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腹腔镜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进行腔外和腔内胃-空肠重建的临床获益情况,为胃-空肠吻合方式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应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目的分析腹腔镜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进行腔外和腔内胃-空肠重建的临床获益情况,为胃-空肠吻合方式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应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连续收治177例接受腹腔镜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后,纳入161例患者,其中进行腔内胃-空肠重建99例,腔外胃-空肠重建62例。利用累计和(cumulative sum,CUSUM)方法绘制学习曲线,将两种重建方式临床资料进一步行学习曲线前后对比,并应用倾向评分匹配分析围手术期结果。结果总体资料中腔外胃-空肠重建组手术时间和胃-空肠重建时间较腔内组显著缩短(385.8±74.6 vs 436.6±85.2 min,P<0.001;23.6±13.5 vs 37.2±19.5 min,P<0.001)。经过学习曲线制定后发现,腹腔镜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需完成77例病例才能度过学习曲线阶段。进一步行学习曲线前后两种重建方式的对比,利用倾向评分匹配排除组间差异发现,学习曲线阶段内腔外胃-空肠重建组在手术时间(451.29±51.16 vs 501.47±47.89 min,P=0.006)、胃空肠重建时间(15.5±11.6 vs 45.2±18.5 min,P<0.001)和术后胃管留置时间(4.0±3.0 vs 5.6±3.2 d,P=0.028)明显缩短。完成77例手术度过学习曲线后,两种重建方式在手术时间(P=0.059)、胃空肠重建时间(P=0.053)、术后胃管留置时间(P=0.521)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并发症在总体及学习曲线阶段前后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学习曲线阶段内,对于选择性患者,相对于腔内胃-空肠重建,行腔外胃-空肠重建具有简便、快捷优势,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是该阶段值得推荐的胃肠重建方式。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全胰切除术(total pancreatectomy,TP)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治疗胰腺癌患者的术后短期并发症与长期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TP(TP组)和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目的探究全胰切除术(total pancreatectomy,TP)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治疗胰腺癌患者的术后短期并发症与长期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TP(TP组)和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PD(PD组)的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危险因素的不同,将PD组患者分为胰瘘高风险PD组和复发高风险PD组。采用倾向性评分法匹配后,比较TP组与胰瘘高风险PD组、复发高风险PD组术后短期手术疗效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 d死亡率、住院时间等)、长期手术疗效指标(总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差异。结果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TP组患者32例,PD组174例(胰瘘高风险PD组99例,复发高风险PD组15例)。(1)TP组与胰瘘高风险PD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最终纳入TP组患者29例、胰瘘高风险PD组患者56例。TP组无胰瘘发生,胰瘘高风险PD组胰瘘发生率为19.64%(P=0.027),两组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Clavien-Dindo分级、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30 d死亡率等短期手术疗效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时,两组生命质量核心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QLQ-C30)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2)TP组与复发高风险PD组:由于两组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故TP组32例患者、复发高风险PD组15例患者均纳入分析。TP组无胰瘘发生,复发高风险PD组胰瘘发生率为20.00%(P=0.028),两组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Clavien-Dindo分级、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30 d死亡率等短期手术疗效指标亦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截至末次随访,与复发高风险PD组比较,TP组中位总生存期更长(37.68个月比15.24个月,HR=2.551,95%CI:1.144~5.689,P=0.01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复发高风险PD、术前合并梗阻性黄疸是胰腺癌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胰瘘高风险胰腺癌患者,TP可取得与PD相当的短期手术疗效和长期生活质量,且术后无胰瘘负担。对于复发高风险胰腺癌患者,TP可在保证手术安全性的基础上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POPF)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筛选应用POPF相关风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PROSPERO注册号:CRD42023437672。计算机检索PubMed、Scopus、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目的系统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POPF)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筛选应用POPF相关风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PROSPERO注册号:CRD42023437672。计算机检索PubMed、Scopus、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POPF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4月26日。采用PROBAST工具评价文献质量,RevMan 5.4、MedCalc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20119例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POPF发生率为7.4%~47.8%。36篇文献中,共构建55个风险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690~0.952,其中52个模型AUC>0.7。文献质量评价结果均为高偏倚风险和适用性好。采用MedCalc软件对模型预测性能AUC进行统计学分析,合并的AUC为0.833(95%CI:0.808~0.857)。Meta分析显示:BMI、术后第1天引流液淀粉酶、术前血清白蛋白、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脂肪评分、肿瘤位置、失血量、性别、手术时间、主胰管指数、胰腺CT值是POPF的预测因子(P值均<0.05)。结论目前胰十二指肠切除POPF风险预测模型仍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预测模型的校准方法缺失,缺少外部验证,仅仅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变量,偏倚风险较高,未来还需完善模型构建方法,以开发出预测准确度更高的风险预测模型。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腹腔镜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进行腔外和腔内胃-空肠重建的临床获益情况,为胃-空肠吻合方式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应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连续收治177例接受腹腔镜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后,纳入161例患者,其中进行腔内胃-空肠重建99例,腔外胃-空肠重建62例。利用累计和(cumulative sum,CUSUM)方法绘制学习曲线,将两种重建方式临床资料进一步行学习曲线前后对比,并应用倾向评分匹配分析围手术期结果。结果总体资料中腔外胃-空肠重建组手术时间和胃-空肠重建时间较腔内组显著缩短(385.8±74.6 vs 436.6±85.2 min,P<0.001;23.6±13.5 vs 37.2±19.5 min,P<0.001)。经过学习曲线制定后发现,腹腔镜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需完成77例病例才能度过学习曲线阶段。进一步行学习曲线前后两种重建方式的对比,利用倾向评分匹配排除组间差异发现,学习曲线阶段内腔外胃-空肠重建组在手术时间(451.29±51.16 vs 501.47±47.89 min,P=0.006)、胃空肠重建时间(15.5±11.6 vs 45.2±18.5 min,P<0.001)和术后胃管留置时间(4.0±3.0 vs 5.6±3.2 d,P=0.028)明显缩短。完成77例手术度过学习曲线后,两种重建方式在手术时间(P=0.059)、胃空肠重建时间(P=0.053)、术后胃管留置时间(P=0.521)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并发症在总体及学习曲线阶段前后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学习曲线阶段内,对于选择性患者,相对于腔内胃-空肠重建,行腔外胃-空肠重建具有简便、快捷优势,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是该阶段值得推荐的胃肠重建方式。
文摘目的探究全胰切除术(total pancreatectomy,TP)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治疗胰腺癌患者的术后短期并发症与长期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TP(TP组)和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PD(PD组)的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危险因素的不同,将PD组患者分为胰瘘高风险PD组和复发高风险PD组。采用倾向性评分法匹配后,比较TP组与胰瘘高风险PD组、复发高风险PD组术后短期手术疗效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 d死亡率、住院时间等)、长期手术疗效指标(总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差异。结果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TP组患者32例,PD组174例(胰瘘高风险PD组99例,复发高风险PD组15例)。(1)TP组与胰瘘高风险PD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最终纳入TP组患者29例、胰瘘高风险PD组患者56例。TP组无胰瘘发生,胰瘘高风险PD组胰瘘发生率为19.64%(P=0.027),两组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Clavien-Dindo分级、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30 d死亡率等短期手术疗效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时,两组生命质量核心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QLQ-C30)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2)TP组与复发高风险PD组:由于两组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故TP组32例患者、复发高风险PD组15例患者均纳入分析。TP组无胰瘘发生,复发高风险PD组胰瘘发生率为20.00%(P=0.028),两组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Clavien-Dindo分级、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30 d死亡率等短期手术疗效指标亦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截至末次随访,与复发高风险PD组比较,TP组中位总生存期更长(37.68个月比15.24个月,HR=2.551,95%CI:1.144~5.689,P=0.01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复发高风险PD、术前合并梗阻性黄疸是胰腺癌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胰瘘高风险胰腺癌患者,TP可取得与PD相当的短期手术疗效和长期生活质量,且术后无胰瘘负担。对于复发高风险胰腺癌患者,TP可在保证手术安全性的基础上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POPF)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筛选应用POPF相关风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根据PRISMA指南完成,PROSPERO注册号:CRD42023437672。计算机检索PubMed、Scopus、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POPF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4月26日。采用PROBAST工具评价文献质量,RevMan 5.4、MedCalc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20119例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POPF发生率为7.4%~47.8%。36篇文献中,共构建55个风险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690~0.952,其中52个模型AUC>0.7。文献质量评价结果均为高偏倚风险和适用性好。采用MedCalc软件对模型预测性能AUC进行统计学分析,合并的AUC为0.833(95%CI:0.808~0.857)。Meta分析显示:BMI、术后第1天引流液淀粉酶、术前血清白蛋白、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脂肪评分、肿瘤位置、失血量、性别、手术时间、主胰管指数、胰腺CT值是POPF的预测因子(P值均<0.05)。结论目前胰十二指肠切除POPF风险预测模型仍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预测模型的校准方法缺失,缺少外部验证,仅仅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变量,偏倚风险较高,未来还需完善模型构建方法,以开发出预测准确度更高的风险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