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05篇文章
< 1 2 2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仰弱化的积极回应——评黄明理博士《社会主义道德信仰论》 被引量:1
1
作者 侯惠勤 《伦理学研究》 2006年第6期106-,共1页
关键词 信仰论 道德信仰危机 社会主义 思想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敬惜字纸信仰论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65,共9页
对字纸的敬惜属于中国民间信仰的范畴。就敬惜字纸信仰的产生背景、敬惜方式、迷信化、社会功能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字纸 民间信仰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信仰论纲 被引量:3
3
作者 黄明理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1-54,共4页
道德信仰的特殊性决定不能简单地套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信仰是道德的高级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超越性是道德信仰的主要特质。道德的信仰化的根据既蕴涵于道德的本性之中 ,又深藏于道德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之有机统一的功能之中。... 道德信仰的特殊性决定不能简单地套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信仰是道德的高级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超越性是道德信仰的主要特质。道德的信仰化的根据既蕴涵于道德的本性之中 ,又深藏于道德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之有机统一的功能之中。当前道德信仰危机是发展性危机与倒退性危机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信仰 历史辩证法 实证研究 逻辑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与信仰论析——评黄明理《马克思主义魅力与信仰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成钢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习近平说,革命的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而其中马克思主义信仰便是“钙中钙”,那么,马克思主义魅力何在?信仰何以可能?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黄明理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魅力与信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 习近平说,革命的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而其中马克思主义信仰便是“钙中钙”,那么,马克思主义魅力何在?信仰何以可能?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黄明理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魅力与信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以下简称《信仰》)给予了深度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信仰 黄明理 理想信念 人民出版社 信仰危机 信仰 习近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仰问题研究的新拓展──评《人类信仰论》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春仁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33-133,共1页
信仰问题研究的新拓展──评《人类信仰论》李春仁山西师范大学政教系我国青年学者荆学民新近出版了他的凝心之作《人类信仰论》已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此书从哲学和文化的理论视角研究信仰问题,提出了一些开拓性理论观点。一、此书... 信仰问题研究的新拓展──评《人类信仰论》李春仁山西师范大学政教系我国青年学者荆学民新近出版了他的凝心之作《人类信仰论》已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此书从哲学和文化的理论视角研究信仰问题,提出了一些开拓性理论观点。一、此书以“信仰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单独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问题 新拓展 精神机制 人类精神 三分法 知情意 理论观点 宗教 掌握世界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建设的新思路——评《道德信仰论》
6
作者 丁光 《伦理学研究》 2005年第6期107-107,共1页
关键词 《道德信仰论 道德建设 宗教文化出版社 人类素质 学术专著 改造世界 科学技术 市场经济 多元文化 物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元小说话本中的民俗信仰论略 被引量:1
7
作者 马晓坤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1-125,共5页
宋元小说话本展现了一幅幅立体生动的民俗生活画卷,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流行于当时民众中的诸多民俗事象,本文重点探讨在民众精神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民俗信仰。宋元小说话本中所体现的民俗信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灵魂信仰;善恶有报和... 宋元小说话本展现了一幅幅立体生动的民俗生活画卷,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流行于当时民众中的诸多民俗事象,本文重点探讨在民众精神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民俗信仰。宋元小说话本中所体现的民俗信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灵魂信仰;善恶有报和因果报应观念;万物有灵观念等。这些观念或者是普通甚至庸俗的,但真实自然地展现了当时民众的精神面貌,有助于我们全面立体地了解当时的民众与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小说话本 民俗信仰 善恶有报 因果报应 万物有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性信仰:中国文化信仰的心理学解读
8
作者 彭彦琴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7,共12页
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构建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至关重要,中国文化自有的信仰内蕴可为其提供坚实的心理基础。“心性信仰”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源于信仰发生及发展脉络,另一方面立... 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构建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至关重要,中国文化自有的信仰内蕴可为其提供坚实的心理基础。“心性信仰”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源于信仰发生及发展脉络,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传统心性论文化语境,本质上是对本土文化信仰特质的析取和概括。以高级心智机能为内核的心性信仰不仅精准嵌入中国文化信仰的精髓,更成为信仰研究由传统宗教转换为心理学范式的一个重要标识。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层面通过体认无我实现认知重构,推动高级心智机能发展;在情感层面通过激活与普遍性的深度联结,强化高级心智机能的情感基础;道德监控机能的自然衍生则是心性信仰得以生成的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信仰 中国文化信仰 传统心性论 心理学范式 高级心智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武当太极信仰的文化成因——兼论张三丰与武当内家拳
9
作者 周伟良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7-274,共18页
关于太极拳的历史缘起,不管是温县陈家沟创拳说还是武当张三丰创拳说,就现有的文献史料而言,都还难以得到令人信服的支撑。但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是:为什么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笔下的浙东内家拳缘起要与武当的玄武及张三丰相联系?为什... 关于太极拳的历史缘起,不管是温县陈家沟创拳说还是武当张三丰创拳说,就现有的文献史料而言,都还难以得到令人信服的支撑。但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是:为什么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笔下的浙东内家拳缘起要与武当的玄武及张三丰相联系?为什么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成立伊始就设一与“少林门”相配伍的“武当门”?为什么长期以来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之说能成为诸多太极拳爱好者挥之不去的一个文化情结?武当山是中国道教的重镇。作为宇宙本体及流变万物的太极,自然是武当道教的重要内容。就有关对武当主神玄武上帝的文化信仰以及武当内家拳的历史形成,运用历史学与文化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深入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当 太极信仰 张三丰 内家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庙堂内外:唐代社会孔子信仰的多重面相
10
作者 王永平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0,共17页
唐代是一个开明宽松的时代,儒家思想虽仍处于正宗地位,但并未取得“独尊”,而是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重、多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共存的局面。唐代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造成了孔子信仰的多重面相。统治阶级将孔子推崇为圣人,佛、道二教将孔... 唐代是一个开明宽松的时代,儒家思想虽仍处于正宗地位,但并未取得“独尊”,而是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并重、多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共存的局面。唐代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造成了孔子信仰的多重面相。统治阶级将孔子推崇为圣人,佛、道二教将孔子塑造成神仙菩萨,在民间信仰中孔子又成为民众崇拜的多功能神明。人们在顶礼膜拜孔子的同时,又不乏非圣薄孔之举。这种孔子在神圣与鄙薄之间多重身份与角色的不断变换,折射出唐代社会开放包容的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孔子信仰 多重面相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文、地文与人文:秦汉北斗信仰与山水图文书写——以近期出土的汉墓壁画为中心
11
作者 岳进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5,148,共14页
秦汉时期的山水图文书写与北斗信仰密不可分。人间现世与天上仙境、生与死的对比转换中,山川被赋予神性,进入人们的观看与想象中。通过考察近年出土的汉墓壁画,可以更确切地了解关于天、地的信仰是如何以符号、文字和图像的方式传达出来... 秦汉时期的山水图文书写与北斗信仰密不可分。人间现世与天上仙境、生与死的对比转换中,山川被赋予神性,进入人们的观看与想象中。通过考察近年出土的汉墓壁画,可以更确切地了解关于天、地的信仰是如何以符号、文字和图像的方式传达出来,并与现今留存的汉赋文本相印证,进一步探寻这种观看、感知和想象世界的方式是如何与人们的身体发生联系,由天文、地文产生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图像 天文 汉墓壁画 北斗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意志与民间信仰的耦合——清代西藏丹达山神崇拜考论
12
作者 刘丽玲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99,共7页
清代,西藏产生并盛行一时的丹达山神崇拜有着深刻的地方传统文化渊源和复杂的时代、政治背景,既反映了藏民族独特的民间信仰文化传统,又折射了清朝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统治者的政治意图。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具象地感受清朝统治者治藏策... 清代,西藏产生并盛行一时的丹达山神崇拜有着深刻的地方传统文化渊源和复杂的时代、政治背景,既反映了藏民族独特的民间信仰文化传统,又折射了清朝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统治者的政治意图。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具象地感受清朝统治者治藏策略的实施,深入理解清朝主流思想文化与西藏地方传统文化的互动与交融。文章结合丰富的文献史料,考证了丹达山神的原型、封神经过及山神传说的演变过程,并深入剖析了丹达山神崇拜的成因和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意志 民间信仰 清代 西藏 丹达山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关于传统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脉络、议题及趋势
13
作者 王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1,178,179,共13页
19世纪以降,随着西方汉学的成型,传统中国的民间信仰逐渐不再被视为迷信而成为客观的研究对象。百余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海外学者越来越认识到,民间信仰作为传统中国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文化整合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 19世纪以降,随着西方汉学的成型,传统中国的民间信仰逐渐不再被视为迷信而成为客观的研究对象。百余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海外学者越来越认识到,民间信仰作为传统中国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文化整合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法套用西方的宗教概念加以阐释,由此展开了多学科多方面的考察,近年来更开拓出若干新议题和新方向,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文明多样性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传统中国 民间信仰 文化整合 文明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文化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探析
14
作者 戚杰强 秦丽萍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51,共4页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起着重要作用。红色文化通过认同机理、传播机理和互动机理,有效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与深化。基于此,应通过构建红...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起着重要作用。红色文化通过认同机理、传播机理和互动机理,有效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与深化。基于此,应通过构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多维教育体系、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播范式与媒介矩阵、建立红色文化互动实践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等,强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进而增强其马克思主义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红色文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守法模式的特点、价值与优化途径——兼与西方“法律信仰”话语比较
15
作者 孙康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51,共18页
“法律信仰”是对西方守法模式常见的概括性表达,具有高度经典性与广泛的话语影响力,但其难以解释中国传统守法模式。西方式法治体系建立在深厚的宗教背景之下,但这不意味着“法律信仰说”代表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守法状态,同时西方的守法... “法律信仰”是对西方守法模式常见的概括性表达,具有高度经典性与广泛的话语影响力,但其难以解释中国传统守法模式。西方式法治体系建立在深厚的宗教背景之下,但这不意味着“法律信仰说”代表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守法状态,同时西方的守法传统也不宜被夸大和拔高。中国传统守法模式深受儒家影响,法家亦在其中发挥一定功能。该模式具有原创性与独特性,亦存在需向现代性转化的面向。西方的法律信仰说虽在法学理论的建构上具有先发优势,但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的守法传统。当下在中国对“法律信仰”的使用旨在强调对法律权威的服从,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认同与遵守,并无宗教意味。将中国传统守法模式与法律信仰说进行对比,可发现中国以“家庭—教育—道德”为根基的传统守法模式比法律信仰话语更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实践性。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促进全民守法及德治、法治与自治相交融,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可提升中国传统守法模式的当代价值,助益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信仰 中国传统守法模式 法律儒家化 全民守法 基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信仰与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对信仰精神的当代性理解
16
作者 王艳华 亢姗姗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48,共8页
在近现代哲学的转折点上,马克思通过对西方宗教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终结了传统有神论,宣告了无神论时代的来临。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彻底唯物主义所敞开的信仰精神,不仅具有终极关怀的信仰向度,同时具有科学的向度和实践的向度。科... 在近现代哲学的转折点上,马克思通过对西方宗教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终结了传统有神论,宣告了无神论时代的来临。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彻底唯物主义所敞开的信仰精神,不仅具有终极关怀的信仰向度,同时具有科学的向度和实践的向度。科学向度、信仰向度和实践向度的三位一体,是历史唯物主义信仰精神与传统信仰精神的本质区别。它既使信仰精神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之上,又充分表达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崇高价值理想和终极关怀,同时又使之落实于改变现实世界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之中,从而超越了传统信仰精神的抽象性和虚幻性,实现了对传统信仰精神的革命性变革,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引领和实践的能动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信仰精神 共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渝传统聚落的信仰文化空间特征研究
17
作者 王裔婷 刘向晖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5期155-161,共7页
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与地方信仰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通过田野调查与地理空间分析方法,以家族祠堂与地方神庙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巴渝传统聚落中的信仰空间从神圣性到世俗化的空间结构特征。宏观层面,聚落以“自然神祠—核心祠庙”的... 传统聚落的空间格局与地方信仰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通过田野调查与地理空间分析方法,以家族祠堂与地方神庙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巴渝传统聚落中的信仰空间从神圣性到世俗化的空间结构特征。宏观层面,聚落以“自然神祠—核心祠庙”的同心圆布局回应风水理念,形成人地和谐的空间范式;中观层面,家族祠堂、行业神祠与自然神祠构成社会功能分区网络,体现信仰文化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互动关系;微观层面,地方祠庙建筑的轴线序列与山地适应性设计,实现了神圣仪式的空间转译。同时,信仰空间作为社会结构与文化意义的物质载体,整合了祭祀仪式、公共生活与历史记忆,形成从“神圣—世俗”的复合空间秩序和独特的文化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文化 祠堂神庙 空间结构 传统聚落 巴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庙信仰与乡村公共空间秩序的建构——基于翁牛特旗大窝铺村的人类学调查
18
作者 张昆 尚海林 李媛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32,156,共11页
通过对大窝铺村村庙信仰和村庙祭祀的田野调查发现,村庙是集农耕祭祀、多神崇拜、阴阳交互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仰空间,并依托血缘、地缘与神缘,通过人、神灵与自然之间不断沟通与互动建构起来的。神灵之间按照既定的次序排列,确保了秩... 通过对大窝铺村村庙信仰和村庙祭祀的田野调查发现,村庙是集农耕祭祀、多神崇拜、阴阳交互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仰空间,并依托血缘、地缘与神缘,通过人、神灵与自然之间不断沟通与互动建构起来的。神灵之间按照既定的次序排列,确保了秩序的合理性和明确性。当神与人之间建立起明确的奖惩关系时,这种平衡成为维系信仰空间的核心动力。村庙的祭祀仪式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村庙管理不善又会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分歧。正是这些多维度的关系构建了一个既有序又充满人情味的信仰空间,具有整合村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加以积极引导,可使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凝聚村民集体意识,增强乡村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庙信仰 乡村公共空间 功能主义 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莆田地区妈祖信仰空间中的服饰文化研究
19
作者 张沈彤 张宝华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0,共8页
在妈祖信仰流行的华南沿海地区,以鲜艳织物装扮妈祖神并装饰妈祖庙的行为成为地方风俗,呈现出一种涵盖复杂人神关系的服饰文化。中国民间信仰区别于西方制度性宗教,更像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信众通过装饰神明和庙宇进行人神之间的交流互... 在妈祖信仰流行的华南沿海地区,以鲜艳织物装扮妈祖神并装饰妈祖庙的行为成为地方风俗,呈现出一种涵盖复杂人神关系的服饰文化。中国民间信仰区别于西方制度性宗教,更像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信众通过装饰神明和庙宇进行人神之间的交流互动,与神明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文章以妈祖信仰的发源地福建莆田地区为田野点,考察以民间艺术为特色的妈祖装扮与庙宇内部空间装饰文化,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从色彩、纹样、装饰主题、艺术特色等角度分析莆田地区妈祖庙内部的服饰文化现象。当地服饰文化通过传统的服饰纹样佐以现代审美与生活方式来装饰神明与信仰空间,反映出中国现代社会中的民间信仰空间内部以“人”为本,伴随时代不断更新的新装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文化 服饰设计 纺织品设计 民间信仰 民间服饰 莆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镇宅信仰演变与敦煌写本镇宅“五神”辨析
20
作者 屈谱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0,共9页
中国早期镇宅信仰有一个从兽灵奠基镇宅,到神兽偶像镇宅,再到道教融合五行学说构建五龙镇宅,逐步人格化为五方龙王、五方五帝镇宅的演变过程。根据敦煌写本五神用于镇宅、与土神并列的记载,结合方神、土神的广域神灵性质、可以役使五龙... 中国早期镇宅信仰有一个从兽灵奠基镇宅,到神兽偶像镇宅,再到道教融合五行学说构建五龙镇宅,逐步人格化为五方龙王、五方五帝镇宅的演变过程。根据敦煌写本五神用于镇宅、与土神并列的记载,结合方神、土神的广域神灵性质、可以役使五龙镇宅的神能,以及道教五方五帝随炁而变的性质进行判断,敦煌写本镇宅文书中五神所指最有可能是道教镇宅术中的五方五帝。这里五方五帝并不确指某部道教经文中具有名号的五方帝,而是一种虚拟广域神灵的泛称。从写本来看,镇宅神灵所呈现的人格化、方神化趋势,正是道教镇宅神灵演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宅信仰 敦煌写本 “五神” 道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