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家文论与诗学探索——论“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建设新路径 被引量:1
1
作者 凌建侯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53,共12页
在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背景下,以刘文飞为代表的斯拉夫学研究者正在推动“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建设。学派建设离不开理论,不是个别的理论观点,而是成体系的学说,任何学说通常可简化为一定的理论核心,学派围绕... 在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背景下,以刘文飞为代表的斯拉夫学研究者正在推动“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建设。学派建设离不开理论,不是个别的理论观点,而是成体系的学说,任何学说通常可简化为一定的理论核心,学派围绕这个核心不断发展壮大。本文梳理文学理论的命运及其特色,借鉴英美“批评理论”观,提出“作家文论”概念,认为学科化与职业化使得古已有之的、以文学本体为导向的诗人谈诗或作家论文学边缘化,作家文论则可为研究者在新的语境中重返文学本体、为国别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建设提供可能的核心理念。具体到俄罗斯文学研究,至少可采取两种路径:其一,俄罗斯作家论文学的言论是作家文论研究的宝贵资源库,其所蕴藏的作家有关文学创作的大量理论思想有待我们去系统发掘;其二,当代文论研究者也应该学习诗人谈诗或作家论文学的运思方式和言说方式,努力探索“实践诗学”,一方面可为文学理论、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兼容提供视角,另一方面可用作家语言丰满文学理论的身躯。作家文论不一定是建构“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最恰当的理论核心,却对世界文学研究行之有效,所以不妨给它一个“试用期”,或可围绕此核心开创有别于国外斯拉夫学话语体系的新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作家文论 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诗学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沧桑:文学研究中一场范式革命的回望——论当代俄罗斯学界对“形式论学派”的记忆与反思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启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0-159,共10页
以“陌生化”与“文学性”为理论标识的“俄罗斯形式主义”,通常被誉为现代文学理论的“第一驿站”。其实,它更是20世纪文学研究中最早的一场范式革命的发动者。“俄罗斯形式主义”这样的表述并不严谨,应该正本清源,为其正名,称之为“... 以“陌生化”与“文学性”为理论标识的“俄罗斯形式主义”,通常被誉为现代文学理论的“第一驿站”。其实,它更是20世纪文学研究中最早的一场范式革命的发动者。“俄罗斯形式主义”这样的表述并不严谨,应该正本清源,为其正名,称之为“俄罗斯形式论学派”。梳理艾亨鲍姆、雅各布森、什克洛夫斯基这些形式论者当年对“形式论学派”的反思,勘察形式论学派在俄罗斯本土的形象变迁(苏联时代与后苏联时期),尤其是百年纪念中俄罗斯学界对形式论学派的最新记忆与回望,有助于推进我们对于俄罗斯形式论学派整体理论建树之新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范式革命 俄罗斯形式论学派 文学 陌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与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亚民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30-136,共7页
中俄两国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苏联及俄罗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与传播却鲜为人知。文中将对俄罗斯在这一领域里的翻译与研究给予介绍,其中的一些观点以及他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俄两国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苏联及俄罗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与传播却鲜为人知。文中将对俄罗斯在这一领域里的翻译与研究给予介绍,其中的一些观点以及他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特点及其评价,对国内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特点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年会综述
4
作者 杨世海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9-119,共1页
关键词 2004年 中国 俄罗斯 文学研究 年会 综述 文学交流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与学派传承--以“山师学派”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魏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13-21,共9页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整理与研究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学派传承的历史经验值得总结。山东师范大学前辈学者于1959年编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整理的奠基之作,在此基础上,又于1988年和北京大学同行合作推出了《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近十...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整理与研究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学派传承的历史经验值得总结。山东师范大学前辈学者于1959年编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期刊整理的奠基之作,在此基础上,又于1988年和北京大学同行合作推出了《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近十几年来,刘增人在这一领域的高水平成果更是实现了巨大的学术超越。这是他与山东师范大学学派相互塑造、相互成就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 整理 研究 学派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视界的变焦与“中国学派”建构的虚实——中国比较文学研究70年回眸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晓红 邓海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2-182,192,共12页
在70年发展历程中,中国比较文学走出沉寂期的徘徊,邂逅欧风美雨,融汇古今中外文化,创新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在学科专业和理论建设以及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日趋完善,学科理论建设在深度和广度层面... 在70年发展历程中,中国比较文学走出沉寂期的徘徊,邂逅欧风美雨,融汇古今中外文化,创新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在学科专业和理论建设以及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日趋完善,学科理论建设在深度和广度层面持续推进,研究视野不断拓展,研究范式日益更新,“中国学派”的理论构建形成气候。以跨越性为特征的研究领域渐趋扩大,中外文学关系得到较好的梳理和描述,中国文学的特色及其在世界文学版图中的地位得到确认,对中西诗学的认识不断深入,在跨学科、跨文化、译介学、形象学以及海外华人文学等领域硕果累累,出版了大量集思想性、学术性和创新性为一体的丛书和论著。跨文化视界的变焦与“中国学派”建构的虚实,构成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张力和活力。然而比较文学研究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摆脱失语困境方面仍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70年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70年 中国文学研究 学科建设 跨文化研究 中国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韦勒克、艾金伯勒到伯恩海默至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轨迹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卫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75,共5页
韦勒克、艾金伯勒、伯恩海默以及中国学派等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上的相关观点勾勒出了一条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的轨迹,而这条跨文明研究轨迹又是沿着两条思路展开的:一是寻求不断地超越狭隘的西方中心主义束缚;二是从异质性和互补性来丰... 韦勒克、艾金伯勒、伯恩海默以及中国学派等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上的相关观点勾勒出了一条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的轨迹,而这条跨文明研究轨迹又是沿着两条思路展开的:一是寻求不断地超越狭隘的西方中心主义束缚;二是从异质性和互补性来丰富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勒克 艾金伯勒 伯恩海默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跨文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剑桥俄罗斯文学>(九卷本)翻译与研究》简介 被引量:1
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剑桥俄罗斯文学〉(九卷本)翻译与研究》,由首都师范大学林精华教授为首席专家的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成员来自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剑桥俄罗斯文学〉(九卷本)翻译与研究》,由首都师范大学林精华教授为首席专家的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成员来自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科基金 翻译与研究 俄罗斯文学 重大项目 剑桥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外国语学院 简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建立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9
作者 徐颖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1期109-112,共4页
有学者预测:如果说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成就在法国,第二阶段在美国,以东西比较文学的勃兴和理论向实践的复归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段,主要成就很可能就在中国。这至少说明中西比较文学日趋重要。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要显示具有中... 有学者预测:如果说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成就在法国,第二阶段在美国,以东西比较文学的勃兴和理论向实践的复归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段,主要成就很可能就在中国。这至少说明中西比较文学日趋重要。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要显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就此所涉及到的名称、术语及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研究 影响 平行 借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学理依据——试论孙景尧比较文学学科方法论思想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平 程培英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87,共9页
在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中国学者提出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设想。而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则是中国学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学理依据。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孙景尧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建构起了既具有中国特... 在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中国学者提出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设想。而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则是中国学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学理依据。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孙景尧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建构起了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适意义的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总体比较研究法"(以"交叉综合研究"为核心,以"本末循环研究"为补充和完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可比性"要求(理论内涵与方法运用)。学界对孙景尧的论点多有引证,但是对其方法论系统思想尚关注不够,而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继西方模式以后的一条可行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景尧 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 方法论 总体比较研究 可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决定论: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双向阐发”的反思 被引量:3
11
作者 邹建军 王金黄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7-124,共8页
建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现象是当代学术研究中的真实存在,然而作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前提与核心方法,阐发研究特别是"双向阐发"是缺乏逻辑性与可行性的。通过对前人学术理论的反思、论文数据的检索以及对具体案例的分析... 建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现象是当代学术研究中的真实存在,然而作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前提与核心方法,阐发研究特别是"双向阐发"是缺乏逻辑性与可行性的。通过对前人学术理论的反思、论文数据的检索以及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认为"双向阐发"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项难于操作甚至无法操作的学术难题;其次,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应该是由多元发展的地方学术研究组合而成的汇合体;更为重要的是,文学文本才是采取何种理论批评方法的决定因素。只有重视和凸显中国文学在中外文学对话中的意义和价值,才可能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想活力,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学术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阐发研究 双向阐发 文本决定论 中外文学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观照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红琼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5-147,151,共4页
二十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束奇葩,其侨民文学传统之悠久、作家人数之众多、创作成就之伟大以及世界影响之广泛无国能敌。我国学术界对俄侨民文学的正式介绍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其关注和研究则在九十年代并持续至今。... 二十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束奇葩,其侨民文学传统之悠久、作家人数之众多、创作成就之伟大以及世界影响之广泛无国能敌。我国学术界对俄侨民文学的正式介绍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其关注和研究则在九十年代并持续至今。一些优秀侨民作家的作品渐次闪亮引入,一批颇具质量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不断问世,俄侨民文学在中国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 俄罗斯侨民文学 中国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中国问题
13
作者 李庆本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3-138,160,共7页
“中西二元论”构成比较文学的中国问题。我们需要从“世界的中国”,而不是“世界与中国”的角度,采用跨文化研究的理念与方法来解答比较文学的中国问题,来寻找二元对立“居间”的“中道”。中国比较文学尽管受到“法国学派”的影响,但... “中西二元论”构成比较文学的中国问题。我们需要从“世界的中国”,而不是“世界与中国”的角度,采用跨文化研究的理念与方法来解答比较文学的中国问题,来寻找二元对立“居间”的“中道”。中国比较文学尽管受到“法国学派”的影响,但仍然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研究中西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影响,作为中外文学交流中客观存在的一种重要现象,不一定非要从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角度去研究。我们要突破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文化中心主义的窠臼,要将“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看成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置于“跨文化研究的三维模式”中加以研究。这种“循环影响”,由于突破了文化中心主义的羁绊,就难以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这一范畴去涵盖,而成为一种中国比较文学跨文化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二元论 比较文学 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 世界之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較文学的中国学派应当崛起 被引量:2
14
作者 段燕 《探索》 1986年第2期68-70,共3页
严重的缺课历史的重任众所周知,世界文学是一个国际现象,环球事业,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学都处在世界文学总格局的一个特定地位上。当今的世界文学的基本特点是呈多级结构,表现为:各个国家、民族间的相互交流的节奏日渐增快,频率也日渐提... 严重的缺课历史的重任众所周知,世界文学是一个国际现象,环球事业,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学都处在世界文学总格局的一个特定地位上。当今的世界文学的基本特点是呈多级结构,表现为:各个国家、民族间的相互交流的节奏日渐增快,频率也日渐提高。随之而来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在各个“成员国”之间不断发生着在思想与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俄罗斯文学 比较研究 民族解放 比较文学研究 文学创作 中国学派 世界性 东方文化 现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下潜模式”的建立 被引量:2
15
作者 邹建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4-129,共6页
近30年来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存在"平行"、"上升"与"下潜"三种运行模式,三种模式都推进了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但是,由于我们比较注重前两种模式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后一种模式,给... 近30年来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存在"平行"、"上升"与"下潜"三种运行模式,三种模式都推进了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但是,由于我们比较注重前两种模式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后一种模式,给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完整建立与走向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困境。探讨比较文学"下潜模式"观念建立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研究中西文学关系、除中国之外的国与国之间文学的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注重对其中的具体问题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学科建设 中国学派 “下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普实克到高利克:布拉格汉学派的鲁迅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燕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37,共14页
当20世纪上半叶的大部分欧洲汉学家痴迷中国古典文化,热衷于把古代经典翻译为西文之时,刚刚萌生不久的新文学因其稚嫩而容易被忽略,甚至遭到轻蔑,这本无可厚非。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胡适、冰心、巴金等... 当20世纪上半叶的大部分欧洲汉学家痴迷中国古典文化,热衷于把古代经典翻译为西文之时,刚刚萌生不久的新文学因其稚嫩而容易被忽略,甚至遭到轻蔑,这本无可厚非。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胡适、冰心、巴金等作家,此时年轻气盛,意气风发,文学事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对其作品的研究和文学地位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布拉格 学派 高利 中国古典文化 20世纪 古代经典 文学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研究视野中文学本体论何为
17
作者 范玉刚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3-98,共6页
文学本体论何为的追问意味着在后语境中为文学研究植根,守护文学和人生的价值之维。因"本体论的空场"导致文学研究难以穿透浮躁的社会现实和文学现实,甚至出现某些概念的模糊和丧失阐释的有效性,并在本根上难以形成文学研究的... 文学本体论何为的追问意味着在后语境中为文学研究植根,守护文学和人生的价值之维。因"本体论的空场"导致文学研究难以穿透浮躁的社会现实和文学现实,甚至出现某些概念的模糊和丧失阐释的有效性,并在本根上难以形成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文学认识论和文学本体论各有自己的问题域和研究范式,在价值上并无高下之分。在返回的步伐中,经典是重构文学本体论的思想资源;在向前的步伐中,超越形而上学思维是文学本体论重构的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文学本体论 研究范式 海德格尔 中国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象山派心学与文学研究》
18
作者 祝尚书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10期128-128,共1页
关键词 文学研究 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象山 文学思想 陆九渊 朱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60年莱蒙托夫诗歌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19
作者 顾蕴璞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8-93,共6页
一、新中国成立前研究状况的简要回顾我国学界对莱蒙托夫的译介开始于鲁迅、茅盾和瞿秋白。鲁迅早在1907年所写《摩罗诗力说》中就肯定了莱蒙托夫在奠基俄罗斯近代文学上的作用,指出他在反抗暴政上比普希金更彻底。此后他还在编文集《... 一、新中国成立前研究状况的简要回顾我国学界对莱蒙托夫的译介开始于鲁迅、茅盾和瞿秋白。鲁迅早在1907年所写《摩罗诗力说》中就肯定了莱蒙托夫在奠基俄罗斯近代文学上的作用,指出他在反抗暴政上比普希金更彻底。此后他还在编文集《坟》时确认莱蒙托夫等“立意在反抗”的诗人对我国青年推翻帝制的鼓舞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成立 莱蒙托夫 诗歌研究 《摩罗诗力说》 近代文学 瞿秋白 俄罗斯 普希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概念之谜 被引量:6
20
作者 姚孟泽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0-119,共10页
在中国的比较文学知识中,平行研究被认为是美国学派于20世纪中叶提出的标志性方法,指对毫无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的比较研究。然而,这是一种起源于台湾、成型于大陆的误认——那些被视为美国学派代表的学者并没有支撑上述说法的表述,其实... 在中国的比较文学知识中,平行研究被认为是美国学派于20世纪中叶提出的标志性方法,指对毫无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的比较研究。然而,这是一种起源于台湾、成型于大陆的误认——那些被视为美国学派代表的学者并没有支撑上述说法的表述,其实践也无法被统一地概括为平行研究。作为一个专门的方法论概念,“平行研究”一词首先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台湾,并且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经过简化和误读的美国学派方法,二是指区别于美国学派实践的东西/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陆,这两种含义被揉和到了一起,平行研究也终于被固定到美国学派身上。不过,平行研究虽然不能被用来指称美国学派的观念与实践,但它却准确地指向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起源和知识构造,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学者自身的比较文学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研究 美国学派 中国比较文学 台湾比较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