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1
作者 黄文斌 赵有才 +2 位作者 朱晓群 徐国祥 袁平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02-103,109,共3页
目的 探讨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阴道侵袭性血管粘液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结果 镜检:肿瘤细胞梭形或星形,分布于疏松的粘液样背景中,间质血管丰富,血管壁厚薄不均。免疫组化Vimentin、Desmi... 目的 探讨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阴道侵袭性血管粘液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结果 镜检:肿瘤细胞梭形或星形,分布于疏松的粘液样背景中,间质血管丰富,血管壁厚薄不均。免疫组化Vimentin、Desmin、ER和PR阳性,SMA、S-100和HMB45阴性。结论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是一种少见的特征性的间叶性肿瘤,具有鲜明的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可能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容易复发但不转移,须与其他粘液性肿瘤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 病理学 鉴别诊断 光镜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腔侵袭性血管粘液瘤伴尿毒症(附1例报告)
2
作者 高宇洁 张巍 《淮海医药》 CAS 2013年第6期543-543,共1页
患者女,50岁。因“腰酸乏力、浮肿5年,心悸、胸闷1周”于2012年4月9日入我院肾内科。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酸乏力,晨起眼睑浮肿,渐延至双下肢浮肿,曾在外院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后反复出现腰酸、浮肿,且逐渐加重。2012... 患者女,50岁。因“腰酸乏力、浮肿5年,心悸、胸闷1周”于2012年4月9日入我院肾内科。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酸乏力,晨起眼睑浮肿,渐延至双下肢浮肿,曾在外院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后反复出现腰酸、浮肿,且逐渐加重。2012年3月27日在外院就诊,查肾功能为尿毒症期,行B超检查发现中下腹及盆腔巨大囊实性包块。给予降压、纠正贫血等治疗,并行盆腹腔包块穿刺液细胞学检查。显示:见多量粘液、胶原及少量脂肪组织,细胞温和,未见核分裂象,性质难定。1周前患者浮肿加重并感心悸、胸闷,遂来我院就诊。病程中无发热,无意识障碍,无齿龈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 尿毒症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壁侵袭性血管粘液瘤1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陈进 沈伟强 +1 位作者 徐铖 樊树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10期1583-1583,1587,共2页
患者 女,45岁.反复肛周肿痛1年余入院.患者1年前在家中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肿痛,呈持续性,较剧烈,在当地医院给予抗感染(具体用药不详)对症治疗后无明显好转.1年来肛周疼痛反复发作,逐渐加重,疼痛剧烈,持续不能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 患者 女,45岁.反复肛周肿痛1年余入院.患者1年前在家中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肿痛,呈持续性,较剧烈,在当地医院给予抗感染(具体用药不详)对症治疗后无明显好转.1年来肛周疼痛反复发作,逐渐加重,疼痛剧烈,持续不能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拟"肛周脓肿"收住入院.肛检:肛周左后方见约3.0cm×3.0cm肿块,表面皮肤发红,皮温升高,触痛,可触及波动感,未触及条索状管道通向肛门,距肛门7.0cm内未及新生物,指套无染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 盆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侵袭性血管粘液瘤1例 被引量:4
4
作者 郭洋洋 姜红涛 +5 位作者 李琰 闫慧敏 曹卫云 段国徽 李文彬 彭培立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5期797-797,802,共2页
患者男,24岁。未婚,以“下腹部胀痛10余天,血尿3天”来院。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胀痛,近3天出现全程肉眼血尿,有血凝块,伴有尿频、夜间“尿失禁”,无尿急及尿痛。专科检查:膀胱于脐下1cm可触及,质硬,无明显压痛、叩击痛。前列腺... 患者男,24岁。未婚,以“下腹部胀痛10余天,血尿3天”来院。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胀痛,近3天出现全程肉眼血尿,有血凝块,伴有尿频、夜间“尿失禁”,无尿急及尿痛。专科检查:膀胱于脐下1cm可触及,质硬,无明显压痛、叩击痛。前列腺无异常。直肠前前列腺上可触及质硬肿物,上界不清,无压痛。彩色超声检查显示双肾集合系统内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右侧深约6.2cm,左侧深约4.6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 膀胱 影像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MRI在诊断侵袭性血管粘液瘤中价值和术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善锡 颜森森 +4 位作者 林一锱 严志汉 候波 高源统 张雷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8期1310-1313,共4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MRI在诊断侵袭性血管粘液瘤(AAM)中价值和临床术后病理对照。方法搜集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AAM,回顾性分析AAM的CT、MRI影像学表现及其特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好发部位、影像特点、生物学行为(生长方...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MRI在诊断侵袭性血管粘液瘤(AAM)中价值和临床术后病理对照。方法搜集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AAM,回顾性分析AAM的CT、MRI影像学表现及其特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好发部位、影像特点、生物学行为(生长方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 12例AAM患者中,女性11例,男性1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6.3岁;盆腔5例,外阴3例,会阴2例,臀部1例,病灶广泛无法确定具体部位1例,4例跨区生长;球形、椭圆形、哑铃状8例,不规则形状4例;CT平扫9例呈较大或巨大囊实性肿块,8例呈较均质略低密度灶,密度与肌肉相近或略低,12例动脉期较明显强化,边缘强化为著,7例其内“散在细条状强化”,9例静脉期、实质期继续强化呈“环状、弧样”,12例瘤体边缘呈血管样强化。MRI:8例T1WI一般呈略低于同层肌肉信号影,10例T2WI呈略高于同层肌肉信号影,10例肿瘤快速强化、且较均匀,出现特征性“漩涡状”征象,与周围结构关系分界不清;12例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4例术前行DSA检查及栓塞治疗,占比33.4%,起到缩小肿瘤,减少出血,降低手术切除难度的作用;有5例术后定期随访,提示术后复发征象,复发率为41.7%。结论 MSCT应用方便快捷,虽MRI检查时间长,但MRI可以冠、矢状多方位扫描,还能分析肿瘤成分,二者结合,能更清晰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结构、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尤其MRI特征性“漩涡状”表现,对诊断AAM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为临床提供术前诊断/术式的选择及术后随访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