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及实施策略
1
作者 张冬梅 张万刚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8期33-35,共3页
祁连山脉作为我国西部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对于保障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平衡和水资源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祁连山的生态系统已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该... 祁连山脉作为我国西部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对于保障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平衡和水资源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祁连山的生态系统已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该文通过深入剖析祁连山生态系统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探讨祁连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与修复的实施策略,以期为祁连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生态系统 保护与修复 理论基础 实施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林保护与修复的意义及对策
2
作者 朱旺新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14期133-135,共3页
为了更好地保护天然林,该文首先阐述了天然林保护与修复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改善自然环境、有效保护生物资源等方面的意义。其次,该文从健全制度体系与强化监管执行、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公众保护意识、强化科技支撑及推进生态修复项目... 为了更好地保护天然林,该文首先阐述了天然林保护与修复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改善自然环境、有效保护生物资源等方面的意义。其次,该文从健全制度体系与强化监管执行、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公众保护意识、强化科技支撑及推进生态修复项目等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护与修复对策,旨在为天然林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全面的参考,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保护与修复 意义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洛河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技术模式研究
3
作者 曹优明 杨扬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3期59-62,66,共5页
以卢氏县范里河等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为研究对象,以“双碳”目标为导向,采用中小尺度问题识别与诊断方法对项目区生态基础条件和突出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生态问题为点、面状水土流失有加重趋势,山地森林低质低效导致生物多样性... 以卢氏县范里河等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为研究对象,以“双碳”目标为导向,采用中小尺度问题识别与诊断方法对项目区生态基础条件和突出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生态问题为点、面状水土流失有加重趋势,山地森林低质低效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坡耕地低效耕作尚未大规模改观,河流湖库重要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明显等。提出“一个流域,六个片区;一个问题,一种方案;四条河流,多点治理”的总体部署方案,结合不同片区的突出问题,形成适合的措施布局,有序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通过探索以生态修复工程为主、自然恢复工程为辅的方法,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治理模式,旨在提高项目区的碳汇功能及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一体化保护与修复 山水林田湖草沙 洛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专业目录背景下林草专业“生态保护与修复”课程思政初探
4
作者 陆晓奇 王莹 +3 位作者 刘修明 杨璞 朱家浩 郑家传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9期174-176,共3页
“生态保护与修复”课程是新专业目录中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挑战,通过分析当前课程思政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内容,完善课... “生态保护与修复”课程是新专业目录中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挑战,通过分析当前课程思政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内容,完善课程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为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课程思政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引,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与修复 课程思政 课程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安全背景下的耕地土壤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
5
作者 高翔菲 《种子科技》 2025年第3期201-203,共3页
在全球粮食安全的背景下,耕地土壤保护与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当前耕地土壤面临的挑战,深入探讨土壤保护与修复技术显得至关重要。分析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应用策略,重点研究了土壤质量监测、生态... 在全球粮食安全的背景下,耕地土壤保护与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当前耕地土壤面临的挑战,深入探讨土壤保护与修复技术显得至关重要。分析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应用策略,重点研究了土壤质量监测、生态农业实践、土壤修复技术的创新及社区参与等方面的策略,以期为提高耕地土壤质量、增强土壤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土壤 土壤保护与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原现状及分区保护与修复策略
6
作者 彭正武 袁启慧 +2 位作者 谢燕梅 余正才 毛凯东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64-70,共7页
据最新调查数据,云南省石漠化草原主要分布于曲靖、昆明、红河等5个州(市),总面积37.97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3.53%,其分布最广的海拔区间为1 500~2 500 m,占比47.85%,基岩裸露度分布区间为30%~94%,以植被盖度为10%~19%的分布区间面积... 据最新调查数据,云南省石漠化草原主要分布于曲靖、昆明、红河等5个州(市),总面积37.97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3.53%,其分布最广的海拔区间为1 500~2 500 m,占比47.85%,基岩裸露度分布区间为30%~94%,以植被盖度为10%~19%的分布区间面积最广,占比37.85%,绝大部分分布于土层薄甚至极薄区域,占比达92.10%。根据石漠化草原空间分布特征,在充分衔接各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规划基础上,统筹考虑岩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将云南省石漠化草原区划为6个分区,分区阐述石漠化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草原 分布特点 保护与修复 云南省岩溶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科学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被引量:3
7
作者 崔建国 高广磊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6期5-7,I0001,共4页
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面临的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湿地保护等科学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得出:黄河上游应聚焦草地保护与可持续管理,森林植被水文调节和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固沙植被稳定性评价、维持和提高,水源... 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面临的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湿地保护等科学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得出:黄河上游应聚焦草地保护与可持续管理,森林植被水文调节和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固沙植被稳定性评价、维持和提高,水源涵养功能建设与水资源供给关系协调等;黄河中游应侧重水资源承载力及林草植被修复潜力、水土保持措施建设适宜规模与优化布局、流域综合治理水沙协同调控;黄河下游则应重点关注生态基流水平与冲沙用水量、冲刷与淤积演变规律、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与修复 水源涵养功能 水资源承载力 湿地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感生态学在洱海东岸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尹一帆 胡多才 余京珂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7期76-80,85,共6页
洱海东岸恶劣的立地条件和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严重威胁着洱海流域的生态安全。从流域系统层面出发,综合性开展洱海东岸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是完善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体系的现实需要。景感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和可持续... 洱海东岸恶劣的立地条件和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严重威胁着洱海流域的生态安全。从流域系统层面出发,综合性开展洱海东岸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是完善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体系的现实需要。景感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从生态系统整体解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难点或关键问题。根据洱海东岸25个生态系统脆弱点的现状及问题特征,应用景感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湖滨生态带修复、森林生态修复、非煤废弃矿山修复、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构建洱海东岸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系统治理工程,为洱海东岸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奠定基础,实现洱海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整体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景感生态学 洱海东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的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研究——以四川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陈玥 潘业田 《森林防火》 2024年第2期132-134,140,共4页
四川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分布有我国现存最大的梅花鹿野生种群。通过对四川梅花鹿栖息地现状分析,以问题为导向,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在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设计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教、基础设施、社区发展等方面内... 四川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分布有我国现存最大的梅花鹿野生种群。通过对四川梅花鹿栖息地现状分析,以问题为导向,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在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设计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教、基础设施、社区发展等方面内容。实施规划后,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的四川梅花鹿栖息地质量得以进一步提升,种群得以进一步壮大,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 保护与修复 四川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 四川梅花鹿 总体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0
作者 严陶韬 《现代园艺》 2024年第22期185-187,共3页
以高职院校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为对象,探讨了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其优势和实施策略。阐述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传统教育模式在应对复杂... 以高职院校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为对象,探讨了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其优势和实施策略。阐述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传统教育模式在应对复杂环境问题上的局限性和不足,提出改进和创新的建议。界定研究范围与限制,明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期助力教学方法创新,拓展人才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1
作者 严陶韬 《现代园艺》 2024年第20期184-185,188,共3页
围绕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当前高校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对策。并结合产教融合的理念,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以期对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教育改革提供指导,同时... 围绕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当前高校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对策。并结合产教融合的理念,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以期对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教育改革提供指导,同时为其他专业和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专业 产教融合 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关键技术 被引量:37
12
作者 朱党生 张建永 +1 位作者 李扬 史晓新 《水资源保护》 CAS 2011年第5期59-64,共6页
结合全国主要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的主要内容、关键环节和技术路线;重点针对水生态分区体系、水生态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体系等规划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水生态系统 保护与修复 规划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框架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王瑞玲 连煜 +5 位作者 王新功 郝伏勤 彭勃 黄锦辉 娄广艳 葛雷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7-110,114,共5页
根据黄河流域及河流生态系统特征,从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层面出发,指出湿地和鱼类栖息地规模和质量是黄河河流健康的重要标志,是黄河水生态保护的重点关注对象。在黄河水生态状况评价及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明确各区域(河段)水生态保护目标... 根据黄河流域及河流生态系统特征,从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层面出发,指出湿地和鱼类栖息地规模和质量是黄河河流健康的重要标志,是黄河水生态保护的重点关注对象。在黄河水生态状况评价及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明确各区域(河段)水生态保护目标,提出黄河上中下游及源区、河口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布局,制定重要断面生态需水指标及保障措施,提出了重要湿地和重要鱼类栖息地等保护与修复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湿地 鱼类栖息地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内流河源头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实践——以青海省祁连山疏勒河—哈拉湖汇水区为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尚洪磊 韩永伟 +4 位作者 蔡譞 吕凤春 王世曦 孟晓杰 计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4-240,共7页
通过分析青海省祁连山疏勒河—哈拉湖汇水区山、水、草、田(天然牧草地)、湖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围绕布哈河、疏勒河、大通河三河河源区、疏勒河河源—出境段及哈拉湖东岸等重点区域,以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湿地... 通过分析青海省祁连山疏勒河—哈拉湖汇水区山、水、草、田(天然牧草地)、湖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围绕布哈河、疏勒河、大通河三河河源区、疏勒河河源—出境段及哈拉湖东岸等重点区域,以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湿地保护、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综合治理、沙化土地治理、退化草场改良、草地生态系统破碎化治理、草原鼠害防控、人口聚集区环境综合整治及河道生态修复治理等为重点工程,提出提高水源涵养功能、修复破碎生境和提升生态环境功能三大重点任务,探索推进高寒内流河源头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以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重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屏障功能,切实保障西北内陆地区和国家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区 内流河 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保护与修复 疏勒河 哈拉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感生态学在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践中的应用--以大凌河流域北票段为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爽 田野 +1 位作者 唐明方 严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849-5856,共8页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自2016年以来,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开展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程。以大凌河流域北票段为研究区,探讨了景感生态学理论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自2016年以来,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开展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程。以大凌河流域北票段为研究区,探讨了景感生态学理论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践中的应用。基于景感生态学理论,构建大凌河流域北票段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综合治理框架,以保持、改善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了“一中心、二重点、五要素、六工程”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景感空间体系,并基于此将大凌河流域北票段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分为5个重要治理区域,形成“一带四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提出了应用景感生态学理论,构建区域居民的共同行为规范,引导并实现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利影响,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效果的对策建议。通过大凌河流域北票段的分析案例,以景感营造的理念开展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顶层设计,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山水林田湖草 景感生态学 景感营造 生态系统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图书馆西文古籍保护与修复情况调查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靖 张盈 +1 位作者 林明 邱蔚晴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9-108,共10页
对西文古籍的收藏、整理及保护等情况进行调查,是保护西文古籍的第一步。在分析国内外1985至2014年间31个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调查的范围、内容及各级指标的基础上,拟定调查指标并依之设计调查问卷,从可能藏有西文古籍的中国大陆及港澳... 对西文古籍的收藏、整理及保护等情况进行调查,是保护西文古籍的第一步。在分析国内外1985至2014年间31个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调查的范围、内容及各级指标的基础上,拟定调查指标并依之设计调查问卷,从可能藏有西文古籍的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四种类型71家图书馆中选择40家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根据15份有效问卷,论文分析了古籍及善本的界定、收藏与整理、管理、保护与修复及需求等西文古籍保护现状,指出目前相关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西文馆藏家底不清,更进一步的保护和修复基本未曾展开;根据当前情况以及需求,建议为推动西文古籍保护事业,首先应从古籍普查和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这两项工作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文古籍 古籍保护 古籍修复 文献保护与修复 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规划目标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效应 被引量:20
17
作者 黄麟 吴丹 孙朝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23-1932,共10页
为改善和优化京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减轻风沙危害,2003年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基于工程规划目标评估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效应,结果表明:(1)草地和林地作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绿色生态屏障的主要组成,分别占... 为改善和优化京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减轻风沙危害,2003年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基于工程规划目标评估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效应,结果表明:(1)草地和林地作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绿色生态屏障的主要组成,分别占治理区面积的57.3%和9.7%,而风沙策源地的耕地和沙地分别占17.2%和6.4%。(2)2003—2017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区草地、耕地、沙地面积减少,而林地和其他类型面积增加。治理区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了2.3%,其中林地提高了4.3%,草地提高了2.4%。(3)沙尘天气发生的春季,治理区土壤风蚀量减少了54%。在防风固沙服务总量的贡献中,草地和沙地贡献了71%。因此,草地和沙地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对治理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的提高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4)除治理区植被有所恢复外,由于气候整体变暖,近15年风场强度有所减弱,特别是沙尘天气易发生的春季风场强度减弱近45%,也是影响京津风沙源治理区风蚀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风沙源治理区 工程规划目标 生态保护与修复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地区潮湿气候环境下的馆藏陶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钢 卫国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6年第3期60-64,i0007-i0008,共7页
馆藏陶、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是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之一。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全国从事陶、瓷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不多,四川省博物馆在馆藏陶、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地制宜,探索出一套适合... 馆藏陶、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是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之一。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全国从事陶、瓷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不多,四川省博物馆在馆藏陶、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地制宜,探索出一套适合在四川地区潮湿气候环境下进行馆藏陶、瓷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的经验,以及如何正确选用保护材料和具体实施的方法与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潮湿环境 馆藏陶瓷器 保护与修复 选材 方法与步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文献保护与修复职业认证制度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何祯 何韵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2-154,108,共4页
图书馆的人员建设朝着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文章介绍中美两国文献保护与修复的职业认证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多角度分析比较,并就中国的文献保护与修复职业认证制度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文献保护与修复 职业认证制度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与修复规划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段晓梅 杨云 李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10786-10787,10791,共3页
在研究西双版纳自然状况与热带雨林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域热带雨林退化和受威胁的几种原因,提出了构建具有廊道连接斑块的热带雨林空间格局,形成符合热带雨林演替规律的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指导思想,将该区域规划为"二带... 在研究西双版纳自然状况与热带雨林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域热带雨林退化和受威胁的几种原因,提出了构建具有廊道连接斑块的热带雨林空间格局,形成符合热带雨林演替规律的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指导思想,将该区域规划为"二带五块二类示范区多点",即修复两条宽2 000 m的物种交流走廊,保护五块自然保护区域,建设两类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示范区,连接400个村社神山岛状雨林,形成整体性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与修复规划 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