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不同降雨资料的陕北降雨侵蚀力定量比较
1
作者 王瀚若 刘元昊 +3 位作者 王飞 戈文艳 陈昊 史尚渝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86,共7页
[目的]探讨半月模型在陕北地区的适用性,为准确揭示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特征及模型优化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使用陕北地区延安和榆林市25个气象站2017—2020年记录的降雨数据,以Wischmeier等提出的经典模型为基准计算了降雨侵... [目的]探讨半月模型在陕北地区的适用性,为准确揭示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特征及模型优化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使用陕北地区延安和榆林市25个气象站2017—2020年记录的降雨数据,以Wischmeier等提出的经典模型为基准计算了降雨侵蚀力,和目前被广泛应用的章文波等提出的半月模型进行了比较,对二者的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结果](1)侵蚀性降雨量表现为经典模型大于半月模型,其中差异主要集中在夏季的7—8月。年均侵蚀性降雨量差异最大值位于陕北南部的洛川县,差异为63.5 mm。(2)两模型计算的降雨侵蚀力差异均表现为半月模型大于经典模型,相对偏差分布在34%~190%,均值为88%。(3)年均降雨侵蚀力差异在研究区内呈现自西向东先减小再增加的趋势。[结论]半月模型在陕北地区的适用性较差,两模型差异主要是由于降雨事件划分标准不同,经典模型基于次降雨,而半月模型基于日降雨;模型参数选取对模型结果也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性降雨量 降雨侵蚀 空间变化 相对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样本序列下侵蚀性雨量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金建君 谢云 张科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1-33,共3页
侵蚀性降雨标准可以将发生侵蚀和不发生侵蚀的降雨区分开来 ,但它的拟定需要基于一定的降雨样本。利用黄河流域子洲径流实验站 196 2— 196 9年降雨径流观测资料 ,分析了不同样本年数与拟定的侵蚀性雨量标准的关系 ,结果表明 ,足够多的... 侵蚀性降雨标准可以将发生侵蚀和不发生侵蚀的降雨区分开来 ,但它的拟定需要基于一定的降雨样本。利用黄河流域子洲径流实验站 196 2— 196 9年降雨径流观测资料 ,分析了不同样本年数与拟定的侵蚀性雨量标准的关系 ,结果表明 ,足够多的样本数才能保证雨量标准的稳定性 ,但考虑到资料的易获得性和计算的工作量 ,5a序列的观测资料 ,已经满足拟定侵蚀性雨量标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本序列 侵蚀雨量标准 降雨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日雨量的长武县53年来降雨量及侵蚀力演变趋势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吴艳 白建勤 +1 位作者 张晓萍 徐金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42,共5页
用长武县1957—2009年日雨量数据,对该地区侵蚀性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不同时间尺度变化趋势及其协同性进行系统分析,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支持。结果表明:(1)长武县53a来多年平均降雨量577.8mm,侵蚀性降雨量340.7mm... 用长武县1957—2009年日雨量数据,对该地区侵蚀性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不同时间尺度变化趋势及其协同性进行系统分析,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支持。结果表明:(1)长武县53a来多年平均降雨量577.8mm,侵蚀性降雨量340.7mm,降雨侵蚀力1 691.2(MJ.mm)/(hm2.h)。3要素变异系数、集中程度逐渐增大,变异系数分别为22.5%,34.4%,43.2%。分别有76.1%,83.4%和85.8%的量集中于夏、秋两季,53.2%,65.5%,70.1%的量集中于7—9月。(2)53a来年降雨量和年侵蚀性降雨均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受极端降雨事件发生次数增多的影响,降雨侵蚀力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季节间的变化格局类似,夏、秋两季均呈不显著的增、减趋势,春、冬两季均呈显著减、增趋势。4月、6月呈显著的减、增趋势。(3)对全年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的贡献程度,季节尺度上均受夏、秋两季尤其夏季影响较大,月尺度上则以7—9月尤其8月影响较大。影响程度在3要素间逐渐增强。53a来3要素的演变特征既有差异,又有巨大协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量 侵蚀性降雨量 降雨侵蚀 演变趋势 长武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东方市60年来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 被引量:4
4
作者 郭小君 何小武 +1 位作者 李凤英 何绍浪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32,共6页
[目的]分析海南省东方市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趋势变化及其相关性,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及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提供科学支持。[方法]根据该地区1956-2015年60a的逐日降雨量数据资料,采用变异系... [目的]分析海南省东方市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趋势变化及其相关性,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及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提供科学支持。[方法]根据该地区1956-2015年60a的逐日降雨量数据资料,采用变异系数、趋势系数和气候趋势率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降雨、侵蚀性降雨和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趋势。[结果](1)东方市1956—2015年60a来年均降雨量、年均侵蚀性降雨量、年均降雨侵蚀力分别为982.9±36.9mm,816.1±37.6mm和9 441.7±554.2 MJ·mm/(hm^2·h·a),变异系数分别为29.1%,35.7%,45.5%。(2)60a来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均呈一定的增加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129,0.156,0.198。季、月尺度上变化差异较大,但总体变化格局相似,均呈单峰型分布。(3)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两两之间有极强的线性相关性,且乘幂方程较线性回归方程能更好的反映两两之间的关系。[结论]60a来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降雨侵蚀力均呈现较明显的年际增加趋势,且两两之间呈幂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量 侵蚀性降雨量 降雨侵蚀 趋势系数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日降雨的侵蚀性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田杏敏 李凤英 +4 位作者 何小武 万小星 吕祥云 方立志 余悫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5-189,共5页
确定日降雨的侵蚀性雨量标准是提高基于日降雨数据的降雨侵蚀力模型计算精度的重要前提。利用鄱阳湖流域降雨数据,采用最小偏差法,确定该流域日降雨的侵蚀力雨量标准。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次降雨的侵蚀性雨量标准为14.0 mm,降雨侵蚀... 确定日降雨的侵蚀性雨量标准是提高基于日降雨数据的降雨侵蚀力模型计算精度的重要前提。利用鄱阳湖流域降雨数据,采用最小偏差法,确定该流域日降雨的侵蚀力雨量标准。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次降雨的侵蚀性雨量标准为14.0 mm,降雨侵蚀力偏差系数为1.8%,土壤侵蚀损失率2.8%,降雨场次错选度为14.9%。(2)流域内各站点的逐月降雨量均表现为6月达到峰值的倒“V”形规律;侵蚀性次降雨中,降雨时间跨越2日或以上的类型最多,占总次数的54.2%。(3)流域日降雨的侵蚀性雨量标准为10.0 mm,该标准下年均次、日降雨侵蚀力偏差值为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侵蚀雨量标准 日降雨 降雨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水市罗玉沟流域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满 白娜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第8期14-16,I0001,共3页
为给流域水土流失风险评估和防治等提供可靠有效的参考依据,根据2016—2020年罗玉沟流域内的17个雨量站的日连续实测降雨数据,运用日降雨量数据进行了降雨侵蚀力风险评估,分析了该区域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罗玉沟流... 为给流域水土流失风险评估和防治等提供可靠有效的参考依据,根据2016—2020年罗玉沟流域内的17个雨量站的日连续实测降雨数据,运用日降雨量数据进行了降雨侵蚀力风险评估,分析了该区域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罗玉沟流域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关系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决定系数R 2=0.8521;罗玉沟流域及各雨量站的年内降雨侵蚀力和降水量分布不均,呈现单峰型趋势,8月是峰值拐点,过8月后逐渐下降;流域侵蚀性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且降雨量、侵蚀性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年际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三者之间保持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 雨量 侵蚀雨量 罗玉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60多年来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 被引量:3
7
作者 孙丽丽 査轩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为了分析海南省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根据该地区1952~2015年的日降雨量数据资料,采用变异系数、趋势系数和气候趋势率等方法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降雨、侵蚀性降雨和降雨侵蚀力的变化... 为了分析海南省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根据该地区1952~2015年的日降雨量数据资料,采用变异系数、趋势系数和气候趋势率等方法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降雨、侵蚀性降雨和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1952~2015年海南省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和降雨量分别为514.96 MJ·mm/(hm^2·h)和1 751.50 mm。降雨侵蚀力和降雨总量年际波动显著,年均侵蚀性降雨量、年均降雨量、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异系数分别为24.43%、24.14%、21.71%。且年内变化较大,均主要集中在5~10月。②总体上春冬降雨侵蚀力呈减少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008、-0.002,夏秋降雨侵蚀力呈增加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21、0.14。③月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7、8、10月降雨量呈增加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08、0.22、0.04、0.30;5、7、8、10、12月降雨侵蚀力呈增加趋势,趋势系数分别为0.07、0.34、0.16、0.44、0.10。④相关分析表明,年降雨量、年侵蚀性降雨量和年降雨侵蚀力这三者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及海南省水土流失防治及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量 侵蚀性降雨量 降雨侵蚀 趋势系数 倾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8
作者 胡琳 苏静 +2 位作者 桑永枝 张文静 王琦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01-1107,共7页
根据陕西省全省96个数据序列较完整的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章文波提出的基于日降雨侵蚀力模型估算陕西省的降雨侵蚀力,并采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方法,借助GIS工具绘制全省侵蚀性降雨量以及侵蚀性降雨量空间分布图,分析其全年和四... 根据陕西省全省96个数据序列较完整的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章文波提出的基于日降雨侵蚀力模型估算陕西省的降雨侵蚀力,并采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方法,借助GIS工具绘制全省侵蚀性降雨量以及侵蚀性降雨量空间分布图,分析其全年和四季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省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与侵蚀性降雨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均呈由南向西北递减态势,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均达极显著相关水平;(2)降雨侵蚀力年内集中度高,夏秋季降雨侵蚀力较大,冬春季降雨侵蚀力较小,陕北地区和关中发生水土流失的时期主要集中在7~9月份,而陕南地区5~10月份均可能发生较大的水土流失,侵蚀潜在危险性由北向南递增;(3)陕西省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也较为明显,年际变率CV在33.1%~77.3%,不同地区的年降雨侵蚀力差异及波动程度都比较大,北部地区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大于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降雨量 侵蚀性降雨量 降雨侵蚀 年际变率 时空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地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吴德勇 张新 +4 位作者 李启权 冯强 刘相君 季柯 翟海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21-227,共7页
【目的】对陇东地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为认知该区域水土流失规律和指导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陇东地区正宁、宁县、西峰、镇原、合水、庆城、华池和环县等8个区县气象站2001-2011年日降雨量资料为基础,... 【目的】对陇东地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为认知该区域水土流失规律和指导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陇东地区正宁、宁县、西峰、镇原、合水、庆城、华池和环县等8个区县气象站2001-2011年日降雨量资料为基础,采用日降雨量侵蚀力模型计算各站点降雨侵蚀力值,探讨分析了该区域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布特征,并结合GIS软件分析了陇东地区年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陇东地区各区县气象站点年均降雨侵蚀力为1 144.8~2 048.5 MJ·mm/(hm2·h·年),且东南部明显高于西北部;中南部地势低洼的宁县和合水县由于侵蚀性降雨集中,其降雨侵蚀力值大于东南部年降雨量和侵蚀性降雨量最大、侵蚀性降雨天数最多的正宁县。区域降雨侵蚀力年内高度集中,各区县气象站点6-9月降雨侵蚀力占全年的84.4%~88.8%,呈显著的单峰型分布。区内降雨侵蚀力年际波动较大,各站点年际变率为29.09%~56.55%。趋势分析表明,陇东8个区县的年降雨侵蚀力总体呈减小趋势,其中华池和环县降雨侵蚀力减小显著 (P【0.05)。【结论】陇东地区年内80%以上的降雨侵蚀力集中在6-9月,空间上则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从时间上看,近年来该地区降雨侵蚀力呈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 日降雨量侵蚀力模型 时空分布 陇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洼聚湫类型划分与侵蚀产沙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贺燕子 岳大鹏 +2 位作者 达兴 程金文 张君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7-91,165,共6页
为了揭示泥沙沉积与降水的关系,重建淤地坝水成黄土的沉积环境,选择陕北黄土洼的天然聚湫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多次多点位打钻采样和样品测定,利用近60年降雨数据与剖面粒度的对比分析和数学模拟等方法,划分了黄土洼聚湫类型,建立了标准... 为了揭示泥沙沉积与降水的关系,重建淤地坝水成黄土的沉积环境,选择陕北黄土洼的天然聚湫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多次多点位打钻采样和样品测定,利用近60年降雨数据与剖面粒度的对比分析和数学模拟等方法,划分了黄土洼聚湫类型,建立了标准聚湫侵蚀产沙模型。结果表明:(1)将黄土洼的侵蚀性雨量标准定为9.2mm能更好地反映黄土洼的土壤侵蚀状况;(2)依据降雨数据,黄土洼年均最大日降雨量52.7mm以下的降雨总量占88.1%,利用52.7mm以下降雨量产生的泥沙分布范围,可以确定"非标准聚湫"的范围;(3)通过对库容曲线的模拟将1 058.03m定为零库容高程点,并基于黄土洼的分形维数对岔巴沟流域建立的次降雨侵蚀输沙模型进行了修订,建立了适用于本地区的侵蚀产沙模型;(4)对各剖面沉积物粒度旋回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模型计算数据,确定了黄土洼"标准聚湫"在近坝地剖面点附近,坝地至沟口附近之间为"非标准聚湫",沿沟至沟头以上均为"非聚湫"沉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洼 聚湫类型 侵蚀雨量标准 侵蚀产沙模拟 剖面粒度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7年秦岭南北地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芦鑫 殷淑燕 高涛涛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0-390,共11页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1960―2017年4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雨资料,根据章文波提出的日降雨侵蚀力模型估算降雨侵蚀力,并采用气候倾向率、反距离权重插值及Mann-Menda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秦岭南北地区近58 a年均降雨侵蚀力与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1960―2017年4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雨资料,根据章文波提出的日降雨侵蚀力模型估算降雨侵蚀力,并采用气候倾向率、反距离权重插值及Mann-Menda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秦岭南北地区近58 a年均降雨侵蚀力与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1960―2017年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与不同雨量产生的降雨侵蚀力均呈由南向北递减的特征。(2)近58 a,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大雨与暴雨侵蚀力年际变化呈增长趋势,未通过突变检测;中雨侵蚀力呈减弱趋势,在1972年发生突变且在2007年后达到显著;其中秦岭以北年均降雨侵蚀力、中雨侵蚀力、暴雨侵蚀力均呈下降趋势,且年际波动程度较大,秦岭以南年均降雨侵蚀力及大雨、暴雨侵蚀力均呈上升趋势。(3)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显著,明显增长区集中于汉中盆地与巴巫谷地,减少区集中于西部嘉陵江、秦岭以北汾河入黄河交界、汉水流域两湖平原;且不同量级侵蚀力呈增长趋势的面积大小依次为大雨侵蚀力>暴雨侵蚀力>中雨侵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 不同雨量侵蚀 秦岭南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高植物篱笆条件下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发生特征 被引量:21
12
作者 李新平 陈欣 +2 位作者 王兆骞 马琨 张如良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8-374,共7页
研究了红壤坡耕地植物篱笆条件下的水土流失特征、土壤入渗特性及径流量、侵蚀量、侵蚀雨量、降雨量、入渗量的发生特征.结果表明,与大豆单作相比,黄花菜(HemerocalliscitrirnaBaroni)和百喜草(Paspalum.notatumFlugge)植物篱笆的径流... 研究了红壤坡耕地植物篱笆条件下的水土流失特征、土壤入渗特性及径流量、侵蚀量、侵蚀雨量、降雨量、入渗量的发生特征.结果表明,与大豆单作相比,黄花菜(HemerocalliscitrirnaBaroni)和百喜草(Paspalum.notatumFlugge)植物篱笆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分别减少10.14~11.56倍和135.34~165.84倍;植物篱笆处理和大豆单作处理的径流量、侵蚀量与可产生侵蚀的降雨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建立了相应的降雨产流、降雨产沙、径流侵蚀回归模型,同时建立了降雨入渗、入渗产流、入渗侵蚀的回归模型.植物篱笆水土保持的本质原因是植物篱笆地下部根系显著改善了耕层土壤的物理性状;显著增强了土壤的入渗能力,植物篱笆带能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较高的土壤入渗量和较大的稳定入渗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高植物篱笆 红壤 坡耕地 水土流失 土壤入渗 径流量 侵蚀 侵蚀雨量 雨量 入渗量 回归模型 水土保持 土壤物理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耕地弃耕对坡面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贺军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5年第4期11-12,共2页
研究表明,坡耕地弃耕后由于植被恢复和人为基本不干扰,和坡耕地种植农作物相比,明显地降低了径流量。观测资料显示,在雨型为大雨,年侵蚀性降雨量为189.2 mm情况下,种植坡耕地次径流量均值为5 448.2 ml,弃耕坡耕地次径流量均值为3 364.8 ... 研究表明,坡耕地弃耕后由于植被恢复和人为基本不干扰,和坡耕地种植农作物相比,明显地降低了径流量。观测资料显示,在雨型为大雨,年侵蚀性降雨量为189.2 mm情况下,种植坡耕地次径流量均值为5 448.2 ml,弃耕坡耕地次径流量均值为3 364.8 ml,径流削减率均值为3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弃耕 径流量 侵蚀性降雨量 静乐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