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噬细胞在抗侵袭性真菌感染固有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1
作者 黄楚涵 朱国强 黄立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56-761,共6页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指以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为主的真菌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在深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导致局部或全身性严重感染的一类疾病,因其病死率较高,以及药物昂贵及局限、不良反应多而带来沉重的经济和脏器负担。侵袭...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指以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为主的真菌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在深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导致局部或全身性严重感染的一类疾病,因其病死率较高,以及药物昂贵及局限、不良反应多而带来沉重的经济和脏器负担。侵袭性真菌病原体以菌丝、孢子及分泌的黏附蛋白等方式侵入机体,主要通过真菌病原体胞膜配体与宿主受体结合后的信号级联反应和产生的分泌物以及自身毒素引起相关疾病。巨噬细胞作为抵抗侵袭性真菌病原体的一线防御细胞,具有强大的免疫防御作用,主要通过抗原识别、吞噬作用、氧化杀伤、极化和调节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等方式对抗真菌病原体入侵。本文就近年来巨噬细胞在抗侵袭性真菌感染固有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展开综述,同时阐述了侵袭性真菌病原体针对巨噬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旨在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侵袭性真菌感染 固有免疫 真菌免疫逃逸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最新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忠玉 伍燕平 +1 位作者 白雪 李佳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37-1940,共4页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移植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普及为恶性血液病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存率带来了希望。术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并发症,也是移植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困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移植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普及为恶性血液病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存率带来了希望。术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并发症,也是移植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困难,死亡率极高。本文就移植术后致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念珠菌、曲霉菌和毛霉菌的病原学类型、诊断方法、高危因素及治疗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提高移植术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率及治疗有效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侵袭性真菌感染 病因学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泊芬净、伏立康唑序贯疗法与伊曲康唑完整疗程治疗5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3
作者 钱锡峰 沈云峰 +4 位作者 蒋元强 庄芸 杨国华 周新 毛玉文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02-907,共6页
目的评价卡泊芬净(caspofungin)静脉注射后口服伏立康唑(voriconazole)序贯治疗与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完整疗程两种不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方法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 目的评价卡泊芬净(caspofungin)静脉注射后口服伏立康唑(voriconazole)序贯治疗与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完整疗程两种不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方法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间52例恶性血液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根据不同抗真菌治疗方法分成两组,A组(22例)采用卡泊芬净静注后伏立康唑口服序贯疗法;B组(30例)采用伊曲康唑完整疗程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为81.8%(18/22),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1%(2/22)。B组的总有效率63.3%(19/30),不良反应发生率16.7%(5/30)。两组总有效率均较高,但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B组。结论两种方案对恶性血液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均有效。卡泊芬净联合伏立康唑疗法比伊曲康唑完整疗程疗法更具有疗效优势,且安全性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卡泊芬净 伏立康唑 伊曲康唑 序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7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被引量:18
4
作者 祝焱 陈曙平 +1 位作者 舒毅刚 徐雅靖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7例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真菌学特征及治疗结果。17例患者单用氟康唑,21例单用伊曲康唑,9例氟康唑无效后改用伊曲康唑治疗...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7例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真菌学特征及治疗结果。17例患者单用氟康唑,21例单用伊曲康唑,9例氟康唑无效后改用伊曲康唑治疗。结果:47例患者均有发热,感染部位以肺部(53.2%)和口腔(21.3%)多见,23例(48.9%)查到真菌,以白色念珠菌(56.5%)和曲霉菌(26.1%)为主。伊曲康唑的有效率(63.3%)高于氟康唑(34.6%,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10%)。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以发热,肺部、口腔感染多见,多为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伊曲康唑是一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氟康唑 伊曲康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真菌感染易感因素及早期诊断探讨 被引量:24
5
作者 唐仕芳 陈龙 +4 位作者 赵锦宁 汪丽 吴芳 鲁卫平 史源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10-812,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及早期诊断措施。方法对24例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资料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新生儿真菌感染24例,占NICU... 目的探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及早期诊断措施。方法对24例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资料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新生儿真菌感染24例,占NICU同期收治新生儿0.66%(24/3 635)。210例同时做血培养和(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送检率5.8%(210/3 635);(1,3)-β-D葡聚糖阳性24例,阳性率11.4%(24/210);血培养阳性8例,阳性率3.8%(8/210),(1,3)-β-D葡聚糖阳性率显著高于血培养阳性率(P<0.05)。病原菌中念珠菌5例(光滑念珠菌3例,热带念珠菌1例,克柔念珠菌1例),白假丝酵母菌2例,毛霉菌1例,对氟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药均敏感。24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新生儿均联合应用三代头孢菌素7 d以上(100.0%),早产儿20例(83.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9例(79.2%),留置中心静脉导管17例(70.8%)。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长期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为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以早产儿为主,病原菌以念珠菌为主;(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中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动态观察更容易早期发现异常。临床上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检测(1,3)-β-D葡聚糖含量,有利于NICU中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减少误诊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侵袭性真菌感染 (1 3)-β-D葡聚糖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23例 被引量:14
6
作者 沈莉菁 陈芳源 +5 位作者 肖菲 韩洁英 钟华 钟璐 黄洪晖 徐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216-219,共4页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观察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IFI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23例患者中,治愈3例(13.1%),显效13例(56.5%),总有效率69.6%;进步1例(4.3%);无效6例。用药期间1例出现皮...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观察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IFI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23例患者中,治愈3例(13.1%),显效13例(56.5%),总有效率69.6%;进步1例(4.3%);无效6例。用药期间1例出现皮疹,1例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1例出现胆红素升高,4例患者有轻度视觉异常。对症处理或停药后均缓解。结论伏立康唑是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IFI患者的高效广谱抗真菌药物,其所致不良事件较少且患者大多能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侵袭性真菌感染 治疗 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英文) 被引量:10
7
作者 侯周华 谭德明 +6 位作者 刘国珍 谢玉桃 李聪智 谢建萍 鲁猛厚 刘征波 沙新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37-542,共6页
目的:调查慢性重型肝炎(CSH)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及抗真菌药物的疗效,以期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79例慢性重型肝炎并发IFI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常规、影像学、真菌学特征、抗真菌治疗方案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 目的:调查慢性重型肝炎(CSH)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及抗真菌药物的疗效,以期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79例慢性重型肝炎并发IFI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常规、影像学、真菌学特征、抗真菌治疗方案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氟康唑与伏立康唑抗真菌的疗效。结果:13例(16.5%)患者较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40例(50.6%)患者有侵入性操作史,61例(77.2%)使用过1~6种广谱抗生素。73例(92.4%)患者有发热,96.2%的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感染部位以肺部(31.6%)、肠道(26.2%)和口腔(14%)多见。70.9%患者可查到真菌,以白色念珠菌(40.9%)和曲霉菌(21.1%)为主。40%真菌性肺炎患者肺部CT可表现相对特异性的晕轮征和新月征。伏立康唑治疗IFI有效率明显高于氟康唑(71.4%vs.39.0%,P<0.05)。伏立康唑治疗肺部曲霉菌感染12例,有效8例,死亡4例,有效率66.7%。结论:大多数CSH患者并发IFI有高危因素。感染部位以肺部和肠道常见,菌种以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最为常见。伏立康唑的疗效好于氟康唑,可提高慢性重型肝炎并发IFI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侵袭性真菌感染 氟康唑 伏立康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立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方方 徐燕丽 +1 位作者 张秀群 张学忠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53-458,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伏立康唑在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VIP数据库,收集伏立康唑预防深部真菌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建... 目的系统评价伏立康唑在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VIP数据库,收集伏立康唑预防深部真菌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1年12月。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取RevMan 5.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研究,1 288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提示: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两组预防失败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5,95%CI(0.32~1.77),P=0.52],伏立康唑组严重不良反应率低于两性霉素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5,95%(0.04~0.55),P=0.005];伏立康唑、氟康唑两组IFI发生率[OR=0.62,95%CI(0.35~1.09),P=0.09]、视觉异常发生率[OR=1.14,95%CI(0.59~2.18),P=0.0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伏立康唑预防成功率高于伊曲康唑组[OR=1.96,95%CI(1.35~2.84),P=0.0004]、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伊曲康唑组[OR=0.54,95%CI(0.37~0.7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不良反应致用药终止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05,95%CI(0.74~5.72),P=0.017]。结论伏立康唑在预防IFI中表现出高效低毒性临床特点,近年来临床应用越来越受青睐,其价值有待时间的进一步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霉素B 氟康唑 伊曲康唑 侵袭性真菌感染 荟萃分析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立康唑静脉序贯口服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智 冯金萍 +6 位作者 陆时运 赵晓红 宣旻 周仲昊 王晨 吴品 曹海武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99-902,共4页
目的观察静脉序贯口服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48例血液病患者并发IFI的临床特点及伏立康唑静脉序贯口服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48例IFI患者经... 目的观察静脉序贯口服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48例血液病患者并发IFI的临床特点及伏立康唑静脉序贯口服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48例IFI患者经治疗后好转38例(79.2%),疗效不佳7例(14.6%),死亡3例(6.2%)。中性粒细胞(N)<0.2×109/L者的疗效明显低于N≥0.2×109/L者(25.0%对88.9%,P<0.01)。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肝脏转氨酶升高(47.9%),以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为主(41.7%),其次为一过性的视觉障碍,均不需要终止伏立康唑的治疗;高龄患者出现严重幻视和严重心率缓慢各1例,并因此中断伏立康唑治疗。结论伏立康唑静脉序贯口服治疗血液病合并IFI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侵袭性真菌感染 治疗 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泊芬净治疗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真菌感染1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朱光发 刘双 +8 位作者 张蔚 杨京华 刘泽英 米玉红 陆艳辉 张京岚 张颖 宗华 徐秋芬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420-423,共4页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呼吸、急诊和外科ICU接受过卡泊芬净治疗的IFI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005年5月—2006年11月共有13例接受了卡泊芬净治疗。13例中确诊IFI6例,包括念珠菌菌血...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呼吸、急诊和外科ICU接受过卡泊芬净治疗的IFI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005年5月—2006年11月共有13例接受了卡泊芬净治疗。13例中确诊IFI6例,包括念珠菌菌血症4例(白念珠菌2例,光滑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各1例)、肺IFI2例(光滑念珠菌和曲霉各1例);拟诊肺IFI3例(白念珠菌1例,曲霉2例);疑似肺IFI4例,病原真菌不明。基础疾病为心血管外科术后8例,骨科与普外科术后各1例,肺癌术后复发化疗、间质性肺疾病和成人Still′s病各1例。卡泊芬净中位疗程14(1~55d)d。1例于用药当天死于心脏骤停疗效无法判断,12例可评估患者中,痊愈4例(4/12,33.3%),显效4例(4/12,33.3%),总有效率(8/12,66.7%),进步和无效各2例。死亡6例(6/13,病死率46.2%)。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卡泊芬净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卡泊芬净是治疗IFI有效、安全的药物,值得进一步临床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泊芬净 侵袭性真菌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 念珠菌属 曲霉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 被引量:16
11
作者 黄勇 姜尔烈 +4 位作者 阎嶂松 魏嘉麟 马巧玲 冯四洲 韩明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目的分析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9例血液病并发IFI患者,予以伏立康唑为主的抗真菌治疗,从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原学3个方面评价疗效,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伏立康唑治疗IFI总有效率67.3... 目的分析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9例血液病并发IFI患者,予以伏立康唑为主的抗真菌治疗,从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原学3个方面评价疗效,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伏立康唑治疗IFI总有效率67.3%。在病原菌明确的病例中,曲霉属和念珠菌属感染有效率均为70%,1例新型隐球菌感染为显效。单变量分析显示延长伏立康唑治疗疗程(P<0.01)和患者基础病稳定(P=0.014)能显著提高疗效。多因素分析提示治疗疗程和基础病状况是影响伏立康唑疗效的主要因素。伏立康唑主要不良事件是神经精神症状、视觉异常和皮疹;56例可评价病例中8例(14.3%)因不能耐受药物相关不良事件而退出伏立康唑治疗。结论伏立康唑在治疗血液病患者IFI上具有广谱抗真菌功效,同时它所引发的不良事件较少且多能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侵袭性真菌感染 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期侵袭性真菌感染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易雪岚 冒青 +2 位作者 蒋焰 郭秀彬 陈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27-1630,共4页
目的:研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接受治疗的214例患者临床资料,有65例患儿在化疗期间发生侵袭性真... 目的:研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接受治疗的214例患者临床资料,有65例患儿在化疗期间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其中35例患儿接受伏立康唑治疗,为A组;30例患儿接受两性霉素B治疗,为B组。通过统计学分析影响IFI发生率的临床因素,并比较患儿用药8周后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LL患儿IFI发病率达到30.37%,患儿的IFI发生率与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相关(P<0.05)。A组与B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2.28%和43.33%,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伏立康唑治疗的患儿的肾功能损伤、消化功能障碍和神经毒性发生率分别为8.57%、5.71%和5.71%,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治疗的患儿(P<0.05)。A组患儿躯体健康和精力情况、情绪控制和总体健康评分指数明显高于B组患儿相应的评分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L患儿的IFI的发生率与患儿的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水平相关,伏立康唑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淋巴细胞白血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原学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凡 韩志海 +3 位作者 孟激光 李泳群 陈韦 赵春亭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72-675,共4页
目的了解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现状,分析真菌耐药情况及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某院血液病科合并感染的患者1 246例次,对IFI患者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真菌感染281例次,分离真菌162株,感... 目的了解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现状,分析真菌耐药情况及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某院血液病科合并感染的患者1 246例次,对IFI患者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真菌感染281例次,分离真菌162株,感染部位以呼吸道(134株,占82.72%)为主。4种主要酵母菌为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2006—2009年均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2010年非白假丝酵母菌超过白假丝酵母菌。4种主要酵母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总耐药率分别为5.15%和4.41%,6株克柔假丝酵母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全部耐药,未发现对伏立康唑耐药的菌株。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合并糖尿病、粒缺时间>14 d。结论血液病患者非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比例增加,出现了耐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非白假丝酵母菌,需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及早期治疗IFI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感染 病原菌 侵袭性真菌感染 抗药 微生物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6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莎 郭梅 +3 位作者 乔建辉 余长林 孙琪云 胡凯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92-495,共4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罹患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现状,探讨易感因素和防治措施。收集本院血液内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54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41例患者中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63...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罹患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现状,探讨易感因素和防治措施。收集本院血液内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54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41例患者中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63例,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62.34%),其次为肠道(19.48%);致病菌株以白色念珠菌(66.67%)、光滑念珠菌(12.82%)为主。结论:本院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原发病、化疗、糖皮质激素、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使用广谱抗生素及老龄化等。应根据危险因素进行危险度分级来指导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血液病 白色念珠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2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治疗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黄祎 李哲 +3 位作者 雷宇 凌宁 付潇 周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08-812,共5页
目的:了解终末期肝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情况、临床特点及抗真菌治疗的效果,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改善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终末期肝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诱因、临床表现、血常规、G试验、影像学特征、真菌学特点、抗... 目的:了解终末期肝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情况、临床特点及抗真菌治疗的效果,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改善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终末期肝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诱因、临床表现、血常规、G试验、影像学特征、真菌学特点、抗真菌治疗时机和疗效,观察氟康唑、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净抗真菌的疗效。结果:102例患者中确诊28例,临床诊断29例,拟诊45例。其中腹部感染50例,肺部37例,血流8例,中枢4例,腹部肺部同时感染3例。均用过1~2个疗程的广谱抗菌药物,部分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G试验阳性患者82例。102例患者中58例口腔肉眼可见毛状白斑,涂片发现真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个/L者58例(56.9%),中性粒细胞分类大于80%的79例(77.5%);29例患者CT发现肺部病变。氟康唑治疗17例,治愈10例(58.8%),无效7例;伏立康唑治疗23例,治愈15例(65.2%),无效8例;卡泊芬净治疗58例,治愈46例(79.3%),无效12例,治愈率以卡泊芬净组为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终末期肝病有高危因素存在,易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病原菌为念珠菌。但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易漏诊,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卡泊芬净治疗终末期肝病伴发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高、安全性好,适合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肝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氟康唑 伏立康唑 卡泊芬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芳 吴彤 +15 位作者 蔡鹏 刘颖 卢岳 周葭蕤 杨帆 刘强 高雁群 罗荣牡 张建平 孙媛 曹星玉 殷宇明 赵艳丽 王静波 童春容 陆道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1043-1046,共4页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具有病死率高,诊断困难等特点。针对真菌病原的血清学方法如(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敏感性相对高等特点,可做为IFI诊断的辅助手段。...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具有病死率高,诊断困难等特点。针对真菌病原的血清学方法如(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敏感性相对高等特点,可做为IFI诊断的辅助手段。较GM试验比,G试验可用于诊断除曲霉菌外更多的真菌感染。本研究旨在探讨G试验在血液病患者IF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血浆标本来源于2007年5月-2008年5月来自北京道培医院162例疑为IFI的血液病患者,其中化疗后患者8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77例。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定量检测患者血浆中BG的含量,将检测结果及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及真菌研究组(EORTC/MSG)诊断标准,所有病例中有确定诊断2例,临床诊断18例,拟诊75例,排除诊断67例。结果表明:以20ng/ml为诊断界值,G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75%、91%、72.4%和92.4%。在75例拟诊病例中,其中有51例G试验阳性,且对广谱抗生素无效而经过抗真菌治疗有效,经过临床回顾性分析符合IFI,表明G试验使IFI诊断率提高31.4%。结论:G试验是早期诊断血液病患者IFI的简单、快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β—D葡聚糖 侵袭性真菌感染 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9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倪明 陈宝安 +3 位作者 何君 丁家华 程坚 赵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5-489,共5页
目的:了解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后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转归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进行HSCT的79例资料较完整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HSCT患者发生IFI的临... 目的:了解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后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转归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进行HSCT的79例资料较完整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HSCT患者发生IFI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转归。结果:诊断IFI患者共计17例,其中临床诊断者13例,拟诊4例。感染发生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12 d(9-1931 d)。非感染组及感染组的非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1.2%、35.2%。根据单因素分析:配型、Ⅱ-Ⅳ度a GVHD是发生IFI的危险因素,性别、原发病、感染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量是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配型、Ⅱ-Ⅳ度a GVHD是发生IFI的危险因素,感染前使用糖皮质激素量是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具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更易发生IFI,感染前使用较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者更易发生死亡。避免危险因素及回顾患IFI前30 d内使用免疫抑制剂情况可使患者有较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侵袭性真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晓艳 董方 +1 位作者 赵顺英 徐樨巍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评价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对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抗生素应用时间>10d,并行G试验患儿的临床资料,排除拟诊IFI者。根据IFI... 目的评价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对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抗生素应用时间>10d,并行G试验患儿的临床资料,排除拟诊IFI者。根据IFI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IFI组和非IFI组。G试验测定采用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血浆BG浓度≥10pg.mL-1判定G试验阳性。采用四格表计算G试验诊断IF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对G试验结果进行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研究期间共有525例患儿行G试验,排除拟诊IFI者129例,最终396例患儿纳入分析。IFI组43例,非IFI组353例。IFI组G试验阳性31/43例,阳性率为72.1%;阴性12/43例,假阴性率为27.9%。非IFI组G试验阳性48/353例,假阳性率为13.6%。G试验诊断IF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1%、86.4%、39.2%和96.2%。根据G试验结果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15(95%CI:0.732~0.898)。结论 G试验对儿童IFI具有中等诊断价值。适当提高诊断界值或连续监测可很大程度消除假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侵袭性真菌感染 1 3-β-D葡聚糖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43
19
作者 高蕾 周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23-125,共3页
关键词 (1 3)β—D葡聚糖 侵袭性真菌感染 肺孢菌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诊断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孙启鑫 孟凡义 +3 位作者 谭筱江 李军体 蔡艳霞 朱志刚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目的应用半乳甘露聚糖(GM)试剂盒检测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高危因素患者的血清GM值,评价其对IFI的诊断、疗效预测价值。方法采集83例具有IFI高危因素患者的254份血清,按GM检测试剂盒说明ELISA法检测抗真菌治疗前后GM抗原... 目的应用半乳甘露聚糖(GM)试剂盒检测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高危因素患者的血清GM值,评价其对IFI的诊断、疗效预测价值。方法采集83例具有IFI高危因素患者的254份血清,按GM检测试剂盒说明ELISA法检测抗真菌治疗前后GM抗原水平变化。参照IFI分层诊断标准进行评价。结果GM阳性患者36例,其中确诊组3例、临床诊断组5例、拟诊组23例、不符合IFI组5例,阳性率分别为75%、63%、51%和19%;本次GM试验灵敏度0.67,特异度0.81,阳性预测值0.62,阴性预测值0.84;GM阳性患者选择覆盖曲霉的抗生素治疗有效率62%,治疗前、后GM平均值各为1.65±0.85和0.58±0.30,P<0.05;而用氟康唑治疗有效率仅为25%。GM阴性患者采用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均可,各药物间疗效无明显差别,治疗前、后平均GM值各为0.25±0.10和0.26±0.20,P>0.05。结论GM试验灵敏度中等、特异度较高,高危患者结合临床表现,GM试验检测阳性应立即抗曲霉治疗,动态检测GM值变化可有效判断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乳甘露聚糖 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