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廊道修复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被引量:12
1
作者 郭玉佳 刘世梁 +2 位作者 董玉红 刘佳驹 李维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25-1538,共14页
为解决现有生态廊道建设成效评估中目标单一、指标体系不全面、缺乏景观生态学原则和缺乏生态修复项目不同尺度评估等问题,本研究集成生态系统服务指标,提出基于“格局-质量-服务”生态廊道修复成效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针对生态廊道特征... 为解决现有生态廊道建设成效评估中目标单一、指标体系不全面、缺乏景观生态学原则和缺乏生态修复项目不同尺度评估等问题,本研究集成生态系统服务指标,提出基于“格局-质量-服务”生态廊道修复成效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针对生态廊道特征,成效评估主要从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栖息地、生态系统服务4个维度展开,并确定项目范围和生态保护修复单元两种尺度的评估重点。通过频度分析法、专家咨询等方法,以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为修复目标,参考已有规范内容,筛选能够客观地反映项目生态修复效益的具体指标,最终建立具有明确量化方法和评估标准的综合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包含景观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栖息地保护与构建和生态系统服务提升4个项目层,以及15类准则层和41个指标项。以期更好地实现生态廊道的生态效益和推动生态廊道的建设实践,并为未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方案制定、建设实施和后续管理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修复成效 评估指标体系 景观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的废弃矿山修复成效评估——以江西省兴国县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润庆 陈志 +1 位作者 朱青 郭熙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153-160,167,共9页
以兴国县废弃矿区为研究对象,依据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当地生态系统服务,细化参数设置以核算功能量,并采用价格指数修正价值,以期应用于市场交易。2019~2020年兴国县废弃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提升近709.13万元... 以兴国县废弃矿区为研究对象,依据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当地生态系统服务,细化参数设置以核算功能量,并采用价格指数修正价值,以期应用于市场交易。2019~2020年兴国县废弃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提升近709.13万元,约为修复前GEP的22.36倍;修复前,河流水面GEP>乔木林地GEP>果园GEP;气候调节服务GEP>水源涵养服务GEP>洪水调蓄服务GEP,三者占比达82.35%。修复后,水田GEP>乔木林地GEP>旱地GEP;土壤保持服务GEP>水源涵养服务GEP>气候调节服务GEP,三者占比达82.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修复成效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 废弃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心理可达性的长南迳古道保护修复成效及其优先改进策略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潘裕娟 章征涛 田向阳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72-77,86,共7页
心理可达性是真实反映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是否满足人们偏好的关键因素。文章以珠海长南迳古道为例,采用调查访问、IPA-KANO模型等分析方法,从心理可达性的角度研究其保护修复成效及后续改进的优先策略。调查结果显示,长南迳古道的心理可... 心理可达性是真实反映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是否满足人们偏好的关键因素。文章以珠海长南迳古道为例,采用调查访问、IPA-KANO模型等分析方法,从心理可达性的角度研究其保护修复成效及后续改进的优先策略。调查结果显示,长南迳古道的心理可达性水平较高,保护修复工作基本能满足人们的偏好。文章依托指标体系并通过IPA-KANO分析模型,识别出影响长南迳古道心理可达性的3类因素,分别为基本因素、关键绩效因素和兴奋因素;结合3类因素各自的绩效表现,得出优先改进的工作策略,即提高长南迳古道与周边古驿道、旅游路线或景点的连通性,加强长南迳古道历史文化氛围的营造,优化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和安全设施的配置,适当营造科普、教育氛围,提升古驿道沿线特色景点(兴趣点)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可达性 长南迳古道 保护修复成效 改进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成效评价体系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梓榕 唐国良 陈丽婷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9-417,共9页
建设野生动物栖息地是应对城市化进程中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逐渐消失、破碎化的关键手段,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成效评价可以为后期维护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是提升栖息地修复质量的有效机制。根据上海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特点,针对湿地、... 建设野生动物栖息地是应对城市化进程中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逐渐消失、破碎化的关键手段,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成效评价可以为后期维护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是提升栖息地修复质量的有效机制。根据上海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特点,针对湿地、鸟类、蛙类和獐(Hydropotes inermis)4个典型修复类型,从修复目标、栖息地环境、生物质量和管护水平4个方面提出11个评价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判法设置评价标准及分级体系,进行修复成效评价。研究表明:(1)提出的4类11个修复评价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能反映不同类型栖息地修复过程与效果。(2)参与评价的4个栖息地中,彭门湿地、吴淞江鸟类栖息地与叶榭獐栖息地修复效果良好,特别是在植被功能性、生物多样性以及管理有效性方面;大莲湖蛙类栖息地修复效果较差,未达到预期效果。(3)城市栖息地修复需注重生境质量的完整性,防范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提升管理水平。该研究可为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野生动物 栖息地 修复成效 指标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草原修复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俊松 张英团 +2 位作者 刘永杰 赵磊磊 冷从斌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2期125-128,共4页
随着林草职能划转林业部门,标志着草原功能由传统生产为主转向生态、生产并重的新草原治理格局,建立与新时代草原治理相对应的成效评价体系已显得十分迫切。以“生态”“生产”为核心评价目标,选择产草比、草畜平衡控制比、裸地(斑)面... 随着林草职能划转林业部门,标志着草原功能由传统生产为主转向生态、生产并重的新草原治理格局,建立与新时代草原治理相对应的成效评价体系已显得十分迫切。以“生态”“生产”为核心评价目标,选择产草比、草畜平衡控制比、裸地(斑)面积治理度等五项指标,尝试构建全国不同区域不同主导功能草原修复成效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持续推动草原生态系统合理保护与利用,促进美丽中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修复成效评价 指标体系 美丽中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嘉善东部区域盛家湾河道缓冲带及水生态修复实践 被引量:8
6
作者 刘瑞霞 孙菲 +6 位作者 肖满 王洋 卜繁婷 薛李铭 袁鹏 高红杰 颜步云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95-2104,共10页
河流生态修复是改善水质和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措施,是贯彻落实“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要求的重要举措。以嘉善姚庄镇俞汇塘支流盛家湾河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河流缓冲带与水生态修复工程实践。针对该区域生态空间... 河流生态修复是改善水质和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措施,是贯彻落实“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要求的重要举措。以嘉善姚庄镇俞汇塘支流盛家湾河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河流缓冲带与水生态修复工程实践。针对该区域生态空间严重被挤占、部分河段生境受损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河道水质不稳定等环境问题,提出了以保护—修复—发展为创新思路的盛家湾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总体方案;以全面提升河道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构建健康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为修复目标,实施了面源污染阻控、生态空间恢复以及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其中包括面积为17700 m^(2)的人工湿地及2200 m长的生态植草沟建设,约30 m宽和1480 m长的陆域植被缓冲带构建,1210 m长的河岸线生态化改造,以及面积为20400 m^(2)的水下森林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盛家湾河道的生态修复,全面改善了盛家湾区域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水清岸绿”,恢复了水体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家湾河道 水生态修复方案 人工湿地 河流缓冲带 水下森林 修复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以来中国矿区生态修复与再利用路径研究进展
7
作者 刘孝伟 李晓东 +3 位作者 高云龙 殷国梅 刘欣超 常虹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58-64,共7页
矿区生态修复是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对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4—2024年中国知网文献数据,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系统梳理了矿区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并进行再利用路... 矿区生态修复是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对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4—2024年中国知网文献数据,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系统梳理了矿区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并进行再利用路径分析。结果显示,2014—2024年矿区生态修复领域文献发表量呈显著上升趋势,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植被恢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及智能监测技术等方面,在提升植被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创造经济价值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上修复成效显著,但修复的长期性和动态监测机制有待强化,跨学科融合研究仍存在不足,再利用模式仍以传统路径为主。建议今后应深化技术系统性整合与创新、加强跨学科合作、探索多元再利用路径、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并推动政策与技术支持,以促进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向更高效、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修复 研究进展 修复技术 修复成效 再利用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