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距离薄煤上保护层开采方案保护有效性论证 被引量:13
1
作者 梁冰 石占山 +1 位作者 姜福利 马巍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22,共6页
为验证薄煤上保护层开采的卸压保护效果,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对薄煤保护层开采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室还原,得到保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中支承压力、被保护煤层及保护层底板的应力分布特征。给出被保护层相对保护层开切眼不同位置煤体的受... 为验证薄煤上保护层开采的卸压保护效果,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对薄煤保护层开采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室还原,得到保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中支承压力、被保护煤层及保护层底板的应力分布特征。给出被保护层相对保护层开切眼不同位置煤体的受载力学路径、卸压范围,并依据应力保护准则对保护有效性进行判定。依据岩石强度指数及广义胡克定律,计算得到底板导气裂隙带及卸压解吸带的分布范围。以红阳三矿保护层开采方案为例对保护有效性进行前期论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保护层开采方案,未起到有效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层开采 相似材料模拟 保护有效性 底板分带 卸压保护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下游升金湖湿地保护有效性评价(1989-2019年)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维晴 周立志 +2 位作者 陈薇 徐文彬 宋昀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05-921,共17页
湿地保护有效性是实施湿地保护政策与措施后,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健康与受胁情况的反映,是对保护目标的衡量.生态压力是影响湿地保护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从湿地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和响应角度评价湿地保护有效性.本文以升金湖湿... 湿地保护有效性是实施湿地保护政策与措施后,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健康与受胁情况的反映,是对保护目标的衡量.生态压力是影响湿地保护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从湿地生态系统压力、状态和响应角度评价湿地保护有效性.本文以升金湖湿地为研究对象,以0.01°×0.01°经纬格网为评价单元,选择10项负向指标、5项正向指标,通过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指标体系,格网赋分评价升金湖1989-2019年30年间的保护有效性.结果表明:升金湖湿地保护有效性呈下降趋势,非常有效等级格网单元占比由32.50%下降到11.07%,保护无效等级由3.57%增加到8.57%,30年间保护有效性等级中等均占较大比例,保护无效等级占比均最小;从功能区看,30年间3个功能区保护有效性均下降,保护有效性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从行政单元看,一些地点如长安村、东湖村、六联村、塘和村、白联村等地的保护有效性较低,主要分布在缓冲区与实验区,存在的主要生态压力是围垦.不同时期影响升金湖湿地保护有效性的主要生态压力因子不同,1989年围垦现象较突出,1999年围坝现象较突出,而2009年围网现象突出,至2019年围网拆除后,围垦和围坝问题仍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建议将格网作为管理单元,落实到行政单元,通过河长制、湖长制和林长制加强属地管理,管控生态压力,增强湿地保护地的管理及保护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保护有效性 格网化管理 PSR模型 属地管理 升金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的意义和问题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献溥 于顺利 汤大友 《野生动物》 2009年第1期40-43,56,共5页
保护区主管部门正在进行的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开展管理有效性的评估,意味着中国的保护区事业已从数量建设向质量建设阶段发展。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进一步完善保护区的建设,使之更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要求。本研究论述了保护区评估的... 保护区主管部门正在进行的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开展管理有效性的评估,意味着中国的保护区事业已从数量建设向质量建设阶段发展。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进一步完善保护区的建设,使之更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要求。本研究论述了保护区评估的目的和作用;保护区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保护区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急需开展的工作等,供有关方面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 共管保护 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 保护区管理类型 保护区监控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OT-VEGETATION数据的神农架林区1998—2013年植被覆盖度格局变化 被引量:23
4
作者 刘家琰 谢宗强 +5 位作者 申国珍 樊大勇 熊高明 赵常明 周友兵 徐文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961-3969,共9页
基于1998—2013年的SPOT-VEGETATION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利用二分模型法、相关性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方法,结合同期降水量和平均温度数据,估算了神农架林区及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 基于1998—2013年的SPOT-VEGETATION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利用二分模型法、相关性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方法,结合同期降水量和平均温度数据,估算了神农架林区及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并分析了空间格局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8—2013年间,神农架林区平均植被覆盖度为66.8%,年最大植被覆盖度为93.8%,保护区内最大植被覆盖度显著高于保护区外;林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率为1.45%,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率为2.26%,植被整体呈增加的趋势,保护区保护效果较好。温度、降水量、年最低气温、距道路和居民地距离的远近是影响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重要因子,而海拔对植被覆盖度变化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植被覆盖度 保护有效性 变化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人为胁迫遥感解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焉恒琦 朱卫红 +4 位作者 毛德华 王宗明 梁旻轩 康应东 杨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605-3615,共11页
以长江三角洲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4处国际重要湿地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分类方法... 以长江三角洲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4处国际重要湿地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信息源,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分类方法获取了1980~2015年4个国际重要湿地(Ramsar)的5期土地覆被数据.通过分析湿地面积、景观格局动态及景观指数变化等,定量解析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35a间,研究区内湿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损失比例最高,为27.2%;(2)4个国际重要湿地的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都在增加,湿地趋于破碎化,景观间连通度降低.(3)耕地和人工表面增加是造成湿地损失的主要因素,耕地、人工表面、外来物种入侵和养殖池扩张等人为胁迫呈现上升趋势.(4)总体而言,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对人为活动有一定抑制作用,尤其是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成效最为显著;但湿地保护有效性仍有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遥感 景观格局 保护有效性 长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500kV输电线路并联间隙在高海拔条件下的选型与防雷效果 被引量:7
6
作者 任华 马凝芳 +6 位作者 赵淳 许衡 苏杰 赵俊杰 吴敏 马志清 王宇 《南方电网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3-91,共9页
实际运行经验表明,采用标准中推荐的500 kV并联间隙经常出现保护失效情形。相关研究人员已研制出适用于一般地区的新型500 kV并联间隙,但在高海拔条件下,新型500 kV并联间隙的尺寸参数不能直接采用一般地区的参数。本文在海拔2100 m的... 实际运行经验表明,采用标准中推荐的500 kV并联间隙经常出现保护失效情形。相关研究人员已研制出适用于一般地区的新型500 kV并联间隙,但在高海拔条件下,新型500 kV并联间隙的尺寸参数不能直接采用一般地区的参数。本文在海拔2100 m的特高压工程技术(昆明)国家工程实验室环境下,针对不同串长下不同尺寸参数的并联间隙进行了U 50%雷电冲击试验、伏秒特性试验、可见电晕和无线电干扰试验,并进行了保护有效性分析;通过仿真得到了安装并联间隙前后杆塔耐雷性能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绝缘子片数分别为33片和37片时,推荐选取的并联间隙电极横向伸出长度分别为800/800 mm、850/850 mm,在安装并联间隙后,单回线路耐雷水平均较安装前降低,但双回线路同时闪络耐雷水平均有所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11.3%和1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500 kV并联间隙 高压试验 保护有效性 并联间隙选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绝缘子并联间隙雷电冲击试验研究
7
作者 岳嵩 张旭 +3 位作者 朱真兵 刘子皓 常伟 张恒志 《电测与仪表》 2024年第2期89-94,共6页
针对阿里联网工程中海拔4000 m以上线路的雷电防护需求,设计并试制了高海拔地区用110 kV、220 kV电压等级的绝缘子串并联间隙,每个等级的并联间隙依据基准绝缘子串长度的85%和90%设计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型式,在西藏国家电网高海拔试验基... 针对阿里联网工程中海拔4000 m以上线路的雷电防护需求,设计并试制了高海拔地区用110 kV、220 kV电压等级的绝缘子串并联间隙,每个等级的并联间隙依据基准绝缘子串长度的85%和90%设计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型式,在西藏国家电网高海拔试验基地对绝缘子串和并联间隙开展了雷电冲击特性试验,测试研究了高海拔110 kV、220 kV瓷绝缘子串以及不同型式并联间隙的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伏秒特性和并联间隙保护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型式的并联间隙均能有效疏导电弧路径保护绝缘子串免遭电弧烧蚀,而考虑到并联间隙伏秒特性曲线较绝缘子串的应降低10%以上,110 kV电压等级并联间隙适合选用85%间隙距离型式,220 kV电压等级并联间隙两种型式则均可满足运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间隙 雷电冲击特性 高海拔 并联间隙保护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