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阿拉伯世界教俗之争新态势
被引量:
3
1
作者
郭宪纲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3-92,共10页
埃及军方罢黜穆尔西总统后,阿拉伯世界结束了“阿拉伯之春”以来宗教与世俗力量共处的状态,进入了教俗力量激烈博弈的阶段。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世俗力量也效仿埃及,要求本国伊斯兰政权下台。埃及教俗力量分道扬镳的真正原因是世俗...
埃及军方罢黜穆尔西总统后,阿拉伯世界结束了“阿拉伯之春”以来宗教与世俗力量共处的状态,进入了教俗力量激烈博弈的阶段。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世俗力量也效仿埃及,要求本国伊斯兰政权下台。埃及教俗力量分道扬镳的真正原因是世俗力量担心执政的伊斯兰温和力量,坐稳江山后原形毕露,实行政教合一,建立神权统治,因而利用经济形势未有好转的机会和民众的不满,采取非常手段推翻了宗教力量政权。但是,这难以解决埃及和阿拉伯世界面临的问题,况且极端势力会利用混乱局面扩大影响,从而威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此,为了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长远利益,教俗力量间需要做出明智的妥协。以军方为核心的世俗力量要尊重选举结果,改变以武力推翻民选政府的过时做法。宗教力量执政后则应该严格按照现代政治的基本原则,即政教分离的原则来制定宪法,放弃任何通过伊斯兰法来治理社会的意图,摒弃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对外政策。唯有如此,阿拉伯世界才能再创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
俗
力量
教
俗
之争
穆斯林兄弟会
阿拉伯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至九世纪拜占廷帝国的教俗关系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日元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9-175,184,共7页
4至9世纪,随着拜占廷帝国的基督教化,教俗关系成为帝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纵观4至9世纪,其教俗关系大致经历了和平共处、教俗争执、君主至尊和教俗分裂四个阶段。从整体上看,这个时期的教俗关系呈现出"二元一体"的重...
4至9世纪,随着拜占廷帝国的基督教化,教俗关系成为帝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纵观4至9世纪,其教俗关系大致经历了和平共处、教俗争执、君主至尊和教俗分裂四个阶段。从整体上看,这个时期的教俗关系呈现出"二元一体"的重要特征。这种教俗关系对帝国君主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至九世纪
拜占廷帝国
教
俗
关系
二元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宗教服饰到政治符号:伊朗女性头巾摘戴之争
被引量:
2
3
作者
潘萌
哈全安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134,159,160,共20页
教俗博弈是伊朗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女性头巾是其重要的社会表征,并演化成为鲜明的政治符号。伊朗女性头巾的摘戴之争发端于19世纪末政治现代化进程之始,经历了从民间探讨到官方强制的历史过程。无论是巴列维王国还是伊斯兰...
教俗博弈是伊朗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女性头巾是其重要的社会表征,并演化成为鲜明的政治符号。伊朗女性头巾的摘戴之争发端于19世纪末政治现代化进程之始,经历了从民间探讨到官方强制的历史过程。无论是巴列维王国还是伊斯兰共和国,官方都通过强制头巾“摘”或“戴”的方式来强化政治权威,以实现政权合法性和国家意识形态在社会领域的延伸,而社会群体对官方的认同与反抗也体现在女性头巾的摘戴之中。女性头巾摘戴之争所折射出的伊朗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不仅包括传统势力和新兴群体间的张力,也体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博弈。伴随经济现代化的深入影响,头巾自抉将逐渐作为女性公民权利的体现,预示着伊朗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
女性头巾
宗
教
服饰
政治符号
教
俗
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家礼与国礼之间:《朱子家礼》的时代意义探析
被引量:
10
4
作者
王美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6,共8页
作为宋代家礼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朱子家礼》不仅与宋代官僚士大夫积极推动的礼仪教化实践、北宋时期家礼的发展趋势紧密关联,更与宋代国家礼制教化的推进直接联系在一起。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群体对推行礼仪教化民俗逐渐形成了清晰认知...
作为宋代家礼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朱子家礼》不仅与宋代官僚士大夫积极推动的礼仪教化实践、北宋时期家礼的发展趋势紧密关联,更与宋代国家礼制教化的推进直接联系在一起。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群体对推行礼仪教化民俗逐渐形成了清晰认知,家礼修撰日趋接近庶民层面,并由此促成国家层面的礼制下移意识的明确及官方礼制的庶民化。北宋家礼与国礼的交接极大推进了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的家礼修撰意识。《朱子家礼》直接简化、删改古礼之框架体系,旗帜鲜明地宣示为广大士庶民众修礼的意图和有助于国家推行礼教崇化导民的主张,成为充分考量普通庶民生活实际、规范冠婚丧祭诸事和日常居家生活的士庶通礼。《朱子家礼》的仪制规范走出了"行于自家"的范畴,广泛扩展于士庶社会层面,家礼由此上升到了国礼,官僚士大夫群体的礼教意图、官方礼制的下移趋势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和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家礼
庶民化
教
民化
俗
《朱子家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阿拉伯世界教俗之争新态势
被引量:
3
1
作者
郭宪纲
机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出处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3-92,共10页
文摘
埃及军方罢黜穆尔西总统后,阿拉伯世界结束了“阿拉伯之春”以来宗教与世俗力量共处的状态,进入了教俗力量激烈博弈的阶段。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世俗力量也效仿埃及,要求本国伊斯兰政权下台。埃及教俗力量分道扬镳的真正原因是世俗力量担心执政的伊斯兰温和力量,坐稳江山后原形毕露,实行政教合一,建立神权统治,因而利用经济形势未有好转的机会和民众的不满,采取非常手段推翻了宗教力量政权。但是,这难以解决埃及和阿拉伯世界面临的问题,况且极端势力会利用混乱局面扩大影响,从而威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此,为了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长远利益,教俗力量间需要做出明智的妥协。以军方为核心的世俗力量要尊重选举结果,改变以武力推翻民选政府的过时做法。宗教力量执政后则应该严格按照现代政治的基本原则,即政教分离的原则来制定宪法,放弃任何通过伊斯兰法来治理社会的意图,摒弃输出伊斯兰革命的对外政策。唯有如此,阿拉伯世界才能再创辉煌。
关键词
教
俗
力量
教
俗
之争
穆斯林兄弟会
阿拉伯世界
分类号
D737.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至九世纪拜占廷帝国的教俗关系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日元
机构
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出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9-175,184,共7页
基金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计划项目"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兴起研究"(J12WD58)
项目负责人:张日元
文摘
4至9世纪,随着拜占廷帝国的基督教化,教俗关系成为帝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纵观4至9世纪,其教俗关系大致经历了和平共处、教俗争执、君主至尊和教俗分裂四个阶段。从整体上看,这个时期的教俗关系呈现出"二元一体"的重要特征。这种教俗关系对帝国君主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四至九世纪
拜占廷帝国
教
俗
关系
二元一体
分类号
K134 [历史地理—世界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宗教服饰到政治符号:伊朗女性头巾摘戴之争
被引量:
2
3
作者
潘萌
哈全安
机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
出处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134,159,160,共20页
文摘
教俗博弈是伊朗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女性头巾是其重要的社会表征,并演化成为鲜明的政治符号。伊朗女性头巾的摘戴之争发端于19世纪末政治现代化进程之始,经历了从民间探讨到官方强制的历史过程。无论是巴列维王国还是伊斯兰共和国,官方都通过强制头巾“摘”或“戴”的方式来强化政治权威,以实现政权合法性和国家意识形态在社会领域的延伸,而社会群体对官方的认同与反抗也体现在女性头巾的摘戴之中。女性头巾摘戴之争所折射出的伊朗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不仅包括传统势力和新兴群体间的张力,也体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博弈。伴随经济现代化的深入影响,头巾自抉将逐渐作为女性公民权利的体现,预示着伊朗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伊朗
女性头巾
宗
教
服饰
政治符号
教
俗
博弈
Keywords
Iran
Women's Veils
Religious Clothing
Political Symbols
Religious-Secular Competition
分类号
D815 [政治法律—国际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家礼与国礼之间:《朱子家礼》的时代意义探析
被引量:
10
4
作者
王美华
机构
辽宁大学唐宋史研究所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6,共8页
基金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12&ZD134)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资金资助项目
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研究成果之一
文摘
作为宋代家礼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朱子家礼》不仅与宋代官僚士大夫积极推动的礼仪教化实践、北宋时期家礼的发展趋势紧密关联,更与宋代国家礼制教化的推进直接联系在一起。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群体对推行礼仪教化民俗逐渐形成了清晰认知,家礼修撰日趋接近庶民层面,并由此促成国家层面的礼制下移意识的明确及官方礼制的庶民化。北宋家礼与国礼的交接极大推进了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的家礼修撰意识。《朱子家礼》直接简化、删改古礼之框架体系,旗帜鲜明地宣示为广大士庶民众修礼的意图和有助于国家推行礼教崇化导民的主张,成为充分考量普通庶民生活实际、规范冠婚丧祭诸事和日常居家生活的士庶通礼。《朱子家礼》的仪制规范走出了"行于自家"的范畴,广泛扩展于士庶社会层面,家礼由此上升到了国礼,官僚士大夫群体的礼教意图、官方礼制的下移趋势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和演绎。
关键词
宋代家礼
庶民化
教
民化
俗
《朱子家礼》
Keywords
family rituals in Song Dynasty
civilianization
education of the public and improvement ofcustoms
Chu Hsi's Family Rituals
分类号
K892.98 [历史地理—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阿拉伯世界教俗之争新态势
郭宪纲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四至九世纪拜占廷帝国的教俗关系
张日元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从宗教服饰到政治符号:伊朗女性头巾摘戴之争
潘萌
哈全安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家礼与国礼之间:《朱子家礼》的时代意义探析
王美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