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俗之境——章太炎的哲学观及其转变历程
1
作者 黄燕强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9,共13页
真与俗是道家与佛教常用的概念,通常用以描述对于人的本质和世界本原的认识。章太炎关注真俗之境,曾以“转俗成真”和“回真向俗”概述其哲学思想的特质及其发展历程。佛、道传统中的真与俗是相对和相即的,两者相互含摄,且互相转化。章... 真与俗是道家与佛教常用的概念,通常用以描述对于人的本质和世界本原的认识。章太炎关注真俗之境,曾以“转俗成真”和“回真向俗”概述其哲学思想的特质及其发展历程。佛、道传统中的真与俗是相对和相即的,两者相互含摄,且互相转化。章太炎哲学思想既有真与俗的分际,也可能介于真与俗之间,形成真俗相交错、相融摄的思想体系。“真”与“俗”所指称的学术形态或思想内容并非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既指称思辨的形而上学,也指思想研究的方法论。章太炎始终坚持方法论之真,以实事求是之法考辨经史,同时借助佛学和诸子学探究形而上之“真”,又以经史、诸子和佛学追求经世致用之“俗”,表现出真是依俗转俗而成真,俗是依真转真而成俗,“真”与“俗”存在着互相依持而共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真谛 俗谛 转俗成真 回真向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龙树、提婆的中观哲学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路平 《浙江学刊》 CSSCI 2000年第3期28-31,共4页
:龙树、提婆之学是印度大乘中观哲学的代表 ,其学立缘起论而明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之理 ;立中道观而显破邪显正之法 ;立二谛义而证烦恼即菩提之义 。
关键词 印度 龙树 提波 大乘中观哲学 真谛 俗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道”的超越之路——对佛教般若中观超越模式的诠释 被引量:3
3
作者 唐忠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5-50,共6页
普遍存在于中西文化中的“中道”思想 ,由于其诞生的背景不同 ,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佛教般若中观的中道超越模式在“缘起性空”的基础上提出“真谛”与“俗谛”的“不一不二”关系 ,从早期佛教追求离欲、脱苦的“出离” ,而迈向... 普遍存在于中西文化中的“中道”思想 ,由于其诞生的背景不同 ,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佛教般若中观的中道超越模式在“缘起性空”的基础上提出“真谛”与“俗谛”的“不一不二”关系 ,从早期佛教追求离欲、脱苦的“出离” ,而迈向追求万法实相的“真实”存在之维。这既奠定了佛教发展的现实主义品格 ,也启发了“在世俗化的文化中 ,继续发现超越性的存在”。本文将通过对佛教般若中观的超越模式的分析和诠释来探讨这种超越之路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中道”思想 现实主义 俗谛 真谛 “缘起性空”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俗二谛与明清世情小说的佛教叙事
4
作者 梅新林 申明秀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60,共7页
佛法不外乎真俗二谛,俗谛从有、色,真谛讲无、空。明清世情小说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佛教叙事,以强化世情小说的劝世主旨。绝大多数小说宣扬因果报应等俗谛,少数作品诠释佛教真谛。以佛教意蕴最浓烈的《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红楼... 佛法不外乎真俗二谛,俗谛从有、色,真谛讲无、空。明清世情小说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佛教叙事,以强化世情小说的劝世主旨。绝大多数小说宣扬因果报应等俗谛,少数作品诠释佛教真谛。以佛教意蕴最浓烈的《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红楼梦》等三部作品为例,从佛教真俗二谛的视角,阐释明清世情小说佛教叙事的成败得失:《金瓶梅》是真俗二谛一隐一显,《醒世姻缘传》主要是俗谛的演绎,《红楼梦》则洋溢着浓郁的佛教真谛而独占鳌头,成为世情小说的巅峰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醒世姻缘传 红楼梦 真谛 俗谛 佛教 世情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仓央嘉措道歌与禅宗香艳诗偈对比欣赏 被引量:5
5
作者 汤绍波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5-108,共4页
以诗入禅是汉传佛教禅宗的特有风格,而用道歌言佛理却是藏传佛教的一贯传统。前者多是清新、精练、格调淡雅,后者多为庄重、严谨、气势恢弘。研究两者的区别对深入认识佛教这两大传承系统的佛学思想之差异,挖掘其内部的深层次联系,从而... 以诗入禅是汉传佛教禅宗的特有风格,而用道歌言佛理却是藏传佛教的一贯传统。前者多是清新、精练、格调淡雅,后者多为庄重、严谨、气势恢弘。研究两者的区别对深入认识佛教这两大传承系统的佛学思想之差异,挖掘其内部的深层次联系,从而在当今社会进一步加强两者的沟通和对话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仓央嘉措 情歌 禅诗 俗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肇论》否定性思维特征三题
6
作者 范海玲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36,共4页
本文通过《肇论》的解读,分析了其佛学否定性思维的三个特征:其一,僧肇克服早期般若学和玄学的局限,使否定达到彻底性,但他并没有完全摆脱老、庄的影响。其二,僧肇否定的主要对象是俗谛,但他并不是取消俗谛,而是主张真俗不二。其三,僧... 本文通过《肇论》的解读,分析了其佛学否定性思维的三个特征:其一,僧肇克服早期般若学和玄学的局限,使否定达到彻底性,但他并没有完全摆脱老、庄的影响。其二,僧肇否定的主要对象是俗谛,但他并不是取消俗谛,而是主张真俗不二。其三,僧肇通过“非有非无”、“不有不无”、“即有即无”的双重否定最终达到否定的圆融空境,但这种纯粹的无差别的“空境”似乎什么也没说,可能引起领会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肇论》 思维特征 否定性思维 主要对象 双重否定 般若学 僧肇 彻底性 俗谛 佛学 玄学 主张 圆融 纯粹 领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