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用卡诈骗罪实务难点及应对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春丽 曹冬敏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1-57,共7页
随着我国信用卡业务的飞速发展,伴随着信用卡的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在司法实践中,信用卡诈骗罪也已成为发案率高、危害性大且定性较难的刑事犯罪之一。在司法实践中,信用卡诈骗案件存在争议较多的主要是恶意透支、盗窃信用卡并使用、... 随着我国信用卡业务的飞速发展,伴随着信用卡的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在司法实践中,信用卡诈骗罪也已成为发案率高、危害性大且定性较难的刑事犯罪之一。在司法实践中,信用卡诈骗案件存在争议较多的主要是恶意透支、盗窃信用卡并使用、冒用他人信用卡及信用卡套现等行为。针对司法认定上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应当正确理解和把握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以及各要件要素,对信用卡诈骗罪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助于准确地打击该类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卡诈骗 恶意透支 盗窃 冒用 套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用卡诈骗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被引量:44
2
作者 刘宪权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3-50,共8页
将借记卡归入"信用卡"的含义之中,符合刑法信用卡诈骗罪的立法初衷。对拾得信用卡并加以使用行为以信用卡诈骗罪定性,符合刑法原理。对以抢劫等犯罪手段获取他人信用卡并加以使用行为应以重罪吸收轻罪的原则具体定罪处罚。对... 将借记卡归入"信用卡"的含义之中,符合刑法信用卡诈骗罪的立法初衷。对拾得信用卡并加以使用行为以信用卡诈骗罪定性,符合刑法原理。对以抢劫等犯罪手段获取他人信用卡并加以使用行为应以重罪吸收轻罪的原则具体定罪处罚。对伪造信用卡并加以使用的行为应以伪造金融票证罪定性。对行为人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后又加以使用的行为应以信用卡诈骗罪定性。对行为人使用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后没有使用的行为应以妨碍信用卡管理罪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卡 信用卡诈骗 拾得 侵占 伪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实务问题思考 被引量:24
3
作者 毛玲玲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1-48,共8页
司法机关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恶意透支型信用卡犯罪处于高位上扬之势。两高2009年11月《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以后,司法实务在探究准确理解其规定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各界对透支行为入罪的种种争... 司法机关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恶意透支型信用卡犯罪处于高位上扬之势。两高2009年11月《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以后,司法实务在探究准确理解其规定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各界对透支行为入罪的种种争议,正视信用卡产业自身的迅猛、粗放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制疵漏与不足。因此,对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构成中的各个要件,如"非法占有目的"、"银行催收"、"数额计算"等,需要进行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及刑法精神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 非法占有目的 银行催收 数额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用卡诈骗罪与诈骗罪关系辨证 被引量:16
4
作者 阎二鹏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8-64,共7页
根据刑法规范内部结构关系,法条竞合在构成要件之间存在包容与交叉关系时即可成立,前者为包容竞合,后者为交叉竞合;信用卡诈骗罪与诈骗罪应属于交叉竞合关系,而非包容竞合,即部分信用卡诈骗行为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但却是信用卡诈... 根据刑法规范内部结构关系,法条竞合在构成要件之间存在包容与交叉关系时即可成立,前者为包容竞合,后者为交叉竞合;信用卡诈骗罪与诈骗罪应属于交叉竞合关系,而非包容竞合,即部分信用卡诈骗行为不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但却是信用卡诈骗罪要规制的对象;在对信用卡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关系有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利用拾得的信用卡或借记卡在ATM机上取款的行为,应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理当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条竞合 交叉竞合 信用卡诈骗 拾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客观处罚条件——《刑法》第196条第2款的理解与适用 被引量:29
5
作者 张明楷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7-163,共17页
司法实践不当扩大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处罚范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刑法》第196条第2款所规定的"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体系地位;"经发卡银行催收仍不归还"既不是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 司法实践不当扩大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处罚范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刑法》第196条第2款所规定的"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体系地位;"经发卡银行催收仍不归还"既不是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责任要素,也不是仅具有语感意义,而是客观处罚条件。恶意透支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发卡银行催收后予以归还的,虽然成立信用卡诈骗罪,但因为缺乏客观处罚条件,不能给予刑罚处罚;透支后产生不归还的意思因而未归还的,以及透支后由于客观原因不能归还的,原本就不成立信用卡诈骗罪。恶意透支后,在提起公诉前或者一审判决前由持卡人或者保证人全部归还的,应当不起诉或者应当免予刑事处罚;客观处罚条件的法律效果适用于所有的犯罪人,而不应当将"曾因信用卡诈骗受过两次以上处罚的"行为人排除在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卡诈骗 恶意透支 客观处罚条件 具体适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信用卡诈骗罪中的持卡人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明楷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4-58,共15页
我国《刑法》第196条第2款规定的持卡人是特殊身份,即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是真正身份犯。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行为人不是持卡人;使用真实身份证件和虚假的财产证明申领信用卡的人仍然是持卡人;以窃取、骗取等非法手段获得... 我国《刑法》第196条第2款规定的持卡人是特殊身份,即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是真正身份犯。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行为人不是持卡人;使用真实身份证件和虚假的财产证明申领信用卡的人仍然是持卡人;以窃取、骗取等非法手段获得他人信用卡的行为人(非法持卡人)不是持卡人,对其使用行为应视情形分别认定为盗窃罪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类型的信用卡诈骗罪;实际用卡人不是持卡人,持卡人与实际用卡人通谋恶意透支或者持卡人放任实际用卡人恶意透支的,成立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共同犯罪;实际用卡人的行为同时符合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成立条件的,则是恶意透支的共犯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正犯的想象竞合;实际用卡人恶意透支但持卡人不知情的,实际用卡人的行为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将非法持卡人与实际用卡人归入持卡人的解释结论,不是扩大解释而是类推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卡诈骗 恶意透支 持卡人 特殊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移动支付环境下信用卡诈骗罪定性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宪权 李舒俊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9-129,共11页
网络移动支付是网络技术与金融产品深度结合的产物。在网络移动支付环境下,信用卡的实质内涵应当是具有特定关系的金融账户。网络移动支付账户与信用卡账户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前者由非金融机构设立,后者由金融机构... 网络移动支付是网络技术与金融产品深度结合的产物。在网络移动支付环境下,信用卡的实质内涵应当是具有特定关系的金融账户。网络移动支付账户与信用卡账户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前者由非金融机构设立,后者由金融机构设立,因而不能将两者等同视之。基于两者的紧密联系,应将网络移动支付视为信用卡的新型支付方式。在网络移动支付环境下,冒用信用卡行为的对象是具有特定关系的金融账户;冒用的主要类型是冒用网络移动账户实施侵财;冒用的重要特征不是"账户资金被盗",而是"机器人被骗"。"窃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使用"与"盗窃信用卡并使用"之间的逻辑冲突进一步放大,立法上适时作出调整迫在眉睫。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用他人手机并利用其网络移动支付账户转账的行为应以信用卡诈骗罪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移动支付 金融账户 信用卡诈骗 冒用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冒用他人信用卡”型信用卡诈骗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古加锦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2-42,共11页
同时拾得他人信用卡和密码后在ATM机上使用的行为属于信用卡诈骗罪中的"冒用他人信用卡":ATM机可以成为诈骗的对象;"冒用他人信用卡"符合诈骗行为的特征;同时拾得他人信用卡和密码并不等于拾得他人信用卡内的资金... 同时拾得他人信用卡和密码后在ATM机上使用的行为属于信用卡诈骗罪中的"冒用他人信用卡":ATM机可以成为诈骗的对象;"冒用他人信用卡"符合诈骗行为的特征;同时拾得他人信用卡和密码并不等于拾得他人信用卡内的资金。使用他人遗忘在ATM机上运作的信用卡的行为属于信用卡诈骗罪中的"冒用他人信用卡"。骗取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定性可能存在三种情形:应认定为诈骗罪;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属于诈骗罪与信用卡诈骗罪的想象竞合犯,应根据案情具体分析。盗划信用卡的行为属于信用卡诈骗罪中的"冒用他人信用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冒用 信用卡 信用卡诈骗 诈骗 盗窃罪 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本质 被引量:7
9
作者 周铭川 《东方法学》 2013年第5期36-47,共12页
恶意透支是一种"骗借"行为。行为人申领信用卡,即表明其向银行作出了会按期还款的承诺,正是这种承诺,诱使银行发放信用卡并允许其透支。只要申领了信用卡,就取得了不必每次都经银行同意而可以随时透支的权利;故无论行为人从... 恶意透支是一种"骗借"行为。行为人申领信用卡,即表明其向银行作出了会按期还款的承诺,正是这种承诺,诱使银行发放信用卡并允许其透支。只要申领了信用卡,就取得了不必每次都经银行同意而可以随时透支的权利;故无论行为人从哪儿透支,只要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就属于诈骗,一旦透支成功即属于诈骗既遂。至于ATM机、银行员工或特约商户能否被骗之类的局部问题,不足以影响行为整体的诈骗性质。"经催收后仍不归还"是本罪的客观处罚条件,不是用于推定非法占有目的的要素。为了纠正客观归罪的不良现象,有必要用其他证据来推定非法占有目的,不能用"经催收后仍不归还"来推定该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意透支 非法占有 催收 信用卡诈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用卡诈骗罪“有效催收”的本质与认定——兼论前置程序型构成要件的新类型 被引量:3
10
作者 熊波 《南方金融》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9-98,共10页
当前实务界忽视信用卡诈骗罪的“有效催收”要素,主要原因在于“有效催收”的本质并未得到精确界定。即使是在本质认定学说的探讨下,“有效催收”也无法与信用卡诈骗罪的实体型构成要件相提并论。从外在形态界定、规范体系定位、犯罪论... 当前实务界忽视信用卡诈骗罪的“有效催收”要素,主要原因在于“有效催收”的本质并未得到精确界定。即使是在本质认定学说的探讨下,“有效催收”也无法与信用卡诈骗罪的实体型构成要件相提并论。从外在形态界定、规范体系定位、犯罪论体系明定角度来看,信用卡诈骗罪“有效催收”的本质应当是一种前置程序型构成要件。在该本质指引下,“有效催收”的具体认定应遵循以下要求:第一,持卡人必须了解发卡银行催收程序的具体事项,发卡银行不能发出形式化催收程序,这是故意犯罪认识因素的直接要求;第二,对于银行催收程序的前置性法律规范与入罪原理的不合理之处,刑事司法应当确立独立性判断方法,对信用卡诈骗罪催收程序的方式、主体、时间、次数以及形式等时空要素作出单独规定,合理区分信用卡欠款行为的一般民事违法性与信用卡诈骗行为的刑事违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犯罪 信用卡诈骗 有效催收 前置程序型构成要件 实体型构成要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邦友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19-123,共5页
本文对我国刑法规定的信用卡诈骗罪中的恶意透支型诈骗的犯罪情况进行了详细探讨。特别探讨了恶意透支的含义、恶意透支的一些疑难问题,深入分析了恶意透支中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与认定,超额超期透支的理解,经发卡银行的催收仍不归还的... 本文对我国刑法规定的信用卡诈骗罪中的恶意透支型诈骗的犯罪情况进行了详细探讨。特别探讨了恶意透支的含义、恶意透支的一些疑难问题,深入分析了恶意透支中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与认定,超额超期透支的理解,经发卡银行的催收仍不归还的认定与理解,以及骗领信用卡后恶意透支的定性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卡诈骗 恶意透支 非法占有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适用若干疑难问题的界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海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5-89,共5页
刑法介入信用卡恶意透支活动,需正确区分犯罪和法律允许的金融风险,特定情形下应考虑被害人过错影响。司法适用中,对已有司法解释只能进行严格解释;"持卡人"认定原则上以合法持卡人为限,判断标准为是否属于信用卡的登记人;&qu... 刑法介入信用卡恶意透支活动,需正确区分犯罪和法律允许的金融风险,特定情形下应考虑被害人过错影响。司法适用中,对已有司法解释只能进行严格解释;"持卡人"认定原则上以合法持卡人为限,判断标准为是否属于信用卡的登记人;"非法占有目的"不能完全进行主观直接推定,在有反证可以推翻或行为人可以给予合理说明的情形下,不宜直接认定构成犯罪;"两次催还"方式应合法有效,且两次催收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间隔期,3个月的期限应当自第二次催收开始起算;借记卡本身不具备透支功能,不能成为恶意透支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卡诈骗 恶意透支 严格解释 非法占有目的 催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用卡诈骗犯罪及其对策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立志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24,共3页
近年来,信用卡在中国已广泛使用,成为一种安全快捷方便的结算方式,但利用信用卡进行犯罪的现象也逐渐增多,如何对其实行有效的防范已成为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信用卡诈骗犯罪 立法 中国 金融业 特约商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用卡诈骗罪及其司法认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少莹 《学术论坛》 2003年第1期51-54,共4页
信用卡作为我国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 ,它的运用和推广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同时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客观要求 ,本文探讨了信用卡诈骗罪的特征。
关键词 信用卡 信用卡诈骗 透支 司法认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信用卡诈骗罪中认识错误的主观归责
15
作者 赵春玉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8-73,共16页
信用卡诈骗罪中的选择要素错误是否影响主观归责,取决于不同的选择要素是否具有等价性。具体符合说和法定符合说在选择要素的等价性判断以及选择要素错误的处理上存在不足,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的立法实际。由于选择要素的等价性是类型化意... 信用卡诈骗罪中的选择要素错误是否影响主观归责,取决于不同的选择要素是否具有等价性。具体符合说和法定符合说在选择要素的等价性判断以及选择要素错误的处理上存在不足,并不完全符合我国的立法实际。由于选择要素的等价性是类型化意义上的等价性,因而在信用卡诈骗罪中的选择要素具有同质性的基础上,可以将其类型化为“非法持卡人信用卡诈骗”和“合法持卡人信用卡诈骗”两种类型。在非法持卡人信用卡诈骗的类型之内发生选择要素错误时,信用卡的真假只是判断可谴责性程度的客观资料,其并不影响主观归责;在非法持卡人信用卡诈骗与合法持卡人信用卡诈骗之间发生选择要素错误时,两者在不法上并非互斥关系,而是具有包容性的位阶关系,其主观归责应限制在合法持卡人信用卡诈骗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卡诈骗 选择要素 等价性 主观归责 位阶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探析
16
作者 吴玉萍 袁玲 《济南金融》 2004年第7期36-37,共2页
信用卡诈骗罪在司法实践中是一种常见多发的金融犯罪,学界关于本罪的研究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争议。本文对信用卡诈骗罪的概念和犯罪客体这两个问题予以探讨。
关键词 信用卡诈骗 概念 犯罪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信用卡诈骗犯罪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祥红 《南方金融》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9-61,共3页
信用卡是当今发展最快的一项金融业务之一。随着信用卡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犯罪——信用卡诈骗罪。并且此类案件在数量和金额上呈上升的趋势,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本文从介绍信用卡诈骗罪及行为方式入手,对信用卡诈骗案件的... 信用卡是当今发展最快的一项金融业务之一。随着信用卡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犯罪——信用卡诈骗罪。并且此类案件在数量和金额上呈上升的趋势,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本文从介绍信用卡诈骗罪及行为方式入手,对信用卡诈骗案件的特征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卡 单位犯罪 信用卡诈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用卡诈骗罪的定罪与区分 被引量:1
18
作者 邵玲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2-64,共3页
信用卡诈骗罪是经济犯罪中常见的犯罪之一,其中,信用卡诈骗罪与普通诈骗罪的界分涉及竞合理论和对法条本身的理解,特别法排斥普通法应被坚决贯彻,因数额不足不构成特别犯罪的应当认定为无罪,这也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精神。而盗窃信用卡... 信用卡诈骗罪是经济犯罪中常见的犯罪之一,其中,信用卡诈骗罪与普通诈骗罪的界分涉及竞合理论和对法条本身的理解,特别法排斥普通法应被坚决贯彻,因数额不足不构成特别犯罪的应当认定为无罪,这也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精神。而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案件,应依旧成立信用卡诈骗罪,且不区分对人使用或是对机器使用。抢劫信用卡并使用的案件,结论不可一概而论,应当区分不同情形定一罪或是数罪并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卡诈骗 法规竞合 数罪并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用卡诈骗罪客观方面要件的认定探讨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晨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8-83,共6页
信用卡是个舶来品。曾几何时 ,在很多国人脑海里 ,它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转眼间却成了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付手段。信用卡在日常生活中的被广泛使用与人们对信用卡有关知识的相对缺乏 ,使得信用卡成为犯罪分子可以利用来进... 信用卡是个舶来品。曾几何时 ,在很多国人脑海里 ,它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转眼间却成了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付手段。信用卡在日常生活中的被广泛使用与人们对信用卡有关知识的相对缺乏 ,使得信用卡成为犯罪分子可以利用来进行犯罪活动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卡诈骗 客观方面要件 犯罪分子 犯罪行为 犯罪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思考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光耀 《法治研究》 2010年第6期98-100,共3页
200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更加明确地规定了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视为"恶意透支"。但这种实际上仍是对"... 200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更加明确地规定了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视为"恶意透支"。但这种实际上仍是对"非法占有目的"的一种推定。笔者认为,在推定过程中,要注意区别具有主观恶性的拒不归还与存在合理的客观因素的不能归还,从而正确认定"恶意透支"的行为。同时,笔者还认为,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应是合法持卡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意透支 持卡人 信用卡诈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