植被恢复系数为99.4%,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50.9%。工程水土流失影响指数(SWII)为0.0873,生态修复取得了良好的蓄水保土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济平干渠工程 生态修复模式 水土保持监测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修复模式对淮南矿区重构土壤CO_2通量日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育智 王芳 +2 位作者 陈孝杨 陈敏 刘本乐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6期40-46,52,共8页
[目的]探讨淮南矿区不同生态修复模式(植被类型和覆土厚度)对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以及相似矿区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及参数。[方法]采用静态箱—碱液吸收法对淮南市采煤沉陷生态修复区土壤CO_2通量进行动态测定,分析土... [目的]探讨淮南矿区不同生态修复模式(植被类型和覆土厚度)对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以及相似矿区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及参数。[方法]采用静态箱—碱液吸收法对淮南市采煤沉陷生态修复区土壤CO_2通量进行动态测定,分析土壤CO_2通量日变化特征,以及土壤呼吸速率对地表温度、地下5cm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敏感性。[结果]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土壤CO_2通量日变化格局均表现为单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其均值大小依次为:B区(灌木林)〉C区(灌木林)〉D区(乔木林)〉A区(草地),且B,C与A区差异显著(p〈0.05),其他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覆土厚度下土壤表层CO_2通量平均值的大小依次为:40—80cm〉0—20cm〉20—40cm〉80—100cm。其最大值和变幅的大小顺序也遵循平均值大小顺序。4种修复模式下土壤CO_2通量与地下5cm土壤温度、地表温度均呈指数方程关系,R2值分别在0.34~0.70,0.48~0.83之间,与土壤含水量呈二次方函数关系,R2值在0.08~0.44之间。[结论]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CO_2通量大小表现为:灌木林〉乔木林〉草地;不同覆土厚度条件下,除了覆土40—80cm的样地外,土壤CO_2通量随覆土厚度的增加而减少。植被类型对土壤CO_2通量的影响较覆土厚度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2通量 重构土壤 生态修复模式 植被类型 覆土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流域平原河流生态修复模式研究Ⅱ--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雯 黄岁樑 +3 位作者 张胜红 林超 刘德文 车洪军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共6页
应用"海河流域平原河流生态修复模式",研究海河流域平原河流的生态修复。北运河、永定河和卫河是海河流域具有代表意义的生态受损河流。以这3条河流为例,通过分析它们的水量、水质、生境现状,结合建立的修复模式体系,提出相... 应用"海河流域平原河流生态修复模式",研究海河流域平原河流的生态修复。北运河、永定河和卫河是海河流域具有代表意义的生态受损河流。以这3条河流为例,通过分析它们的水量、水质、生境现状,结合建立的修复模式体系,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模式。在此基础上,讨论并提出海河流域其它18条平原河流的的生态修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 北运河 永定河 卫河 生态修复模式 水环境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