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土矿修复区生态修复对生态产品价值的作用机理研究
1
作者 洪土林 陈美球 +5 位作者 黄鹏 赖昭豪 黄庆龙 刘一仁 严福华 杨小平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4期78-88,共11页
基于稀土矿区开采生态功能受损的特征,系统剖析了稀土矿区生态修复及其形成的生态产品和生态产品价值的概念。从稀土矿开采前、开采后、生态修复后3个阶段,分析了稀土矿生态修复的生态产品价值的变化过程;从物质供给产品价值、调节服务... 基于稀土矿区开采生态功能受损的特征,系统剖析了稀土矿区生态修复及其形成的生态产品和生态产品价值的概念。从稀土矿开采前、开采后、生态修复后3个阶段,分析了稀土矿生态修复的生态产品价值的变化过程;从物质供给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产品价值、文化服务产品价值等3个方面共11项子生态产品价值的角度,探讨了稀土矿生态修复对生态产品价值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修复区 生态修复 生态产品价值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修复区识别 被引量:3
2
作者 杨雪 李益敏 +2 位作者 赵娟珍 蒋文学 李媛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7-290,共14页
[目的]分析云南省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识别生态修复优先序,为该省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研究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空间相关性,与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态保护红线结合识别云南省生态修复优先序。... [目的]分析云南省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识别生态修复优先序,为该省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研究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空间相关性,与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态保护红线结合识别云南省生态修复优先序。[结果]①22 a间云南省RSEI均值呈S形变化趋势,分别以2005年和2011年作为上升和下降的拐点。②2000—2022年空间上生态环境质量均表现为“西高东低”的态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而中部城市群及东部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③2000—2005年受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好。2005—2011年则因旱灾和建设用地的剧烈扩张导致生态环境质量大幅下降。2011—2016年是旱灾后恢复时段,除中部城市化快速发展地区外,其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在逐渐恢复。2016—2022年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变好。④云南省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全局与局部自相关。⑤2000—2022年云南省碳储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2 a间总碳储量减少2.38×10^(7)t,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南北高,中间低”的地带性分布特征。⑥云南省生态修复极优先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东部地区,约占总面积的18.08%,生态修复优先区及中等优先区则分布较为广泛,约占总面积的70.17%。生态修复一般优先区主要位于普洱市等地,约占总面积的11.76%。[结论]云南省2000—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在时空上均呈现一定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区划分,因地制宜地治理生态环境,推进云南省生态及低碳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修复区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东部杨柴生态修复区短期水氮添加对草本植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苗虎 邱开阳 +7 位作者 苏云 刘王锁 何毅 赵香君 李海泉 黄业芸 李亚园 谢应忠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210,共9页
为研究短期水氮添加对杨柴生态修复区草本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其多样性的影响,在宁夏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杨柴生态修复区进行水氮添加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每个区组设置4个水添加梯度(W0:未添加水分;W1:添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33%... 为研究短期水氮添加对杨柴生态修复区草本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其多样性的影响,在宁夏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杨柴生态修复区进行水氮添加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每个区组设置4个水添加梯度(W0:未添加水分;W1:添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33%;W2:添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66%;W3:添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00%)和4个氮添加梯度(氮添加量分别为N0:未添加氮素;N1:5 g·m^(-2)·a^(-1);N2:10 g·m^(-2)·a^(-1);N3:20 g·m^(-2)·a^(-1))两两随机组合的16个水氮添加处理,共4个区组。结果表明:(1)不同水氮添加使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与对照(W0N0)相比,草本层优势种狗尾草的重要值在中氮不施水(W0N2)、低水耦合高氮(W1N3)、中水不施氮(W2N0)、中水耦合中氮(W2N2)几种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其峰值为0.46,狗尾草集群分布明显,表明在中度水平的单一水、氮或中度水平的水氮耦合措施下群落聚集效应明显。(2)在不同水氮添加处理下,从不施氮(N0)到高氮水平(N3),草本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随着氮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都在中水耦合低氮(W2N1)处理下有最大值。(3)氮添加对于生态修复区植物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优势度指数以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综上,适量的水和氮添加更有利于生态修复区植被恢复,W2N1处理能够最好地改善杨柴生态修复区草本层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沙漠化逆转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添加 氮添加 杨柴 生态修复区 宁夏 数量特征 群落结构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出境河流生态修复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慧娟 刘云根 +2 位作者 侯磊 王妍 齐丹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15-1424,共10页
为综合评价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对周围环境的生态风险及为治理重金属污染河流提供参考依据,以云南省文山州内跨境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形态重金属在生态修复区沉积物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风... 为综合评价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对周围环境的生态风险及为治理重金属污染河流提供参考依据,以云南省文山州内跨境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形态重金属在生态修复区沉积物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风险评估指数法(RAC),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生态修复区内沉积物中五种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存在差异,w(As)、w(Co)、w(Cu)、w(Pb)、w(Zn)的平均值分别为937.64、16.72、156.23、73.47、1 117.47 mg/kg,并且w(As)、w(Cu)和w(Zn)沿水流方向逐渐降低,到生态修复区出口又呈明显增加的分布规律,而w(Pb)和w(Co)呈逐渐增加的分布规律.(2)生态修复区中重金属主要赋存形态以残余态为主,稳定性大小依次为As>Pb>Cu>Co>Zn.(3)根据风险评估指数法,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对环境构成的风险依次为Zn>Co>Pb>Cu>As;根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As是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贡献率大于80%,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其余重金属具有较低的生态风险.因此,在环境治理时既要考虑富集程度较严重的重金属元素,也不可忽视有效态含量较高的重金属元素给环境带来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区 重金属 沉积物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风险评估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河流生态修复区沉积物砷形态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慧娟 刘云根 +3 位作者 王妍 侯磊 詹乃才 王书锦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2-397,412,共7页
生态修复是重金属污染河流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云南省文山州内跨境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对象,探析了不同形态砷在小白河生态修复区沉积物表层(0~10cm)、中层(10~20cm)和底层(20~30cm)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表、中、底层... 生态修复是重金属污染河流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云南省文山州内跨境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对象,探析了不同形态砷在小白河生态修复区沉积物表层(0~10cm)、中层(10~20cm)和底层(20~30cm)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表、中、底层中主要以残余态砷存在;残余态砷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占比逐渐增大。表层中可氧化态砷>弱酸可提取态砷>可还原态砷;中层中可氧化态砷>弱酸可提取态砷>可还原态砷;底层中可氧化态砷>可还原态砷>弱酸可提取态砷。(2)小白河表层沉积物中砷全量总体呈B断面>D断面>C断面。(3)有机质与可还原态、可氧化态砷的结合趋势较大。(4)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可提取态砷明显减少。故在利用该生态修复区进行环境治理时,应该重点针对表层沉积物进行定期清淤,减少该层沉积物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区 沉积物 形态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大莲湖生态修复区富营养化评价及氮磷平衡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朱浩 刘兴国 +3 位作者 吴宗凡 裴恩乐 郭文利 苗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7-160,共4页
利用营养状态下卡森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对上海市大莲湖生态修复区的富营养状况进行了检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各监测点水体均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大莲湖富营养化主要影响因子氮磷的输入输出状况为:氮输入总量2 174kg/a,约占总量的92%;... 利用营养状态下卡森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对上海市大莲湖生态修复区的富营养状况进行了检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各监测点水体均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大莲湖富营养化主要影响因子氮磷的输入输出状况为:氮输入总量2 174kg/a,约占总量的92%;磷输入总量466.27kg/a,约占总量的97%;氮磷的主要来源为上游外源水;氮磷输出量分别为1 963和352.1kg/a,截留率分别为9%和24%。因此,大莲湖生态修复区内水质虽然得到明显改善,但各项水质指标要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还需要控制上游水源的污染物入湖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区 富营养化 氮磷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修复区黄豆重金属含量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冯娜娜 高良敏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37-138,共2页
对淮南市某采煤沉陷修复区种植的农作物黄豆的根、枝、果3个不同部位的Cu、Zn、Cd、As 4种重金属含量进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3个部位均未受到Zn、Cd污染;3个部位属于轻度Cu污染;根部与枝部As污染程度介于轻度与中度之间,果实中属于轻... 对淮南市某采煤沉陷修复区种植的农作物黄豆的根、枝、果3个不同部位的Cu、Zn、Cd、As 4种重金属含量进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3个部位均未受到Zn、Cd污染;3个部位属于轻度Cu污染;根部与枝部As污染程度介于轻度与中度之间,果实中属于轻度As污染。依据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黄豆果实计算结果显示,食用该区产的黄豆,将对成年居民身体健康受到危害的可能性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修复区 黄豆 重金属污染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白河生态修复区沉积物中砷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慧娟 刘云根 +2 位作者 侯磊 王书锦 詹乃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5-62,共8页
【目的】研究生态修复区重金属砷的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为重金属污染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文山州内跨境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对象,沿水流方向设置A、B、C、D、E 5个断面,其中A断面位于生态修... 【目的】研究生态修复区重金属砷的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为重金属污染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文山州内跨境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为研究对象,沿水流方向设置A、B、C、D、E 5个断面,其中A断面位于生态修复区上游,为背景断面;E断面位于生态修复区下游,为削减断面;B、C、D断面位于生态修复区内,均为控制断面,采集5个断面的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小白河生态修复区表层(0~10cm)、中层(10~20cm)和底层(20~30cm)沉积物总砷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运用Hakanson方法对沉积物中砷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云南小白河流域沿水流方向5个断面河心位置表层沉积物中的总砷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生态修复区砷沉积效果明显,修复区下游断面河心位置表层沉积物中的总砷含量((1.29±0.001)g/kg)相对上游断面((1.39±0.001)g/kg)降低7.19%。水平方向上,在相同水力停留时间下,生态修复区内沿水流方向上3个控制断面表层(0~10cm)沉积物中总砷含量平均值表现为D断面((4.05±2.02)g/kg)>B断面((3.49±3.36)g/kg)>C断面((2.15±1.92)g/kg)。垂直方向上,生态修复区3个断面沉积物中总砷含量平均值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呈现出明显的表层富集特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3个断面沉积物中砷污染处于"高"及其以上等级的生态风险。【结论】小白河重金属砷污染风险较高,在进行治理时应对生态修复区沉积物进行清淤,并进行污染源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区 沉积物 空间分布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A12铝合金搅拌摩擦修复区显微硬度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王磊 张占昌 +2 位作者 任俊刚 回丽 单勇峰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24,29,共5页
搅拌摩擦修复是一种较新的裂纹修复技术,针对含预制0.8 mm深长直裂纹的2A12航空铝合金进行搅拌摩擦修复试验。修复后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显微硬度仪对其表面、截面微观组织和显微硬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修复区显微硬度分布基本呈"W... 搅拌摩擦修复是一种较新的裂纹修复技术,针对含预制0.8 mm深长直裂纹的2A12航空铝合金进行搅拌摩擦修复试验。修复后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显微硬度仪对其表面、截面微观组织和显微硬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修复区显微硬度分布基本呈"W"形,表面与截面0.5 mm处硬度曲线基本一致,前进侧硬度低于返回侧,且硬度最低值出现在热影响区。截面修复区硬度分布为上部高于下部,且沿中心不对称分布。随厚度的增加,轴肩产生的摩擦热自上到下不断降低,是造成中下部修复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修复区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修复和冷却过程中S相和θ相的固溶、不完全析出或分布不均匀,加上晶粒内部位错强化效果的降低,使得修复后硬度整体低于母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修复 修复区 显微硬度 微观组织 析出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的关键生态修复区识别与植被优化配置 被引量:2
10
作者 白淑英 吴梦坷 于烨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3-128,共6页
[目的]识别汉江流域水源涵养关键生态修复区,进行植被优化配置和生态修复效果的验证,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范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主要利用InVEST模型,估算2020年水源涵养量,通过水源涵养功能强弱识别关键生态修复区,将水源涵养弱功能... [目的]识别汉江流域水源涵养关键生态修复区,进行植被优化配置和生态修复效果的验证,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范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主要利用InVEST模型,估算2020年水源涵养量,通过水源涵养功能强弱识别关键生态修复区,将水源涵养弱功能区内有林地、灌木林、草地、未利用地和25°坡以上的耕地区域作为修复区,对修复区进行林地适宜性评价,依据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完成各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优化配置,模拟完成配置后修复区的水源涵养功能,并与配置前进行比较。[结果]植被优化配置后,修复区产水量降低了6.97%,水源涵养总量提高了14.96%。[结论]汉江流域通过植被优化配置手段提升水源涵养功能具有一定的潜力,未来应在水源涵养功能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其他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汉江流域修复区识别,以便采取更全面的修复措施来解决汉江流域的生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功能 InVEST模型 生态修复区识别 植被优化配置 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区贴面修复中的定深与控厚》出版发行
11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3-533,共1页
书籍名称:美学区贴面修复中的定深与控厚主编:于海洋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内容简介:瓷贴面临床操作最难点为如何控制深度使之足够且能位于牙釉质内。本书基于目标修复体空间理论,首次提出了数字引导的瓷贴面定深与控厚方式,介绍了瓷贴... 书籍名称:美学区贴面修复中的定深与控厚主编:于海洋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内容简介:瓷贴面临床操作最难点为如何控制深度使之足够且能位于牙釉质内。本书基于目标修复体空间理论,首次提出了数字引导的瓷贴面定深与控厚方式,介绍了瓷贴面预备深度与瓷贴面厚度的精准设计与控制,从而实现瓷贴面的精准微创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修复体空间理论 瓷贴面 美学贴面修复 定深 控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及修复分区划分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泽钰 李鹏 +3 位作者 肖列 王博 许垚涛 潘金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2-265,共14页
[目的]基于“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治理思路识别生态修复优先空间抑制生态退化,是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方法]以青海省为研究区,通过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重心迁移反... [目的]基于“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治理思路识别生态修复优先空间抑制生态退化,是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方法]以青海省为研究区,通过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重心迁移反映城市化进程,定量评估2005—2020年7项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敏感性和生境退化度,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生态敏感性-生境退化度”识别生态修复优先空间,将内部缺陷和外界胁迫相结合,划定5类生态修复优先区并提出相应修复策略。[结果]青海省2005—2020年产水深度分别为125.1,106.9,80.0,135.4 mm,水源涵养深度稳定在15 mm左右。粮食产量由1.42 t/hm^(2)提升至2.02 t/hm^(2),防风固沙能力由2.42 t/hm^(2)提升至4.59 t/hm^(2),土壤保持能力由85.90 t/hm^(2)下降至65.30 t/hm^(2);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簇可划分为生态宜居和谐簇、水土耦合协调簇、生态源地保育簇、自然生态修复簇、防风固沙功能簇5类。基于双变量自相关识别生态恢复优先点结果可知,青海省主要关键生态恢复点和自然生态恢复点面积分别占5.26%和2.55%,其中关键生态恢复点和生态宜居簇增加区域在空间上分布基本吻合。[结论]青海省生态修复优先区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荒漠地区、高海拔山区、水源地和河流沿岸及人类活动较频繁的河湟谷地和天峻县、兴海-玛多—曲麻莱县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INVEST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簇 生态修复优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湖泊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优先区诊断及修复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向爱盟 赵筱青 +4 位作者 黄佩 易琦 普军伟 施馨雨 储博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143-6153,共11页
高原湖泊流域是高原地区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兼具高生态价值和高脆弱性的特点。随着高原湖泊流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加速,湖泊面积萎缩,污染加剧,流域生态环境受损严重,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污染、湿地退化、生境质... 高原湖泊流域是高原地区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兼具高生态价值和高脆弱性的特点。随着高原湖泊流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加速,湖泊面积萎缩,污染加剧,流域生态环境受损严重,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污染、湿地退化、生境质量下降等。亟需开展生态修复以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而基于整体保护与系统治理思维诊断并修复生态修复优先区,是科学有序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抓手。基于此,研究以高原湖泊流域典型代表滇池流域为例,利用人类足迹和景观生态风险模型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所受负向干扰,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流域生态网络;提取生态网络受负向干扰较高的关键区域为生态修复优先区并提出针对性修复措施。研究表明:(1)滇池流域人类干扰和生态风险整体较高,人类干扰整体呈核心—边缘递减的圈层式分布,中高生态风险占据了绝大部分区域。人类交通网络大幅扩展了人类干扰和生态风险的强度和深度;(2)区域生态网络呈典型湖泊生态网络特点,38条生态廊道呈放射状或环状分布,连通湖区、山区两大生态空间内共23块生态源地,保障区域生态安全;(3)研究共提取生态源地修复优先区73.83km~2,生态廊道修复优先区26.97km~2,生态夹点修复优先区31处,根据不同生态修复优先区典型问题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点线面结合协同治理的修复策略。研究可为高原湖泊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优先区识别、生态系统整体修复提升提供一定科学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R模型 电路理论 景观生态风险 人为干扰 生态修复优先 高原湖泊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变化与空间优化识别 被引量:5
14
作者 魏胜蓉 何婷婷 +4 位作者 付迎春 肖云丹 侯瑞霞 张乃静 纪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094-8109,共16页
识别生态安全格局(ESP)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面向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规划建设,应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电路理论、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等方法,通过构建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前后的生态廊道网... 识别生态安全格局(ESP)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面向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规划建设,应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电路理论、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等方法,通过构建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前后的生态廊道网络,识别了景观形态、拓扑连通性及其指示的生态格局时空演变,结合规划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网络连通特征,探讨了珠三角森林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空间优化的识别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2015、2020年生态景观形态变化,生态源地核心(core)类型面积和生态廊道长度占比明显增加,分别为14.97%、0.40%,生态斑块聚集与连通增加是当前生态格局变化的主要特征;(2)珠三角的东部、西部森林生态屏障和南部沿海生态防护带(两屏一带)的连通性潜力明显增加,高、中高、中低连通性的生态廊道占比分别增加2.65%、6.98%和8.25%,形成合理提升的生态网络连通结构。(3)集成生态源地重要性与生态廊道连通性、生态断裂点的优化目标,从生态点-线-面基质构建优先保护修复区识别准则,结果识别得到优先保护的重要生态源地面积为14656.06km^(2),优先修复的生态廊道有930.69km及246个断裂点,进一步为空间优化识别与安全格局提升探明路径。总体上,2020年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提升了“两屏一带”的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源地与网络连通性的增加揭示了城市群中心生态格局的提升和沿海防护带生态修复优化空间的识别结果,指示了加强城市群与沿海生态廊道建设的必要性,从工程修复视角为森林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与空间优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 森林城市群 生态安全 网络连通性 优先保护修复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典型沙生红树林总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3
15
作者 孙明 陈燕丽 +2 位作者 谢敏 莫伟华 潘良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5-678,共14页
红树林是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总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植被生态系统。广西红树林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二位,研究红树林GPP变化特征,深入探究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以期为全面了解红树林碳循环动态和制定相应气候变化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红树林是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总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植被生态系统。广西红树林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二位,研究红树林GPP变化特征,深入探究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以期为全面了解红树林碳循环动态和制定相应气候变化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红树林的保育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目前,尚未见有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开展广西红树林GPP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广西北海市沙生红树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区同时也是红树林生态修复区,采用涡度相关技术结合冠层实景观测技术,系统分析红树林GPP的月平均日变化特征、季平均日变化特征、月累积变化特征及年累积变化特征,并利用单因子相关分析和多因子通径分析,研究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地表5 cm温度、饱和水汽压差和降雨量在日、月尺度与GPP的响应模型。结果表明,GPP的平均日变化曲线在月和季尺度上呈倒“U”型分布,月累积年内呈现“双峰一谷”的变化趋势,春季和秋季为波峰,夏季为波谷;红树林冠层植被指数的分析表明,夏季波谷是由于虫害爆发导致GPP下降。2019-2022年GPP年累积分别为1.28×10^(3)、1.29×10^(3)、1.36×10^(3)、1.38×10^(3)g∙m^(-2)∙a^(-1)(以C计,下同),年累积量均值为1.33×10^(3)g∙m^(-2)∙a^(-1),GPP呈缓慢增加的趋势,但GPP显著小于东南沿海观测站点,这与研究区的土壤类型、群落结构以及观测站区域外部扰动有关。对红树林GPP产生直接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和气温,产生间接影响最大的因子为地表5 cm温度。综上,北海沙生红树林GPP与东南沿海相比较弱,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GPP缓慢递增,但病虫害对红树林GPP影响较大,应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利于红树林碳汇功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生态修复区 红树林 涡度相关系统 总初级生产力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清洁小流域三道防线小尺度划分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于子铖 王琦 +3 位作者 赵进勇 彭文启 刘昌军 韩会玲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3-106,共4页
为解决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三道防线划分过程中参考指标模糊和划分方法不明确的问题,对三道防线的内涵、措施体系布设和现有划分方法等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结合北京市典型清洁小流域建设情况调研,提出并实例验证了小流域三道防线小尺度划... 为解决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三道防线划分过程中参考指标模糊和划分方法不明确的问题,对三道防线的内涵、措施体系布设和现有划分方法等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结合北京市典型清洁小流域建设情况调研,提出并实例验证了小流域三道防线小尺度划分方法:坡度是确定生态自然修复区范围的关键性指标,25°是划分标准;由河道管理范围及河湖滨岸缓冲带宽度、截污工程宽度确定河湖库周边生态保护区;生态自然修复区和河湖库周边生态保护区之间的范围即为综合治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清洁小流域 三道防线划分 生态自然修复区 河湖库周边生态保护 综合治理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软岩大巷围岩破坏演化规律及控制技术 被引量:9
17
作者 孟毅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0-54,共5页
针对曹村煤矿500水平大巷围岩变形量大和支护结构失效等现象,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的方法分析了大巷反复破坏的关键因素,研究了巷道围岩失稳机理及塑性区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邻工作面采动影响在500水平大巷变形... 针对曹村煤矿500水平大巷围岩变形量大和支护结构失效等现象,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的方法分析了大巷反复破坏的关键因素,研究了巷道围岩失稳机理及塑性区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邻工作面采动影响在500水平大巷变形反复破坏中起到了主控作用。受采动应力叠加影响,巷道塑性区由圆形演化为椭圆形,帮部塑性区向深部扩展,而顶底板受高应力压缩作用,塑性区回缩。在此基础上采用"治底先治帮"的方案,修复方案实施后,顶底板变形量从1000mm减少至103mm,帮部相对移近量从1200mm减少至113mm。在采动影响下围岩裂隙发育范围虽有所增加,但仍未超出锚杆(索)的锚固范围,巷道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巷道 采动影响 塑性演化:修复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