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使用地西泮对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71
1
作者 潘玲珍 闫智勇 +2 位作者 左长英 陈冲 李少华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43-446,共4页
研究长期使用地西泮对小鼠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长期且逐量递增的方式给小鼠连续灌胃地西泮60 d,提取小鼠全脑总mRNA,进行小鼠全基因组芯片检测,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 研究长期使用地西泮对小鼠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长期且逐量递增的方式给小鼠连续灌胃地西泮60 d,提取小鼠全脑总mRNA,进行小鼠全基因组芯片检测,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基因功能通路数据库分析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发现,与正常组比较,地西泮组的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上的16个基因表达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有9个,表达下调的有7个。实验结果表明,长期使用地西泮对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具有显著的影响,可能和长期使用地西泮导致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泮 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2
作者 朱智杰 阮君山 +4 位作者 李尧 陆茵 郑仕中 王爱云 陈文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04-907,共4页
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从而具有侵袭转移的能力,是肿瘤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既往研究发现Wnt信号通路调节控制着许多生命过程,也发现其是诱导EMT不可缺少的重要通路。通过对Wnt信号分子的调控... 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从而具有侵袭转移的能力,是肿瘤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既往研究发现Wnt信号通路调节控制着许多生命过程,也发现其是诱导EMT不可缺少的重要通路。通过对Wnt信号分子的调控,可以有效的阻断甚至逆转EMT。Wnt诱导EMT发生发展过程的研究,也为抗肿瘤新药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推动了药物的研发。该文旨在对近年Wnt信号通路诱导EMT的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信号通路 上皮间质转化 肿瘤细胞 肿瘤转移 信号通路相互作用 抗肿瘤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天冬氨酸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细胞坏死关键信号分子及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3
作者 黄乐 何羿文 +7 位作者 刘思危 王晨昱 陈铭哲 范高升 冯舒锾 印遇龙 李铁军 何流琴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710-6722,共13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D-天冬氨酸(D-Asp)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细胞坏死关键信号分子及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40只C57BL/6J雄性小鼠,初始体重为(20.98±0.14)g,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ON组)、葡聚糖... 本试验旨在探讨D-天冬氨酸(D-Asp)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细胞坏死关键信号分子及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40只C57BL/6J雄性小鼠,初始体重为(20.98±0.14)g,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ON组)、葡聚糖硫酸钠组(DSS组)、低浓度D-天冬氨酸组(L-Dasp组)、中浓度D-天冬氨酸组(M-Dasp组)、高浓度D-天冬氨酸组(H-Dasp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小鼠。试验前7 d,CON组小鼠饮用蒸馏水,其他各组小鼠饮用含3.5%DSS的蒸馏水;从第8天开始,CON组和DSS组小鼠直肠灌注100μL生理盐水,L-Dasp组、M-Dasp组和H-Dasp组直肠灌注100μL浓度分别为0.15、2.30和7.70 mmol/L的D-Asp溶液,每隔1 d灌注1次,共灌注5次。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DSS组结肠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线粒体出现明显肿胀,呈空泡状,且数量减少(P>0.05)。与DSS组相比,L-Dasp、M-Dasp和H-Dasp组的结肠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肠细胞线粒体数量均显著升高(P<0.05)。2)与CON组相比,DSS组的结肠Toll样受体4(TLR4)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DSS组相比,M-Dasp组的结肠TLR4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之间结肠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与CON组相比,DSS组的结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DSS组相比,L-Dasp、M-Dasp和H-Dasp组的结肠RIPK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H-Dasp组的结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4)与CON组相比,DSS组的结肠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与DSS组相比,L-Dasp组、M-Dasp组和H-Dasp组的结肠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与CON组相比,DSS组的结肠另枝菌属(Alistipe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结肠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与DSS组相比,L-Dasp组、MDasp组和H-Dasp组的结肠芽孢杆菌属和糖多孢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D-Asp可通过调控受体相互作用蛋白信号通路表达和肠道微生物组成来减少UC小鼠细胞凋亡,改善线粒体形态和提高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天冬氨酸 溃疡性结肠炎 细胞凋亡 肠道微生物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