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保护地社区生计保护兼容性评价 被引量:6
1
作者 何思源 王博杰 闵庆文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1期7-19,共13页
自然保护地内及其周边社区生计活动关乎生态保护成效,推动保护兼容性生计成为协同保护与发展的可行路径。针对保护兼容性生计所强调的土地的多元价值及其在保护管理下生态、文化向经济价值的转换,探索开展自然保护地社区生计活动保护兼... 自然保护地内及其周边社区生计活动关乎生态保护成效,推动保护兼容性生计成为协同保护与发展的可行路径。针对保护兼容性生计所强调的土地的多元价值及其在保护管理下生态、文化向经济价值的转换,探索开展自然保护地社区生计活动保护兼容性评价,衡量其在与保护目标的协同性和保障社区生计可持续的程度。研究在保护兼容性生计理论体系基础上,通过比较视角阐释社区生计保护兼容性的内涵,进一步整合文化生态学、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与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生计活动保护兼容性快速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生态文化、资源管理、生态影响和生计结果4个准则层、12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武夷山和祁连山国家公园传统产业进行评价。研究表明,该体系能够在初步判断生计活动的典型特征后,相对精准地识别生计活动在实现保护目标时的协同性和可持续性的优势与不足;案例研究表明国家公园社区的传统生计活动存在相对持久的文化传承、较强的生态系统韧性和较为稳定的经济惠益,但在资源管理体系中实现现代与传统融合、经营主体合作共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方面还需内力激发和外力引导。研究建议在运用快速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标保护兼容性生计总体模式开展更为精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评价,寻求生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兼容性 生产景观 可持续发展目标 文化生态 自然保护 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保护地役权实现国家公园多层面空间统一管控 被引量:14
2
作者 何思源 苏杨 王大伟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69,108,共10页
国家公园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国土空间管理形式,但在中国要实现其管理目标面临“人、地”约束。为此,可以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态系统3个层面,分别识别国家公园的生态边界、生产边界与管理边界。保护地役权仅限制影响具体保护... 国家公园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国土空间管理形式,但在中国要实现其管理目标面临“人、地”约束。为此,可以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态系统3个层面,分别识别国家公园的生态边界、生产边界与管理边界。保护地役权仅限制影响具体保护目标实现的集体土地的利用方式,而避免影响其他收益行为,这一“非占有性”特征使其契合多层面管理模式,因此有望克服“人、地”约束,实现国家公园以生态完整性保护为目标兼顾社区发展的土地利用空间统一管控。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利用空间分析技术,以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以维持群落动态与正向演替为保护目标,分析包括以茶树种植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区的空间差异化保护需求与管理方式。分析发现不同地形与生物因素下,茶山需要差异化管理:基于社会-生态系统层面空间管控的保护地役权制度,能够解决社区土地权属复杂与生计的自然依赖性强等问题,可以打破模式化的功能区划在空间上表现出的完整边界,从而更精准地匹配社区行为与保护需求,统筹协调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实现空间统一管控并进而实现管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保护地役权 空间识别 保护需求 保护兼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