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要素的优化配置 被引量:4
1
作者 曹泮天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8,共14页
发轫于“两权分离”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在“三权分置”背景下已迭代为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土地经营权被立法确认为民事权利,有利于破除土地经营权以信托方式流转的法律障碍。但是,既有土地经营权信托要素配置存在失衡的困... 发轫于“两权分离”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在“三权分置”背景下已迭代为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土地经营权被立法确认为民事权利,有利于破除土地经营权以信托方式流转的法律障碍。但是,既有土地经营权信托要素配置存在失衡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信托主体资格错位、土地经营权转移标准不明确及信托目的定位模糊等方面。信托要素的合理配置是促进土地经营权信托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完善土地经营权信托相关制度的重要手段。应遵循是否有利于保障农户的土地权益、是否有利于彰显信托机理的功能优势及是否有利于克服信托实践中“市场失灵”的基本准则,从厘清信托主体资格、构建土地经营权信托登记制度及将信托目的重塑为社会性目的等方面着力,对土地经营权信托要素进行优化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营权 主体资格 信托登记 信托目的 优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模式选择:特殊目的信托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刚 《南方金融》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5-79,共5页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发起人将需要证券化的资产出售给一个特殊目的载体,以此达到风险隔离的目的。特殊目的载体主要有特殊目的公司模式、特殊目的信托模式和有限合伙模式。在我国,由于特殊目的公司模式和其他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均存在一...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发起人将需要证券化的资产出售给一个特殊目的载体,以此达到风险隔离的目的。特殊目的载体主要有特殊目的公司模式、特殊目的信托模式和有限合伙模式。在我国,由于特殊目的公司模式和其他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均存在一些问题,只有特殊目的信托模式才能够达到风险隔离的目的。因此,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信托所独有的风险隔离功能,并利用其通道功能,实现资产证券化操作的规范化。同时,目前我国通过信托模式实现资产证券化的成本较高,应逐步改变我国金融业现有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格局,放开信托等金融牌照的发放,以利于降低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非标业务 特殊目的信托 风险隔离 融资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信托的解构与重构 被引量:9
3
作者 李萌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21,共12页
数据是重要的新型财富,被称为“最有价值的资源”。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数据二十条”明确提出建立数据资源产权分置的运行机制。如何在保障安全、加强治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数据资产价值、加速数据要素流转、赋能实体经济成... 数据是重要的新型财富,被称为“最有价值的资源”。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数据二十条”明确提出建立数据资源产权分置的运行机制。如何在保障安全、加强治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数据资产价值、加速数据要素流转、赋能实体经济成为当下关注的重点。将信托这种极具灵活性的财产管理方式运用于数据资产管理,会为解决数据资产确权难、互信难等关键性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信托制度优势的发挥不仅有助于推动数据资产流通和共享,也会为企业数据产品开发、信用融资、收益分配等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将促使信托制度不断自我革新从而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现有研究和实践并没有回归信托制度本源,将其完整适用于数据收集共享过程中,因此必须对数据信托进行重新建构:首先,应当将数据信托功能定位于数据资产管理和增值,重新厘清其概念;其次,应当明确企业数据权益为信托财产,充分实现对数据资产“权利束”的运用和管理;最后,明确信托受托人将在数据信托中承担信托义务和数据安全义务,但是数据安全义务的实现必须优先于信托义务。将信托运用于企业数据资产管理过程中,可以选择数据资产证券化信托和特殊目的数据信托两种类型,实现数据资产的增值、开发和共享,也可以进一步研究数据公益信托的运用,推动数据资产服务于公益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要素 数据信托 受托人义务 数据资产证券化信托 特殊目的数据信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信托财产的主体性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一新 《交大法学》 CSSCI 2019年第2期66-85,共20页
传统观念秉持的信托财产"唯权利客体论"暴露了力所不逮的疲态。有鉴于此,立法与学界立场发生转变,表现为"客体实体化""选择性主体化""特殊类型组织化"和"一般性主体地位"四种对信托... 传统观念秉持的信托财产"唯权利客体论"暴露了力所不逮的疲态。有鉴于此,立法与学界立场发生转变,表现为"客体实体化""选择性主体化""特殊类型组织化"和"一般性主体地位"四种对信托财产主体化的认知层次。主体性证成上,信托财产是目的财团,信托具备团体属性,特殊信托演化出组织特征;独立信托目的"冻结能力"是信托财产获得独立人格的根本原因,其引致的独立意思、独立财产与独立责任是直接原因。是以信托财产满足法人资格实质条件,未获主体地位是立法选择而非理论障碍。规范进路上,对信托财产主体地位的承认应采"信托法默示主义",即尊重设立者意图,兼顾公共利益及对现实的追认,缺省性地肯定商事信托与公益信托法主体地位,赋权性地允许民事信托拥有权利能力,以对特殊类型的强制性规定为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托财产 主体性 信托目的 法人资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资产证券化中特殊目的机构的法律构建 被引量:19
5
作者 郭玉军 甘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1-266,共6页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具有复杂的交易结构,其中,特殊目的机构具有重要地位,其法律问题也相应地成为资产证券化立法的重要内容。我国有关特殊目的机构的立法应遵循大胆借鉴先进国家立法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单行立法以及保护投...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具有复杂的交易结构,其中,特殊目的机构具有重要地位,其法律问题也相应地成为资产证券化立法的重要内容。我国有关特殊目的机构的立法应遵循大胆借鉴先进国家立法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单行立法以及保护投资者利益三项原则,采取特殊目的信托与特殊目的公司两种法律形式,并加强特殊目的机构的内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特殊目的机构 特殊目的信托 特殊目的公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理论和实践之两大误区——兼评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被引量:7
6
作者 伍治良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7-162,共6页
我国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理论和实践存在两大误区:实践中要求受托人须支付拟证券化资产信托移转对价;理论上主张特定目的信托架构是拟证券化资产信托移转的受让人和受益证券的发行人。正确的认识和做法应为:根据信托移转的目的和特定目的... 我国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理论和实践存在两大误区:实践中要求受托人须支付拟证券化资产信托移转对价;理论上主张特定目的信托架构是拟证券化资产信托移转的受让人和受益证券的发行人。正确的认识和做法应为:根据信托移转的目的和特定目的信托的功能,受托人无须支付拟证券化资产信托移转的对价;特定目的信托是否具有受让人兼发行人之主体地位,应区分事实论与价值论加以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券化 信托移转 特定目的信托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诉讼信托和讨债信托的效力——探讨《信托法》第11条第4项 被引量:3
7
作者 崔泽森 《交大法学》 CSSCI 2021年第2期139-156,共18页
我国《信托法》第11条第4项规定,专以诉讼或者讨债为目的设立的信托无效。然而,该条文是对日本《信托法》移植的结果,我国并没有禁止诉讼信托和讨债信托的理由。同时,该条文容易被规避且难以被认定,在司法实践中缺乏适用的空间。再者,... 我国《信托法》第11条第4项规定,专以诉讼或者讨债为目的设立的信托无效。然而,该条文是对日本《信托法》移植的结果,我国并没有禁止诉讼信托和讨债信托的理由。同时,该条文容易被规避且难以被认定,在司法实践中缺乏适用的空间。再者,该条文不仅与我国现行的诸多法律条文和制度产生冲突,而且与我国减少社会不良资产和增强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目的相违背,故应当删除。事实上,诉讼信托和讨债信托不仅符合信托设立的要求,而且能使债权人、债务人受益,并起到减少讼累等有利效果,因此,应当承认诉讼信托和讨债信托在我国的合法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信托 讨债信托 无效信托 信托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T法律架构中信托财产权的法律属性辨析 被引量:3
8
作者 于海纯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92-96,共5页
特殊目的信托(SPT)是资产证券化的重要载体,而可证券化资产亦即信托财产关系安排是证券化的实质。厘清SPT架构中信托财产的法律本质、特质和“真实交易”的认定,可以为在我国现实法律环境下选择或设计SPT的制度架构,提供理论指引。
关键词 特殊目的信托 法律本质 信托财产 真实交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的法律障碍与对策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卫新 俞以平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58,共2页
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是在我国现行法律环境和金融制度下的现实选择,能够在短期内为资产证券化提供操作性较强的交易规则。由于目前的信托模式在制度上存在明显的漏洞与缺失,导致潜在的法律冲突与风险。因此,有必要完善信托模式的规则,实... 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是在我国现行法律环境和金融制度下的现实选择,能够在短期内为资产证券化提供操作性较强的交易规则。由于目前的信托模式在制度上存在明显的漏洞与缺失,导致潜在的法律冲突与风险。因此,有必要完善信托模式的规则,实现资产证券化制度的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特殊目的信托机构 风险隔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家族信托的运作模式选择与法律规则设计
10
作者 文杰 《南方金融》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7-87,共11页
家族信托应界定为受托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以家庭财产的保护、传承和管理为主要信托目的,为受益人的利益,提供财产规划、风险隔离、资产配置、子女教育、家族治理、公益慈善事业等定制化事务管理和金融服务的行为。我国家族信托除采取... 家族信托应界定为受托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以家庭财产的保护、传承和管理为主要信托目的,为受益人的利益,提供财产规划、风险隔离、资产配置、子女教育、家族治理、公益慈善事业等定制化事务管理和金融服务的行为。我国家族信托除采取现有的他益信托运作模式之外,还可采用自益转他益信托/遗嘱代用信托、他益转他益信托/受益人连续型信托、自益信托等运作模式,而具体选择何种运作模式,则依委托人保护、传承和管理家族财产的个别需求而定。家族信托的运作需要构建相应的法律规则。为此,应引入遗嘱代用信托和受益人连续型信托类型;设计家族信托登记规则;限定家族信托受托人的权利,调整家族信托受托人的亲自管理义务,增设家族信托受托人的公平义务;设置家族信托监察人和受益人大会;确立家族信托变更与终止特别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托 家族信托 自益信托 遗嘱代用信托 特定目的信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托结构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海平 黄沁 方兆本 《预测》 CSSCI 2003年第5期46-48,74,共4页
本文介绍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概念和一般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下特殊目的渠道的特点,提出特殊目的信托(SpecialPurposeTrust)的概念,进而设计出适合我国的基于特殊目的信托结构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并且对该模式的税收和法律问... 本文介绍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概念和一般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下特殊目的渠道的特点,提出特殊目的信托(SpecialPurposeTrust)的概念,进而设计出适合我国的基于特殊目的信托结构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并且对该模式的税收和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特殊目的信托 资产证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汽车贷款支持证券发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双杰 刘伟 《济南金融》 2007年第3期63-65,共3页
资产证券化是我国自2005年以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工具实践之一,众多银行在这项业务上纷纷加大了投入力度。本文对我国汽车贷款支持证券在产品选择、资产池构造、信用增级、评级等方面进行了发展路径及模式的分析设计。
关键词 信贷资产证券化 汽车贷款支持证券 资产池 特殊目的信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意义、问题与建议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金亮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76-80,共5页
资产证券化是不依赖主体信用,仅以特定资产为支撑发行证券的融资活动。这项重大金融创新来自于美国20世纪解决住房金融体系危机的努力,尔后不断向商用房抵押贷款、企业经营性贷款、贸易应收款、汽车销售贷款、基础设施收费等众多领域扩... 资产证券化是不依赖主体信用,仅以特定资产为支撑发行证券的融资活动。这项重大金融创新来自于美国20世纪解决住房金融体系危机的努力,尔后不断向商用房抵押贷款、企业经营性贷款、贸易应收款、汽车销售贷款、基础设施收费等众多领域扩展。目前,资产支持证券已构成美国固定收益证券市场的主体。发展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我国分散过度集中于银行的金融风险,保障金融稳定;改善银行资本结构,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预先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随着法制环境的逐步改善,我国资产证券化已从境外过渡到境内发展阶段,但仍存在规模小、基础资产种类和发行模式单一等问题,有必要发展SPC模式的资产证券化。建议应就资产证券化专门立法,明确SPC的法律地位,作为过渡安排,可先出台专门条例,待条件成熟时,再上升为法律;同时对资产证券化活动进行系统性、全过程监管,防止我国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资产支持证券(ABS) 特殊目的载体(SPV) 特殊目的信托(SPT) 特殊目的公司(SPC) 次贷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SPT,完善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
14
作者 许均华 王玉国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55-158,共4页
资产证券化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极受关注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它在稳定金融体系、提高资产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其运作来看,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所具有的破产隔离功能是证券化能否... 资产证券化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极受关注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它在稳定金融体系、提高资产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其运作来看,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所具有的破产隔离功能是证券化能否成功的核心环节。在我国当前的法律和制度环境下,以信托公司为主导实施特殊目的信托(Special Purpose Trust,SPT)成为资产证券化的最现实选择。同时,为了促进国内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实现特殊目的信托功能的顺利发挥,仍需继续完善我国的法律、税收、监管等配套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特殊目的机构 特殊目的信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