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低丘侵蚀-沉积连续地形中土壤有机碳、氮和磷的微域分布特征
1
作者 谢小聪 徐欣欣 +2 位作者 施黎云 包日在 章明奎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8-46,共9页
为了解南方低丘坡地中有机碳、氮和磷等元素的微域分布特征,在浙江省中西部选择一红砂岩低丘典型缓坡灌丛地,通过不同地形部位(坡顶、中坡、下坡和坡麓)剖面样的采集与分析,研究了不同地形部位土壤中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微生物生物... 为了解南方低丘坡地中有机碳、氮和磷等元素的微域分布特征,在浙江省中西部选择一红砂岩低丘典型缓坡灌丛地,通过不同地形部位(坡顶、中坡、下坡和坡麓)剖面样的采集与分析,研究了不同地形部位土壤中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的含量与剖面垂直分布特征,探讨了微地形对低丘坡地土壤有机碳、氮和磷素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形部位土壤机械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黏粒和粉砂粒含量以坡麓最高,其次为下坡,中坡的黏粒和粉砂粒含量最低。土壤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全氮、碱解氮、全磷含量均呈现坡麓>下坡>坡顶>中坡;坡麓和下坡0~40 cm土层中有机碳贮量分别为中坡的4.08和2.69倍,为坡顶的3.38和2.23倍;坡麓和下坡土壤全氮贮量分别为中坡的3.10和2.05倍,为坡顶的2.79和1.84倍。坡位对土壤磷的贮量影响相对较小,坡麓和下坡土壤磷贮量分别为中坡的1.28和1.24倍,为坡顶的1.31和1.26倍。坡顶、中坡的土壤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全氮含量由表土垂直向下迅速下降,而下坡和坡麓的以上指标随深度呈缓慢下降;下坡和坡麓较深土层中贮有较高的有机碳和全氮,而全磷在各地形部位土壤垂直剖面中的分布变化相对一致;下坡和坡麓与坡顶和中坡之间土壤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差异随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大。以上土壤有机碳、全氮等随地形部位的变化模式具有明显的侵蚀-沉积特征,即坡顶和中坡位置为侵蚀区,其有机质、氮素主要富集在表土;而坡麓和下坡位置为沉积区,有机质和全氮可积累在整个剖面中。位于地形较高部位的正地形是关键带物质和能量的分散地(源),而位于较低部位的负地形是关键带中物质和能量的聚集地(汇)。侵蚀-沉积过程使侵蚀区流失的碳成为沉积区重要的“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侵蚀 微地形 有机碳 全氮 全磷 侵蚀-沉积 碳源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沙漠-黄土体系的沉积和侵蚀过程与未来趋向探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鹿化煜 李郎平 +2 位作者 弋双文 王先彦 Joseph A.Maso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36-344,共9页
中国北方有大面积的土地被沙漠和黄土覆盖,是现代沉积和侵蚀比较活跃的地区。强烈的地表过程不仅影响着区域的生产生活活动,还通过粉尘传输影响北半球甚至于更大范围的气候和环境。长期以来,由于综合研究不够,对沙漠-黄土体系的沉积和... 中国北方有大面积的土地被沙漠和黄土覆盖,是现代沉积和侵蚀比较活跃的地区。强烈的地表过程不仅影响着区域的生产生活活动,还通过粉尘传输影响北半球甚至于更大范围的气候和环境。长期以来,由于综合研究不够,对沙漠-黄土体系的沉积和侵蚀规律以及未来趋向的认识有限。结合对沙漠沙地-黄土沉积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测试结果,基于地统计法和遥感分析的黄土堆积量估算以及现代降尘、地表侵蚀的观察研究,认为沙漠沙地-黄土堆积区的沉积和侵蚀过程受气候变化控制,这里既是堆积区,又是侵蚀区,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黄土比沙地沉积保存着更完整的过去气候变化信息。黄土高原水蚀和风蚀在地质历史时期就存在,人类活动加强了侵蚀过程,但可能还没有实质性地改变这一趋向。通过对地质记录和古气候模拟结果的分析,在未来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沙地地区可能由于有效湿度减少变干而使风尘活动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粉尘沉积速率也将随之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黄土沉积 沉积侵蚀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中国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碳输移与陆地侵蚀-沉积过程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姚冠荣 高全洲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3-139,共7页
河流碳输移与陆地侵蚀-沉积过程紧密相关。首先就机械和化学风化两种不同的陆地侵蚀机制在提供河流碳源方面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作了详细论述,并比较了季风流域和非季风流域间河流碳输移在通量及性质上的差异。之后对陆地碳沉积机制进行了... 河流碳输移与陆地侵蚀-沉积过程紧密相关。首先就机械和化学风化两种不同的陆地侵蚀机制在提供河流碳源方面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作了详细论述,并比较了季风流域和非季风流域间河流碳输移在通量及性质上的差异。之后对陆地碳沉积机制进行了归纳,指出了包括大坝截留,河漫滩、河口-近岸带沉积及陆地碳沉降等几种可能的陆源碳踪迹。陆地环境的截留效应相对于侵蚀尚不太清楚,今后应加强对陆地碳沉积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各种碳沉积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全球陆地碳汇的贡献量。此外,人类活动对陆地侵蚀-沉积过程及河流碳循环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有待于今后继续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碳输移 陆地侵蚀-沉积 通量 陆源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面汇流汇沙与侵蚀—搬运—沉积过程 被引量:15
4
作者 郑粉莉 高学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4-139,共6页
关键词 坡面 汇流汇沙现象 侵蚀-搬运-沉积过程 地表面条件 细沟侵蚀 双径流土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上扬子克拉通海西-印支期(泥盆纪-中三叠世)沉积层序充填过程与演化模式 被引量:50
5
作者 陈洪德 张成弓 +1 位作者 黄福喜 侯明才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81-2298,共18页
以"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组合"的思路和"过程-响应"原理为指导,即壳-幔耦合、板块活动和构造运动形成盆地,盆地沉积充填形成层序与相带组合的时空展布,而不同级别层序格架中层序结构、体系域叠加样式及相带的... 以"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组合"的思路和"过程-响应"原理为指导,即壳-幔耦合、板块活动和构造运动形成盆地,盆地沉积充填形成层序与相带组合的时空展布,而不同级别层序格架中层序结构、体系域叠加样式及相带的时空组合与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密切相关。在前人对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取得丰富的研究与勘探成果基础上,加强沉积环境、层序结构与沉积充填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对深化研究区认识以及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层序剖面结构、体系域叠加样式和相带组合的沉积响应记录,分析这些记录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来有效地揭示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具体以反映盆地整体特性的构造-层序(二级层序)为基础,以反映盆地充填格架的层序地层(三级层序)为单元,以反映层序沉积充填过程的层序结构、体系域叠置方式(四级以上层序)和相带分布规律为剖析对象"的技术路线,探讨和实践了中上扬子克拉通盆地海西-印支期沉积层序充填过程,剖析典型盆地的充填特征,与分阶段建立沉积演化模式。研究认为,中上扬子克拉通海西-印支期与加里东期的相似性是均由克拉通内和克拉通边缘两大沉积域组成,经历了克拉通边缘伸展和由伸展到挤压的2个盆地演化阶段,差异性是该期盆地类型与演化分异明显。典型盆地沉积充填特征表明,不同时期盆地充填特征的差异性决定于沉积充填控制因素的变化,各因素的控制作用因时因地而异。构造-层序充填过程的控制因素复杂多样,包括同沉积断裂、古地理格局、古隆起、碳酸盐生产率变化、相对海平面变化、基底构造特征和构造运动等,各种控制因素通过对层序沉积充填的边界条件、古地理背景、沉积环境、物源性质、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等方面的影响来控制层序的发育,而且是造成沉积层序充填特征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各阶段沉积模式具有个性鲜明的充填背景、沉积建造类型、相带展布规律、演化过程和控制因素。海西-印支期中上扬子克拉通台地内保持隆坳相间,台缘以台盆相间为特征,优质储层发育于台地内和台缘高能礁滩环境,台内滞留环境和台盆区为有利盖层和烃源岩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 克拉通 海西-印支期 沉积层序 充填过程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细粒沉积岩物质来源、搬运-沉积机制及多源油气甜点 被引量:14
6
作者 姜在兴 王运增 +4 位作者 王力 孔祥鑫 杨叶芃 张建国 薛欣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39-1048,共10页
伴随着非常规油气工业的蓬勃发展,细粒沉积岩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细粒沉积岩的研究认识,对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岩的岩石类型、物质来源、搬运-沉积机制和油气甜点特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细粒沉积岩的物质来源包括陆... 伴随着非常规油气工业的蓬勃发展,细粒沉积岩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细粒沉积岩的研究认识,对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岩的岩石类型、物质来源、搬运-沉积机制和油气甜点特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细粒沉积岩的物质来源包括陆源、内源、火山源及混合来源。细粒物质可以通过悬浮沉降、重力流、火山-热液活动和盆内生物化学作用等方式沉积下来,且在成岩前可能发生原地沉积或湖盆内短距离的搬运和再沉积作用。细粒沉积岩在沉积特征、孔渗条件、油气富集机制等方面与细粒物质来源密切相关。对细粒沉积岩物质来源和搬运-沉积动力学模式的研究对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来源 搬运-沉积模式 甜点类型 细粒沉积 页岩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峡谷侵蚀-沉积作用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 被引量:17
7
作者 苏明 沙志彬 +5 位作者 匡增桂 乔少华 梁金强 杨睿 吴能友 丛晓荣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5-162,共8页
近年来海底峡谷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和研究表明,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海底峡谷强烈的侵蚀作用和良好的内部建造,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聚集、分布和成藏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通过对目前海底峡谷和海域天然气水... 近年来海底峡谷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和研究表明,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海底峡谷强烈的侵蚀作用和良好的内部建造,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聚集、分布和成藏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通过对目前海底峡谷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料调研和系统分析,指出海底峡谷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侵蚀-沉积作用与有利沉积体的分布、侵蚀-沉积作用与含烃流体渗漏的相互作用、侵蚀-沉积作用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动态成藏。将海底峡谷和水合物的关联性应用到珠江口盆地海底峡谷群,初步分析了二者的关联。研究认为该区域的海底峡谷将会对有利沉积体进行破坏和改造,使其表现为"斑状/补丁状"的平面分布特征,影响了水合物的分布和实际产出;此外,峡谷侵蚀-沉积作用导致了先前形成的水合物的分解,一部分的甲烷等气体将会进入到海水之中,而受有利沉积体上部细粒均质层的遮挡,大部分的含气流体将被"继续"限制在有利沉积体之中而形成新的水合物,这可能是该区域内细粒沉积物中水合物饱和度较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峡谷 侵蚀-沉积作用 天然气水合物 成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在土壤/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过程及滞后现象的研究 被引量:60
8
作者 梁重山 党志 +1 位作者 刘丛强 黄伟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9-335,共7页
实验研究了菲在土壤 /沉积物上的吸附 解吸过程。CHL土壤和HFH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固相13 CCPMASNMR谱图很相似 ,表明样品中有机质的组成差异不大 ;菲在土壤 /沉积物上的吸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 ;线性模型不适合拟合菲的吸附等温线 ,F... 实验研究了菲在土壤 /沉积物上的吸附 解吸过程。CHL土壤和HFH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固相13 CCPMASNMR谱图很相似 ,表明样品中有机质的组成差异不大 ;菲在土壤 /沉积物上的吸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 ;线性模型不适合拟合菲的吸附等温线 ,Freundlich模型和双区位反应模型 (DRDM)较好地拟合了菲的吸附等温线 ,其中DRDM模型还清楚地反映菲在低浓度和高浓度下不同的吸附方式 ;另外 ,研究表明菲在土壤 /沉积物上的解吸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 ,这可能和土壤 /沉积物有机质的异质性和土壤胶团微小孔隙的存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污染 土壤/沉积 吸附-解吸过程 滞后现象 线性模型 FREUNDLICH模型 双区位反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沉积物在应力-应变过程前后的微区变化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卢博 李传荣 +1 位作者 黄韶健 李赶先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30-136,共7页
关键词 南海 沉积 应力-应变过程 微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坡面侵蚀—沉积—搬运过程研究
10
作者 郑粉莉 高学田 肖培青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27-27,共1页
关键词 土壤侵蚀 侵蚀预报方程 黄土高原 坡面 侵蚀-沉积-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黑土区坡面侵蚀-沉积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莫帅豪 王雪松 +6 位作者 郑粉莉 秦琪珊 王一菲 安小兵 王伦 胡文韬 张加琼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23-3033,共11页
在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克山县选取开垦百年坡耕地,采用^(210)Pb_(ex)示踪技术估算坡面侵蚀-沉积速率,并划分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包括沉积(DS)、轻度侵蚀(LE)、中度侵蚀(ME)、强烈侵蚀(IE)和极强烈侵蚀(SE)],对比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下土... 在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克山县选取开垦百年坡耕地,采用^(210)Pb_(ex)示踪技术估算坡面侵蚀-沉积速率,并划分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包括沉积(DS)、轻度侵蚀(LE)、中度侵蚀(ME)、强烈侵蚀(IE)和极强烈侵蚀(SE)],对比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下土壤碳氮磷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差异,通过酶计量矢量模型量化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对土壤侵蚀-沉积的响应.结果表明:坡耕地土壤侵蚀-沉积速率变化于-782.7~10914.5t/(km^(2)·a)之间,其平均侵蚀速率为3507.6t/(km^(2)·a);土壤LE和ME主要发生在坡上部和沉积部位周围,IE和SE主要发生在坡中部,而DS主要位于坡脚.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总体随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增加而降低.土壤碳获取酶活性(BG+CBH)和氮获取酶活性(NAG+LAP)在坡面DS部位最高;而土壤磷获取酶活性(ACP)在坡面SE部位最高.酶计量矢量模型表明土壤微生物受到相对碳和磷限制;土壤微生物相对碳限制随土壤侵蚀速率的增加和沉积速率的降低呈线性下降趋势,而土壤微生物相对磷限制则随土壤侵蚀速率的增加和沉积速率的降低呈线性增加趋势,表明土壤微生物受到土壤磷素的限制作用相对突出.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解释了坡面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变化的60.1%,其中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在条件效应下的解释度最高,其解释度为17.4%.总之,土壤侵蚀-沉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是土壤性质和微生物养分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土壤侵蚀-沉积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天山石炭纪式可布台铁矿沉积-成岩过程:岩相学与矿物学的证据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新 董志国 +3 位作者 彭自栋 张连昌 张帮禄 王长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125-3142,共18页
式可布台铁矿位于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西端,是该成矿带内典型的沉积型铁矿床,目前该矿床在成因方面存在喷流沉积和化学沉积(类似条带状铁建造)两种认识。前人多聚焦于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的探讨,对矿石和矿物组成及沉积-成岩(成矿)... 式可布台铁矿位于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西端,是该成矿带内典型的沉积型铁矿床,目前该矿床在成因方面存在喷流沉积和化学沉积(类似条带状铁建造)两种认识。前人多聚焦于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的探讨,对矿石和矿物组成及沉积-成岩(成矿)过程的分析较为薄弱。为此,本文选取式可布台铁矿中不同类型矿石开展详细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研究,力图为揭示铁矿形成过程提供关键信息。岩相学分析表明,式可布台铁矿主要由赤铁矿、铁碧玉(石英)、黄铁矿、重晶石以及少量菱铁矿组成。赤铁矿根据形态特征可划分为板柱状、鳞片状(叶片状)、粒状和微粒状四种结构,其中微粒状极细粒赤铁矿为原生矿物,推测可能由Fe(Ⅲ)氢氧化物在成岩早期脱水形成;粗粒状赤铁矿是在成岩晚期或浅变质过程中由早期微粒状赤铁矿重结晶形成。菱铁矿结晶程度一般较差,其内部常见细粒石英和赤铁矿包裹体,与有机质共存,指示其可能是由Fe(Ⅲ)氢氧化物在成岩阶段通过异化铁还原作用(DIR)形成。黄铁矿主要为粗粒结构,其Co/Ni比值位于热液成因区(平均为3.44),表明黄铁矿属于热液成因型黄铁矿。重晶石多为他形-半自形结构,粒径较细,表明重晶石也应为海底热液沉淀物。依据矿体特征、矿石组构、矿物类型以及矿物颗粒间相互关系及矿物成因,可将成矿过程划分为两期:沉积期和成岩期。在沉积期以原始沉积物为主,包括Fe(Ⅲ)氢氧化物、无定形二氧化硅、无定形Si-Fe(Ⅲ)氢氧化物凝胶等松散沉积物以及重晶石和黄铁矿等结晶矿物。在成岩期,早期沉积物脱水形成赤铁矿、石英和铁碧玉,部分Fe(Ⅲ)氢氧化物与有机质反应形成菱铁矿。式可布台铁矿矿物组合以赤铁矿为主,含典型矿物铁碧玉、黄铁矿和重晶石,而缺少硅酸盐矿物,与现代海底含金属沉积物和古生代铁碧玉矿床相似,而与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中以大量磁铁矿、石英和硅酸盐矿物的矿物组合特征不同,指示矿床的形成过程与现代海底热液成因含金属沉积物相似,说明式可布台铁矿应为海底喷流沉积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铁矿 菱铁矿 矿物成因 沉积-成岩过程 式可布台铁矿 西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始新世-渐新世东南印度洋沉积物源-汇过程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范庆超 徐兆凯 +2 位作者 孙天琪 李铁刚 常凤鸣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9,共11页
晚始新世-渐新世期间南大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古气候响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质历史上的重大气候转型机制和预测未来地球系统对于气候突变的响应,然而迄今为止,仍缺乏对该区域周边陆地的古气候响应研究。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晚始新世-渐新世期间南大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古气候响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质历史上的重大气候转型机制和预测未来地球系统对于气候突变的响应,然而迄今为止,仍缺乏对该区域周边陆地的古气候响应研究。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9航次U1516站位深海沉积物的年龄框架以及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确定了该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大陆,进而重建了构造时间尺度上物源区的化学风化历史。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晚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折期南大洋周边大陆的古气候演化过程及其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古地理改变的响应。在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期[34.1,33.6)Ma和[31.3,29.8)Ma期间,物源区的古气候主要受控于邻近区域古地理格局重大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气候条件趋于干冷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降低的特征。在[33.6,31.3)Ma和[29.8,25.2]Ma期间,物源区的古气候则主要响应全球气候的变化,在前一阶段由干冷向湿热转变,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相应增高;在后一阶段,气候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干冷状态,陆表化学风化强度也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 碎屑沉积 古气候 始新世-渐新世 东南印度洋 化学风化 气候转型 -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植物对沉积物-水界面环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永平 朱广伟 +1 位作者 洪大林 秦伯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33-1139,共7页
为明确沉水植物对沉积物-水界面环境特征的影响机制,在采自于太湖草、藻型湖区的沉积物柱状样中种植沉水植物后进行破坏性采样,测定沉积物-水界面以上5 cm上覆水的营养盐含量和沉积物的含水量、中值粒径、w(TOC)、w(TON)、w(TP)、金属... 为明确沉水植物对沉积物-水界面环境特征的影响机制,在采自于太湖草、藻型湖区的沉积物柱状样中种植沉水植物后进行破坏性采样,测定沉积物-水界面以上5 cm上覆水的营养盐含量和沉积物的含水量、中值粒径、w(TOC)、w(TON)、w(TP)、金属元素含量等的垂直分布和氧气侵蚀深度.结果表明,种植沉水植物对沉积物-水界面环境特征的影响主要为:①显著降低了上覆水中ρ(PO43--P)〔草型湖区上覆水由(7.98±1.85)μg/L降至(4.65±1.16)μg/L,藻型湖区上覆水由(7.86±0.84)μg/L降至(4.89±0.48)μg/L〕和草型湖区上覆水中的ρ(DOC)〔由(6.64±0.41)mg/L降至(4.73±0.69)mg/L〕,但没有引起上覆水中ρ(NO3--N)、ρ(NO2--N)和ρ(NH4+-N)的显著差异;②明显提高表层沉积物的含水量,减小草型湖区沉积物表层的中值粒径;③降低草型湖区沉积物表层2 cm内w(TOC)和w(TON),增加草型湖区上层沉积物中w(TP);④明显降低草型湖区沉积物中w(Ca)和w(Mg),但对草、藻型湖区沉积物中的Al,K,Cu,Pb和Zn的含量影响都不明显;⑤藻型湖区沉积物中氧气侵蚀深度由1.6 mm增至3.0 mm,草型湖区沉积物则由3.7 mm增至24.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沉积-水界面 营养盐 氧气侵蚀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源-汇”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15
作者 操应长 徐琦松 王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6-131,共16页
"源-汇"系统指盆地中自剥蚀地貌中形成的剥蚀产物,搬运到沉积区或汇水盆地中最终沉积下来的过程。在当前沉积学领域中"源-汇"系统占有重要一席。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评述"源-汇"系统各要素及其耦合... "源-汇"系统指盆地中自剥蚀地貌中形成的剥蚀产物,搬运到沉积区或汇水盆地中最终沉积下来的过程。在当前沉积学领域中"源-汇"系统占有重要一席。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评述"源-汇"系统各要素及其耦合作用研究进展,认为源区是控制系统动态过程根本要素,搬运-沉积过程是物源供给不同级次的响应。源区古地理演化下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控制物源供给,物源供给时空属性则决定搬运方式和通道类型。之后搬运中地质作用重塑沉积物组分和结构,而源区扰动和搬运响应两者时间尺度关系决定改造效果。最终源区演化形成的沉积地貌变化造成盆内可容纳空间分异,促使沉积物选择性沉积,塑造了盆内千姿百态沉积面貌。"源-汇"系统先进于其正演化、定量化和动态化研究思路,但研究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而要完善研究体系则需着眼于物源体系研究,多时间尺度地质定量化表征方法,多学科交叉动态化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物源供给 物源信号 搬运过程 沉积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6
作者 刘荣正 刘马林 +1 位作者 邵友林 刘兵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63-1272,共10页
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FB-CVD)技术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材料制备技术,兼有流化床传热传质性能良好以及化学气相沉积均匀、产物单一等优点,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因其属于交叉学科,散见于各种研究,没有进行专门的进展评述。本文拟... 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FB-CVD)技术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材料制备技术,兼有流化床传热传质性能良好以及化学气相沉积均匀、产物单一等优点,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因其属于交叉学科,散见于各种研究,没有进行专门的进展评述。本文拟对FB-CVD的工业应用进行专题综述,分析其发展和研究趋势。首先探讨了FB-CVD的基本原理,分别综述了其在颗粒包覆、一维纳米材料、多晶硅制备、颗粒表面改性及粉体制备等方面的应用,介绍了FB-CVD的过程模拟及反应器结构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以上讨论,梳理了FB-CVD研究的科学内涵。可以看出,该过程具有明显的多尺度特征,即材料制备的微观层次、颗粒流化均匀性的介观层次以及反应器结构设计的宏观尺度。总结得出:FB-CVD技术的未来发展取决于3个尺度的耦合分析,其研究重点也应关注尺度间的相互影响效应,如材料制备的均相成核、非均相成核和颗粒流化及运动规律的相互耦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 材料制备 过程分析 多尺度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探玉门砾岩沉积速率时空变化对气候-构造相互作用的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栋梁 宋春晖 +3 位作者 颜茂都 张伟林 方小敏 李海兵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6-63,共8页
气候-构造相互作用是目前固体地球和全球变化中最前沿的核心科学问题,地表侵蚀是气候-构造之间的桥梁纽带,地层沉积速率则是地表侵蚀强弱的直接响应。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在约4~2Ma期间沉积了一套粗粒相磨拉石-玉门砾岩,是研究气候-构... 气候-构造相互作用是目前固体地球和全球变化中最前沿的核心科学问题,地表侵蚀是气候-构造之间的桥梁纽带,地层沉积速率则是地表侵蚀强弱的直接响应。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在约4~2Ma期间沉积了一套粗粒相磨拉石-玉门砾岩,是研究气候-构造相互作用的一个理想产物,目前其气候或构造的主要成因存在争议。本文尝试阐述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地区4~2Ma期间玉门砾岩形成主要诱因是气候?还是构造?在磁性地层年代学控制下,同时期内玉门砾岩沉积速率从西北向东南减少的趋势与现今地貌的西北-东南减少趋势相一致,而与西北-东南增加的现今年平均降水量相异,因此认为地貌高差应为玉门砾岩沉积速率时空变化的主要诱因,此时期内该地区构造隆升可能驱了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门砾岩 沉积速率时空变化 地表侵蚀 气候-构造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方汇流对黄土坡面侵蚀—搬运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汪晓勇 郑粉莉 张新和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9年第2期7-11,共5页
研究坡面上方汇流对坡面下方侵蚀—搬运过程的影响将深化对坡面土壤侵蚀过程机制的认识。通过设计由供水装置和试验土槽组成的试验系统,采用不同降雨强度的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坡度为15°时上方汇流对黄土坡面侵蚀—搬运过程的影响。... 研究坡面上方汇流对坡面下方侵蚀—搬运过程的影响将深化对坡面土壤侵蚀过程机制的认识。通过设计由供水装置和试验土槽组成的试验系统,采用不同降雨强度的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坡度为15°时上方汇流对黄土坡面侵蚀—搬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雨强度为50、75和100 mm/h时,坡面接受上方汇流后,坡面侵蚀产沙量皆大于没有上方汇流时的坡面侵蚀产沙量,即上方汇流在坡面下方引起了净侵蚀产沙量;坡面侵蚀产沙量并不是简单地与汇水流量成正相关,在小汇水流量下,由上方汇流增加的侵蚀产沙量较小,当汇水流量增加到1.6 L/min后,坡面侵蚀产沙量随汇水流量的增加明显增大,且增加幅度随汇水流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当汇水流量增加到3.2L/min后,坡面侵蚀产沙量随汇水流量增加的幅度明显减小;接受上方汇流后,坡面侵蚀现象以侵蚀—搬运过程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方汇流 侵蚀-搬运过程 模拟降雨 黄土坡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沉积物-海水界面附近磷与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被引量:22
19
作者 宋金明 罗延馨 李鹏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30-32,共3页
现场模拟了渤海沉积物 海水界面磷、硅的交换通量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渤海磷、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渤海的磷、硅主要来源于河流的输入和沉积物向海水的扩散提供 ,输出则是主要通过向黄海输送。计算结果表明 ,渤海每年沉积物向海... 现场模拟了渤海沉积物 海水界面磷、硅的交换通量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渤海磷、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渤海的磷、硅主要来源于河流的输入和沉积物向海水的扩散提供 ,输出则是主要通过向黄海输送。计算结果表明 ,渤海每年沉积物向海水提供的磷、硅分别为10.2×106 和190.6×106 kg,分别占渤海磷、硅循环总量的86.4 %和31.7 %。说明沉积物 海水界面过程在渤海磷、硅循环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海水界面过程 磷与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沉积分异原理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20
作者 何登发 包洪平 +1 位作者 高山林 李涤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20-936,共17页
构造-沉积分异是地球表层的常见地质现象,发生于沉积盆地、造山带与克拉通等岩石圈构造单元,表现为岩石圈的深、中、浅层始终发生着沉积物、流体、能量与力的交换与分异过程。文中从物质组成、时空分布与力学机制等方面阐述构造-沉积分... 构造-沉积分异是地球表层的常见地质现象,发生于沉积盆地、造山带与克拉通等岩石圈构造单元,表现为岩石圈的深、中、浅层始终发生着沉积物、流体、能量与力的交换与分异过程。文中从物质组成、时空分布与力学机制等方面阐述构造-沉积分异的基本特征,并以中国沉积盆地为例进行分析。作者首先将构造-沉积分异定义为“由构造应力、热力、重力、地幔动力等因素引起地表地形差异,从而导致沉积物源、搬运体系与沉积作用变化的过程”;认为构造-沉积分异发生在不同尺度的洋-陆系统、盆-山系统、隆-坳系统、凸-凹系统与高-低地貌系统,受基底结构、强度与活动性的明显控制,构造应力、重力、热力、地幔动力等控制了该分异机制;强调随时间演变出现构造-沉积分异演化旋回,表现为伸展期裂陷向聚敛期隆坳转变,碳酸盐岩分异台地向统一台地转变。上述控制因素与机制在时空上可以发生复合,导致多类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出现。研究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可以为重建地球历史、加快矿产资源勘查和改善人类宜居环境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分异 构造旋回 板块构造作用 深部地质过程 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