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9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俗之境——章太炎的哲学观及其转变历程
1
作者 黄燕强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9,共13页
真与俗是道家与佛教常用的概念,通常用以描述对于人的本质和世界本原的认识。章太炎关注真俗之境,曾以“转俗成真”和“回真向俗”概述其哲学思想的特质及其发展历程。佛、道传统中的真与俗是相对和相即的,两者相互含摄,且互相转化。章... 真与俗是道家与佛教常用的概念,通常用以描述对于人的本质和世界本原的认识。章太炎关注真俗之境,曾以“转俗成真”和“回真向俗”概述其哲学思想的特质及其发展历程。佛、道传统中的真与俗是相对和相即的,两者相互含摄,且互相转化。章太炎哲学思想既有真与俗的分际,也可能介于真与俗之间,形成真俗相交错、相融摄的思想体系。“真”与“俗”所指称的学术形态或思想内容并非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的,既指称思辨的形而上学,也指思想研究的方法论。章太炎始终坚持方法论之真,以实事求是之法考辨经史,同时借助佛学和诸子学探究形而上之“真”,又以经史、诸子和佛学追求经世致用之“俗”,表现出真是依俗转俗而成真,俗是依真转真而成俗,“真”与“俗”存在着互相依持而共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真谛 成真 回真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蒙诱俗:论伯2418号《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的性质与功能
2
作者 计晓云 张涌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108,232,233,共11页
法藏伯2418号写卷是敷演敦煌写经丁本《父母恩重经》的俗讲经文,其散文说白文本中反复征引佛经、多用省略符、加单或双行小注以及使用朱笔校改符四个特征揭示:本卷不是听讲俗众或学徒的笔记,应是经常讲说《父母恩重经》的法师抄写,并请... 法藏伯2418号写卷是敷演敦煌写经丁本《父母恩重经》的俗讲经文,其散文说白文本中反复征引佛经、多用省略符、加单或双行小注以及使用朱笔校改符四个特征揭示:本卷不是听讲俗众或学徒的笔记,应是经常讲说《父母恩重经》的法师抄写,并请专人审定为俗讲法会备用的底本或定本。写卷尾题“诱俗弟六”,通过对写卷所抄写《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厘清,并结合卷轴古书卷首、尾题称名特征,即卷首为书籍全名、卷末为书籍简称以及卷首或卷末名称相同,可知《诱俗》是一部著作编纂时选取丁本《父母恩重经》一卷或多卷本讲唱文学作品,其整部作品的篇幅至少有六卷或多至十一卷以上,是一部集合多种体裁相近、主题相类的著作编纂而成的教材,其使用对象是唐五代普通民众,撰述宗旨是宣传儒释二家共有的孝道经典与主题,藉此达到开蒙诱俗之目的。伯2418号这篇俗讲经文与唐五代敦煌地区流传的《太公家教》《新集文词九经抄》等童蒙读本密切相关,是唐五代孝道文化在民间传播的第一手原始文献,从某种程度能佐证《诱俗》为当时民间学堂教化俗众的常用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写卷 伯2418号 《诱 孝道 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旧起废,悦民便俗:一种历史地段更新中协同人文与经济再生的营城理念
3
作者 杨凌凡(文/图) 林予欣(文/图) +1 位作者 李小龙(文/图) 姚曼琳(文/图)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I0001-I0002,共2页
1.何谓“修旧起废,悦民便俗”纵观中国历史营城实践,经济发展总有兴衰,城市建设代有更替,营城者素来重视在城市历史地段更新中不断赓续本源、延伸功能,以此固本道、开新局。《汉书》记载:“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 1.何谓“修旧起废,悦民便俗”纵观中国历史营城实践,经济发展总有兴衰,城市建设代有更替,营城者素来重视在城市历史地段更新中不断赓续本源、延伸功能,以此固本道、开新局。《汉书》记载:“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蕴含继绝开新的中国哲学传统;《重修成都西楼记》亦记载:“此而不葺,殆非修旧起废,悦民便俗之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城理念 悦民便 修旧起废 城市历史地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朗族茶俗探析——以勐海县章朗村为例
4
作者 赵胜男 玉苏坎 唐璇 《福建茶叶》 2025年第7期180-184,共5页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探索章朗村布朗族茶俗文化背景,分析章朗村布朗族茶俗文化的特点以及传统习俗中的用茶理念,然后指出章朗村布朗族茶俗文化在继承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为布朗族茶俗文化的继承与...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探索章朗村布朗族茶俗文化背景,分析章朗村布朗族茶俗文化的特点以及传统习俗中的用茶理念,然后指出章朗村布朗族茶俗文化在继承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为布朗族茶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出了相关性建议,收集整理布朗族茶俗文化对民族茶文化的传承具有时代意义,同时也为研究布朗族茶俗文化的同行提供参考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布朗族 章朗村 继承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楼梦》茶文化传播研究——基于茶名、茶器和茶俗的英译考察
5
作者 桑迪欢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56,共7页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对中国对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红楼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百科全书,其丰富多元的茶文化要素引发了发学界关注。基于20世纪70—80年代出版发行的杨宪益夫妇译本、霍克思译本以及学界较为忽视的晚清...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对中国对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红楼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百科全书,其丰富多元的茶文化要素引发了发学界关注。基于20世纪70—80年代出版发行的杨宪益夫妇译本、霍克思译本以及学界较为忽视的晚清时期英国外交官乔利的译本,本文从茶名、茶器和茶俗英译等多个维度综合考察了《红楼梦》茶文化的国际传播,指出高质量的茶文化传播需要译者综合考虑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体验、文化审美和信息缺失,促进典籍翻译从文学翻译向文化传播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译本 茶名 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序良俗原则在“三农”场域的司法适用研究
6
作者 王明珠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72,共3页
适用公序良俗原则处理“三农”纠纷具有三个特点:与土地管理秩序息息相关、注重以调解方式修复村民之间人际关系,增强裁判可接受性。“三农”场域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纠纷可以分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纠纷、农村邻里关系纠纷和农村家庭纠纷... 适用公序良俗原则处理“三农”纠纷具有三个特点:与土地管理秩序息息相关、注重以调解方式修复村民之间人际关系,增强裁判可接受性。“三农”场域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纠纷可以分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纠纷、农村邻里关系纠纷和农村家庭纠纷三大类型。适用公序良俗原则处理农村集体组织经济纠纷的价值判断标准主要为国家政策,适用方式主要为限制农村集体意思表示。适用公序良俗原则处理农村邻里纠纷的价值判断标准主要为友善,司法适用方式主要为判断行为“违法性”的标准。适用公序良俗原则处理农村家庭纠纷的价值判断标准为中国传统孝道文化,适用方式为衡量习惯能否作为裁判依据以及调整责任的承担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农” 公序良原则 价值判断 司法适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文创助推非遗民俗文化传承路径研究
7
作者 喻计耀 陈广明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2-114,共3页
非遗民俗文化传承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是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新路径。新文创作为带动传统民俗文化进入大众视野的一个窗口,也是现代社会传承非遗民俗文化的有效方法与依托载体。新文创以备受追捧的资源优势,构筑了... 非遗民俗文化传承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是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新路径。新文创作为带动传统民俗文化进入大众视野的一个窗口,也是现代社会传承非遗民俗文化的有效方法与依托载体。新文创以备受追捧的资源优势,构筑了非遗民俗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和内生性发展理念,赋予了其更为鲜活丰富的文化价值、时代价值、市场价值和产业价值。深入探索新文创与非遗民俗文化传承之间的良性互动,开辟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道路,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要求,也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理性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 乡村振兴 新文创 非遗民文化 传承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夏令节俗
8
作者 钱国宏 《云南农业》 2025年第7期91-93,共3页
云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夏令节俗。这些节日不仅承载着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农耕文化,也展现了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魅力。哈尼族的“苦扎扎节”与“捉蚂蚱节”哈尼族的“苦扎扎节”又称“六月节”,... 云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夏令节俗。这些节日不仅承载着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农耕文化,也展现了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魅力。哈尼族的“苦扎扎节”与“捉蚂蚱节”哈尼族的“苦扎扎节”又称“六月节”,是云南红河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其隆重程度堪比汉族春节。这一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或六月举行,节期持续3至6天,是哈尼族人民祈求五谷丰登、人畜两旺的重要庆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 少数民族 夏令节 云南 苦扎扎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合同违背公序良俗——以《合同编解释》第17条为中心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利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102,共12页
《合同编解释》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民法典》第153条关于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规定。由于公序良俗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而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具有具体针对性,因此《合同编解释》第17条要求应优先适用《民法典》第153... 《合同编解释》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民法典》第153条关于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规定。由于公序良俗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而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具有具体针对性,因此《合同编解释》第17条要求应优先适用《民法典》第153条第1款关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无效的规定。由于公序良俗作为不确定概念需要类型化,该条将违背公序良俗行为进行类型化处理,并进一步采取了动态系统论的方法,为法院认定公序良俗提供指引,有利于统一裁判规则,保障交易当事人的合理预期,维护意思自治。由于公序良俗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依据该条规定,应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公序良俗适用中的价值判断,以核心价值观统一公序良俗的适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背公序良 类型化 动态系统论 核心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序良俗在情人遗赠纠纷中的适用——基于私法与基本权利冲突理论的二元视角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耀东 《交大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9,共11页
遗赠是否违背公序良俗应以遗赠本身为审查对象,而不能以遗赠以外之事实为断。同时,情人遗赠行为是否违背公序良俗,尤应考察当事人一方遗赠的动机是否是将性奉献与经济上的对待给付联结起来,抑或是存在其他更值得尊重的动机。但在私法视... 遗赠是否违背公序良俗应以遗赠本身为审查对象,而不能以遗赠以外之事实为断。同时,情人遗赠行为是否违背公序良俗,尤应考察当事人一方遗赠的动机是否是将性奉献与经济上的对待给付联结起来,抑或是存在其他更值得尊重的动机。但在私法视角下,情人遗赠的效力,总是呈现出完全有效或完全无效的形态。而在基本权利冲突与权衡的视角下,各基本权利相互较量各自在具体个案中的分量,此种权衡和较量之结果体现在法律行为效力上,即既非完全有效亦非完全无效,而是在两者间存在多种可能性,因而更能适应个案中的具体情况,也更具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序良 遗赠 基本权利 遗嘱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赠、婚外同居与公序良俗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维飞 《交大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8,共10页
《民法典》继承制度延续了《继承法》,最终并未采纳特留份制度。自比较法角度看,《民法典》继承制度的重要特色在于注重扶养或需要,避免不加限制的“不劳而获”。在向婚外同居者遗赠情形中,生存配偶非基于扶养或需要而主张违反遗嘱意思... 《民法典》继承制度延续了《继承法》,最终并未采纳特留份制度。自比较法角度看,《民法典》继承制度的重要特色在于注重扶养或需要,避免不加限制的“不劳而获”。在向婚外同居者遗赠情形中,生存配偶非基于扶养或需要而主张违反遗嘱意思的继承,不符合我国继承制度缓解“不劳而获”思想的特点,可不予支持。向婚外同居者遗赠的法律行为,若不涉及金钱和婚外同居的交换——如与婚外同居者订立遗赠扶养协议,则不应以违反公序良俗为由认定其无效。婚外同居者违反夫妻忠实义务可在夫妻关系的法律规定中寻求解决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赠 婚外同居 公序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吐鲁番等诸民族间丧仪葬俗之交流——以汉藏回鹘西夏《十王经》存本谈起
12
作者 张总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敦煌与吐鲁番地区都是中古时期诸多民族聚汇、也是诸多宗教交融之地,诸民族的丧葬仪俗也会存在交流融通,现虽详考明述还较困难,但借助中古广泛影响民俗丧仪的《十王经》来作某种探查或为可行。敦吐两地都出有汉与回鹘经本,此经现知还有... 敦煌与吐鲁番地区都是中古时期诸多民族聚汇、也是诸多宗教交融之地,诸民族的丧葬仪俗也会存在交流融通,现虽详考明述还较困难,但借助中古广泛影响民俗丧仪的《十王经》来作某种探查或为可行。敦吐两地都出有汉与回鹘经本,此经现知还有西夏与西藏本,敦煌又由汉、藏、回鹘、西夏诸族主导过当地政权。因而,藉此窗口线索考察诸宗教民族丧俗因素,或可了解诸族宗教之交流并获知古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王经 十王图 丧仪 回鹘 西夏 西藏 摩尼教 拜火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诉讼中公序良俗原则之适用
13
作者 李大勇 张晋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52,共14页
公序良俗原则在行政诉讼中的适用边界具有模糊性。通过NVivo质性分析可得出,近年来在行政诉讼中适用公序良俗原则的案件数量增加,案件类型的范围显著扩张。对法院、原告与被告就该原则的判断标准或描述性方式及其裁判文书中位置梳理可得... 公序良俗原则在行政诉讼中的适用边界具有模糊性。通过NVivo质性分析可得出,近年来在行政诉讼中适用公序良俗原则的案件数量增加,案件类型的范围显著扩张。对法院、原告与被告就该原则的判断标准或描述性方式及其裁判文书中位置梳理可得出,不同法官对公序良俗原则的判断标准不同,当事人对该原则也有不同的理解。公序良俗原则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成因,一是法院对该原则的论述理由不具有说服力,应适当考虑行政诉讼当事人的描述性方式,并对此予以适当回应;二是法官缺乏将原则具体化的思维工具,宜通过“比附”和“还原”方式厘清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边界,进而搭建起适用公序良俗原则及其新规则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诉讼 公序良 行政诉讼当事人 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夜间饮茶习俗初论
14
作者 刘玉堂 钱明昊 李振鹏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3,共9页
两宋之际,夜间饮茶习俗迅速兴起并成为大众夜间娱乐社交的生活实践。宋代夜间饮茶习俗的兴盛主要由茶叶供需同步扩大、生活环境改善以及茶文化繁荣等因素共同所致,并逐渐演化出活动丰富多彩、群体涵盖广泛、场域空前扩大、目的多元等多... 两宋之际,夜间饮茶习俗迅速兴起并成为大众夜间娱乐社交的生活实践。宋代夜间饮茶习俗的兴盛主要由茶叶供需同步扩大、生活环境改善以及茶文化繁荣等因素共同所致,并逐渐演化出活动丰富多彩、群体涵盖广泛、场域空前扩大、目的多元等多维特征。宋代夜间饮茶习俗在助力茶业经济繁荣发展、催化相关文化交融互摄、改变社会生活品质等方面产生了深层次的时代影响。关注与思考夜间饮茶习俗这一历史现象,既可从不同视角考察宋人的日常生活史,又能为新时代中华茶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夜间生活 饮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民善俗:晚明徽州乡约实践中地方官对太祖圣谕六言的宣讲演绎
15
作者 陈瑞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太祖圣谕六言是明代王朝国家推行教化、整合地方的一种国家与社会治理工具,在晚明徽州乡约实践中则成为一种“国家在场”与国家意志表达的象征符号。晚明徽州地方官的圣谕六言宣讲演绎实践是当时徽州社会化民善俗与县域治理实践的一个... 太祖圣谕六言是明代王朝国家推行教化、整合地方的一种国家与社会治理工具,在晚明徽州乡约实践中则成为一种“国家在场”与国家意志表达的象征符号。晚明徽州地方官的圣谕六言宣讲演绎实践是当时徽州社会化民善俗与县域治理实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作为王朝国家在地治理重要代表的晚明徽州地方官致力于通过圣谕宣讲演绎这一教化环节,将王朝国家的意志和治理理念直接下沉、灌输至治下乡绅、宗族等代理人及普通民众,以实现将所辖之区打造成为善治之域的目的。晚明徽州地方官的圣谕宣讲演绎实践主要体现为一批深受儒家思想理念熏陶的实践主体,紧密结合其所处时代特点与徽州府县地域实情,对圣谕文本进行灵活发挥以为己所用的过程。晚明徽州地方官的圣谕宣讲演绎实践呈现出居高临下、软硬兼施、家长式口吻、说教味重以及俗化、接地气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 地方官 乡约实践 圣谕六言 化民善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茶俗的本质及其相关问题
16
作者 李萍 宋馨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0,共7页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之乡,很早就出现了有关茶种植、加工、品饮的习俗,但“茶俗”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的产生则是在近代开启现代化事业之后。茶俗的特点包括雅俗共赏、乐生、多中含一。茶俗的主体可以分成普通主体和排他性主体。茶俗再现了当...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之乡,很早就出现了有关茶种植、加工、品饮的习俗,但“茶俗”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的产生则是在近代开启现代化事业之后。茶俗的特点包括雅俗共赏、乐生、多中含一。茶俗的主体可以分成普通主体和排他性主体。茶俗再现了当地人群的生活场景。在当代,不断被发明的茶俗正在为各地民众提供足以形成社会认同的文化符号和地方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历史合理性 文化符号 中华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畲族茶俗文本外宣英译
17
作者 王绪伟 《福建茶叶》 2024年第6期175-177,共3页
文章以生态翻译学为基础,以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为基点,深入研究畲族茶俗文本外宣英译的翻译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翻译理论明确翻译目的、重视翻译过程、优化翻译方法、注重翻译效果等的宏观考量,有效地提高了翻译质量,... 文章以生态翻译学为基础,以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为基点,深入研究畲族茶俗文本外宣英译的翻译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翻译理论明确翻译目的、重视翻译过程、优化翻译方法、注重翻译效果等的宏观考量,有效地提高了翻译质量,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对畲族茶俗文本的外宣翻译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畲族茶 外宣英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透式金融审判的理论基石与制度进路 被引量:2
18
作者 鲁篱 庄鸿钦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3,201,共10页
穿透式审判思维在金融司法领域的广泛运用并非纯粹的法律适用问题,而是源自我国政法传统的塑造与金融法适应性提升的必然结果,反映出法院寻求金融治理功能的客观需要。在实践中,穿透式金融审判以“通谋虚伪表示”与“公序良俗转介”为... 穿透式审判思维在金融司法领域的广泛运用并非纯粹的法律适用问题,而是源自我国政法传统的塑造与金融法适应性提升的必然结果,反映出法院寻求金融治理功能的客观需要。在实践中,穿透式金融审判以“通谋虚伪表示”与“公序良俗转介”为主要实施方式,不仅表征我国法院的角色由金融纠纷的裁判者拓展到金融风险的治理者的转变,同时也昭示着穿透式审判思维业已实现从审判理念到司法规制工具的转型。为抑制穿透式金融审判所可能引发的风险,应从维护法秩序与实现规制效能的双重视角对其予以完善,划定穿透式审判在金融司法中的运用边界,确保司法治理金融市场功能的更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透式审判 金融司法 金融治理 公序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契一体”:辽朝国祚“雄长”的历史智慧
19
作者 蒋金玲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47,共5页
辽朝是以中国北方游牧族群契丹族为核心建立的王朝,“雄长二百余年”。①在中国古史谱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北方民族所建政权,如北魏、辽、金、元和清朝,辽朝国祚仅次于清朝。辽朝存国长的原因,学者根据《辽史》论赞相关内容归结为“文武... 辽朝是以中国北方游牧族群契丹族为核心建立的王朝,“雄长二百余年”。①在中国古史谱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北方民族所建政权,如北魏、辽、金、元和清朝,辽朝国祚仅次于清朝。辽朝存国长的原因,学者根据《辽史》论赞相关内容归结为“文武相辅”,②此论切中肯綮,但笔者以为,对契丹统治者而言,尤为首要且艰巨的任务是如何处理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阶层与“多数”民族汉人的关系,此乃稳固统治基础的核心所在,辽朝解决此难题的总钥匙无疑是“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因俗而治”基本国策,③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汉契一体”体系,则是辽朝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贡献的一份历史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制 辽朝 汉制 汉契一体 而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守与创新:由《盐铁论》“古者”意旨透视汉昭宣时期的礼学发展
20
作者 聂济冬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6,165,共11页
桓宽《盐铁论》记载了西汉时期盐铁会议中儒家与法家在义利观念上的激烈辩论。在《散不足篇》中,贤良通过对“古者”的标榜,展现了汉代儒家学者对古代礼制的尊崇及其参与礼治与礼制构建的强烈愿望。此处的“古者”并非泛指古代,而是特... 桓宽《盐铁论》记载了西汉时期盐铁会议中儒家与法家在义利观念上的激烈辩论。在《散不足篇》中,贤良通过对“古者”的标榜,展现了汉代儒家学者对古代礼制的尊崇及其参与礼治与礼制构建的强烈愿望。此处的“古者”并非泛指古代,而是特指儒家所倡导的古礼学说,其中蕴含了对天道和王政的追求,体现了儒家追求天人合一、以礼化俗的治世理念。《散不足篇》中关于“古者”的论述,可能源自当时流行的儒家经典、流传的古礼记或淹中古礼经。通过对“古者”意旨的构建与阐释,《散不足篇》不仅揭示了汉代儒家学者在应对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上的独到方案,还展示了其以礼化俗、以礼治国的理论构想。《散不足篇》中贤良对古礼义的挖掘与对古礼制的阐扬,反映了西汉昭宣时期礼学由重视礼仪向重视礼义的转变,对后世兴礼乐、正风俗的礼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铁论》 《散不足篇》 以礼化 礼制 西汉礼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