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世纪中叶法国公使对巴黎外方西藏传教会进藏活动态度之嬗变
1
作者 刘瑞云 刘晓旭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78,86,共11页
1848至1866年间,因进藏活动屡屡受阻,巴黎外方西藏传教会多次求助法国驻华公使,后者的态度由之前的“竭力”支持、“鼎力”相助逐渐转变为后来的“尽力”劝退,甚至可以说是“抛弃”。法国公使们对西藏传教会进藏活动态度之嬗变,一方面... 1848至1866年间,因进藏活动屡屡受阻,巴黎外方西藏传教会多次求助法国驻华公使,后者的态度由之前的“竭力”支持、“鼎力”相助逐渐转变为后来的“尽力”劝退,甚至可以说是“抛弃”。法国公使们对西藏传教会进藏活动态度之嬗变,一方面源于当时清朝中央同西藏地方两级政府通力协作坚决抵制法国传教士进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新形势下法国政府基于对华“合作”政策选择放弃其“保教”立场。清朝中央同西藏地方通力协作成功阻断西藏传教会进藏活动,既反映出当时西藏地方基于国家安全大局的深思熟虑,又反映出清朝中央对西藏地方的重视和体恤,同时彰显出中国中央政府一直以来严密的治藏方略及其不容西方擅入藏地、染指西藏的坚定外交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公使 巴黎外方西藏传教会 进藏活动 总理衙门 保教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文藻及其在“礼仪之争”中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铠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7-128,共12页
17世纪中叶以降,葡萄牙和西班牙国势中衰,罗马教廷试图借此机遇,从葡、西王权处收回"保教权",以重现往昔的辉煌。为此,罗马教廷设置了"宗座代牧"体制,并派出以法国外方传教会为主体的传教士前来中国,以扩张教廷的... 17世纪中叶以降,葡萄牙和西班牙国势中衰,罗马教廷试图借此机遇,从葡、西王权处收回"保教权",以重现往昔的辉煌。为此,罗马教廷设置了"宗座代牧"体制,并派出以法国外方传教会为主体的传教士前来中国,以扩张教廷的影响力。这派传教士坚持反对利玛窦一派的传教方针,"礼仪之争"的烽火重燃。在这场事件中,第一位中国籍的天主教主教罗文藻(1616-1691),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以超时代的视野与魄力与"欧洲中心论"代表性人物罗马教廷的"神学权威"闫当(Carolus Maigrot,1652-1730)展开斗争,维护了教会的传教事业。同时,他坚持传教事业"本土化"策略,遵从中国礼仪,维护了中国礼仪。罗文藻在"礼仪之争"中的文化抗争,展现了部分中国人在明清之际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光辉形象,值得当下学人仔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文藻 礼仪之争 中国籍主教 保教权 宗座代牧制 闫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对华政策的主要特征
3
作者 王晓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66-71,共6页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对华政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传教利益高于商业利益,这首先是其拉拢天主教会以巩固政权的对内政策在对华政策中的延续,其次是为了借远东保教权的得手,扩大天主教在华势力。法国的政策虽与英国侧重商业交往的对华政策...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对华政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传教利益高于商业利益,这首先是其拉拢天主教会以巩固政权的对内政策在对华政策中的延续,其次是为了借远东保教权的得手,扩大天主教在华势力。法国的政策虽与英国侧重商业交往的对华政策大相径庭,但最终目的同样是为了对中国进行经济、政治侵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 对华政策 主要特征 传教利益 远东保教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