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公民信仰缺失与重构探究
被引量:7
- 1
-
-
作者
姜国峰
-
机构
云南保山学院政史系
-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1-44,共4页
-
文摘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新旧体制的交替和对外开放加大的背景下,经济结构、社会阶层、伦理观念道德准则的巨大变化,都在促使社会文化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对我国公民个体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动摇其原有的信仰,使其深刻地体验到了信仰缺失带来的困惑与迷茫,导致民众的自律力和判断力削弱,道德准绳和善恶标准模糊不清,加剧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影响了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本文通过对公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分析,提出重构对策,期望对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一点贡献。
-
关键词
社会转型时期
马克思主义信仰
信仰缺失
信仰重构
-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大学生信仰透视及重构逻辑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陈晶
张秀荣
-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
出处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2期106-107,共2页
-
文摘
大学生的信仰坚定与否关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未来发展。从信仰缺失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入手,阐明了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现状,通过深入分析信仰缺失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找到大学生信仰重构的对策,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以情感来引导信仰,并且整合有效资源。
-
关键词
大学生
信仰缺失
信仰重构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道德建设的三个层面:人性、信仰、哲学信仰
被引量:8
- 3
-
-
作者
盖伯琳
吕进军
-
机构
河北经贸大学马列部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2-137,共6页
-
文摘
道德是对人现存性的内在超越。具有现实性的人是自然、社会、精神三重属性的统一体。人性于道德有本源意义。人的三重属性是进行低、中、高三层次道德建设的客观根据。根据人性明确道德建设的层次、内容和理由等是道德建设的第一层面。道德建设是在与人性的幽暗面作斗争。因此,仅仅靠认清人性,用以颁布道德律令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建设,必须借助于既基于理性又超越理性的信仰。信仰为解决应然与实然这一道德的根本矛盾给予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担保,具有本体的价值。将信仰重构作为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是道德建设的第二层面。凡是道德的必是信仰的,但是并非任何信仰都能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依助的对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华融为一体的哲学信仰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理论基础是道德建设的第三层面。
-
关键词
人性
道德建设
信仰
信仰重构
哲学信仰
-
Keywords
humanity
moral construction
belief
belief reforming
philosophical belief
-
分类号
B82-05
[哲学宗教—伦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