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鹮保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及展望
1
作者 邱国强 俞越 +1 位作者 石坚 何珂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是林业草原保护“十四五”规划中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关键物种之一。从7只奠基者个体到现在的种群破万只,种群遭受严重的瓶颈效应,导致其遗传多样性极为有限。研究综合讨论了在过...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是林业草原保护“十四五”规划中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关键物种之一。从7只奠基者个体到现在的种群破万只,种群遭受严重的瓶颈效应,导致其遗传多样性极为有限。研究综合讨论了在过去40年对朱鹮实施保护以来,在种群多样性、免疫基因多样性、遗传结构分化、配偶选择和基因组等方面的研究,讨论目前存在的种群近交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目前的研究结果在朱鹮物种保护中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基因组学 种群多样性 保护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鲵资源现状及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2
作者 雒林通 万红玲 +1 位作者 兰小平 李三相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00-103,共4页
中国大鲵为我国特有珍稀两栖动物,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中下游及其支流。近十年来虽然中国大鲵人工繁殖及规模化繁育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种群数量也有一定的恢复,但由于对中国大鲵遗传背景缺乏了解,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濒危问题... 中国大鲵为我国特有珍稀两栖动物,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中下游及其支流。近十年来虽然中国大鲵人工繁殖及规模化繁育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种群数量也有一定的恢复,但由于对中国大鲵遗传背景缺乏了解,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濒危问题。目前,中国大鲵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区系分类、生态、形态、解剖、繁殖、胚胎发育、起源演化等宏观方面,而遗传学、生理生化、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微观方面的研究较少。结合现有资料将目前大鲵保护遗传学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鲵 资源现状 遗传多样性 保护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HC及其在种群遗传学和保护遗传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杨光 陈旭衍 +1 位作者 任文华 严洁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12-714,共3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体内与免疫应答调节密切相关的一个基因家族,是基因组中多态性最丰富的区域。通过MHC的遗传变异分析可以提供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化历史和种群动态,以及种群...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体内与免疫应答调节密切相关的一个基因家族,是基因组中多态性最丰富的区域。通过MHC的遗传变异分析可以提供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化历史和种群动态,以及种群遗传结构等信息,并在濒危物种饲养繁殖种群的遗传管理中有重要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C 种群遗传学 保护遗传学 应用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种群生存力 种群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生物学一新分支学科——保护遗传学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明 魏辅文 +3 位作者 谢菁 方盛国 张志和 冯祚建 《四川动物》 CSCD 2001年第1期16-19,共4页
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防止物种灭绝是保护生物学的两个主要目的。随着环境日益恶化、分子遗传学的迅速发展以及保护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不断相互渗透 ,孕育和产生了一全新的分支学科———保护遗传学。保护遗传学是保护生物... 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防止物种灭绝是保护生物学的两个主要目的。随着环境日益恶化、分子遗传学的迅速发展以及保护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不断相互渗透 ,孕育和产生了一全新的分支学科———保护遗传学。保护遗传学是保护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部分 ,主要研究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保持物种的进化潜力。目前保护遗传学已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研究热点 ,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为此 ,本文就保护遗传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研究内容和意义作一简要介绍 ,以推动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生物学 保护遗传学 分子标记 野生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保护遗传学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峥峰 彭少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8-172,共15页
从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和地理系统发育角度对当前保护遗传学在植物保护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在植物保护过程中 ,要考虑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大小 ,在就地和迁地保护的过程要减少近交和远交衰退影响 ,并可利用遗传标记为提供关于种群大小、... 从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和地理系统发育角度对当前保护遗传学在植物保护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在植物保护过程中 ,要考虑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大小 ,在就地和迁地保护的过程要减少近交和远交衰退影响 ,并可利用遗传标记为提供关于种群大小、基因流动等方面的信息。系统发育和地理系统发育的研究在于了解物种进化的历史 ,以确定物种保护单元。同时结合两个具体生态学问题 (生境片断化和外来种 )对当前植物保护遗传学的研究进行了介绍 ,揭示了保护遗传学在植物保护上重要作用和不可取代性 ,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保护遗传学 遗传多样性 地理系统发育 生境片断化 外来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濒危兽类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2
6
作者 魏辅文 马天笑 胡义波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1-580,共10页
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拥有包括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麋鹿、白鱀豚等特有物种和旗舰物种在内的丰富兽类资源。近几十年来,土地利用模式转变、盗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使许多兽类物种面临生存威胁,导致物种遗传多样性丧... 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拥有包括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麋鹿、白鱀豚等特有物种和旗舰物种在内的丰富兽类资源。近几十年来,土地利用模式转变、盗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使许多兽类物种面临生存威胁,导致物种遗传多样性丧失。而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组成部分,决定了物种和种群能否长期生存。保护遗传学作为保护生物学的一大分支学科,旨在通过遗传学分析探明种群遗传变异和物种濒危的遗传学机制。近40年来,随着研究手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兽类保护遗传学在遗传多样性和近交水平评估、景观遗传学、生态遗传学和圈养种群遗传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然而,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可能为濒危兽类带来的威胁依然存在,高通量测序等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濒危物种和种群遗传适应与濒危机制,从而实现对濒危兽类的有效管理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遗传学 濒危兽类 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法 遗传多样性 景观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的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陈珉 张恩迪 李冰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6-220,共5页
回顾了关于虎的遗传变异、种群结构、系统分类等保护遗传学研究,发现虎在遗传进化上面临的最严重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遗传多样性低,圈养种群存在近交退化。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好虎现存的种群,建议划分虎的进化单元与保护管理单元,人工... 回顾了关于虎的遗传变异、种群结构、系统分类等保护遗传学研究,发现虎在遗传进化上面临的最严重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遗传多样性低,圈养种群存在近交退化。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好虎现存的种群,建议划分虎的进化单元与保护管理单元,人工促进同一进化单元虎的基因交流;同时建立虎的基因文库,保护虎的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保护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议开展扬子鳄保护遗传学和开发利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义权 吴孝兵 +1 位作者 陈壁辉 王朝林 《四川动物》 CSCD 2000年第3期187-189,共3页
扬子鳄是一种人工饲养繁殖成功的濒危野生动物。 1992年获CITES成员大会批准 ,允许子二代鳄的商业性开发利用。作者分析了我国扬子鳄保护、养殖现状和扬子鳄群体的遗传特征 ,认为一方面扬子鳄野生资源仍受到威胁 ,另一方面随着饲养种群... 扬子鳄是一种人工饲养繁殖成功的濒危野生动物。 1992年获CITES成员大会批准 ,允许子二代鳄的商业性开发利用。作者分析了我国扬子鳄保护、养殖现状和扬子鳄群体的遗传特征 ,认为一方面扬子鳄野生资源仍受到威胁 ,另一方面随着饲养种群数量的增加 ,养殖费用不断增长 ,扬子鳄的潜在经济价值也未能实现。鉴于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保护遗传学 濒危动物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科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营婷 宋园园 +1 位作者 徐静 王中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8期3297-3302,共6页
兰科是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保护遗传学研究在兰科多样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种群遗传结构、杂交和基因渐渗、系统发育和种的鉴定等方面,简要介绍兰科保护遗传学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兰科保护遗传学工... 兰科是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保护遗传学研究在兰科多样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种群遗传结构、杂交和基因渐渗、系统发育和种的鉴定等方面,简要介绍兰科保护遗传学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兰科保护遗传学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 保护遗传学 种群遗传结构 杂交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细鳞鲑资源现状及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万红玲 雒林通 王剑周 《养殖与饲料》 2015年第5期16-18,共3页
秦岭细鳞鲑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冷水性鱼类,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近年来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种群数量也有一定的恢复。目前,秦岭细鳞鲑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生态、形态、解剖、繁殖、胚胎发育、起源演化等... 秦岭细鳞鲑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冷水性鱼类,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近年来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种群数量也有一定的恢复。目前,秦岭细鳞鲑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生态、形态、解剖、繁殖、胚胎发育、起源演化等宏观方面,而遗传学、生理生化、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微观方面的研究较少。结合现有资料对目前秦岭细鳞鲑资源现状及保护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细鳞鲑 资源现状 遗传多样性 保护遗传学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生物学与保护遗传学研究
11
作者 周立志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共2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干预程度越发显著,主要体现在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扰动的程度增加,从而导致生物生存环境质量的加速恶化,各种污染物的生态风险不断加大,野生生物的生境(栖息地)不断丧失.环境生物学与保护遗传学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干预程度越发显著,主要体现在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扰动的程度增加,从而导致生物生存环境质量的加速恶化,各种污染物的生态风险不断加大,野生生物的生境(栖息地)不断丧失.环境生物学与保护遗传学在此形势下快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当前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生物学 保护遗传学 人类活动 生态风险 环境污染 环境质量 野生生物 科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豹保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郝宇波 金红 +2 位作者 杨林 李可欣 胡义波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08-518,共11页
雪豹(Panthera uncia)隶属于食肉目猫科豹属,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旗舰物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雪豹保护遗传学和保护基因组学研究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中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法显著推动了雪豹保护遗传学研究... 雪豹(Panthera uncia)隶属于食肉目猫科豹属,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旗舰物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雪豹保护遗传学和保护基因组学研究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中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法显著推动了雪豹保护遗传学研究。本文综述了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法在雪豹物种鉴定、个体识别和性别鉴定等研究中的应用,雪豹的系统发生地位、系统地理格局和种群遗传结构及其亚种争议、演化历史、适应性演化和基因组特征等保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雪豹保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雪豹保护生物学研究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法 保护遗传学 基因组学 适应性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鳄的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海涛 郑涛 吴孝兵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1-303,共3页
保护遗传学是主要研究与灭绝风险相关的遗传因素以及如何利用遗传学管理方法降低物种灭绝风险的科学,是保护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交叉学科。近几十年来,遗传学研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AFL... 保护遗传学是主要研究与灭绝风险相关的遗传因素以及如何利用遗传学管理方法降低物种灭绝风险的科学,是保护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交叉学科。近几十年来,遗传学研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AFLP、mtDNAD-loop、RAPD、微卫星DNA、MHC等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扬子鳄的样品采集、生物多样性、个体鉴定、繁殖管理、野外放归等保护遗传学方面研究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对扬子鳄保护的工作提出了建议:重建扬子鳄的谱系;加大对扬子鳄的放归力度;加强饲养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借鉴密河鳄的管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 扬子鳄 保护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表擦拭取样在两栖动物保护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艾永斌 杨旭升 +5 位作者 彭卫华 陈云梅 徐凉燕 罗剑 夏云 曾晓茂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3-380,共8页
相比于其他取样方法,非损伤性取样对动物的伤害可以降到最低,因而在动物保护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在两栖类中通过体表擦拭进行非损伤性取样的方法已有报道,但是相关研究仅局限于零星物种,且均是在实验室环境下完成取样,并不适用于野... 相比于其他取样方法,非损伤性取样对动物的伤害可以降到最低,因而在动物保护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在两栖类中通过体表擦拭进行非损伤性取样的方法已有报道,但是相关研究仅局限于零星物种,且均是在实验室环境下完成取样,并不适用于野外就地取样。本研究对四川申果庄省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内有尾两栖类及无尾两栖类6科10属11种进行了就地擦拭取样。线粒体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体表擦拭取样法获得的DNA能满足常规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要求,可用于水生、陆栖等各种两栖动物类群,可在两栖类保护遗传学研究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擦拭取样 两栖类 保护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保护遗传学到保护基因组学 被引量:5
15
作者 谭鑫鑫 李明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28,共7页
遗传标记作为保护生物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其变革直接促进了保护遗传学到保护基因组学的发展.笔者基于从保护遗传学到保护基因组学发展的历程、成就和局限,总结了保护基因组学的分析策略和优势,并揭示了保护基因组学出现的必然性.同时,从... 遗传标记作为保护生物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其变革直接促进了保护遗传学到保护基因组学的发展.笔者基于从保护遗传学到保护基因组学发展的历程、成就和局限,总结了保护基因组学的分析策略和优势,并揭示了保护基因组学出现的必然性.同时,从系统发育和种群遗传结构、种群历史动态、生境适应性几方面,并结合具体的保护基因组学研究实例,探讨保护基因组学方法在濒危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可行性,从而为保护基因组学在未来保护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遗传学 保护基因组学 系统发育 种群遗传结构 种群历史动态 生境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花鹿行为生态学及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宇庆 吕慎金 魏万红 《中国草食动物》 2008年第4期63-66,共4页
梅花鹿是我国极度濒危的鹿科动物,目前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四川、江西等省狭窄的区域内。文章主要对梅花鹿的种群数量、行为生态学及保护遗传学研究等进行了概述,并指出目前国内学者对梅花鹿行为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为节律和栖... 梅花鹿是我国极度濒危的鹿科动物,目前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四川、江西等省狭窄的区域内。文章主要对梅花鹿的种群数量、行为生态学及保护遗传学研究等进行了概述,并指出目前国内学者对梅花鹿行为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为节律和栖息地的研究,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梅花鹿系统进化关系,必须结合形态学、动物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及古生物学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行为生态学 保护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pDNA trnL-F序列的胡黄连保护遗传学研究
17
作者 李国栋 尹子丽 刘小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91-697,706,共8页
胡黄连为特产中国-喜马拉雅特有高山植物,作为常用中、藏药材,受到灭绝性采挖,作为濒危和二级保护植物亟待科学的保护。该研究以云南和西藏7个野生居群91个个体为材料,基于cpDNA trnL-F非编码序列测序分析胡黄连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胡黄连为特产中国-喜马拉雅特有高山植物,作为常用中、藏药材,受到灭绝性采挖,作为濒危和二级保护植物亟待科学的保护。该研究以云南和西藏7个野生居群91个个体为材料,基于cpDNA trnL-F非编码序列测序分析胡黄连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显著进化单元,确立优先保护居群并提出科学的保护策略。结果表明:胡黄连trnL-F序列长度为871~876 bp,根据序列的核苷酸变异共鉴定出5个单倍型,西藏占有2个单倍型,云南占有3个单倍型,西藏和云南2个地区的所有单倍型均不共享。胡黄连具有较低的单倍型多样性(Hd=0.434 19)和核苷酸多样性(Dij=0.004 66)。种群间分化度(Fst=0.864 520)和基因流(Nm=0.04)、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G_(ST)=0.916)、AMOVA分析(0.78%的遗传变异发生在居群内,60.97%的遗传变异发生在地区内居群间,38.25%的遗传变异发生在地区间)均表明,胡黄连居群间存在明显遗传分化。多数一致性树将胡黄连划分为3个进化分支(Ⅰ、Ⅱ、Ⅲ),这3个分支均与地理相关,分支Ⅰ分布于横断山区的4个居群,分支Ⅱ是分布于东喜马拉雅的一个居群,分支Ⅲ是分布于喜马拉雅中段的2个居群。3个分支分属于3个"进化显著单元(ESU)"。这3个ESU中白马雪山、茨中、定日、波密、聂拉木五个居群都需要保护,建议现阶段应优先保护的居群是云南白马雪山和西藏波密居群,以就地保护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黄连 濒危 trnL-F 单倍型 保护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生物学思想在遗传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剑青 叶绍潘 +1 位作者 王树启 杜虹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81-586,共6页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遗传因子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影响。保护遗传学是遗传学和保护生物学的交叉学科。高等院校缺乏专门开设保护遗传学课程,当前的《遗传学》课本中也没有...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遗传因子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影响。保护遗传学是遗传学和保护生物学的交叉学科。高等院校缺乏专门开设保护遗传学课程,当前的《遗传学》课本中也没有直接体现生物保护的内容。本文作者在《遗传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尝试渗透保护生物学思想,以案例的形式,结合相关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将保护生物学(尤其是保护遗传学)思想和知识渗透到《遗传学》课堂教学和讨论环节中。由此,提升本科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实现“掌握遗传学基础知识-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学科交叉思维”三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为培养既掌握扎实基础遗传学知识又具备生态文明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学 学科交叉 保护遗传学 本科教学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研究现状——基于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贺水莲 杨扬 +2 位作者 杜娟 孟静 吴红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6期31-34,38,共5页
采用列表形式综述了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的基于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同时展望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在极小种群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极小种群 遗传多样性 保护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红椿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取样策略探讨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军 乔卫阳 +5 位作者 邱勇斌 刘学松 陈日红 钟志真 余峰 姜景民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5-184,共10页
[目的]研究毛红椿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取样策略,为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遗传多样性保护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8对微卫星分子标记进行毛红椿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综合制定其天然群体合理取样策略。[结果]毛红椿天... [目的]研究毛红椿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取样策略,为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遗传多样性保护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8对微卫星分子标记进行毛红椿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综合制定其天然群体合理取样策略。[结果]毛红椿天然群体等位基因数平均为7.5个,期望杂合度(H_e)和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均值分别为0.643 7和0.636 0,基因分化系数(G_(ST))均值为0.290 7。在遗传多样性取样策略方面,提出了根据毛红椿群体基因分化系数来确定取样群体遗传变异所占总变异比例的运算公式为1-(G_(ST))^(n-1),其中,n为取样群体的数量。当取样群体达到4个时,基本上能包括该树种97.5%的遗传变异;同时确定了目标群体的选择方法,应选择与其它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均值较大的4个群体,即贵州册亨(CH)、浙江遂昌(SC)、浙江仙居(XJ)和云南师宗(SZ)。通过构建云南宾川(BC)、云南师宗(SZ)和江西宜丰(YF)群体内取样单株数量与基因多样性和等位基因之间的捕获曲线,确定了群体内取样单株数量应达到15个以上;毛红椿天然群体内300~520 m范围内的单株间存在相似关系,超出此范围个体间差别较大,说明在进行群体内单株取样时,单株间距应大于520 m。[结论]取样群体数量、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群体内单株数量以及单株间距离等影响了毛红椿取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毛红椿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取样策略为取样群体4个、每个群体最少取样15个单株,单株间距大于52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 保护遗传学 香椿属 遗传变异 基因分化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